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心主义》是一本由罗伯特-兰扎&鲍勃-伯曼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一):仪器到达不了的地方
虽然是一本唯心主义论著,却被成为世界科学名著,可见在西方的世界里科学的包容性是比国内要强了不少。
科学最重要的是实验,实验要求观察,观察刚刚开始靠的是眼睛,然后发展到了用仪器,但是永远有仪器也测绘不到的地方,而且事实是不是真的是仪器所观察的表象所能体现的呢?本书告诉你,观测和不观测的结果是完全迥异的,这个新颖的观点通过量子力学的逻辑推理得出,让人难以辩驳。
不过仪器到不了的地方,逻辑可以去补充吗?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二):突破思维的固化
教育使然,我们从来不会怀疑我们所在的世界以及所谓的真理。但是阅读此书,你会开始思考!
作为一本科普书,作者从科学实验出发,引入了量子力学的经典问题,以及量子理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冲击!试图跟着作者去理解量子力学的知识,你会看到量子力学的巨大潜力。
此外,作者对当前科学难以解释的意识问题进行了质疑和讨论,指出了当前科学对意识研究的局限性,指出了意识研究的主要着力点。
总体而言,科学知识很有趣,但是文字翻译略晦涩!如果对其中知识有问题,需要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互为补充。
总结而言,值得一看,有利于开拓思维、了解最新科技发展!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三):虽然还没有看内容,只看了简介,但是已经明白了大概意思.
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 那您去研究一下佛学,就知道2000年以前,就有人早就研究明白了.
佛学经典中有详尽的论述. 如金刚经,楞严经登.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呵呵.小型小型戏发送颠覆萨对付萨对付萨飞洒德国萨多个萨分公司德国萨分散打法sagwgweg.
dfwegwegwegwwefwefwe发wefwefweeeeeee
打官司个wegwgwegwrgftw共和入个人个人格热戈日个如果违反wefwrhethger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四):我们意识可能就是个DVD解析机?太过于相信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就跟神经病一样?
何为宇宙?想象一下,假如宇宙是DVD碟片,那我们大脑意识就是读取碟片的DVD机,带Vr解析功能那种,我们每个人都处在DVD内容的实景中,我们大脑意识解析所得的这个“实景”宇宙即眼前的三维的世界,那这里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记录事件的标尺而已,并不真实存在,没有实际意义的。艾默生在《超越灵魂》中描述道:“对多数人来说,理智的影响把精神压制到了这个程度,使得空间和时间之墙看上去愈发坚固而真实、不可逾越;轻言这个世界的限度,是精神错乱的征光”,所以太过相信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就跟神经病一样?
我们意识解析这个宇宙“实景”DVD之前,宇宙就是一张光盘而已,处于不确定的概率状态,只有有我们意识解析了这张光盘以后,世界才会以眼前的三维方式呈现出来。
再打个比方,在漆黑无比,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我们拿了一把手电筒,手电筒的光所到之处,才是真实的,光照之外,为黑暗,黑暗之处就是宇宙处于混沌不确定概率状态。宇宙对与我们个体生命来说就是如此,我们大脑不解析时,它是混沌不确定的概率状态,好比我在卧室,厨房和厕所对于我来说就是处于不确定概率状态中,是不真实存在的,当我走到厨房时,厨房的一切经过大脑解析了后才呈现出现来。所以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作用的过程,意识决定了物质呈现方式,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也说明了这点。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五):未来生物中心理论必将一统江湖
发现这本书纯属意外,当时正在淘宝找生物化学的辅导书,在网页一边的推荐里看到了“生物中心主义”几个字,当时就激动了,想来也是缘分吧。
之所以激动是因为这个词竟然基本上能表达出我一直以来的那种想法,当然这只是感觉。不过看到副标题后“为什么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真实本质的关键”我基本上确定这就是我一直想表达的东西,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
现在书看完了,更加证实了原先的想法,我,一个中国的学生屌丝竟然和一位远在美国高中毕业就发cell的天才科学家想到一块去了!只不过是罗伯特-兰扎举出来详细的例子来证明,当然知识的量也是不能比的。
我认为biocentrism这个新造的词准确的指明了人类科学未来前进的方向。尤其在终极问题方面,生物学必将成为新的神学。至于突破口,我认为会是意识的物质相关物也就是脑与神经。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考神经生物学的原因。
未来生物中心理论必将一统江湖,到时候老罗要是拿个炸药奖什么的我指定要去掰他一块儿。
另外,但愿那时我也已在人类探索终极之谜的探索上做出了点小贡献。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六):意识是最大的秘密
