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之道》是一本由张远山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6,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器之道》读后感(一):道,得真道,行正道!
复原华夏知识总图,贯通华夏八千年史,解密华夏文明之谜,惊世骇俗!华夏祖先智慧卓绝,中国人的骄傲!顺天应人,以人和合天,去伪道邪道,趋真道正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喊口号,少些浮躁,老老实实读《玉器之道》,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读的书。让我们拿出勇气穿越历史风沙,亲临远古现场,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
《玉器之道》读后感(二):我们必须将我们自己置回到伟大的开端之中
千古兴亡 陶玉铜启文明,合族乃为华夏 百年悲笑 王观堂开天眼,百年考古发现 一时登览 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
千古兴亡陶玉铜启文明,合族乃为华夏
百年悲笑王观堂开天眼,百年考古发现
一时登览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
近世中国的考古大发现,加之历史、考古等诸前辈“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之文明发端得以逐步印证。面对历史,王国维与陈寅恪两位先生的态度,代表了近代以降中国学人的两个面向。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别开天眼,其“二重证据法”将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比较印证,让甲骨文研究从清儒的文字学桎梏中扩展至历史学,将商代传说验证为信史,其间的文化功德,至今令人感佩。王国维咏史绝句中,有感叹甘英使大秦功败垂成的句子“人间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或可旁证其学术天才之外的卓见与韧性。按照李劼先生的说法,陈寅恪先生则知难而退,认为史料匮乏,因此聚焦魏晋隋唐。
近世以来的学术大师,举凡王观堂、陈鹤寿、钱宾四、梁寿铭等诸先生,最早都是出于体制之外,甚至起于寒微。今人常常对学术体制外人士不屑,既是鄙薄今人,亦是厚诬古人。
德国哲人海德格尔尝谓:“所有伟大的事物都只能从伟大发端,甚至可以说其开端总是最伟大的。”张远山先生的《玉器之道》,承续了《伏羲之道》的酣畅淋漓和充沛元气。
《伏羲之道》溯源而上,上穷碧落下黄泉,既寻幽探微,也高维鸟瞰,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侦探小说气质。其在王观堂巨人之肩上的“三重证据法”,除地下考古证据、历史文字资料外,加入分子生物学、基因考古的科学硬证,亦即“考古学、文献学、遗传学”的有机整合,天才的头脑借助形下的利器,最终抵达了前人所不及的文化秘境。
《玉器之道》是抵达珠穆朗玛峰之后的顺势而下,气势雄浑而又从容不迫。我们将会看到,伟大祖先在文明发祥之后,所经历的冲突、影响、融汇,形成了浩瀚的远古交响。伏羲族一枝独秀,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各有所长。华夏玉器中蕴藏的千古谜团,在张远山先生的探索中渐次展开。
海德格尔也曾说过,我们必须将我们自己置回到伟大的开端之中。
我们需要感谢张远山,感谢王国维等探索不息的历代学人,华夏民族的开端,自此明白无误。
《玉器之道》读后感(三):中华书局 | 此生大概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花这么长时间打磨一本书
本书特约编辑王业云说——
”此生大概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花这么长时间打磨一本书。“
是怎样一本书?
经过三十多年酝酿、四年准备,行程万里,考察22个古遗址,从几百万页的研究资料里披寻、遴选2100多张图证,46.7万字的严密论断,从2014年起稿,历时三年,七易其稿!
又是怎样一个作者?
