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分钟》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2-06 16:12:23

  《十九分钟》是一本由(美)朱迪·皮考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九分钟》读后感(一):皮考特的又一次灵魂拷问

  新闻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报道,一次次的感叹美国枪支泛滥所带来的不受控制的后果,以及再也无法逆回的可能。但是很显然,这一切绝不仅仅是枪支管理条例所带来的,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有更多更多我们忽视了的缘由,有太多太多不止是由枪支带来的非物理性伤害。

  这本书让我很受震动,思考了很多,这就是皮考特的功力,总是能用这样中性的文字带来这么多的思考。很喜欢这样的作者,她并不给读者界定对或者错,却能引起人们对于生命和价值的诸多思考,非常值得一读。

  《十九分钟》读后感(二):没有结局的结局

  我最感动的人:给在狱中皮特写信被他射伤的女同学。没有说原谅,没有祝他平安,而是告诉他她喜欢他的笑容、想和他成为朋友。而peter的感谢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读那封信直到可以背下。peter也许不记得那个女生的模样那个女生的名字,但她带来的微弱的光却是peter的希望。

  我懦弱胆小胸无大志,不会有很多人记得我,记得我的也许只是一点点片段。但我的成功就是记得我一丝片段的人感受到了我的光。

  我看到有的人对结局很不满意,我也喜欢圆满的大结局:皮特和乔丝无罪释放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可是书中的结局也是皮特所希望的结局,他们所设想过的、所走向的也是这个结局。

  《十九分钟》读后感(三):凶手不只一个

  “每个人都说我毁了他们的人生,可我的人生被毁时好像没有人关心”

  当皮特拿枪走进斯特灵,子弹带走了十名学生的温度,却没带走他的愤怒。皮特的确改变了这些受害者的人生,可他的人生早被他们毁了。如果说皮特带来的毁灭是一瞬间的,那皮特的人生则是一点一滴被摧毁的,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马特,杜鲁,科特尼,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他们是凶手,家长是凶手,不负责任的老师是凶手,没有人是天生的魔鬼。

  美国的校园暴力层出不穷,当悲剧发生时,人们总会把责任归咎于凶手头上。当然这也和美国的枪支合法化有原因,但枪只是工具,和锤子,汽车并无差别,真正可怕的是人心。

  最后送上《凶手不只一个》的歌词

  “凶手不只一个 死者不只一个

  被害的加害者 加害的被害者

  人们何时开始如此彼此对待著

  受伤的人不只一个 伤害的人不只一个

  有些伤看不见的 人如此彼此对待著”

  “有些指纹没留下

  那致命伤没多大

  而死者不说话

  案件布幕已落下”

  《十九分钟》读后感(四):十九分钟的自己

  原来,长大、成熟,也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不需要一朝一夕,十九分钟,足够了。

  我是否该庆幸,我的父母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他们会害怕。小时候,会和他们争吵,因为挑食、因为偷偷藏起秋裤、抑或因为看了他们认为不该看的书。但同时,那时的我至少是坦诚的,不管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我都会和他们分享我的心情,学校里发生的点滴小事也会跟他们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会因为一丁点小事,和他们辩论争吵了,但这好像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停止争吵的同时,我也关上了对他们曾经敞开过的门。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难用对与错来衡量。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似乎也就是他们在慢慢失去我们的过程。

  我们总是能在这本书的任何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不仅仅是我们的,也有我们父母的。当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变成了小心翼翼的试探,何其无奈,却又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我们一层一层的包裹自己,直到让他们看不出任何一丝的情绪,受伤难过时,也试着想要依靠,想要倾述,想要寻找儿时最暖的怀抱,于是,我们从自己的茧里尝试着稍稍透出头,却又被他们惶恐的眼神惊吓的缩回一切的尝试。周而复始,我们连尝试都不会愿意了,于是,我们越走越远,直到有一天,我们的世界藏着另一个自己,一个父母根本不认识的自己。

  一个会拿起枪,在十九分钟里完全引爆的自己。

  《十九分钟》读后感(五):有感

  也不知道究竟是我生活的环境太好,没有那么多恶意,这只是一个社会缩影罢了;还是,这就是一个每个人都身处的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挣扎着,默默戴上虚假的面具,面对大众。

  再一次去问自己,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有错误,都或多或少的造成了彼得的结果,但是,全世界那么多受欺凌,时时刻刻受侮辱的孩子为什么只有极少数才能做出极端的行为?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功的淡化掉这些伤痛,再次入世呢?

