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年》是一本由书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一年》读后感(一):Don't judge.
一直向往西藏,却从未下定决心去出发.
在短途旅行的大巴上,读着这本书,不觉泪流满面.
这本不是一本悲伤的书.
只是作为藏族文化的局外人,我们总是愚昧的自大,尝试用自己的’先进文化’去批判他们的一切.总以为自己的高人一等.总以为我们是在拯救他们.
我们是否能够学会don’t judge,先尝试理解,不要随便地下论断.
固然,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改变,但是能否不要是强加的呢.生活本无关对错.只是一种选择的叠加而已.
《西藏一年》读后感(二):高处的信仰
西藏,那个充满神秘,又令人向往的纯净之地~
或许是好奇心使然,一直想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空气、阳光、广阔~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我说的是“读”,一字一句的在心中默读。只有如此,才能感觉置身其中,去看,去听,去体会,藏民们用身体会丈量虔诚的长度,丈量轮回的路。
转经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转不尽信仰力量。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最真实、最淳朴的藏民生活,他们信佛,我们可能不能理解他们的奉献,他们的慈悲。但必须给他们尊敬,书中那些可爱的人们,用最平凡的生活,呈现出一个丰满的西藏。虽然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小部分,但通过于此,刻画出西藏便如同有了生命、血肉。
我没有勇气立刻放下所有的东西,背上背囊开始西藏之旅,但是那梦想中的地方,总能给人希望。
《西藏一年》读后感(三):一个人的生命是很久远的
这是作者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的西藏江孜居民的一年。她最后是将这一年收录成了纪录片,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书云在面对这片坚守信仰的土地上保持着虔诚和尊重,这使她得以一步步获得当地居民的接纳,然后为我们徐徐展开藏民的真实生活。里面最有趣的想必就是关于“天葬”和“一妻多夫”的记录了吧。也许是亲眼看过了天葬,所以这章在很多读者被震撼时,我却满脑子回忆起那漫长的仪式过程,再精到的文字也无法胜过目击后每个人自我发生的化学反应。
读完全书,我深深的觉得西藏这片土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不论别人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么精彩的故事,可这个地方绝对也会给你独一无二的感受和故事,绝不含糊,绝不敷衍,所以我说去西藏吧只要能活着回来就是一千个一万个值。读关于西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的,或向往或回忆或思考,可终究还是要去的它会不时地催你快来吧快来吧。虽然西藏热以及有几年了,我觉得还是趁早吧,拉萨建成和上海北京一样繁华是迟早的事情了,公路只会越来越多,一路的方便也越来越多,可那样却离我们梦想的回乡之地却越来越远。教我哲学的那位老师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去西藏,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追念古老的故乡,其实一个人的生命是很久远的,我现在才开始明白这句话。
《西藏一年》读后感(四):西藏
作者书云在西藏的一年的所见,拍的纪录片我还没有看,让我对江孜这个地方有很大的兴趣,看过了几本西藏的书,佛教圣地,完全无法想象和理解的风土人情。次旦法师用唾沫吐在牙疼的人的脸上给他们治病,给男女及其家人看八字,看能否幸福,而在结婚的前一天,女方才知道自己要出嫁了,而且还要伺候兄弟2个。婚礼要持续15天,母亲提前很久就开始做青稞酒。次旦家3兄弟也是只有一个妻子央中。
