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怎样死的(一):
孙权是怎样死的:性格所害?孙权怎样死的
孙权的性格特点
且不论孙权是怎样死的,先来看看孙权的性格特点,从性格特点中决定,是否是孙权的性格导致了最终孙策的死亡。
孙权的性格特点似乎能够从孙权的字中窥出一二。孙权的字是仲谋。是否和性格相配呢?
孙权的性格特点是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由www.telnote.cn整理]
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
但为什么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是否说明孙权的性格中还有犹豫不决的隐藏属性呢?
答案是否定的,为何?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务必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思考,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
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野心昭然若揭。
那么,拥有如此好的性格特点,孙权是怎样死的呢?是自然老死,还是因病而死,还是被谋害而死。
众所周知,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为了国家朝政的正常运作,也很有可能是被谋害而死。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描述道,公元251年(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忙将大将军诸葛恪召回来委托后事。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夏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由此可知孙权是因风疾而死,这个说法也是此刻普遍认同的。
孙权墓在哪
那么,孙权死后,被埋在了哪里呢?
不管孙权是怎样死的,毕竟是一个国家的首领,死后的墓必须不会太差。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死后葬于蒋陵。孙权因避祖父吴孝懿王孙钟名讳,而把钟山改名蒋山,孙权陵因在蒋山而称作蒋陵。
唐代《建康实录》中说,蒋陵在“钟山之阳”,北宋《祥符江宁图经》中说“在钟山南麓”。孙权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人又叫“吴皇陵”,而这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曾向朱元璋推荐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孙陵岗”上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潘氏以及宣明太子孙登等人。
上世纪40年代,因岗上多梅花,故将孙陵岗改名为梅花山。
孙权是怎样死的(二):
孙权(太祖)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两军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孙权是怎样死的(三):
三国小霸王孙策是怎样死的?孙策之死是孙权所为吗?
大家都明白,孙策是孙坚长子,孙权的长兄,人称三国小霸王。孙策是怎样死的呢?据传是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往往很蹊跷,孙策之死是孙权所为吗?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分析。
孙策和孙权关系如何?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我的战略目标,务必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会用人等特点。
张(纟龙)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之后,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众将和从人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孙权却不像这样。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样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
我们已经明白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能够是孙权。还有能够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之后,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我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我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这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朗在《三国演义》中只在第七回出现一次。《三国志》中也无孙朗,从裴松之所注引的书籍来看,《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中,实有孙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朗)为定武中郎将,(遣)【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其中的孙匡实是孙朗。可能因为他被“禁锢终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遗忘了。可孙权又为何因一次战役胜负,就把自我的庶生弟弟别族禁锢呢?
这样看来,孙家五兄弟中,孙策、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难道还不令人深疑吗?另外孙权的三个父叔中,孙静和孙贲都无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孙辅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孙权关了起来。据《三国志·孙辅传》上说:“(孙辅)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另外像孙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像这样。还不令人怀疑吗?
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纟龙)、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