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至,便迎来了高考、端午两重奏。两者相较之下,端午显得暗淡无光。昨日我点开百度,映入眼帘的便是6。8世界遗产日”。我心里不禁有一丝冷言凉凉的悲哀。世界遗产日,本旨在让人们保护这些珍贵文化,可如今却已沦落到成为旅游公司打广告的噱头。就说端午,有谁把它和世界遗产日联系到一起吗?几乎没有,似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有可无之物。
其实,端午尚好,有假期做铺垫,总有人为它发声。可其他节日呢?有许多已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元宵,曾经数一数二的大节,已退到农村和人们的日历上。
我对元宵知之甚少,这大概是因为现在这个节日的气氛已十分微弱。我仅知的一点,皆出自父母之口。
爸爸对元宵的美好回忆是很多的,他有时会抱怨现在每年春节都不放到元宵就重新开工,不能好好重温儿时元宵的欢乐。在他小时的八十年代,应该是老家元宵最后的辉煌。
改革春风吹满地,渡过困难的年月后,人们终于又有了庆祝节日的资本,又有了节日餐桌上热气腾腾的一块块肉。在又一个喜气洋洋的春节即将过去之际,人们开始了最后的狂欢。
正月十五刚起床,便可以看见这儿一群小男孩在挖坑弹玻璃珠,那儿一群小女孩在踢鸡毛毽子,抓紧假期最后的一分一秒来玩耍。大人们也没闲着,该买啥还是要早点去买,同时还要精打细算一下来年的开支。人们没有主动去为节日互相祝福,但是若在路上遇到了,还是会互相笑笑,说元宵好!吃了吗?是要去买些啥?”村委已经开始叫人来帮忙收拾晚上的东西了。
白天渐渐过去,到了傍晚,气氛便热闹起来了。走在路上,到处是做菜时锅铲的敲打声和从简陋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与饭菜香,惹得人不得不停下来摸摸自己的肚子,流出些口水。做好了菜,外面还太冷,只能把客厅的门半开着,以便有人经过时来上一句:进来吃点不?”家乡元宵宴的规矩是一碗一碗地上够十大碗菜,条件好的还要上够十二碗。主食必是要甜馅的汤圆,没那么快上,不过菜倒是一碗一碗端上来了先是鸡或鸭,作文https://www.telnote.cn/然后是一道猪肘子,又必定会有红烧鲤鱼(它寓意着鲤鱼跳龙门,要高升!)比较有特色的菜有鱼丝和山药炖排骨。家乡的鱼丝是别处没有的,当年是手打出来的,即使在今天换成机器做,也吸引了不少美食爱好者的目光。家乡的山药也非常有名,如今已经畅销国内外。
小孩子吃得快,不一会就出去等着大人们玩龙灯。外面暗暗的,没关系,一盏盏灯笼就要挂起来了,龙灯也要举起来了。龙灯家家户户都会做,小一些的就是一个龙头后面挂几根彩带,大的则是将龙身也做出来,要一个力气大的人才拿得动。当各家各户的男人们举着点亮的龙灯在村里游玩时,这个山间的小村落就这样亮起来了。大孩子们时不时接过大人的龙灯挥舞着,吓得大人惊叫连连;女人和小孩子们则追着龙灯队伍看热闹,时不时点评一下谁家龙灯做得好,一时间人声鼎沸。
铛铛铛”祠堂那边传来了铛子声,告诉大家村委请来的黄梅戏班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大戏就要开演了。大家依依不舍地结束了玩龙灯,纷纷回家搬凳子去看戏。出门前,有电灯的人家也不关电灯,没电灯的人家则检查一下煤油灯的灯油够不够因为元宵节整晚都必须让家里亮着。
祠堂里挤满了人,爱看戏的、不爱看戏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都来了。戏台已经搭好,几个演员正在做最后的准备,等人基本到齐,就开始唱起来,演起来了。刚开始人们还乖乖坐在那儿听,可不一会儿就有人离开位置去找人拉家常了。又过一会儿,不爱看戏的人都聊起来了,偶尔停下来看看演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就快到凌晨了,戏班子这才开始收尾,人们也互相道别准备回家。于是,狭窄的村路上又一次挤满了人。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回忆这个春节,一边开始期待新的一年。
三十多年过去了,社会越来越现代化。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传统文化开始随着传统节日消逝。另一方面,村子里的人们也逐渐搬到城里去,村子开始变得没有活力。
令人悲哀并且担忧的,不仅仅是端午、元宵的消逝,更是它们背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