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去过海洋世界吗,那里的动物多吗,它们游得快吗,其实在海洋里,速度才是生存王道。许多海洋生物爆发力惊人,不仅可以很快达到超高时速,更为赞叹的是凭借其惊人耐力能游行数小时。今天生活日记网(telnote.cn)为您盘点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十:逆戟鲸(虎鲸)
虽名虎鲸,但不同于海洋其他哺乳动物,非鲸目,海豚科的近亲。此前一直认为虎鲸只有一种,但最近的调查显示虎鲸种类繁多。部分虎鲸会终年停留于南极、大西洋北部和太平洋等温度较低的海域,但总体来看,它们的活动范围几乎覆盖全世界水域。它们堪称海上霸王,唯一的天敌也只有人类了。虎鲸全年都可以交配,数量庞大,雄鲸的平均寿命在60到70年左右,野生雌鲸不同于雄鲸经常参与猎杀食物,寿命可达100年甚至更长。
虎鲸约时速30英里,当然也有爆发力更强的,为了追捕中意的猎物,时速可以更快。太平洋西北海域的虎鲸族群偏爱三文鱼,尤其是大鳞三文鱼。这就和沿岸经营三文鱼生意的公司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虎鲸族群喜欢在浮冰区伏击猎物,捕杀海豹、海象或者在这里歇脚的海鸟。在南半球海域里,有些虎鲸还会在公海里捕杀鲨鱼,也会以鳐和其他鱼类为食。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九:鲣鱼
这个外形颇像马鲛鱼亲戚的鲣鱼(狐鲣属)时速最快可达40英里,真正令人惊叹的是它们可以以3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游上好几小时,相比其它同体型的鱼类,鲣鱼可谓个中翘楚。腹鳍快速抽动的肌肉组织是超强爆发力的坚实保障,背鳍抽动较慢的肌肉组织则保证了竞速时的惊人耐力。
一些人可能会很惊奇,大西洋海域的鲣鱼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水域产卵。因为鱼儿们大都在黑海、地中海以及邻近欧美地区的北大西洋水域产卵,习性使然。但是鲣鱼第一次产的卵很小,只有一毫米左右。它们需要大量食物让数目庞大的小鱼活下来。赤道附近的温海水恰好可以为它们提供大量食物。鲣鱼种类丰富,族群几乎遍布全球水域。太平洋鲣鱼又称正鲣,多在南美洲沿岸活动,是当地第二大受欢迎的鱼类。然而在西太平洋和新西兰水域,鲣鱼还有几个细分类。由于鲣鱼一般在四岁时就可以发育成熟,所以不管是在过去传统的围塘捕鱼、长线钓鱼时期,还是现在高度工业化的拖网捕鱼时期,鲣鱼都是捕鱼产业链和其它相关产业所选的热门品种。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八:飞鱼
飞鱼得名于它独特的避难方式。遇到捕食者时,飞鱼会采用一种独特的逃跑方式:它会纵身一跃,跳出海面。此时它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35英里,在空中滑翔长达30秒。这一跃能使它们飞行200米,足以使它们全身而退或者迷惑捕食者。渔民们很是钟爱这种鱼,野生飞鱼数量众多,所以40种飞鱼中没有一种濒临灭绝。人们发现飞鱼有时会季节性的在温水区近郊地带的杂礁灰岩附近觅食,不过它们属浮游类鱼类,喜欢在赤道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公海活动。
飞鱼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型海洋生物为食,主要在夜间以集群的方式进行捕食。有些人会觉得下面这个说法有悖常理,因为鱼类易被光源吸引,这么说也不无道理。许多浮游生物和鱼类自身都会发出微弱的冷光,尤其是在月光照射下,更是清晰可见。但这同时也为鱼类提供了一层防护,让它们有了保护色:一般在上部会呈现蓝色或灰色,下部呈现银白色。凭借这些保护色,当飞鱼在海底植物中进食时就很难发现它们。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七:黄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和鲣鱼隶属于同一种类,都是群居型鱼类,南北半球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种鱼可在8年的时间里长到400英镑,广受渔民欢迎。