次旦法师还是一个冰雹喇嘛,他们相信冰雹喇嘛的法师可以免除青稞被冰雹砸了。布达拉宫有一次被冰雹砸了,冰雹喇嘛就被惩罚了。不过江孜政府买了高射炮之后就没了次旦法师的作用。
人死了,只有亲朋,邻居能吊唁,因为死者的灵魂会在家49日,即中阴阶段,西藏人怕陌生人吓着死者的灵魂,还要做很多法式,比如用红好牛的牛粪还有酥油的火照亮死者的灵魂,天葬只能亲朋,邻居观看,而且不能流泪,西藏人相信人死了只是另外一个开始。人死之后不会再叫死者的名字,只会说死去那个人。
西藏的节日很多,基本都是跟佛教有关,跳神等都是很讲究的。
西藏的尼姑就是比丘尼,地位比较低让你停下来
西藏人很能喝,很能喝,因为喝酒而出事的也很多,如果你不想喝最好不要开头,一开头就会喝的不能
《西藏一年》读后感(五):One year in TIBET
忘了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让我开始对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西藏的风土人情,开始一遍遍浏览网上西藏的美图,开始背诵仓央嘉措的情诗。。。
一直很想到西藏去,不是旅行,而是在那里生活一两年。游历只能看到西藏的表面,我知道藏区的美景亦能净化人心,只是我不满足于一览即过的风景,我希望可以真正的融入藏族人的生活。只是因为个人和家庭的原因,这个愿望或许只能是个愿望,今生无法实现。
我一直在搜寻一本这样的书,记录的不是自驾路上的艰辛和沿途风景,也不是罗列的壮丽风景的形容词,更不是一本学术气息过浓的研究性图书。《西藏一年》是我在无意中发现的,在百度上搜了介绍之后,我再也按耐不住,马上就买了。这就是我在一直寻找的一本书,书上记载的也是我想过的藏族生活。
我很佩服作者书云能够这么快的融入藏族人的生活,也很佩服她能快速的交到这么多藏族朋友。她真诚尊敬地对待次旦法师,耐心地和生活在社会低端的边巴沟通,和被看成是下九流里最末流的天葬师平措喝酒,帮助乡村医生拉姆开办义诊。。。她的真诚真是现代社会中不常见的。
《西藏一年》真的是让我对西藏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从不知道如今在西藏的乡村,人们更多地还是借助神灵的力量生产生活。春种秋收时的祭祀活动依然盛大,虽然冰雹喇嘛已经失业,可是法师的地位依然树立人们心中,人畜患病依然会找到法师寻求帮助,当然,子女婚嫁就更不用说了。看到宗嘎出嫁,我一度看不下去了,我无法相信在当今社会依然有这样的包办婚姻存在着,而且如此出色的一个姑娘要嫁给一对兄弟。作者在当时无数次的想把婚讯告诉新娘宗嘎,无数次的怀疑法师的推定究竟正不正确,无数次的疑问宗嘎到底会不会幸福。我也一直存在着疑问,并且至今都没有解除这个问号。每次看到这里总要想,宗嘎现在过得究竟如何。这一妻多夫制让我很是震撼,也很是不能理解。
另一个震撼我的地方就是天葬。其实一直都不清楚天葬的仪式究竟是怎样的,可是看到天葬师将尸体捣烂我忽然就想起了之前在网上无意间看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地的血红色,一只秃鹫正在啄食,旁边还站着两个喇嘛。之后,这一地的血红色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西藏人连死亡都不忘了将尸体奉献给秃鹫,回归自然。他们对死亡的态度着实让我钦佩。
此外,跳神仪式也是很吸引我的,只是众多的佛教故事,我总是把他们搞混。在“罪恶即是惩罚”这一章里记录了几名还俗后的僧人,他们依然坚守的佛教的教义。在书云的另一本《万里无云》中,记录了大雁塔下一名还俗的僧人老段,文革期间他被迫还俗,娶妻成家,然而几十年间,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打坐的习惯。大雁塔下还有一座舍利塔,供奉的是另外一名经历更加传奇的僧人,因为他在文革时期的坚持,大雁塔及塔内众多文物被保留了下来。我没有宗教信仰,然而我依然可以体会在那么困难的时期,他们坚持下来是多么的不易。
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愿西藏独特的精神世界永存!
