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自我的初中时代。读初中时,家里很穷,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只能步行到五里路之外的学校去,自然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光。而我,又是班里拿钥匙的人,自然要去得更早一些。早餐怎样办?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每一天都是自我早早起床,在炉子上放一只铁锅,熬一碗“饽饽”(就是用点葱花炝锅,把玉米饼子切成块,加点白菜叶之类的放到锅里,用水煮),热乎乎地吃完,收拾好再去。那时候觉得是再自然但是的事了。冬天天亮得晚,早晨的时光就变得尤为紧张,于是,就把准备工作在头天晚上全都做好。第二天一早,直接进行操作就能够了。说起来,母亲是个很勤快的人,但在这一点上,却始终表现得比较“懒”——她很少帮我做早饭。多年之后,我愈发意识到母亲在当年教育我时的那种睿智:她是用这样的方式,让我真正变得自立起来。
孩子,你来帮帮我,去外面背点柴禾过来!
孩子,你来帮帮我,灶膛里的火要灭了,你看一看![由www.telnote.cn整理]
孩子,我这正忙,你帮我去把院子扫一下!
孩子,我的手割草剌伤了,不方便,这两天你帮我刷刷碗吧!经典对白台词
若干年过去了,当年母亲支使我那个“小不点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觉得自我好厉害啊,能够帮忙妈妈做那么多事。久而久之,不用妈妈吩咐,我也能看到自我就应做的事了。
示弱,是母亲的一个法宝吧?
于是,我也从母亲那里把这一点借鉴了过来。不仅仅用在了自我孩子的身上,也用在了学生的身上。养蚕记
十多年前,我以前被身边的一个班主任老师追问过一个问题:“王老师,我很奇怪,您当班主任怎样感觉那么简单啊?可我,怎样感觉到事情这么多,天天忙得四脚朝天还干不完呢?”
的确,我看到过太多的班主任老师,像“陀螺”一样,天天晕头转向,转个不停。
我回答他说:我是在运用我母亲的智慧——示弱。
怎样理解?
我从不因为觉得自我能干,就把班里的事务大包大揽,我总是有意识地摆脱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怎样办?关键要寻找几个帮手。这些帮手就是我的班干部。他们能够帮忙我做许多的事情,解决许多的问题。
比如班级的纪律问题,我们制定了班规,但我不能长期“长”在教室吧?即使有些班主任有着超强的毅力,真的花费了超多的时光和精力,坚持和学生们“长”在一齐、“耗”在一齐,“严防死守”,但效果必须好吗?未必。往往是你在时班里是一个样貌,而不在时却是另一番“繁荣”景象。我要从“警察身份”撤出的时候,通常会找到一个适宜的契机,把班干部叫到一齐说:孩子们,最近我事情比较多,实在没那么大精力盯着班里的纪律,交给你们几个怎样样?之后我会适当地给一些嘱托和指点。得到了信任的班干部,往往会挑起重担,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发挥重要的作用。老师呢?只需适当督促就能够了。
再比如,办黑板报。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亲力亲为。我看过很多这样的场面:班主任蹬着凳子,一笔一划认真地出黑板报,一群学生围在旁边观看,指手划脚,品头论足,俨然“甩手掌柜的”。老师为班级做贡献的示范作用是有了,但总感觉事情弄拧了:到底谁是“主角”?我却没有那么“勤快”,通常是先仔细观察,找出那些有办板报天赋的学生,然后一脸“虔诚”地告诉他们:同学们,老师的艺术素养不足啊,你们可比老师强多了。事儿就交给你们了,老师指望着你们给班级增光呢。你看那些孩子,必须会绞尽脑汁、将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为什么?老师的示弱,让他们感受到了自我的职责。这时候,我就成了那个“甩手掌柜的”,至多是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品,真诚地表达一些溢美之意。既鼓励、锻炼了学生,自我又简单自在,何乐而不为?
诸如此类的,如班级的体育课,班级的卫生,班级的晨读,班级的学习,班会的组织,等等,都有“比你水平高”的人负责,你还会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吗?
以前有班主任很无奈地对我说:我不是不想这样做啊?可我是真的不放心,担心他们做不好啊,再说,这样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吧?
担心学生做不好是有根据的,因为学生没有经验,他们往往没有我们自我想得周到,没有我们自我做得好。然而,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总不给学生机会,是不是他们就永远都难以做好?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他们的做法可能与我们的目标存在必须的距离。这一点,就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对学生一味指责,否则可能使他们畏手畏脚,这样就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只有继续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他们才能够找到自信,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至于担心学生从事班级工作会影响学习,这种担心则是剩余的。因为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学生,每个人得到的机会并不多,占用的时光极为有限。再说,透过锻炼反而能够调节学习节奏,激活思维,这对于孩子们的长远发展是极有为利的。我们去观察那些在班级里真正发挥了作用的班干部,若干年后,往往在社会上表现出超出他人的潜力,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孩子,请你来帮帮我吧!一个教师开始学会“示弱”,身边的学生就变得坚强、自立起来了!这样的教育不是更有味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