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苏州昆剧院”青年台柱演员吕佳和她的两位同事,随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一起登上了香港大学礼堂的讲台。
白先生要给现代学子们讲授渊源深厚的昆曲文化艺术。为了让学子们切身感受到昆曲的艺术魅力,白先生特意请来吕佳三人,现场演示昆曲版的《游园惊梦》片段。
吕佳和同事青春靓丽的扮相,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使几近衰竭的昆曲,一下子成为香港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焦点。更触发了白先生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他决定:让吕佳等一批青年昆曲演员,担纲重演《牡丹亭》。以青春版的《牡丹亭》,把昆曲的艺术魅力和青春生命昭现出来。
2003年,白先生自任制作人和投资商,开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筹备、排练工作。然而,在定夺剧中两位主要演员时,白先生经过几番斟酌、比较。把女主角杜丽娘一角。分配给了另一名女演员沈丰英。而昔日在香港“点燃”昆曲重生之火的吕佳。只分到一个配角、一个龙套角色。这令许多人出乎意料。大跌眼镜。演员名单一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团里炸了锅似的“热闹”。有几个和吕佳一样在台里挑大梁的“角儿”,当即愤而辞职。但吕佳留了下来,以最好的状态融入到紧张、忙碌的排练中。
2005年5月,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香港大剧院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扮演者,也因此一夜成名,被人们追捧为“角儿”,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海内外各大娱乐报刊的头版头条、繁华街道区闪烁的霓虹灯下,人流如潮的地铁入口处,到处张贴着两位“角儿”的大幅艺术照。好不抢眼、好不风光。
虽然同属一个剧院,同在一个舞台演出,“角儿”和配角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角儿”住豪华清幽的商务酒楼,像“秋海棠”一样,不但专门配有化妆师,就连喝水、吃饭都有专人伺候着。而吕佳和一群配角、龙套,住的是八个人一间房的宾馆。吃的是街边小餐馆的牛肉面和粉条儿。大伙心里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私下里牢骚满腹、埋怨不断。有的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两个“角儿”唱得再好,能撑下一整台戏吗?凭什么享受“爷”的待遇!有的说,他们算什么,如果白先生让我来唱,我一准儿唱得比他们还要好……
其实,要说此时最该委屈。最有资格抱怨、发牢骚的应该是吕佳。她16岁就读于苏州戏曲学院,主攻闰门旦、贴旦、刀马旦。分配到苏州昆剧院后,她是既能文又能武,既能唱闰(小姐)也能串贴(丫鬟)。几年来,一直是团里的当家演员。那年,正是她率先和白老师走进大学的舞台,以自己俊美的扮相、文武双全的唱、念、做、打,激发起大家对昆曲的美好记忆和浓厚兴趣。然而,此次的《牡丹亭》,她却沦为一个配角兼龙套,只能在舞台上做陪衬。
当有媒体记者尖刻地问吕佳:对自己这次扮演的角色。心里是否有失落感时,她甜甜一笑,平静地说:我从来不去想这些。我只想着做好自己这一份。让观众感受到昆曲里的每个角色,都充满典雅韵味和艺术魅力。吕佳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青春版《牡丹亭》里,她把一个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的女强盗杨婆,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即使混杂在“十二个花仙子”龙套中,她的舞姿。亦是那么细腻华美,她的唱腔亦是一丝不苟婉约清扬。“内行”的观众没有忽略她。当吕佳站在“角儿”身后谢幕时,有许多观众绕过“角儿”,给她送花,请她合影留念,她也幸福地拥有一批忠实的fans。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就会发光。做好自己这一份。即使是配角、龙套。也尽力做到尽善尽美。做到足够好,足够完美。自然会有人欣赏你。
在得失、盛衰面前,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做好自己这一份,努力、努力、再努力。也许,这次机会和你擦肩而过,下次,幸运一定会降临到你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