《西藏一年》读后感(六):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下
一直囔囔着要去西藏,有一天和姐姐聊起,她调侃我连酥油茶都不知道就要去西藏。她问我你了解西藏多少?西藏的特色你还能说出点什么来?布达拉宫。。。青稞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她的问题好像一把大锤子敲在我的脑袋上。就连常识都不能忍受我的无知要站出来抗议了。喜欢西藏,是偶尔一次看到高中同学手机里拍的照片,碧蓝如洗的天空。美的震慑人心。在我所居住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真是难以觅得这份清澈而又辽阔的湛蓝。可是除此之外,我似乎没有花过一分心思去了解一下那个西北的省份,即使有一天真的去了那里,我又将立足于何处呢?
于是拿起一本书,先随文字去畅游一下那片神奇的土地。很喜欢的名字,简单而又清晰,西藏一年。一个在西藏一年,用心体悟用心生活的人,他的所见所得想必比一般的观光客要深刻很多了吧。读下来真的是收获颇丰,也愿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死亡
藏族人相信灵魂转世一说,人刚死灵魂还留在体内,而如果生人前去,灵魂容易受到惊扰,若是此,则死者可能无法转世,永远滞留中阴。所以在丧葬期间,生人是不能去打扰的。
而同时,在最后一次祭祀家属之前也不能哭,眼泪就像暴风雨,哭声就像惊雷,会吓到魂魄的。
当祭祀结束,所有亡者留下的痕迹都必须消去,而自此,全家人都不能再提起她的名字。如果提及,只会说“去世的那位”。这样才能让死者彻彻底底、毫无牵挂地离开。在藏语中,尸体一词的意思是“剩下的东西”。肉体不过是灵魂转世的依托,本不属于我们自己。
天葬
很神奇的一种葬礼方式,分尸后喂以兀鹫,魂归天际。汉族提及死无全尸总是带给人一种骇人听闻,人所避讳的恐怖主义,即使在我们这代汉族人听来,将尸体大卸八块也是对死者极度的亵渎,是人神共愤的事情;而在藏族,这却是他们转世轮回的必由之法。
出乎我意料的是,天葬师的身份却很卑微,被任何人所鄙夷。书中的天葬师平时的身份是个收破烂的,但却无人愿意与他共食,共饮,共聊。
火供
将酥油灯日夜不停点上整整七七四十九天。酥油灯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十分的重要,把酥油灯比做是信徒们的精神之灯一点都不过分。生命的终结,如果没有酥油灯的陪伴,灵魂将在黑暗中迷惑。
不过现在,圣神如酥油,也逃不出假劣之手。尼姑的吐槽很伤心也很悲凉,“买油的人明知道它是假的还要买,只因为便宜。他们不想多花钱买真的酥油,他们让钱迷了眼,糊了心。”
将红牦牛的牛粪撒到坛城,点燃,藏族佛教徒们相信火焰能够照到望着的魂魄,同时这会产生最强大的净化力,消去死者的罪业。
佛鬼神
藏族人是相信鬼神的,从这么多的藏族寺庙就可以看出。或者说他们有一种敬畏和信仰,我认为宗教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从道德层面用精神力量感召着人去秉承一颗向善之心。给大家摘引书上的两处实例。
不能全家人都去拉萨火车站为两个孩子送行——次旦担心人去多了,会招来村里保护神的妒忌。这也是他们一大早就出发的原因:如果邻居和村里的人看见了会妒忌,这样也会招惹神灵不悦。因此他们要赶在别人起床之前离开村子。
我不由得夸她长得漂亮,但还没等我说完,她母亲就愤然起身,拽着女孩就走。旁边的妇女解释说,村子里的人认为夸奖会招来鬼神的妒忌,甚至会导致小女孩生病招灾。
我想我只能用跳进我脑海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谦卑。在我的身边,往往是另一幅图景,若是子女考上了大学,父母真是巴不得去广播台宣扬一番,让无线电波载着这个消息充斥进每一个空气分子里。若是考上了名牌大学,更免不得要宴庆祝贺一番,让喜悦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朝圣
双手合十,口诵经文,双手向前,全身匍匐在地,然后站起身,走三步,再五体投地。就这样周而复始。
