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3-07 00:40:42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一):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由www.telnote.cn整理]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当然,基辛格是令人佩服的。能够以宽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方法研读一个人类历史中最复杂独特的国家,并能用宽广的胸怀辩证看待中国的当前与未来,实在难能可贵。

感谢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读完整本书,对中国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虽然很多资料我都只能囫囵吞枣,但这番阅读确实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再一次走进了我的祖国

读罢《论中国》,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情怀和眼界。

论中国读后感(二):

《论中国》读后感

最近在看基辛格的《论中国》,里面提到中国人思考问题是围棋思维,任何一个棋子的落地,都会从整体思考。其中,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均是此种思维下指导的行动。中国对朝鲜的支持,源自其对朝鲜在整体周边布局中的思考和认知;对越南抗美的支持,中苏交恶后,越南与苏联结盟,中国政府又一次的从围棋思维感觉到战略布局的危险,于是有了又一次的军事行动。此种解读有意思,也颇有启发性。

而且,单就这两次战争来看,是中共建国后,先后挑战美国和苏联当时两大超级大国的过程。抗美援朝是与美国直接打,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越南与苏联结盟状况下打的,其实质也是针对苏联。用华国锋的话讲,均是“摸了老虎的屁股”。结果第一次,老虎被打蒙了;第二次,老虎直接就没敢动。不管这两次战争如何评价,但中共不惮自身实力弱的状况,敢于亮剑,为新中国打出了周边环境的战略气势,这一点就应肯定。

论中国读后感(三):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全书文笔流畅,记叙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我有幸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基辛格先生的力作,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诲,个性是在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所以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会,从而能够更加好的理解《论中国》的文化内涵。

在本书的第一章,基辛格先生就以生动文笔记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那里之所以这么多的笔墨来强调,我认为这是为了给后面写中国近代的外交埋下伏笔。第一章分了五个小节,第一节是总评,以后各节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人的实力政策和《孙子兵法》。

在第一节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难寻源头。其实刚看到这观点的时候,我是十分的奇怪,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总能够把我们中国的文化现象追溯到孔子以及和他差不多时代的思想大儒身上,但是当我们之后向下阅读时,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孔夫子也说自己的思想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大同观念。另外,一位欧洲的传教士、旅行家也在他的日记中有相同的论述。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是不无道理的。这种思想就决定了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用一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大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我觉得古人的历史观也许在冥冥中注定了杯具的发生。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在200年前,为什么当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历史的车轮冷酷地从中华大地上碾过,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我们就应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的,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她务必时时刻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确实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的前列。基辛格先生在书中第一章中就着重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强盛。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她逐渐将四邻吸引过来,构成一批不同程度上受中华礼貌影响的社会。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不逊于西欧诸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而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除此之外,中国的人口,疆土面积、生产力也远远超过欧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基于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外交是一种不平等的外交。在中国官方记载中,外国到中国觐见皇帝不是为了谈判或谈国事,而是前来领受圣上的教化,使者奉上贡品证明他们对皇帝俯首称臣。而中国派遣的使者不是外交官,而是来自天朝的御史。所以中国古代对待外国的政策通常选取防御。这种政策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修建长城和以夷制夷。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而以夷制夷的策略这是为了分散蛮夷的实力,从而到达驾驭蛮夷的目的。以夷制夷在中国历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官员提出用五饵之策控制蛮夷,而到19世纪大批欧洲国家抵达中国时,中国官员的策略与前朝官员如出一辙:以夷制夷。基辛格先生认为,以夷制夷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它利用敌国之间利益使敌国之间相互斗争,从而使本国获利。虽然中国近代在战争上输得一塌糊涂,但是晚清在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之下仍喘延了70年之久,那么这不能够不说是中国的外交策略发挥了

作用。所以我们站在这天的角度去省视李鸿章当初的“卖国”行为,我们也许就应承认他为防止中国被西方强敌完全吞食而做的不懈努力。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统治,它让人们用心入世,透过个人的修养拯救这个社会。基辛格先生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世俗的,它不同于宗教宣扬人死后还有来生,它要求每个人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它更强调的是人活在现世的作用,而不是什么来世的救赎。儒家学说中“君子以自强不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基辛格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饶,坚韧无比的民族,我认为这与儒家学说中自强的思想密不可分。中国人没有像西方或印度一样拥有传统好处上的宗教,这也说明中国人在关键时刻,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另外,儒家学说也维护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它强调人就应安守本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中国人更加恪守传统。