这不知道能不能说是一本比较唯心的书,这样说好像也不适合,因为里面的物理和数学概念让我这个文科生实在已经晕头转向,但这些复杂的原理好像最后都用来说明了,“意识是最大的秘密,与之相比,其他一切都暗淡无光” 让我想起佛经里的一句“一切唯心造”。 其实我一直是很赞同这中间的核心思想,我思故我在,存在即合理,很多人可能很难理解这样的概念,物质明明就不以意志为转移,意识再重要也就是意识而已啊?越是经历越是思考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他们看到的同一个苹果也许在微观结构上是一样的,但究竟是好苹果还是坏苹果,是大苹果还是小苹果,这会创造出无数个现实出来。 这一个思想其实在宗教里面体现得很多,如果真的能接受,对生活何尝不是一种裨益?仔细得与自己的意识握手,交谈,拥抱,可能很多无谓的纠结就会得到解脱。 附上一个书中提到的挺有名的小故事:对一个死刑犯说:说吧!要是你说谎,就绞死你。如果你说实话,就用剑刺死你。于是这个囚犯说:我会被绞死!经过一番非常恼人的讨论之后,狱卒觉得除了释放他之外别无办法。 还有阿基里斯与龟的故事,真的让人引发了很多思考,对于语言,对于时间和空间,我们活在其中,却对这一切不甚了解。 PS:特别把里面的七个原理抓出来,利好文科生,哈哈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一个原理:我们感觉是真实的东西是一个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过程。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二个原理:我们的外在和内在感觉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不同两面,不可分开。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三个原理:亚原子粒子——实际上所有的粒子和对象一—与观察者的在场有着相互纠缠作用的关系。若无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的在场,它们充其量处于概率波动的不确定状态。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四个原理:没有意识,“物质”就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概率状态中。任何可能先于意识的宇宙,都只存在于一种概率状态中。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五个原理:唯有生物中心主义才能解释字宙的真正结构。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使生命在创造宇宙时产生完美的感觉,而不是相反。“字宙”纯粹是它自身的完整时空逻辑 体系。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六个原理:在动物意识的感知之外,并无真实的时间存在。时间是我们在字宙中感觉变化的过程。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七个原理:空间与时间一样不是物体或事物。空间是我们动物的另一种理解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实在。我们像鸟龟的壳那样承载着空间和时间。因此,并没有与生命无关的物理事件发生在其中的、自我存在的绝对基体。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七):对世界的碎碎念
雨天,低气压,人多半会变得惆怅起来。我盯着车窗的水珠在想,每一粒水滴,都是一个世界,那些滑落,凝结一起的水滴,是两个世界有了交集。有时候,很想做一个彻底的坏人。那是什么样的感觉?那是什么样的自己?生命的形式有很多种,只是我们每次只能选择一个来体验。就像吃饭,一次一口,吞下去就不能反悔,就算吐了出来,也再回不来,化作一滩污水。
有人说电影《源代码》的最后一刻不应该继续。但我认为每一秒都可以是第一秒,因为我们身处一个无穷的宇宙啊。生命很多时刻像是电影画面,那一秒,所有事物都会慢动作发生。我们的幻想停留在那一刻,并且以此作为起点继续下去。
说了那么多不连贯的话作为开始,只是想谈谈《生物中心主义》这本书,有关唯心主义的说辞。作者认为是生命创造了宇宙,而不是相反。其表达的世界观与我们惯常的思维不同,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多一份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在牛顿的物理三大定律,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时间与空间理论作为真理下成长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其实僵化的。若被问及你家厨房真的存在吗?答案必然是肯定。但是再问多你一遍,没有人的厨房,真的是你印象中的厨房吗?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真的是存在的吗?而这些现在我们自以为真理的物理定律,会不会其实是哥白尼时代的“地心说”呢?这些问题,都是本书让我不停思考的。
不用担心书本里的物理知识看得我们头晕脑涨,作为一本科普性的读物,本书提及的专业术语不算多。作者罗伯特·兰扎和鲍勃·伯曼将复杂的科学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内容,循循善诱,让我们更易吸收他们要表达的的观点。而且每一个篇章的字数合理,不会长篇大论,恰如其分地把控好我们看书的时间,该收尾则收。而且,每过两至三章,作者则会对前面的章节进行一个小结,也就是得出“生物中心主义”这个观点的原理。多少有点像教科书,但不用担心它会死板。
翻着一页一页,我会不自觉地思考起小时候会问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颜色?在学习了光线与色彩的原理后,我更加好奇了。为什么桌子或者杯子特定地反射出这种颜色呢?这个世界真的存在颜色吗?会不会其实所有的东西都都是同一个颜色?猫,狗,蝴蝶,它们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的不同,那我们凭什么认定自己所谓的颜色是真实的呢?