以天文察人文,以人文参天道,可以被人称一声——”先生“。
早在2015年作者的伏羲学第一部书就问世了。看过第一部书《伏羲之道》的女同学有了这样的设计——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如此评价伏羲学——“其框架不仅对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医起源也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2016年《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诗人、学者徐晋如坦言——”伏羲学如剥蕉见心,穿过历史的迷雾,惊世骇俗却又不可动摇,令人望洋兴叹“,更直言先生令人想起”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称这位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庄子之友正和先生一样,为着所有向往自由、自往超越的心灵,巵言涌泉。旅美学者李劼认为,先生重新竖起了中国文化中那面被践踏得不成样子的自由之帜。
学者余世存说:“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作家。”
而《伏羲之道》在2015年首印8千后,早已脱销绝版。伏羲学第二部书,由中华书局倾力打造,特约编辑王业云不由感叹:
“编辑这本544页的大书着实不容易,花了8个月时间精耕细作,核对2100多图、300多种文献,征集、推敲了100多个书名,推翻2次、大改数次、微调无数次版式,作者也辛苦地跟着无数次修改、调整、确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百四十页,页页皆辛苦。对我如此,对作者就更不用说。”
“此生大概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花这么长时间打磨一本书。”
这本书系统解密了《庄子》“用管窥天”、《山海经》“帝俊”、甲骨文“万字符”等等——
良渚玉器藏着的中国文化神秘符号,又为何被老子一句话说中;历史上真的有孙悟空吗;玉器里不为人知的《西游记》真相;猪八戒被考古发现的上古华夏“北斗猪神”;引发故宫、剑桥、震旦博物馆收藏的神秘上古帝王相有什么来头;萨满舞、万字符舞、中国龙的起源……
我不知道该形容这本书带给人的刷新和震荡。
先生的书,大多绝版,绝版的正版书在某夫子旧书网上可以买到,但也都早已身价翻倍,少则几百,高则上千,《庄子复原本》在旧书平台高达8900元。
正因如此,纸质绝版,旧书价高,读者会不得不照着电子版手抄。湘潭大学图书馆馆员,就手抄《庄子复原本》内七篇,还打算继续写下去。
这是来自另一读者的手抄。(似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仅普通读者厚爱,业界的声音是这样的——
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黄小初说先生的作品是免检产品。
作家毕飞宇坦言,自己对一本书最好的评价就是这本书像作者,而《庄子奥义》酷似先生本人的气质,他们像。
作家陈村称看奥义时,”要十目一行。“
作家韩少功称先生有庄子遗风,穷溯其远,仰止其山。
《书屋》创刊主编周实说,先生这个人,真是不好限量的。
《庄子奥义》研讨会嘉宾三亚“逍遥游
左起:陈林群、陈村、叶兆言、毕飞宇、韩少功、徐晋如、黄小初、单正平、朴素、伍立杨、黄孝阳、张远山、周实、余世存、丁杨、燕舞、张弘、李更
不仅国内有先生的大小粉丝,国外很多名校图书馆也馆藏了先生的书——
美国名校图书馆已经收录的先生著作:
耶鲁大学:
《文化的迷宫》
《寓言的密码》
《汉语的奇迹》
《庄子传》
芝加哥大学:
《汉语的奇迹》
《吊驴子文》
《通天塔》
《永远的风花雪月,永远的附庸风雅》
《文化的迷宫》
《庄子传》
普林斯顿大学:
《庄子复原本注译》
宾夕法尼亚大学:
《文化的迷宫》
《寓言的密码》
《汉语的奇迹》
《庄子复原本注译》
《告别五千年》
康奈尔大学:
《吊驴子文》
《告别五千年》
《永远的风花雪月,永远的附庸风雅》
哥伦比亚大学:
《通天塔》
《永远的风花雪月,永远的附庸风雅》
《庄子奥义》
《庄子复原本注译》
《寓言的密码》
麻省理工大学:
《告别五千年》
《寓言的密码》
是的,这就是张远山先生
《玉器之道》
作者——张远山先生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书——《玉器之道》。这本书讲了古人如何用玉器表达知识、思想和信仰,在古人的宇宙观里,我们抬头看现在的星空。
中华书局出版,2018年8月第一版,首印3千册,每册136元。
16开,544页,46.7万字,2100余图,90克纸,布脊。
《玉器之道》读后感(四):王业云 | 《玉器之道》:破解中国文化顶层密码
公元2018年8月,《玉器之道》出版,这是一件值得一记的大事,标志着伏羲学向“复原上古华夏知识总图”的目标又挺进了关键的一步。
《玉器之道》是张远山先生伏羲学四书的第二书。本书综合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全面阐释了华夏玉器的上古起源和中古承袭,精确论证了每种玉器的天文历法对位和宗教神话内涵。
伏羲学是张远山先生创立,以公元前6200年~元前2070年的上古时代陶、玉、铜以及炎黄之战为研究核心,重心在于对夏商周三易、河图洛书、《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重大文化命题的探索和解密。
伏羲学坚持以证据说话,以惊人的实证精神,系统解密了诸多重大的中国文化谜团。
伏羲学第一书《伏羲之道》,系统解密了伏羲六十四卦、伏羲太极图以及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的天文历法起源,浑天说、宣夜说、太极说、无极说之谜等。
伏羲学第二书《玉器之道》,系统解密了夏代巡狩五玉、商代方明六玉、西周祭天六玉之谜,龙凤、昆仑、明堂、万字符、万舞之谜,“绝地天通”、“天人合一”、盖天说之谜,以及《山海经》之谜等。其部分成果又从华夏全境辐射到新石器时代的全球范围,涉及中国之外的亚洲全境及欧洲、美洲。
伏羲学第三书《青铜之道》业已成稿,仍在修订,将系统解密以饕餮纹为核心的青铜器纹样之天文历法奥秘,以及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等华夏中古史的重大文化之谜,完成四千年华夏上古史与两千年华夏中古史的全面合龙对接。
除了系统解密之外,伏羲学还在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文字学、符号学、天文历法、文明起源等诸多领域有重要的突破和坚实的建树。
一、《玉器之道》及伏羲学为中国历史寻根
中国史学无根的尴尬
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历史悠久自豪,号称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然而尴尬的是,中国史学家在国际史学界始终不能挺起腰板说话,因为在王国维以前,以中国文献为依据的中国历史确切年代始于西周的公元前841年。如果以此为起点,中国历史不足三千年,何以奢谈五千年?