有一家人从青海玉树来到拉萨,路上走了四个月。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丈量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丈量着通往来生的轮回之路。“不论你心不信佛,都会由此看出人类的意志力能够达到何等惊人的程度。”
札什伦布寺主要有大经堂、强巴殿(弥勒佛)、十世班禅灵塔殿、四世班禅灵塔殿、五世至九世班禅灵塔殿和汉佛堂。
婚事
宗嘎是一个新娘,在婚礼前三天,她都不知道自己即将成婚,原因是家人怕她得悉逃跑。她母亲的想法也很有意思,“我的想法不重要,就看次旦(法师)怎么算。”而像这样纯情的少女,自然是不知道房事云云。因此婚礼当晚和婚后的三天,她大姐都会陪着她。不评价不评价……。。。
父母之命,法师之言。“这就是命。一个女人要想不这样结婚,就得考大学,可惜她没那么聪明,所以只能认命。”尽管我有时候也会相信一切皆有定数之说,但是这个定数只是代表未知的可能,自己本身应该还是占有
婚礼当天,能够带来好运的红蓝绿三色香布从大门一直拉到正屋。
牛奶和木炭,完全不搭调。
一妻多夫
节日
在藏历初一,你可以去各家串门,每家至少敬你三杯或三瓢青稞酒。要是不喝,他们早准备了针,拿来扎你。
过节就是为了喝酒,有不喝酒的的节日吗?
萨噶达瓦节为佛祖释迦摩尼诞生、成道、圆寂的日子。
达玛节 Tug-of-War
《西藏一年》读后感(七):几段短评、一些书摘
作者书云八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曾想参加援建西藏,可是遭到家人反对未果。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并师从著名藏学家迈克·阿里斯(昂山素季的丈夫,当时昂在狱中,九一年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八年后阿里斯去世,两人一直未能相见)学习藏语。后来书云凭借优秀作品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名的纪录片导演,二零零五年,她再次来到西藏,这一次她还带来了摄制组,从这年夏天到第二年夏天,他们用一年的时间为BBC拍了一部叫《西藏一年》的五集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而这本书云用英语写作出版的同名书籍,回顾了这一年她在西藏的所见所闻。
“《西藏一年》以西藏第三大城镇、农牧业占80%的江孜为拍摄地点。摄制组在那里生活了一年,以田野考察的人类学方式,跟拍了8位普通藏族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劳动,包括诵经、婚恋、庆生、死葬、教育、医疗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都出生在江孜的农村,分别是:妇女干部(普赤)、乡村医生(拉姆)、饭店经理(建藏)、三轮车夫(拉巴)、僧侣(次成、次平)冰雹喇嘛(次旦)一家和包工头(仁青)。”
书云笔下的江孜非常的宁静,人们忙碌地生活着,她记录了这其中的喜怒哀乐的种种故事,普普通通,不藻饰,不夸张,像一本流水账,客观、清楚明白。
有一些事情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很好理解,记述就行。江孜人的生活其实很艰苦,农业收入能够维系一家人的吃喝已属不易,如果家里有孩子考上大学,那就不得不东挪西凑。也有年轻人出去打工,但能去内地的很少,往往是在西藏其他地方打打零工,挣不了多少钱。医疗不发达,医保返款手续很麻烦,农村人更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只能在村里的医务所简单看看。
有一些事情让作者颇费思量。首先就是信仰。江孜人都很虔诚,无论婚丧嫁娶、病痛农事,都要去向喇嘛求教。次旦就是村里的喇嘛,家里世代传承,村里人不论结婚、盖房子、农业收种、动物和人生病等等,都会来找他算卦。比如生病,很多人第一件事不是去找医生,而是来找喇嘛。次旦的治疗肯定不科学,能否起到疗效更是让人生疑,可是人们还是相信他,一来再来。为什么?一是无钱医治。二是坚定的信仰。如果有效,那是佛看到了自己的虔诚。如果不成呢?那是自己为恶太多,祈祷不够,是自己种下的恶果,以后要更虔诚才行。