  彼得之所以反抗是因为他受到了太多的欺凌,或许每个人都会受到欺凌,我们也都曾经幻想着自己就是上帝,可以轻易主宰别人的生死,万事万物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但幻想终归是幻想,一个想想就可以去睡了的弥补空洞的方法而已,若不是法律的约束人本性的恶定是会这样做的,但是我们没有,我们遵守了社会公德,选择默默去忍受那些令人难堪的一切。彼得做到了,他在那十九分钟里成为了上帝,我相信他是清醒的,有自由意志的,他只是做了他想做的事而已,仅仅是把他恨之入骨,曾经欺负他的人除掉罢了,在野蛮社会,我们都是这么干的,不是吗?至于其余伤者,只是牺牲品罢了。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该评价什么。

  活着即幸运、

  《十九分钟》读后感(六):黑色童年阴影下的奋力一击

  9.25

  因为看过姐姐的守护者这部电影慕名而来,文章又的确给人一惊,虽然没有看过另外一部作品,还是感觉文章的魅力已经远大于了电影。

  之前的电影是朦胧中的反抗与家庭的温暖与感情的动人,让人哭到断肠,书却让我欲罢不能。被剧情所吸引,被人物所感动,事先的我以先入为主的概念把皮特想象成是性格孤僻,甚至有些精神障碍的处于解离态度的青少年,以为他的确是被忽视被蹂躏令人心疼与无奈的无法反击的一份子。直到最后,真相的到来让铺垫顺势如魅影般揭开,原来他一直都在清醒的看着这世界,原来她也一直在仇恨着这世界。他并不羡慕,却孤独;她置身其中,却同样孤独;他不必去模仿别人,却隐藏不了自己;她用厚厚的茧包裹自己,内心却连自己都讨厌这外表,却无力逃去。最后如游戏中预谋好的一般,他走完所有场景,没有恐惧,而她在颤抖中也冲破了那层茧,却再次深陷其中。他们始终是朋友,殊途同归的朋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好像始终是个问题,等到问题出现,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这缝隙已越扩越大,可能一不小心你就会失足掉下去,耳边充斥着好像与你已经成为陌生人却有着血缘关系的人的撕裂的怒吼与哭喊。亲子关系永远都没有谁对谁给错,只是没有时间和感情的付出,亲子也像是陌生人。

  其中青少年的早熟又充满仇恨的间隔独白,是最喜欢的部分,也将之前的先入为主狠狠的甩了我一脸,他明明是那么的清醒,又怎么会游离。毫不掩饰的性格,是很多人都做不来的。

  然而,十九分钟,世界并没有戛然而止,他只不过让一些人的道路发生了转折,是痛恨,是不舍,还是奋力一击后的畅快与酸涩。

  《十九分钟》读后感(七):谁也无法安然无恙地长大。

  ··· ···谁能体会写了半小时书评,然后在发表的一瞬间,页面跳转成了登陆收费窗口··· ··· ···尼玛··· ··· ···

  这其实不是皮考特写的最好看的一本书(《姐姐的守护者》简直无法超越了啊··· ···),不过可读性还是很强。

  皮考特的每一本书里都有:迷茫而无能为力的母亲,早熟而实际上不知所措的女儿。

  其实每个人都是乔丝。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无数个自己中间挣扎。那么多个自己每天打架,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然后你就变成现在的你自己了——你真的无法安然无恙地长大,总有那么一部分的你,死在了你都找不见的荒野上。

  皮考特很擅长,用轻松又无可奈何的语气,把自私、冷漠、懦弱、恐惧、爱,这些人性的弱点娓娓道来。然后你就可以顺其自然的在那些流畅而精妙的字里行间发现自己和她的共鸣,然后就承认了——正大光明地承认自己的伪善和贪生怕死。

  残忍而温柔。

  这是令人着迷的特质。

  eter最后说,“她又变成了我朋友。”这让我觉得,此书讲的真的不是一个青少年犯罪的故事··· ···明明是一个关于共鸣和归宿,诚实和成长的故事啊··· ···(反正我就是很擅长在各种书里面读出来一点都不大众的中心思想··· ···)两个人都不大在乎牢狱之灾,仿佛都默默的在心里说“that is the deal,it never changed。”好像事情终于回到了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好像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虽然说让乔丝去蹲监狱简直太残忍了··· ···)。

  其实皮考特还有一点特别可爱,她每次都会安排一段美好的一点都不现实的爱情,用来救赎。用来支撑这本书。让故事显得含情脉脉,充满了让人不知不觉想原谅的同情。虽然说很多个时候爱情这玩意最没用了,可是它毕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呀。残忍而温柔。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浪费时间的大厚书!

  《十九分钟》读后感(八):看完最后一页,我真心觉得我被坑了。

  当你在三年前看了《姐姐的守护者》之后查作者资料就对这本书的题材感兴趣了,盼了三年竟然真的在书店看到了译本,期待得毛一样地买回家,几天时间看完这本430 页的小说,中间看得无聊的时候还期待着结尾的震撼,结果最后等到的是一个比中间冗长的剧情更加坑爹的结局的时候,你就真的觉得给一星都太多了。因为你会想,用这些时间干点什么不比这个好?