或许,有一种飘渺的幻觉麻痹了我们所有人。
也有可能,这是因为我们都存在某一个人的大脑里(凉宫春日吗?),所以我们看见的实体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我们都是某个人身体内的分子,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既然我们能够存在一个人意识当中,那么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世界的主宰。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是由分子组成的,我们可以是一个世界的分子,也可以是被分子组成的世界。
这会不会就是宇宙的真正面目呢?无穷无尽,永远膨胀。唯有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真实本质的关键。
本书为了一步一步证实自己“生物中心主义”的观点,还探讨了 许多有趣的话题,如对存在和意识这个基本问题的解答,对死亡这个古老问题的探讨等等,而我只是说了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而已。
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什么,还是自己清楚。当我读完这本读物后,我甚至在想我笔下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如同身处《盗梦空间》的梦中世界,我对自己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像是《无姓之人》中倾听无姓老人的记者,我想问问自己是真实的吗?不管如何,不管意识或存在的先后,不管究竟什么是时间,不管死去的我是否真的死去,不管粒子原子神经蛋白。一个世界正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尽情发挥想象吧。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八):观测与现实
先要说一句,老外的语言表达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本书的可读性或阅读乐趣不高。
电和磁都有不可见性,所谓感受到外在,不过是电磁波的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之间的长度正好对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产生刺激,这个刺激抵达头后部的脑枕叶上,又有一个神经元复合级联与正在到来的刺激发生激化,我们才有主观上的感觉所谓“外界”的地方出现了黄色亮光。问题关键是,“身体之外”不存在一个黄色亮光的,这不过是我们的一种体验,充其量只存在一种不可见的电磁脉冲。触摸也一样,不过是脑子里的一种感觉,触摸的压力不是因为接触而起,是因为电荷互斥,让你不能再向深处触摸,否则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穿过一个物体。
所以,
生物中心主义第一原理:我们感觉到的真实是与我们意识有关的过程。
生物中心主义第二原理:我们的外在和内在感觉是难解难分的。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推出来的。)
因为EPR佯谬,不知粒子到底是真的在空间上分开了,还是压根就没分开。外界或者宇宙不是我们眼睛中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也许粒子都相互纠缠着。
因为测不准原理,还有波粒二象性,所以物体的表现都只是以概率存在,所以微小物体在波函数塌缩之前,是不会在特定的地方呈现或移动的。量子的波动就是概率的波动,不是物质的波动。概念的波动不是别的,正是一个可能的结果。约翰·惠勒说:“在现象得到观测之前,现象就不是真正的现象。”对于微小的粒子来说,如果没有观测它们,就不能认为它们真的存在——在持续时间中不真正存在,或在空间位置上不真正存在。
于是,哥本哈根解释宣布:在实施一项观测之前,一个亚原子粒子并不真的存在于一个确定的地方,也没有实际上的运动。
没有什么是真实的,除非它被感知到。
所以,
生物中心主义第三原理:亚原子粒子——实际上所有粒子和对象——与观察者的在场有着相互纠缠作用的关系。若无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在场,它们充其量处于概率波动的不确定状态。
在具体的双狭缝实验描述后,作者提出了第四个原理。
生物中心主义第四原理:没有意识,“物质”就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概率状态中。任何可能先于意识的宇宙,都只存在于一种概率状态中。
实际上,爱因斯坦经常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路上表达过自己对客观外界真实的持续的迷恋和怀疑。他问过亚伯拉罕·派斯一个非常有名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都作为科普著作的一个常客出现——你是否真的相信,如果不看月亮,月亮就真的不存在?