另外为了适应深海的情况,黄鳍金枪鱼能够长途迁徙,并在途中全程保持高速游行。它可以长时间以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游动,这要得益于它独特的生理结构:在它们身体两侧的凹槽中长有胸鳍,当黄鳍金枪鱼在洋流中游动时胸鳍可以使身体呈流线型来减少游动时产生的阻力。这样一来,它们那鱼雷型的鱼身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穿透水流,进而减少游动时的体力消耗。
虽然黄鳍金枪鱼看起来更喜欢吃乌贼和甲壳类动物,但其实它们什么都吃。它们通常会竭尽所能地寻找身边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因此,它们的体重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可达200公斤,这也使它们也成为了其他捕食者们的最爱。黄鳍金枪鱼通常是群居性鱼类,生活于热带及亚热带水域,在地中海及黑海等封闭性水域中鲜有它们的身影。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六:巨头鲸
巨头鲸和海豚是近亲,但更像虎鲸一点。它们表现出超群的智慧以及社会能力让它们不幸地成为捕鲸人的狩猎目标。人们都熟知巨头鲸以墨鱼、章鱼以及一些小鱼为食,但是它最喜欢的还是乌贼。它们的牙齿较海豚科其他成员要少一些——通常其他成员有120颗,但巨头鲸只有40到48颗。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为了适应它们的捕食习惯——因为它们几乎只依靠乌贼和一些其他同类生物维生。
它们跳跃时的速度可达到47英里每小时,真正让人震惊的是,它们可以在三千英尺的深海中突然全速追捕猎物。来自内特利费语言大学的研究学者给23头短鳍巨头鲸安上吸盘监视器观察它们在深海的一举一动。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巨头鲸就像一头猎豹。研究人员记录显示是平均游速可达每秒19.2英尺,但是在巨头鲸在到达它能够潜到的最深的地方之前速度已经达到了28.8英尺每秒。虽然这惊人的速度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不管怎么说,巨头鲸真的太神奇了。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五:灰鲭鲨
灰鲭鲨和体积偏大的大白鲨有点像,虽然更适应在冷水里生存,但是各个海域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灰鲭鲨是深海生物,喜欢在没有阻力的海洋深处任意游动。它们能以35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只用一个月游完1000英里的迁徙距离。但是当它们捕食或是感觉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的游速可以超过60英里每小时。它们对自己的食物倒不是特别挑剔,但似乎偏向集群鱼类一点——金枪鱼,箭鱼或是青鱼。
继承了白垩纪海洋巨型生物的特点——灰鲭鲨最重可达到5000磅左右,身上带着成功进化的印记。紧凑,流线型的体型满足对速度的需求。灰鲭鲨的眼睛比长鳍变异生物的眼睛还大,因此它们成为了海洋中捕食成功率非常高的捕猎者。另一个和大白鲨都有的进化特征便是体内的吸热循环系统——也就是说它们是温血动物。因此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能够散热保持身体的恒定温度。虽然世界上有很多鱼都拥有这样的本事,但这个特点让这些海里的终极捕食者变得愈趋完美。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四:骨鱼