王国维,让殷商史变得可信
1913年,王国维在《明堂庙寝通考》中提出“二重证明法”(后来改称“二重证据法”),使用考古材料甲骨文证明了历史文献对殷商的记载,确立了商代的信史地位,将有文字可证的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但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个局限,就是他的考古证据仅限于文字证据,然而自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商代之前如甲骨文那样成规模的更早文字材料至今没有发现。尽管商代以前的考古遗址无穷无尽,可是这些遗址的历史证据功能却尚未充分显现,因此中国历史的确切年代仍然长期止步于殷商,无法向前实质性推进。
伏羲学,变神话为信史
伏羲学开山之作《伏羲之道》提出了“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三重证据”法,是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全面升级。其升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伏羲学的考古证据不再局限于文字材料,而是图文并重,在继续重视考古材料的文字的同时,还格外重视对考古器物上刻绘的纹饰和刻划的符号进行考释,重拾中国“图-书”并重的古老传统,将历史研究从文字史时代推进到有图无文的口传史时代,并且奇迹般地复建了三皇五帝时代的四千年上古华夏史框架,将上古三皇五帝史与中古夏商周历史进行了结构性密接,从而贯通了上下八千年的华夏全史。其二,伏羲学创造性地应用了最新考古高科技——分子遗传考古学的成果,厘清了纷繁复杂的上古华夏族群构成,这也是复建夏代以前四千年华夏上古史框架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玉器之道》及伏羲学为中华新学奠定基石
东方学之中国学的地位
东方学是由西方学者发起的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的浩大古史构建工程,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东方学的基本格局,大致依托于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以古埃及文明为中心的埃及学,以古巴比伦文明为中心的亚述学,以古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中国学(亦称汉学),以古印度文明为中心的印度学。埃及学和亚述学因为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联系密切,所以得到大力扶持,发展迅猛,已经构建起较为系统的世系更替、制度沿革、大致年代等历史框架,而中国学和印度学则受到冷落,虽然两地都有重大考古发现,但是至今进展有限。
百年考古的辉煌和不相匹配的“失语”
中国在百年间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先是20世纪初发现甲骨文,然后相继发现了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的良渚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4500年~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2000年的凌家滩文化、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800年的大地湾文化和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的陶寺文化、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400年的兴隆洼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使得探索夏商历史和先夏历史成为热潮。
但是考古、历史和古代文献分属三个学科领域,精于一科已属难能,兼精两科则难上加难,而会通三科者几乎没有。
因此,中国百年考古的辉煌成就催生了一个先商史研究的高潮,却没能带来古史研究的新面貌。这种盲视和失语突出表现在考古界对相关器物的命名上,这些命名与中国文化完全脱钩,而且没有文献依据:比如把伏羲族的天球仪叫做空心响器、空心球或陶球,把东夷族的璇玑叫三牙璧、玉衡叫有领环,把黄帝族的观天玉器(旋垣)、祭北斗的玉器(玄鼋)、祭北极帝君的玉器(轩辕)全部叫做勾云形器,等等。
伏羲学,让陶、玉、铜讲述中国史
夏朝及先夏历史属于文字成熟之前的口传史时代,而其相关传说在进入文字时代后,多有载诸史籍者,但因记载的自发性、随机性以及加密性变异和层累造伪等复杂原因,导致相关记载的支离破碎与矛盾重重。因而构建这一时段的历史框架,必须对历史文献极为熟悉,并从海量文献中提取出相互关联的关键信息,再对头绪纷繁的关键信息进行必要过滤和合理拼接,从而生成一个时代、地域、人物、事件等要素齐备且经得起检验和质疑的完整框架,再将之与遍布华夏全境、前后跨越四千多年(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1900年)的考古遗址全方位对应,使历史框架丝丝入扣地密合于考古遗址、文化遗迹的相应族属和文化特征,既能合于文献,又能真正落地,还能与纪年确切、记载完善的后期信史文献实现结构对接,最终完成逻辑自洽、证据链完整的华夏八千年历史叙事,这真是谈何容易!