而且毫无疑问的是,上帝是掷色子的。当初我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跟爱因斯坦一样,感到震惊,但我更多的还有就是愤怒和恐惧。
“金凤花原理”,世界似乎就是为生命而设计的,无论是微观尺度上还是宇宙自身的这个层面上来看,宇宙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样。也就是说,宇宙不是“太这样”或者“太那样”了,而是“刚好这样”。
于是“人择原理”刚好给了作者一个解释,加上列出的各种常数,显得尤其有说服力。
不同的是,作者用的是“强”人择原理,或者用约翰·惠勒的术语来说“参与性人择原理”——观测者必须把宇宙纳入存在中来,宇宙必须具有允许生命存在它内部的发展性质,因为宇宙显然是为着产生观测者这一目的而“被设计出来”的。惠勒认为,生命出现前的地球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是以不确定状态存在。只有观测者存在,受到测量的宇宙被迫分解成一个状态。
所以,
生物中心主义第五原理:唯有生物中心主义才能解释宇宙的真正结构。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使生命在创造宇宙时产生完美的感觉,而不是相反。宇宙纯粹是它自身完整的时空逻辑体系。
接下来作者论述时间与空间。时间没大看懂,用芝诺众多悖论中的一个——箭的悖论来比喻,时间不过是这个运行中的箭在空间中运行的每一个阶段而已。箭停在半空中,除去了动态的路径,箭的运行方向没有了意义,不过是停在半空中的箭而已。你不知道箭的速率,没有动量,轨迹不再清楚,它是不确定的。精确测量瞬间的信息,必须暂停运动画面,要动量,就不能暂停画面。时间,即空间状态的内在总和。时间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幻觉而已,昨天今天,向前流逝的时间之箭,仅仅是各个画面编织在我们头脑中而已,我们的大脑只能够这么处理。空间单元是呆滞的,单元之间没有什么“东西”。
海森堡都这么说:“只有当你观察到一条路径时,它才会显现为存在。”这便是芝诺箭的悖论的现实意义。没有生命,便没有时间与运动。时钟效应,更在实验上证明了时间的虚幻——时间流动的快慢也随着感知而变化。
时间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一个绝对的实体。爱因斯坦说:“人们都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区别只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顽固幻觉而已。”
与时间相关,一个非常优美简洁的公式描述了这个宇宙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洛伦兹转换。爱因斯坦说:“空间就是我们用测量杆去测量的东西。”再一次强调了观测者”我们“。
所以,
生物中心主义第六原理:在动物意识的感知之外,并无真实的时间存在。时间是我们在宇宙中感觉变化的过程。
生物中心主义第七原理:空间与时间一样不是物体或事物。空间是我们动物的另一种认识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实在。我们像乌龟身上的壳那样承载着空间和时间。因此,并没有与生命无关的物理事件发生在其中的、一个自我存在的绝对基体。
这些原理是书的中心。观点很有意思,但要说服一个读者有点困难,不论是因为我对其文字的理解能力弱所致,还是因为作者本身就不够有说服力,观测者这个我就觉得需要去定义和商讨。观测者=人/智慧生物,这有点玄。
另外这本书完全没有《量子物理史话》读来畅快。还是那句话,受不了老外的表达方式,每次读老外的东西,总感觉他们语言表达障碍(这完全是我的愤愤之言)。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九):我怀疑这就是我追寻的真理
为什么写这么一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感觉这些年一直追寻的真理在此刻得以伸张。这个真理正如书中作者所畅想的一样:万物的意识在冥冥中确实在影响着整个宇宙的运行。
书中作者说道生物中心主义的结论是建立在主流的科学(物理学、宇宙学和生物学等)基础之上的,并且是某些最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合理扩展。生物中心主义的某些结论,可能与东方的宗教的一些方面有共鸣。(这里我认为说的就是佛教的思想,而且不是有可能,而是一定有共通之处。)毫不夸张的说,科学在某些侧面证明了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
