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风亦无月,坐在阳台上,定定地看着远方,灯光闪闪烁烁、扑朔迷离,这万家灯火,上演着多少相同的喜悦幸福,又有着多少不同的忧愁悲伤……
宝贝,对不起,我又一次做了穿西装的野人,在忏悔千万遍后,我依然选择了简单和粗暴。今天写下这个题目,内心感慨万千,我为我的“智谋穷尽”而感到汗颜,也为以“爱”的名义的责罚而感到羞愧 。
女儿上二年级了,这册书第二单元学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第六单元学了重量单位:克、千克、吨。这两单元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甜甜的梦、动物趣味。可是孩子既没有尝到“甜”,也没有感到“趣”,在她的试卷中,我清晰地看到这些单位的乱炖:大大小小、多多少少、长长短短、轻轻重重,你分不清我,我分不清你。我分明感到孩子的惶惑、无助、认知混乱,可怜的分数让她很沮丧,自信心严重受挫,也让我反思这段时间对她的放任和漠视。
爸爸不以为意,劝我:“不用那么急,孩子小,不明白很正常,长大了自然会的。”
“你要等到她长大以后明白?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这是二年级的知识,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必须现在就会。”我不容辩驳。
当晚,我查询了这个知识点的介绍,以及教案、论文,还认真阅读了孩子的课本,思路渐渐清晰,方法也浮出水面,困难变得可控,内心渐渐平和有力,我想起那句刻薄而真实的话“越弱的人,越容易动怒”。怒火只能使劣势蔓延,暴露自己的懦弱无奈,除此别无他用。
第二天正好是周末,我有时间实施我的计划,首先从重量单位开始,按理论上说,我要培养的是孩子的数感,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是对数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那么就需要给知识加温,不让它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把它请下神坛,放到我们身边,让它具体可感、有趣,通过观察去感知、发现、思考、探索,有情境,有体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知识。
我们先从家里的物件开始,把弹簧秤拿出来,桌子上摆满牛奶、饼干、苹果、鸡蛋、白菜、盐、醋、酱油、白糖、碗、杯子、牙膏、洗发水、肥皂、洗衣粉、钉子、扣子……只要能称的东西,都给她摆上桌面,这里面大多是她书本上的东西,在书上,只是一幅画,可现实中它是可触可感的,要可爱的多。我先让她估算,如一个苹果是用克还是千克,然后自己称,看看自己的想象与现实符合吧?在托、掂、中思,在提、捏中想,在称、量中悟,我发现女儿的眼睛在转动、在闪亮。
一阵忙忙碌碌,在碰撞、摸索后女儿渐渐有些心数,神情也放松下来,虽然鸡蛋打了两个(我们实验多少鸡蛋是一斤),杯子险些摔坏,但她收获了快乐自信,因为在称过这些东西之后,她主动要求,妈妈你用我们家里的所有东西来考我。我们一个屋一个屋的过滤,一件一件地摆弄,最后家变乱了,心变明了。
然后,我们带着米尺出发到户外,女儿对大一些的长度单位不能把握,比如教学楼有多长?从学校到家有多远?
来到户外,空气新鲜,阳光温暖,女儿的小脸上漾着笑意,前面的学习让她自信,心情放松许多。
我们先量了自己的步幅,我的大步是一米,小步七十厘米。女儿的大步是九十厘米,小步六十厘米。
我想先从我们住的楼开始,先目测,然后问女儿测量楼长应用的单位一般是米还是千米?
“大概是千米吧?也许是米?”一个摇摆不定的声音。
“那我们开始验证一下吧!”
女儿大步八十四步左右,我大步五十一步左右,“那我们的楼长多少?我不会算啊?”
“我会算,你真笨!”女儿用小石子在地上划拉着。
“你们也学了估算,用估算会简单一些吧?”
“奥,是的”
然后我们从家走到学校,我们的步数大约两千,女儿总结:“我们家到学校大约两千米,可以表示为2000米,也可表示2千米就是2公里。”我心满意足。
进入学校,我问:“我们新建的教学楼多少米?”
“我知道,大约五六十米。”
我们走进操场。操场还在改建中,“操场的跑道有几个楼长?”
“大约有三四个吧?”
“那他有多少米?”
“大约三百米吧。”
“你在哪儿会见到千米这个单位?”
“爸爸的汽车上,那个圆的。”她比划着,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不已。
“汽车一小时跑得路我们用千米,这是你们学得最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还使用在什么上?”
“轮船、飞机。”
“哪种动物会和汽车跑得一样快?”
“老虎、狮子。”
“奥,他们一小时跑得路程也得用千米,我们家到学校2000米,那黄河长江有多少米?”
“不,用千米,我们书上有,长江是6300千米,黄河是5464千米。”
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感觉到这时她是安宁而愉悦的。
当女儿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妈妈一定站在她身边,不容分说、义不容辞地与她分担,给她化解,睁大眼睛,把困难牢牢踩在脚下,并坚定地走出阴霾,朝向阳光,让她变得卓越、强大、自由。
而一味地抱怨和责难,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让孩子在备受苛责后心理紧张,长此以往,渐渐失去珍贵的自信,从此无处找寻,带来更大的成长障碍。就如在她的鞋子里放了一粒沙子,让她举步维艰 ,不能走远。一切愤怒都不过是自己无能的宣泄,一切逃离都不过是对矛盾的无所适从。相信“妈妈一定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