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课标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建议: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选取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为案例来学习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因此,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荒漠化的防治”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地域上的广泛性,认识生态保护不仅在诸如我国西北这样干旱的地区,即使在亚马孙雨林这种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丰茂的地区也十分重要。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使学生对后面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了参考依据。
3、教学目标确定及依据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该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雨林生态效应的基础,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认识。但同时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在初中教材以及“必修1”中都已涉及,所以现在只要求学生作进一步了解。
b、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本目标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诸如森林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而确定的。因为只有认识到雨林重要的环境效应,同时又是极其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学生才跟容易理解雨林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通过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活动分析森林环境效应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森林的环境效应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可利用课本中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练习学会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提升读图、绘图能力。
b、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也是现在社会对合格劳动者的要求之一,因此通过安排学生自学“雨林的环境效应”这部分内容,同时通过讨论,合作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从资源开发者与保护者的角度阐述各自观点,从而使问题逐渐明朗,更容易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确立正确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应时刻不忘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而本节内容更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很好案例。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
按常规来说,一个区域生物种群的丰富、复杂程度可以衡量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雨林这种生物种群极其丰富的区域,生态却是极其脆弱的,学生理解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活动练习法,合作导学法,读图分析法。
本节课主要是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重点是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增强分析能力。并安排学生读图2.17,完成图后“思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本节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雨林的生态效应”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象、文字等,以增加广度与深度,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科学有序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象,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3)学法指导
a、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b、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一、森林的分布与生态意义
1、世界森林分布的现状
2、森林的生态意义——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3、森林破坏后形成的生态问题
二、雨林的生态效应
1、雨林的分布
2、雨林的生态意义——地球之肺、储水海绵、生物基因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终年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态脆弱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一课时)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