如此构建上古华夏四千年的历史框架,让华夏全境的一切考古遗址和一切文化遗迹为中国历史背书,正是伏羲学的目标,其令人惊叹的成果就是已出版的《伏羲之道》和这本新鲜出炉的《玉器之道》。这些惊人成果,时刻等待着接受检验和接受质疑。
研究新石器文化的杰出范式
伏羲学最为傲人的成就,当属对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玉、铜等重要礼器的突破性研究,不仅成果辉煌,而且又对后来者授之以渔。伏羲学对陶、玉、铜三类礼器的形制、纹样的研究,道器并重,紧紧抓住器物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全面揭示了其所蕴含的天文历法内涵和宗教神话内涵,从而深入古人的灵魂,深刻反映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精神生活面貌。
伏羲学通过详密的证据链、严谨的逻辑论证,得出了一个普适性的结论:天文历法知识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知识的核心和至高点,是其宗教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等一切人文建构的总源头。这就是老庄道家反复强调的:人道源于天道,人文仿效天文。因而新石器时代的一切遗址和一切遗物,从物质形态到文化细节,全都必然地与相关族群的天文历法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说,天文历法是解开新石器时代人类一切遗存之根本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对于全球范围的一切新石器文化,也是具有普适意义的研究范式。
伏羲学还为研究全球范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玉器之道》第八章,对华夏万字符、华夏万舞在全球范围的传播进行了周密考证,以确凿的证据证实,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在天文历法水平和文化创造力上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或许就是下一个百年中国学的新起点。
1824年,法国学者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ion)成功释读罗塞塔碑,复活埃及象形文字,为埃及学奠基;1836年,英国学者罗林生(Henry Rawlinson)成功释读贝希斯敦铭文,复活西亚楔形文字,为亚述学奠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学者张远山成功释读陶、玉、铜纹样,复活华夏图形文字,为伏羲学奠基。伏羲学的建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学在东方学中的地位,而且必将嘉惠于整个东方学乃至全球新石器文化研究。
三、《玉器之道》及伏羲学为华夏始祖还魂
赓续不绝的民族记忆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夸父逐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共工之怒、炎黄之战……这些美妙的神话,在中华大地上家传户诵、历久弥新,成为华夏全境的炎黄子孙共享的历史记忆,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核心引力。
史家难言之始祖传说
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虽然密切维系着华夏乃至全球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却常常被斥为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因为你无法运用历史文献证明这些神话故事并非空穴来风。三皇五帝史,是自慨叹“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的司马迁以来历代史学家们孜孜以求却始终未解的史学谜团,原因是历史文献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都支离破碎且矛盾重重,从战国诸子到历代学者更是歧见纷出,以致越来越没人能理清整个头绪。
伏羲学,为民族精神找到立根始基