  还好我冷静了一下,毕竟语言还算有文学性,翻译也还过关,只是总觉文字上得比《姐姐的守护者》差了点什么。也许是当时我太小了,专门就喜欢无病呻吟的矫情文字和脸谱化的做作的人物?

  不过啊,我还是得说,430 页的小说,数不过来的人物,没有一个让人喜欢。女主角乔丝,到看完整本书我也没能勾勒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儿。尤其是结尾的时候真相大白,她事发当天的作法让我无语。哪个正常的女孩儿会就那么杀死男朋友,何况整本小说一直竭尽全力叙述他俩的缠绵和甜蜜。难道她也发生了和彼得一样的奇葩状况,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至于她男朋友以及一些死掉的学生,我实在是无法对他们报以任何的同情,更无法有好感,所以占了那么大篇幅的表达女猪脚心情悲痛,想念男友和朋友的文字都让我觉得做作的要死。我理解作者是先要写人性,从事件的各个角度写出人性的弱点,可是我身为一个人并没有产生共鸣,没有为人性感到悲痛,甚至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物感到同情。因为在作者笔下,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奇葩和做作。唯一一个我觉得比较打动人心的部分是那些父母的表现,包括杀人者和被杀者还有旁观者的父母,只不过在小说里,这种文字一遍遍地出现,每一次之间似乎没什么递进关系,到最后也变成了陈词滥调。

  其实女猪脚的存在也许是用来让人产生共鸣的,那种身处学校这个可怕的小社会中的种种无奈,对周围爱人和朋友的又爱又恨,想离开又不能离开。可是从头到尾她还是那个样子,对所有人都还是那个样子,让人边看边恨她作为一个女主角而不争气。而且她和男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谜。如果她讨厌他的对待别人的方式,怎么可能那么爱他呢?如果她不那么爱他,为什么在他死后那么思念他呢?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杀了他而歉疚,表现出来的应该不是爱和想念吧?还有她对待彼得的方式,很难不让人想到在这件事情中她的过失和责任,可是这一点好像被一笔带过了,她没做出任何改变,更没醒悟什么,只不过是坐牢了,而鬼才知道她是为什么要在那种情况下杀了自己的男朋友。其实这段我看了还几遍也没大懂,她是故意的还是射偏了……

  总之,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要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小说或者一部电影,那就无所谓了,可能我还会替它说几句好话,可是400多页的长篇小说花了我这么长时间去看最后给我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坑爹结局。我只能说,每次觉得很烂的时候还坚持地看到结尾真是错误得不能再错误的决定,而看完最后一页那寥寥几段描述昔日发生枪击案的校园内和谐的场景的和之前的几百页完全不搭边的文字,我真心觉得我被坑了。

  《十九分钟》读后感(九):读书清单08。《十九分钟》

  十九分钟,可能发生什么,可以发生什么。

  从同济路口站坐地铁到千灯湖站。

  等一辆公交车的时间。

  差不多看完一集《生活大爆炸》。

  跟爸妈聊电话的时间。

  睡前看一点书的时间。

  无聊发呆的时间。

  ……

  其实,这是一个不短不长的尴尬时间。

  原来,十九分钟,就足以改变人生,让世界静止,让时光惊叹,让无情袭来,让悲剧上演。

  彼得,这个十八岁,念高三的美国男孩,进行了时长为19分钟的校园屠杀,杀了9个人,19受重伤,无数人受伤害,他残忍地剥夺许多人呼吸的权利,他摧毁了许多家庭的平静,从一开始,就断了重来的可能。但,为什么这个看似冷酷无情的人,在事发前没有丝毫异样?这究竟是精心筹备的谋杀,还是不受控制的无意识的行为?为什么他说,是他们先开始的。为什么他说,他想杀死的其实是自己?很多的疑问,包括彼得和他身边相关联的所有人,这中间纠缠的是怎样的故事,成为了整本书时刻吞噬你好奇心的问题。你无法停止,你陷入了阅读的黑洞。

  看完整本书,我思考的问题其实很早之前就有想过。我之前很好奇,为什么一个人年轻时候,特别是童年时候的遭遇,会那么大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彼得是一个悲剧式的人,他有一个很优秀但与自己气场不合的哥哥,让他从小就饱受成长的压力。怀着无限的期待走上去幼儿园的汽车,他的人生开始迎来欺凌的垂青。悲剧,从此,埋下了滋长的幼苗。或者,这样被欺凌的日子会因为你的反抗有所改善,从而彼得会迎来一个新的机会,翻身做主人的希望。

  但,没有。即便他尝试了,现状始终没有任何松动的空间。

  很难想象吧,彼得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恐惧一丝一丝侵蚀着他善良的灵魂,终将变得面目全非。曾经的黑骑士,曾经最好的朋友,曾经唯一的依靠,乔丝为了改变自己脆弱的现状,选择了背叛,选择了离弃。