婚事行与不行、男女般配与否,都要得到来自喇嘛的认同。即使是在如今要去一夫一妻,江孜的很多家庭都还是一妻多夫。妻子与丈夫(们)在婚前没有感情、甚至不认识。你问她和他是否有过疑惑或是悔恨?问她怎么和几兄弟相处、对这种的婚姻怎么感到满意?然后面对作者的质疑,她和他们都微笑面对,“我觉得她不错。”“我觉得她特别好。”“我觉得挺好,只要他们幸福就行。”“央宗怎么样?还算好。”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就会慢慢熟悉、习惯、认同。他们是如此虔诚,认为付出、舍予是一种修行,罪恶即是惩罚。生活平静地流淌、向前,不是没有悲喜,是看待悲喜的眼与心不一样。这样的一生,也很普通,也很好。
这本书里提到的人都很可爱,他们也都是纪录片的主角,带着对他们的印象,我准备看看纪录片,在那里,他们的故事应该会更鲜活吧。
这里是江孜老城边上的赛马场,江孜一年一度盛大的达玛节马上就要拉开序幕。“达玛”是跑马射箭之意,也是藏族人“过林卡”最好的时候,就是在地势开阔、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搭起帐篷尽情玩乐。藏族人说,过林卡、喝茶、念经是他们最要紧的三件事。阳光灿烂的夏日自然是过林卡的最好光景。p10
旅行指南上说,西藏接近天堂,我想说,西藏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天堂。在这里,自然、人类和他们的信仰和谐共存。p14
我不由想起一九八四年我上大学时参加的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国庆阅兵式。几个月都在进行中规中矩的正步练习,最后在天安门城楼前被我们全部抛开,我们跑着、跳着、唱着,突然打开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让全国乃至世界震惊。p24
建筑是囊括藏族传统文化的“五明”之一的工巧明,其他四明是语言文字即声明,医药学即医方明,逻辑思维即因明,以及讲佛学佛的因明。p29
边巴对我说:“在西藏的农村,男人找老婆就是先让法师按照他们的生辰八字算一卦,看老婆从哪个方位来才不克男人。法师一旦决定了一个方位,别的地方的女人就都不能考虑了。”p33
”到了山顶要唱歌,山上所有的生命都很高兴听你的歌声;到了河边也要唱,水里所有的生命都很高兴听你的歌声。“p49
据资料记载,一九六七年江孜遭遇克一场特大冰雹,公社领导组织社员们站在青稞地里,举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希望能借此威慑神灵。p63
天葬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我知道藏族有水葬、塔葬、火葬、土葬、树葬、天葬等各种葬俗,其中天葬是比较普遍而又独特的葬法。p68
边巴提醒我:”没人愿意和他(天葬师平措)坐在一起,没人会吃他动过的饭菜。他也会和我们一样尴尬,最好不要让他来了。“在西藏,即使今天,天葬师仍然被看成下九流里的末流,和屠夫、铁匠相提并论。p69
根据《西藏度亡经》中所说,三天后,亡者的灵魂就进入中阴,这是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一段时间,一般为四十九天。......“灵魂若是受了惊扰,死者可能 无法转世,就将永远滞留中阴。”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藏族人忌讳陌生人谈论、观看,甚至拍摄天葬,不是遗体处理方式有何独特之处,而是关系到灵魂的最终归宿。p70-71
死者仍然脸朝下躺在地上,平措开始动手,把遗体分成块,递给另外一个人。那人则把它们放在石头上,用锤子捣碎。他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是那样平静,丝毫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恐怖,这只不过是一种对尸体的独特处理方式。p74——一个民族的丧葬仪式深深植根于它的文化。(p75)——施舍是藏族人的天性,无论生死。(把身体献给兀鹫,他们仿佛自由非常消失无际永远不死,也带走了死者的灵魂)(p77)
我们的眼泪就像暴风雨,哭声就像惊雷,会吓到魂魄的。p82