伏羲学通过对《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墨子》《庄子》《淮南子》等诸子著作、《山海经》《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各类杂著,甚至《春秋元命苞》《易纬乾凿度》等偏门纬书进行细密的考证,更得益于分子遗传说的科学利器,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等并非特定历史人物的私名,而是相关族群的族名,并且梳理出了与中国考古遗址和考古年代一一对应的神农(炎帝)族与黄帝族两大族群的谱系框架,又结合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分别解析了女娲、伏羲、盘古、夸父等神话人物的由来和神话内容的历史缘起。这样的证明和梳理,为中国人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本源和根基,对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必将具有不可估量和无限深远的意义。
四、《玉器之道》破解了中国文化的顶层密码
封印了四千年的中国人文顶层机密
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始终是强调上下尊卑、君子小人的等级社会,这种不平等是从四千年前黄帝族通过“炎黄之战”,南下中原征服农耕三族建立夏朝开始的,是黄帝族作为统治民族对被统治三族进行思想控制的政治需要决定的。黄帝族为了将上下尊卑包装成符合天道的“天理”,不惜违背天文真理,炮制了天圆地方、天尊地卑等一整套伪天文理论“盖天说”,并将这一核心思想渗透进一切礼制和人文教化系统中,通过长期渗透、层层遮蔽,使这种不平等的思想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黄帝族又利用统治强权,实行“绝地天通”政策,对天文历法知识和天文仪器等确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绝对禁止普通民众获得天文知识、接触天文仪器、进行天文研究。这就使得天文历法知识成为黄帝族最高级的统治机密。
《玉器之道》理清华夏神谱,破解中国文化顶级机密
《玉器之道》结合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通过对八千年华夏玉器当中的文化要素的严密论证,梳理了华夏四族的北极天帝形象、北斗猪神形象、其他天神形象之源起和演变过程,还深度辨析了各族神祇形象要素在各时期之分化和融合情况。
《玉器之道》还系统揭示了黄帝族如何从天文历法知识而萌生宗教意识,到逐步发展、完善宗教礼制,再到最终出于统治目的而违背天文真理,出笼伪天文理论“盖天说”的全过程。至此,密封四千年的最大统治机密被系统解密。
中国文化迈出认祖归宗的第一步
中国文化的总根在哪里?这一文化命题是自先秦诸子以来二千多年的历代贤哲一直试图探寻,却从来未获成功的,关乎中国文化自我确认和未来命运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还涉及中国文化的最初基因是否优秀,是否有利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是否如我们一度被认定的,中国自古没有科学传统,中国文化骨子里就没有科学探索精神?伏羲学证明,上古华夏天文历法是后世中华哲学、宗教、政治等一切人文建制的总源头,也是诗歌、戏剧、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百戏的总源头。上古华夏先民具有优良的科学探索精神,华夏先民的天文历法水平和文化创造力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伏羲学的创立或许意味着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找到了正宗的始祖。认祖归宗后的中国人,或将重新秉承华夏先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文化创造精神,在全球合作和全球文化共享的新背景下,为复兴中华文化、创造人类文化作出无愧于先祖的贡献。
2018年8月18日
《玉器之道》读后感(五):陈林群 | 见证伏羲学的从无到有
2010年8月,《庄子复原本注译》出版前后,远山着手“庄子工程”第三书《庄子传》的撰写准备工作。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他著述也支离其言,更不愿外荡其德,故生平资料极少。远山挖空心思搜罗,片言只语亦是宝贝,但如何构建庄子生平,最大限度神似庄子,让他犯了难。
那时我正在看《中国文化史》,就与远山聊起《周易》。他曾说这辈子不想碰《周易》,这是个扫不清的奥吉亚斯牛圈。使他改变主意的,正是《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的写作,不仅让他捋清了道家哲学产生的背景、传承关系,更追溯到源头的伏羲之道。而为了把握伏羲之道,“三易”已不可回避。远山因此始终关注着1993年出土的《王家台归藏》的研究进展,迄今仅有部分释文公布,完整的竹简图像资料仍未整理出版,释文解读是否符合竹简就难以比对,释文得出的结论“《王家台归藏》的构成原理与《周易》完全一致”,也就无法与实物印证。