下面通过对文中几个结论的分析来说明这一切吧!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一个原理:我们感觉到的真实是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过程。作者举例道:没有人或动物的意识区去处理受到水滴折射的光线,彩虹的七彩斑斓就等于不存在。就像森林中有一颗书倒下,如果没有人在在场,这颗树倒下产生的只是无声的脉冲——微吹的风而已。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二个原理:我们的外在和内在感觉是难解难分的。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套用笛卡尔的一句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我们的外在体验离不开我们内心的思考。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三个原理:亚原子粒子——实际上所有粒子和对象——与观察者的在场有着相互缠绕作用的关系。若无有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在场,它们充其量处于概率的波动的不确定状态。结论源自于量子力学上的双狭缝实验,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伟大实验。它告诉我们只有在我们观察(意识存在)的时候,粒子才会有确定的状态。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四个原理:没有意识,”物质“就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概率状态中。任何可能先于意识的宇宙,都只存在于一种概率状态之中。结合一次接一次的观测始终证实了量子理论的相关观测者效应。这些实验都表明人类的观测对物质世界的结构和能量单元有影响。粗糙的理解:物质由粒子组成,而粒子受意识所影响。换言之,意识决定着物质。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五个原理:唯有生物中心主义才能解释宇宙的真实结构。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使生命在创造宇宙时产生完美的感觉,而不是相反。宇宙纯粹是它自身完整的时空逻辑体系。宇宙似乎是为生命而设计的一样,所有基本物理常量都是设定好的。差之毫厘,生命也就不会存在。宇宙似乎遵循着某种既定好的逻辑运转着。虽说这个结论无法证明,但作者认为生物中心主义就是最好的解释。而我认为再结合佛教的思想更好理解:世界受万物感召而生,为万物而设。而因果轮回就是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所遵循的逻辑,当然这里带有我个人比较感性的或者想当然的看法,主要依据还是我个人人生感悟和体验:没有了因果报应,这个世界将陷入不平等的深渊,人人道德沦丧,唯利是图。所以在无法印证的情况下宁信其有。(这里应该会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我们还有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但在我看来脱离信仰的道德是不具有任何约束力的,而法律并不能约束到人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需要信仰,需要有约束力的信仰给我们力量。)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六个原理:在动物意识的感知之外,并无真实的时间存在。时间是我们在宇宙中感觉变化的过程。作者从生物学、物理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但于我水平着实有限,无法用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不过其中有个观点蛮有意思的,作者并不认为时空穿梭这一可能。毕竟从来未有从未来来的人给我们讲以后的故事。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七个原理:空间与时间一样不是物体或事物。空间是我们动物的另一种认识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实在。我们像乌龟身上的壳那样承载着空间和时间。因此,并没有与生命无关的物理事件发生在其中、一个自我存在的绝对基体。结合第五和第六个原理,这个结论也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
总的来说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论调,毕竟结论确实是如此的明显。突然感觉自己能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个唯心主义者了(在受过众多不加思考的唯物论者太多的欺委之后),而且信仰了佛教,现在可能还信奉了生物中心主义。或者都不信,因为我更信奉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换言之,我的探索应该是永无止境的。除非悉达多来敲我的门!
看完整本书感觉都是挺好的,但有一点还是必须矫正的(至少对于一个对佛教有较多研究的人来说还是有这么一点资格的)。就文中说道,佛教是有神论,崇拜无所不知、全能的神(佛)这点。其实不然,佛教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神,有的是带有力量的意识,穿梭生死的意识。佛教徒认为佛陀入灭之后,化作具有无上力量的意识。人们膜拜佛陀,与佛陀的意识相互感应并从中获取信仰的力量。所以佛并不是那个能趋吉避凶,让你升官发财的神灵;而是在信仰中教你积德行善,让你心安理得的力量。其实按照作者的说法,佛陀的意识存在也是契合生物中心主义,因为作者提到物理学上我们的头脑、心智及其对生活的情感都由电能操控,因而这种能量与其他的一切那样,绝不会消失和终结。换言之,是不是就可以定义意识并不随肉体的消亡,而灰飞烟灭呢?其实谁也不能确定的说是。但显然没人能说不是!