  我们都想变成别人想象的人,我们常常遗忘和抛弃自己。因为,真实的你,别人无法接受。真实的你,成为别人生活中的笑料,被人群抛弃的彼得,在无限的世界里,找不多安全的领域,找不到保护他的人,甚至,自己也开始讨厌自己,开始厌恶自己。

  我们希望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我们要学会融入,但这个世界总是从相反的一面来证实另一面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彼得不是别人欺凌的对象,而是欺凌别人的对象,那么真正受害的人,会不会也走上彼得的道路呢?我不知道。我们内心都有邪恶的因子,我们看到明显比自己弱小的人,高大的自尊心会让我们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没有人愿意成为别人眼中的loser,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绝地反击的勇气。很多时候,明明鼓足十二万分的勇气,迈出了第一步,但如果接收到的不是善意的友好,而是不屑的反映,那么,伤害将会加倍,怯懦将会指数级增长,后果,无从选择。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可以说,一直是受欢迎的,不被排斥的,得到别人认可和包容的。因为有了这些安心的呵护,让我更加懂得迈步向前。但从小我就知道,没有什么必定是理所当然的,一定是有付出才有收获的。真诚踏出第一步,努力巩固每一步,坚持完善每一步,用善良不去伤害的心态,重新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至少这样,你会收获朋友,收获尊重,收获你生存的尊严。

  《十九分钟》读后感(十):十九分钟之后的随笔

  每个人都说我毁了他们的人生,可我的人生被毁时好像并没有人关心。十九分钟里,你可以割完前院的草、染好头发,或看上三分之一场冰上曲棍球赛。十九分钟里,你可以烤完一炉司康饼、让牙医补好一颗牙,或叠好一家五口的衣服。

  ……

  十九分钟里,你也可以让世界戛然而止。

  二〇〇七年三月六日,十七岁的彼得?霍顿带着枪支走进校园,一场历时十九分钟的屠杀就此开始……

  其实,平凡如我们的一群人不也是一样吗?我们也曾被别人欺负。也曾为了想融入一些本部属于我们的团体去做一些违心的事,讨好某些不管自己怎么做都不会真正接纳自己的人,尽管那些事我们并不真的想去做,尽管那些事在我们开来有多么错误,多么荒谬。也曾嘲笑过别人。而且这些事不都是过去式,现在的我们也在某市某刻重复着这个过程。

  哎,感觉自己真的是太可笑了。

  乔伊也不想,但是自己因为不够勇敢,不想失去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饿她后来发现是那么愚蠢,她也没有勇气失去。我觉得乔伊并不是真正爱马特,尽管她可能喜欢过,但那也是过去式了。如果马特因为某些原因,不再是他们学校的明星,变得普通平凡,其他人也开始捉弄他,想对皮特一样。乔伊会不会还会和他在一起呢?我觉得不会吧。她因为凭借身为马特女友得到的地位和名誉已经不复存在,她有足够的 "勇气" 离开他。她没有理由继续留在她的身边,和他在一起比和皮特在一起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皮特。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她是一个功利的女孩,她并没有像其他女孩一样。她有自己的原则,但是却没有遵守它。所以她才变得那么矛盾,以至于想到了自杀。可笑的是,她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脱离所谓的地位和荣誉。

  说实话,当看到那些经常欺辱皮特那些弱小学生的人最终得到了惩罚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儿大快人心的感觉。不过,大家却都知道的道理,他这么做是错误的。

  皮特只是现在社会当中的某些弱势群体的缩影,受到了欺辱之后,想要申诉,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去。有权利的部门不管,或管不着。关心这些群体的人有心无力。多数人则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在一旁围观,担心引火烧身。他们会在晚餐的时候边看着新闻上报道的突发事件或者悲惨事件,然后说,天啊,怎么还有这样的事发生,真是太惨了。然后继续吃完晚餐,继续自己的生活,事不关己。

  我们看的重若生命的事情,在别人眼中可能轻如鸿毛。

  家庭在孩子成长方面起了决定性的因素。皮特和乔伊的家长都有做的好的地方,这点不能否认,他们都想要关心子女,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家,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等等。也有不好的地方,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他们。话说回来,这是几乎所有家庭的通病。小的时候没时间陪。等孩子长大了,父母想和子女沟通了,突然发现不知在什么时候,双方已经不知道如何沟通了。父母会经常抱怨,你的事怎么什么都不跟我说。子女则会说,别管了,我的事你少管。在尊重孩子隐私的情况下,多陪陪孩子较好,把他们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这比在事业上的成功更加重要。谁也不想自己的子女将来成为杀人犯。比如混沌原理,父母在某个时刻所做的,很可能在将来对子女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如果我是皮特呢?我会像他一样吗?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