高考成绩终于出来了。五门考试,满分为七百五十分,嘉措二百零三分,晋美两百一十五分。今年西藏自治区藏族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是二百分。p96
第七章“我要出嫁?”记叙宗嘎和嘉措的婚礼。他们的结合既是出自双方父母的心意、也要经过法师算卦同意。婚事热闹隆重,场面欢乐,歌声沁人心脾。但被瞒到婚前几天的新娘一直在哭,穿着时尚的新郎也一直闷闷不乐。他们虽然是初中同学,却不相熟,更难说喜欢对方。都未成年,却早早结了婚。
冬天里,藏族人有他们独特的生活节奏。没有了农活,没有了游客,没有了繁忙,江孜人心态安宁,喝着青稞酒,晒着太阳,很多人开始准备朝圣了。藏族人的朝圣和并无一定之规,近的可朝觐家附近的神山圣湖,远的则是尼泊尔和印度境内佛祖释迦牟尼出生、觉悟、初转法轮和涅槃的圣迹。但是,作为一个藏族人,一生至少要到圣城拉萨朝圣一次。p110
身为佛教徒,他们相信宿命。生命如同星座,一切都是命中注定。p133
看着几个男人围在她身边,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到央宗是家里的顶梁柱。藏族人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好家庭里一妻多夫,一个好妻子能团结所有兄弟。”显然,她是联结兄弟的纽带,是个好女人。p154
二十世纪初到西藏的日本僧人河口慧海记录下的藏族妇女的权利包括: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如果离婚,可以保留从娘家带来的财产,并得到丈夫家的补偿;另外,离婚的妇女还可以正大光明地再婚。p155
格勒博士赞同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的观点:把一个凶相毕露而且六亲不认的女魔(班丹拉姆)作为护法神,把世间极度的恶与极度的善相提并论,更能突出弘扬佛法和保护佛法的重要性,这是藏传佛教的独到之处。p156
”牧羊的孩子,茧子长在脚底板;成天坐着喝酒的男人,茧子长在屁股上;操劳的女人,茧子长在手掌上。“P160
僧人一般不应饮酒,一个青稞酒的故事说明它的危险: 一个女人带了一头山羊和一壶青稞酒走近一个喇嘛,用自己的身体、羊和酒引诱他。喇嘛深思熟虑之后,对自己说:”我不能宰羊,那会犯第一条戒律;我不能碰女人,那会犯第二条戒律;喝酒的罪孽最轻。“ 第二天早晨,他醒来,发现自己酒醉后宰了羊,吃了肉,还和女人睡了一晚上。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可是却抗拒不了青稞酒的诱惑。p178
我们驱车回江孜。路上,我想起乘中巴从卡麦乡到江孜的一次经历。仅仅三十五分钟的车程,坐中巴却花了三个半小时。有人跑到附近村子办事,汽车就会停下来等他。似乎没人介意,没人着急。人人从袍子里掏出杯子,从暖壶或塑料瓶里倒出青稞酒。连小孩也跟着喝,听说他们在学校也喝。有人甚至对我说,酒比水安全,孩子们昏昏欲睡,在课堂上不调皮捣蛋,老师就省心了。有的母亲甚至给怀里的婴儿喂青稞酒,这样婴儿就会停止哭闹,安静睡觉。我听说司机没有驾照,他也喝得微微有点醉意,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他甚至喜欢有这么多酒友作伴。在他眼里,时间不是金钱,生活就是享受快乐。p178-179
我看到的只是艳丽的色彩,而在藏族人的心中,颜色还有更深刻的含义:白色表示吉祥和慈悲,蓝色表示愤怒和庄严,红色表示权力和欢乐,绿色表示生命和欣慰,黄色则表示温暖和功德。p239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严酷的高原环境下,藏族人民繁衍且生生不息.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千年的习俗和信仰依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 这是一片新兴的土地:时代风气渐浸,人们直面变革,不惧挑战。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人们辛勤劳作,积德行善,为了美好的未来。p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