远山认为,把《归藏》变成印证《周易》不同版本的研究,绝对是方向性错误。《连山》、《归藏》、《周易》三者存在联系,更有大不同,如果《连山》之名得之于先人以自然山体观测太阳的东升西落,那么《归藏》之名也应该与天文观测有关:归即上半年太阳北归,藏即下半年太阳南藏。
张远山:连山归藏原理图(陈林群AI绘图)表面看远山直觉敏锐,或用他喜欢的词叫“统觉”。统觉更像罗网,思维纵横交错全方位立体推进。而他之所以拥有敏锐的统觉,与他鲸吞般的阅读和始终在线的思考有关。白天写作再累,晚上他都会阅读到凌晨三四点,数十年如一日。想让他从电脑前离开片刻去应对日常生活,真是千难万难,要么听不见,要么口上嗯嗯应我,却目光呆滞,魂不守舍,始终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穿衣常不分正反前后,脚踩一只爹一只娘两只不同鞋子就出门,只要我不在,乘地铁不是坐反就是过站,难怪他母亲叫他马当路戆大。除了统觉,他就没一样感官是正常运行的,仿佛七窍未开的浑沌。但刹那统觉的灵光闪现之后,总是无比漫长艰辛的求证过程。譬如《庄子奥义》首篇,一万八千多字,对于日书万言的远山,本当易如反掌,然而此文八易其稿,费时7个月才定稿,删除文字远远超过定稿文字。
远山的完美主义,让我跟着受累。他八易其稿,我也连看八遍,看到感觉锈钝。受连累的还有他弟子王业云,上班要看单位稿子,回家还要加班看远山书稿。远山要我们分别给他看稿,目的是尽可能捉出更多错误,也是怕业云为难不肯驳诘他。我就无所顾忌,只要不能说服我,非得争个明白,常常争到我词穷心累。
庄学偏于主观性,伏羲学则建立在天文、历法、考古等科学性事实性较强的基础上,逻辑性更强,所以没太多争辩,我轻松不少。只要资料充分,哪怕仍有缺环,远山也能很快把零乱的海量线索疏理出子丑寅卯。譬如上面的“连山归藏原理图”,就是某天远山看刘宗迪的《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几乎一瞬间就在脑中成形,立刻嘱我画出。尽管刘宗迪研究的是《山海经》,而远山研究的是《连山》、《归藏》。
刘宗迪: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与七衡六间关系图(原图竖向,陈林群AI重绘)2010年10月7日,对远山的伏羲学来说是个重要日子。
远山嘱我把64卦卦象画在扑克大小的纸片上,他想试着排列《归藏》的卦序,电脑中排序不直观。他认为周易的卦序,人文色彩尤其占卜色彩浓郁,肯定不是《归藏》本义。远山猜测,64卦应该出现在文字之前,是记录某种自然现象的符号,经长期演变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对先民来说,最重要的自然现象莫过于天象。靠天吃饭的先民,只有了解天象演变规律,才能更好地安排生产与生活,甚至安顿自己的灵魂,不再惧怕天有异象。而掌握天象规律,需要无数代人的积累传承,必须借助简便易行的符号,阴爻(?)阳爻(?)就是极简主义符号,直接得之于伏羲族最早的圭表测影,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盆、彩陶片上已有不少。
远山在电脑中推排《归藏》卦序(2010年10月9日陈林群摄)远山手工推排《归藏》卦序(2010年10月9日陈林群摄)辅助远山推排《归藏》64卦卦序,竟让我突然开窍,从不懂周易,更毫无兴趣,到能看懂卦象及变化原理,沉迷其中。
11月1日,远山开始撰写《庄子传》,开始阶段主要梳理战国史。这又是一团乱麻,《史记》所记各国纪年有很多错误,好在远山早就做过大量功课。而《归藏》研究的部分心得,也被远山写进庄子生平,尽管史无记载,但《庄子》尤其是庄子亲撰的内七篇集中表达的天道思想,与《归藏》不无关系。且《礼运》记载,孔子正是在庄子家乡宋国看到了“坤亁”,即《归藏》,无所不窥的庄周,似乎没理由遗漏如此重要的文献。远山认为老庄“天道”思想的源头,就是伏羲之道(天文历法之道),而伏羲之道的密码,就隐藏在《归藏》中。哪怕《周易》改变了《归藏》的卦序及用途,仍有不少天文历法的残留,如《易系辞传》载:“古者庖犧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始作八卦。”
远山写《庄子传》期间,我也在写一本国学教材,整日枯坐于电脑前,腰疾因此加重,累及整条脊椎。2011年9月18日,远山陪我去深圳治疗。经他朋友徐晋如等人介绍,一个月内辗转看了三个大夫。我治疗时,远山在诊所、餐厅或茶馆,看书会友,准备讲稿。
得知远山在鹏城,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的吴洁女士邀请他开设讲座,讲《老子》和《庄子》。他试着把研究《归藏》的初步心得与老庄联系起来,从讲座标题便可看出伏老庄三学的关系:
《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从《归藏》泰道否术到《老子》负阴抱阳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从《老子》政治哲学到《庄子》生命哲学