不过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获得生物中心的实质性成果的方式是可行的。这一结果迟早会发生,作者对此持有乐观态度。而我的态度亦是如此,毕竟在思维方式上与作者有过太多的相识(主要运用了辩证法的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虽也不尽相同,但获益良多,让我坚定了我的信仰。
此文毕竟是读后感,个人的印迹比较重,文中所述并不能保证毫无谬误。还是得带有浓浓的怀疑精神来审视,辩证法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我相信这应该是最好的解释!
仅供学习讨论之用。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十):另一种视角:关于宇宙时空和我们
#前提
构建两个具有相同波函数的粒子(用名为“贝塔-钡 beta-barium“的装置可以使一个光子被转换成两个只有原光子一半能量的光子),这两个粒子便会产生纠缠。如粒子自旋状态在测量前是一种概率的叠加态,一旦测量便会坍缩成某个确切的状态(在测量前是不知道的),测量光子A得出其自旋状态,那么瞬时的(不管空间距离有多远)其对应的纠缠光子A’ 会表现出与A互补的自旋状态。在这里空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存在一样,A的信息超越距离和时间传递给A‘,具有“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我们知道,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波又是粒子。验证其时波的最好的实验即双缝衍射实验:将相干光照射一刻有两条狭缝的不透明板上,板后的屏幕上回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在这里光表现了波的性质。但问题在于,如果一次只让一个光子通过,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仍然可以形成干涉图样,即这一个光子可以同时穿过两个狭缝,自己与自己形成干涉。
将以上的两者结合。构建这样一个装置:使用“贝塔-钡”产生相互纠缠的两个光子,同时朝两个方向发出,其中一个方向S做双缝衍射实验,另一个方向P备用,二者都与一个叫做“符合计数器”的确定两个纠缠光子同时完成行程的装置相连。其一,不做任何测量,可以出现干涉图样;其二,方向S上,在光子经过双缝之前增加一个偏振片以确定其路径,不出现干涉图样;其三,方向S与二同,方向P较远处以放置一个偏振窗,干扰符合计数器的测量(这样S方向光子的路径测量失效),出现干涉图样;其四,方向P处测量点尽量放后,保证方向S光子已走完全程而方向P没有,其他与三同,出现干涉图样。
一和二很好理解,问题是三和四,显示出来粒子似乎知道我们不能测量其状态,甚至于知道我们将来(在还没出现的时间)不能测量其状态,因此出现干涉图样。
不单如光子这样的基本粒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子、分子也会出现,甚至于富勒烯这样的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那么微观与宏观的界限在哪里?我们说构成宏观物体的粒子数太多,以至于其波动性太弱,表现出来的只有粒子性。
#疑问
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于14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随后宇宙不断膨胀,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形成各种各样的元素,因此也就没有常见的物质,但在恒星的不断聚变过程中,各种元素形成了,这些星辰毁灭又再生,如此形成我们所见的一切。而生物,不过是一个偶然,某些大分子物质在初生地球的原汤里有保存自己的倾向,这样不断寻求最好的方法保存自己,最终形成原始的生物,不断演化,有了人。——如今我们这样解释。
但很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宇宙之外是什么?我们人,只是某种随机事件的结果吗?意识呢,怎么解释意识的存在?
```
我的思想,我的意识,存在于那处?可不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将身体的每个部分一点点切除,当切到谁的时候,我没有了意识,那么这个就是我意识之所在了。但是如何切?当然可以按照左手右手腿脚脖身这样,但也可以按照左手大拇指,乃至左手大拇指指甲盖,甚至左手大拇指指甲盖前端0.1毫米——这样的话,每次剪指甲的时候,就是这试验的开端。当然,如不考虑维持身体必需之问题,最后会得出大脑那一滩半固体为意识存身之所;那么像剪指甲一样一点点切除,大脑的哪一个地方最关键,是意识具体的藏身之处?
谁知道呢?
因为说到底,我们对于意识又知道些什么:是一种物质吗?是那种存在?是怎样产生的,在个体的哪个发育阶段产生,在生物的哪个演化阶段产生?会泯灭吗,随死亡一起?