在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里都能发现骨鱼。它身上有许多细密的骨头,因此得名,但是它也是世界上游得最快的浅底鱼之一。不像其它游得更快的小伙伴,比如金枪鱼和鲭鱼这样的上层鱼类,骨鱼在涨潮时钻进泥滩觅食,气囊让它在找食物的路途上呼吸得更轻松。它们喜欢吃甲壳类动物和其他生活在水下12英尺以内的生物,进食时它们会用有力的牙齿咬碎猎物。只有19年寿命的骨鱼是鲨鱼和梭鱼最爱的零食。因此它们必须要速度很快才能躲过猎捕。骨鱼可以长时间保持4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游动。另外鱼群很小——任何时候都只有100条鱼聚集在一起,每条鱼之间都保持恒定的距离。
整个加勒比地区,北至卡罗来纳,一直到巴西的下游都有骨鱼的栖息地。从夏威夷到秘鲁,北至太平洋的旧金山湾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但是这些鱼很少在赤道附近活动。尽管在体育爱好者中,骨鱼常常被作为猎用鱼——尤其是因为它们可以谨慎的生活习惯和矫健的身姿战胜天敌。骨鱼骨瘦如柴,因此,当有其他鱼类可以选择时,它们就不作为重要的营养来源了。骨鱼也叫香蕉鱼、香蕉和海鲢。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三:梭鱼
梭鱼通常被称为国王鱼或火树,这种鱼相当卑鄙下流。它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最熟练的捕食者之一。梭鱼最高时速可达47英里。当配上它独一无二又不可预知的猛冲时,对其他鱼是一种灾难,但对钓鱼爱好者来说是一项令人愉快的的运动。虽然它们生活在深海和远洋之中,但是在珊瑚礁自己家里时也是十分安静的。
在热带地区,带装备潜水的朋友们常常要警惕这些不友好的鱼。它们没有攻击人类的习惯,但如果它们感到有危险就会变得很有攻击性。梭鱼在珊瑚礁中捕食时,会隐藏在涌流中,搜寻猎物,但是外表看起来却像正在休息。它们的饮食十分多样,吃深海中的生物和鱿鱼,几乎没有天敌。但是偶尔也会沦为某些鲨鱼和大型食肉鱼的盘中餐。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二:旗鱼
旗鱼虽是马林鱼的近亲,却分属于不同的家族、截然不同的物种。在西方文化中,旗鱼是垂钓运动的“目标鱼种”及餐桌上彰显主人地位的“上等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包括地中海(Mediterranean)地区在内的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域。由于过度捕捞,相关保护机构已将旗鱼列为濒危物种。非选择性的捕捞也间接威胁到了海龟等其他海洋物种。
然而,即使捕捞旗鱼会被处以严厉的罚款,它们仍是垂钓运动中的一大吸睛亮点。据记录显示,它们在水中跳跃的时速可达50英里,游泳时速可保持在60英里。与长嘴鱼族群一样,旗鱼也偏爱开阔的水域,冬季会洄游至气候相对温暖的水域。与马林鱼有所不同的是,它们会对猎物穷追不舍,为了捕猎可跳跃2000英尺。比起用尖长嘴刺穿猎物,它们更爱用此利器把猎物敲死。
十种时速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一:蓝枪鱼
蓝枪鱼(俗称蓝色马林鱼)生活在大西洋(Atlantic)海域,它可能是这片海域的所有物种中最出名的鱼类。它们中的几个已囊括了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长嘴鱼品种。马林鱼有着可以刺穿猎物的尖长嘴,背鳍壮硕有力,前行时状如船帆。它们与鳟鱼是近亲,曾经也活跃于淡水域或江河入海口中。蓝枪鱼和体积更大的黑枪鱼可能是目前长嘴鱼族群中最庞大的两大家族。成年蓝枪鱼长度可达7英尺,体重可达260磅。黑枪鱼长度可达16英尺,体重可达1500磅。两大族群的平均游泳时速约为68英里。
马林鱼是一种浅海鱼,它们更喜欢生活在远洋中。但是它们却喜欢呆在上层水域,也很少为了猎物下潜。它们喜欢在温暖的水域中产卵生活,因此有季节性洄游的习性。冬季从相对寒冷的亚热带水域迁移至赤道附近,来年再游回原处。马林鱼生长迅速,属两性异形鱼,一般来讲,相同品种的雄鱼体积大于雌鱼。但是成年雌马林鱼的体积大概是其配偶的三到四倍。这一现象有多少是由垂钓运动和商业破坏所致还未可知,但这确实是物种自然生长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