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的指导

发布时间:2019-04-02 06:34:59

  从历年高考阅卷现场来看,一篇记叙文要想得高分,必须以“情”取胜,而记叙文中的抒情方式不外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对于直接抒情,考生往往是讲个故事或写个人物,然后在文章的结尾加几句抒情句,虽说这样也做到了抒情,但给阅卷老师总有一种“情”和“事”“人”生拉硬扯,不够融合的感觉,因此此类记叙文显得平平淡淡,很难得高分。其实考生在叙事写人的时候只需加入几句景物描写,就会让“人”“事”“景”情”做到完美的结合,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水乳交融之感,还会增强文章的韵味,如何在记叙文中巧妙的发挥景物描写的作用,本文结合高中几篇经典课文略作归纳:

  一、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烘托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景物描写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二、刻画人物时运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如《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又如《氓》第三章在刻画女主人公形象时,写到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又如《边城》开头一段中作者铺叙黄昏景象:“叫个不息”的杜鹃声、渡口飘来的“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泥土、草木散发的热气,以及各种甲虫类气味,构成了一幅喧嚣、热闹的场景。作者以之反衬黄昏时翠翠身周的幽静,反衬她心中的“薄薄的悲凉”。再如“天夜了,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杜鹃又叫了。”作者写自由飞翔的萤火虫,其实正含蓄地表露了翠翠内心朦胧的对于独立(离开爷爷的“放肆”的“胡思乱想”)、对于更宽广的自由空间乃至对未来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渴望。

  三、行文穿插景物描写,让“人”、“事”、“景”、“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水乳交融之感。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草屋“四下里崩坏”,“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了离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进而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作者对风雪全过程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让“人”、“事”、“景”、“情”做到了完美统一。

  四、结尾运用景物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营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境。

  如《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又如《文项脊轩志》文章的结尾作者只写了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妻子当年植树时的情景,十多年来树木成长的过程,如今人亡物在的生死离别、阴阳两隔的苦痛都浮现在眼前了。一棵树把夫妻相亲相爱的喜悦用最深沉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了爱妻早逝的悲痛和对亡妻的深切思念。这种睹物思人、借景抒情的方法省去了大量直接叙写、抒情的语句,但又是最能触人心怀、动人心弦、勾人心思了,起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这种写法,正是以景结情、点情染景、宕出远神的艺术手法,使情感走向更趋委婉迂曲、不直不露,具有极强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染力。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树有根,才能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花有根,才能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那么在我们生存的这片大地下,也埋藏了许多深深的根,跨过世纪,穿越秋冬,永不变迁,因为这根深深地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请以“ ,永远的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此题是则带有材料的半命题作文,而实质上材料只起一个解释说明的作用,对题目并未有太大的限制。因此,考生只需运用“化大为小”的方法将“根”具体到一个点,结合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或叙事、或抒情、写出“根” 的内涵即可。

  佳作示例:

  土地,永远的根

  文/一考生

  父亲种了大半辈子的田,即使生活好了,他依旧奔忙于田间,因为那是他心中永远的根,宁忘一世业绩,不忘生存之根。(开头点题,入题快。)

  夏天刚走,秋天就悄悄点燃了山村万物。(“点燃”一词极妙,通过景物的变化巧妙的写出了夏到秋的转变。)

  高粱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垅沉甸甸的稻穗儿,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低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对秋天庄稼成熟景象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对收获的喜悦,烘托了人物形象,为下文抒发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做铺垫。)

  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儿,摊开手掌吹吹,而后一粒粒地数着,“一、二、三……”一抹阳光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呱呱落地一样陶醉,家里不少那点粮,但是父亲依旧那么卖力。(捋、数、摊等传神的动词形象、生动的传达了父亲对土地之“根”的坚守。)

  终于到了开镰的日子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谷声由远及近,仿佛频频传送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稻谷,伴着夕阳的余辉从田埂上走来……(夕阳的余晖既表达了父亲的劳作时间之久,又烘托了人物高大的形象,可谓神来之笔。)

  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着父亲吱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的晒谷坪。

  我知道,此刻父亲心里,他收获的不只是耕耘播种的回报,还有来年的充实与祥和,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对根的依恋,对田的热爱。“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熟,常搬出旧书上类似的例子教育我。

  我笑笑,不以为然。他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抱怨种田没有出息,可知田乃生存的根本,是一世为人的见证,宁忘一世业绩,不忘生存之根本!”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朴实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既是对我的教诲,又是全文情感所在,人不应该在安逸的生活中忘记生存之本。)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侧面表达了我受到父亲教诲后的心情。)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那片青了黄,黄了又青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地升起:父亲一生没有传奇,但精彩都长在地里。(青了黄,黄了又青的梯田,正是父亲一生传奇的见证,借此之景,既抒发了对父亲的热爱,更表达了对父亲一生固守劳动本色的人类精神的敬佩,言有尽而意无穷。)

  父亲是个农民,田是他的根,一生都长在根上,不曾离开。

  点评:

  “家里不少那点粮,但是父亲依旧那么卖力”,突出表现了父亲在当今巨大的时代变迁中“宁忘一世业绩,不忘生存之根本”,坚持下田种地,热爱土地,固守劳动本色的精神。考生的写作过程实质就是一种抒发真情的过程,作者在描述父亲的劳作场面中,在叙写父亲的生活故事中,时时不忘写景,用景物来表情达意,这种追求画面美,并在画面中融入深情,达到了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的写作风格,正是一篇优秀记叙文所必备的要素。

阅读更多叙事作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