10月7日和16日,远山在深圳少儿图书馆分别讲了老庄,新老朋友和孩子家长济济一堂,他们对远山首创的两个全新汉语词汇“泰道”、“否术”,尤其好奇。收获最大的还是远山自己,通过整理讲稿与讲述,伏老庄的关系日渐清晰,伏羲学的轮廓逐步显现。
张远山深圳老庄讲座(旦暮之遇摄)2012年11月《庄子传》交稿不久,远山立即撰写了《求解〈归藏〉卦序,溯源华夏古道》一文,发表于《书屋》2013年1月。与此同时,《庄子传》出版。放下庄学,远山开始研究彩陶纹样,跑步闯入考古领域,收罗了无数考古报告和学术专著悉心研读。
2013年4月,作家王天兵、企业家唐先生都对远山的伏羲学饶有兴趣,共同安排了一次伏羲学考察之旅。行前远山写了《“伏羲-黄帝”考察纲要》,人手一份。内容包括伏羲族、黄帝族的简史、迁徙、融合,大地湾彩陶纹样、两种太极图的天文含义等等,以便同行者熟悉概念。
然而概念只是概念,实地考察中看到实物,概念得到印证,则是全然不同的感受,我们都异常兴奋。远山更是兴奋至极,倒不全是因为他的统觉得到了印证,而是还有大量新发现,可以填补缺环,周密他的论证。考察期间,我们游览了敦煌莫高窟,兰州甘肃省博物馆,秦安大地湾遗址及其博物馆,三阳川伏羲画卦台,天水伏羲庙(即天水博物馆),麦积山石窟,西安半坡遗址与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秦砖汉瓦博物馆,黄帝陵等处。又拜访了天水的马家窑彩陶收藏家,看到了书上没有的大量马家窑彩陶。在伏羲庙里,又顺便参观了正在展出的良渚文化玉器。
伏羲考察团参观敦煌参观大地湾遗址博物馆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地湾遗址。或因遍地都是彩陶,随手一挖就是文物,当地不够重视这一遗址,考古界亦然。我们从天水市区驱车2小时到宫殿遗址,居然大门紧锁。参观两个多小时内,博物馆中也只有我们一行。尽管如此,远山视之如瑰宝,他认为这里就是伏羲族的祖居地,华夏文化的起源地。第5文化层,即大地湾一期,距今已有八千年。大地湾有华夏最早的宫殿建筑遗址F901,远山猜测建造者就是传说中的“大庭氏”。宫殿地面平整光滑,不逊于现代水泥地。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彩陶,其纹样是所有后起彩陶的原型。远山认为彩陶纹样具有天文历法涵义,并非某些专家所言的美术装饰或宗教崇拜图案,也在此得到了最直观的全面证实。三阳川伏羲画卦台,在普通游人眼中,只是传说中伏羲画卦和纪念伏羲的地方,但在远山眼里,它就是一座天文观测台,也就是《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昆仑台。原因很简单,伏羲并非具体一个人,而是一个族类,而画卦是个漫长的过程,决无可能凭一人之力一蹴而就。更主要的是,画卦没有必要如此辛苦爬得那么高,观测天象倒真需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代天文台无不建在空旷高处,极目瞭望,方能无碍。
参观大地湾遗址博物馆大地湾彩陶“女娲瓶”(张远山命名)参观三阳川伏羲画卦台马家窑彩陶收藏家藏品考察回家约20天后某天清早,远山睁眼诡异地问我:“你知道吗?阿基米德跳出浴缸,跑到街上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我说知道啊。他说:“我现在也跳出浴缸了。”看他竭力忍住兴奋的样子,我便问他发现了什么?他说所有关于伏羲、阴阳、六十四卦、河图洛书的种种谜团,一瞬间都串连起来了,基本打通了。我让他细说,他却吊我胃口不说。之后的每一天,他都有新发现,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不停地嘱我找相关资料,买各种参考书。有些陈年旧书已绝版,只好在孔网高价买下,有些还是成套的,远山只要其中一册,我只好追着店主死缠烂打……
2013年6月12号,我无意中找到日本NHK拍摄的三集纪录片《中国文明之谜》,发现挺有意思,便拉远山同看,极有收获,尽管有些观点远山并不认同。
最有价值的是第三集《始皇帝——“中华”帝国的野心》,讲述秦始皇都城布局、宫殿建筑与天象的关系,表明中华文化“君权神授”或“君权天授”观念的来历。从夏朝二里头直到清朝紫禁城,都城与皇宫的基本样式始终未变,内在的根本原因便是源于伏羲之道的人文观念。
日本国立天文台将覆盖于卫星照片上的秦代都城遗迹方位,与2200年前秦代实际天象进行比较,都城配置与秦朝的正月即十月星座吻合,建筑均与相关星宿一一对应:咸阳宫对位营室,渭水对位银河,渭水桥对位阁道,《史记》记载的秦始皇极庙,正对位北极星。