实在是最终极的难题,可以比得上追问“这宇宙如何产生”这类问题了。不管是宇宙还是我们的意识,都是最终极的自指,在宇宙之中的我们研究这宇宙,产生了意识的我们去探究这意识。也许只有当我们不知道为何创造出来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机械的有意识的生物)或者一个新的宇宙来的时候,才有可能相互印证,得出这类问题的一个不太荒谬的答案。
```
#一种探索
也许可以换一种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只有在确定了“我”有思考之后,才可以确定我是我,并且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
从意识出发。意识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甚至与在量子力学里意识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好像只有意识才可以使某个时间变得确定一样,而没有意识参与(测量),粒子就只在某种不确定的状态。(也许这种不确定的状态只是因为我们的描述状态的工具不完善,也许到完善的时候我们也就可以将意识代入进去。)那么可否推而广之,意识,或者产生意识的生物,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因为这,世界才存在。
森林中一棵树倒地,没有“人”在场,这棵树倒下时会发出声音吗?声音不过是空气的振动,我们人可以感知频率在20-20k Hz的振动,认为有声音。那么,15Hz的振动就不是声音了?同样的,我们看见触到外界的这一切,也不过是外界的某些刺激被身体接受并感知。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同样,观察(观测)到的某项事物,到底存在于哪处?我们产生的是某种视觉听觉形象,而这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那么,现在我感觉到的,与所谓的回忆,有什么区别?
这世界的一切都很和谐,太多的常数安排的如此巧合,变动分毫我们就不会存在(金凤花原理 Goldilocks Principle)。有多重宇宙或是人择原理的解释。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在生命出现以前,宇宙以不确定的形式存在,而一旦有了一个观测者,宇宙才被迫坍缩成一个确定的存在。
那么我们所相信的时间与空间真的存在吗?由相对论我们可以知道,时间是可以改变的;而我们用来测量时间的方式,不过是一次次特定事件的组合。想象这样一张唱片,上面有包含所有的歌曲,只有把它放在唱片机上放出来,才有了顺序,才有了现在,以及过去和将来。再说空间,所有物体都存在于空间之中?但有没有可能这只是我们虚拟出的一个概念,譬如纠缠的粒子,我们说它们分开因为隔着空间距离,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之间仍然可以传递信息,也许它们从来就没有分开,空间对它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同样的,针对不同的事物来说,空间距离并不绝对,一束光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相差太多。
科学一直都活在一种寻找基本粒子(不管是生命的还是物质的)的幻象里,好像一旦我们找到这种最小的基本粒子,由其组成的宏大世界就有了必然的解释。同样的,科学一直相信科学独立于意识存在,纯粹客观。但,现时的宗教——科学——并不能提供好的解答,并且已经陷入自我矛盾的困境。
也许,将一些最基本的假设推倒重来,看到一个对世界的不同解释,是一种解决之道。就像有人说“两直线平行,可以相交”。
#附录
##书中所述生物中心主义的七个原理:
1. 我们感觉真实的东西是一个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过程。如果存在一个“外在”的实体,将会——根据定义——必须存在于空间之中。但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空间和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实体,而是人类和动物的思维工具。
2. 我们的外在和内在感觉是相互纠缠的。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不同的两面,不可分开。
3. 亚原子粒子——实际上所有的粒子和对象——的表现与观察者的在场有着相互纠缠的作用的关系。若无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在场,它们充其量是以概率波动的不确定状态而存在的。
4. 没有意识,“物质”就处在不确定的概率状态中。任何可能先于意识的宇宙,都只存在于一种概率状态中。
5. 唯有生物中心主义才能解释宇宙的真正结构。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使生命在创造宇宙时产生完美的感觉,而不是相反。“宇宙”纯粹是它自身的完整时空逻辑体系。
6. 在动物意识的感知之外,并无真实的时间存在。时间是我们在宇宙中感觉变化的过程。
7. 空间和时间一样不是物体或事物。空间是我们动物的另一种理解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实在。我们像乌龟的壳那样承载着空间和时间。因此,并没有与生命无关的物理事件发生在其中的、自我存在的绝对基体。
---
但问题是,我们还要多长时间才弄得清楚?(不可避免的,我又用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