NHK纪录片《中国文明之谜》截图(陈林群案:上图白色字幕中的北斗星应为北极星)极庙之重要,不仅因为规格最高,供奉自始祖至父亲的七位先祖,亦即七庙,对应北极七星。更因为极庙之“极”,对应的是帝星,也称紫微星。嬴政之前,无人敢把天象专名的“帝”字用于自称。嬴政以王僭帝,以人道僭越天道,开启了人道日益背离天道的帝制时代,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人重宗庙不重神庙,宗教观念淡薄的传统。秦始皇凭借北极星的无上权威,以天象为蓝本,构建了统治华夏各族的中华帝国:皇帝像极星居于天中一样,居于中国之中,统领万邦,万邦像繁星围绕极星循环旋转一样,臣服于皇帝。这便是君权天(象)授、奉天(象)而治。
上图日本专家的图示及解说均无误,中方翻译却将北极星误译为北斗星。日语北斗星、北极星发音区别明显,不知为何译错。北极、北斗星座均以七星标记,形状都像斗勺加斗柄,但两者有本质差别。西方天文学体系中,北极七星从属于小熊星座,北斗七星从属于大熊星座,大熊围绕小熊旋转。中国天文学体系中,北极星永居天极,即天之中央,故为至高无上的帝星,正因此才会被野心勃勃的秦始皇据为己有。
可秦始皇做梦也不会想到,由于岁差等原因,北极星并非固定的一颗星,他据为己有的帝星,历经数百上千年后,会逐渐偏离中央,而由另一颗转向北极天中的亮星成为北极星。明清至今,承担北极星之名指示北极天中的星,是北极七星另一顶端的勾陈一。
张远山:北极七星与北斗七星图(陈林群AI绘图) 北极天象成因图(陈林群AI绘图)不懂天(象之)道而假天道之威以行人道的结果,便是秦帝国的短命速亡。后世帝国假天象之变、以天命已不在前朝为由,取而代之,结局一般无二。天道绝非人道之道具,只可遵从,不可亵玩。老子早就提醒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顺便一说,伏羲族早就明白北极仅是地球之极,其宣夜说可资证明;传承伏羲、老子天道之学的庄子当然也知道。《逍遥游》论小大之辨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明确表示天外有天,极外有极,奈何此句被自得小知删除,但庄子《大宗师》论天道可为旁证:“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极之上意即无极,无极之外仍有无极,就是宇宙无穷、天道无限的意思。相比之下,《周易》的“太极生两仪”,仅限于把太极当作宇宙起点、全部天道。可见根源于伏羲宣夜说的老庄道家宇宙观,其哲学视野与立足点之高,绝非其他先秦诸子可比,故吕思勉说:“诸家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日本专家的研究,佐证了远山关于伏羲之道是天文历法之道的观点。进一步研究更发现,根源于天象的远不止于都城宫殿建筑,文字、礼法、风水……甚至音乐、围棋、扑克等等,大到意识形态,小到杂耍百戏,均根源于此,或由此衍生。
2013年6月20号,远山正式决定推迟《老子奥义》写作计划,先完成伏羲学四书。为辅助远山的伏羲学研究,远山弟子旦暮之遇和我先后接力,按照远山的研究创意,用AI软件画了很多卦图。我这个连PS也仅限简单处理的AI新手,依旦暮之样画葫芦,从头学起,总算不负重望,画出这么多漂亮图案。不过,真不是我画得漂亮,而是伏羲卦图本身就那么完美。它们一眼即明的直观逻辑条理,也让我画着画着就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理。画完给远山看,他也惊叹不已,甚至还能给他新的启发。
张远山伏羲初始卦序图:神农归藏历分卦值日图(旦暮之遇AI绘图)12辟卦24节气72物候太极图(陈林群AI绘图,《伏羲之道》未用,本文首次公开)2013年8月17日,远山应邀在深圳首次开讲伏羲学,多家媒体做了报导。深圳电视台还把讲座录像制作成了系列节目《伏羲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分六集播出。这是远山第一次公开传播伏羲学,因此他把2013年称为“伏羲学元年”。
9月10日,远山完成伏羲64卦卦序文初稿,让我提意见。我终于见到了他跳出浴缸发现的“伏羲学”概貌:第一部分论证远山2010年推测的伏羲初始卦序,密合于伏羲太极图,实为伏羲太阳历。第二部分还原伏羲布卦的全过程,论证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兼用于太阳历和太阴历,实为阴阳合历,是后世中国阴阳合历的源头。我认为第二部分很有说服力,第一部分的卦名阐释,由于文字本身的变迁,不宜过于坐实,应予从简。远山接受了我的建议。
11月1日起,远山着手玉器、青铜器研究,准备撰写《玉器之道》、《青铜之道》。
2014年6月5日,远山又应旦暮之遇的邀请,前往广东顺德,为何享健基金会捐资筹建的“和园”再讲伏羲学,演讲题目是:华夏八千年泰和文化探源。从伏羲学的角度,对“和园”进行了释名。回家后即开始修改完善几次讲座的文稿,10月3日,《老庄之道》和《伏羲之道》两书定稿,2015年由岳麓书社出版。
历时四年,我伴随远山,穿越时空,神游华夏,仰望星空,伏案求索,见识了伟大祖先的非凡智慧,见证了伏羲学的从无到有。
2015年7月初稿,2018年9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