中国的实力政策与《孙子兵法》浑然相成。基辛格先生说:“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西方人崇尚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基辛格先生认为:中西方这一差异反映在两种礼貌流行的棋类上。中国人发明了围棋,围棋的下法以战略包围为主。双方最后的输赢往往是微弱的优势。而西方的国际象棋目标就是全胜,目的就是把对方将死。孙子与西方战略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谈军事,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上策。《孙子兵法》中有一个概念叫“势”,在西方却没有类似的概念。在军事上,“势”是指战略发展趋势和演变形式中蕴含的“潜能”,即“各种因素之特定组合及其发展趋势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在孙子看来,决定战争的胜负就是要看这个”势“存不存在,不存在则需要耐心的等待,一旦“势”出现了,那就好像犹如从山顶上滚下来的石头,高坡上落下的瀑布,其能量巨大,势不可挡!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过分强调对具体事件的完全驾驭有可能会打乱大同世界的平衡。所以中国的圣贤都赞成人就应顺应自然。黑格尔说,中国人视海洋如沙漠,

从未想过要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陆地把人束缚在数不清的依附关系上,这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是狭隘的,因而中国与海洋历史的发展失之交臂。实际上,我觉得黑格尔此言差矣,与西方人不同的是,中国人讲究顺天应人,自得其乐。而所谓的西方人海外探险并不是什么视野开阔,而是欲望驱使。一种是海盗式的掠夺欲望,另一种是宗教式的精神征服欲望。

基辛格先生的《论中国》精神内涵绝不仅仅如此,我也只能“盲人摸象”般的窥探全书,仅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一章去发表一些浅陋的看法,而且说的东西又是肤浅易懂的,所以我觉得各位看官还是就应抓住这次机会,找来基辛格先生的原著,细细品味书中的真谛。

论中国读后感(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闻名遐迩的亨利.基辛格写了一本书《论中国》,这本书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只是重复封建王朝的轮回,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并由此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我说这么说太片面了,中国古代在基辛格的书里被称为“中华帝国”,以下都以中华帝国代称中国。

中华帝国的历史在《论中国》的书中是从黄帝时期算起,那个传说的时代开始,中华帝国开始了盛衰有常的变化,在这一种独特的变化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疆界的拓展、文化的繁荣,其中有的规律就好像人的一生一样,各种变化都有,最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彻底死亡。但是它的精华会随着礼貌的流传在另一个部落中再次壮大。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它会改变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中华帝国向这天演进的过程中,人们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并在发现和运用规律解决生存中的问题时,留下了许多的文化典籍,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在这天仍然焕发着生命力。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里包含了古代的思想,这些古代的思想是在当时看来最实用的,在这天能够有用,也能够没有。

有用和没用是谁说了算呢?当然是统治者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这天就是现代社会,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底层的奴隶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劳动力,世代为奴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和时间来掌握知识和文化,是比封建社会的平民还愚昧。至于伊尹、姜尚什么的是因为人家祖上曾是贵族,即奴隶主阶层,家里面有书,有学习的传统和习惯,属于自学成才。

奴隶持续愚昧,奴隶主掌握文化知识,当然好管理和统治了,你想啊,好比你啥也不会,只能听人家明白人白话,人家说啥是啥,你只能说,是啊,是啊。根本没有知识储备来支撑你去反思和总结。所以奴隶社会时期,能上位成功的主要是凭借君权神授、跳大神忽悠人这种方法树立统治根基的。

你听我说跳大神你肯定说这是封建迷信,我可告诉你,封建社会了跳大神的和这天不一样,人家是有文化的人,这些人俗称先知、大祭司、国师等等。擅长领域比较多,比如部落里有人生病了整点草药给人治病,有矛盾了断案,选取部落的聚居地,总之,是生养死葬一条服务。和这天的那些骗子简直是云泥之别。那为啥就先知会,别人不会呢。还是从根上说,平均起来文化素质几乎都没有,没法教育和推广,人家不讲道理,就信跳大神的。这和这天某些偏远落后的农村的迷信活动猖獗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民愚昧,就只能信这个了。

之后周王朝建立,由敬祀鬼神(即跳大神文化)改为崇文重礼,团结宗亲。所以中国人从那时起开始有了家谱。那么周超树立统治根基的理论是,说这个鬼神啊,在实践的时候是时灵时不灵,那是因为鬼神是有天上的大神管理,这个大神叫圣人。说这个周文王姬昌就是圣人下凡,替大神教化你们这些人类的。

那些鬼神什么的,你给它供上它就保佑你,稍有怠慢就降下灾祸与你,不是好鬼,就是黑社会嘛。所以大神决定打黑了,改由圣人降世。为啥圣人就好呢,因为圣人研究出了规律,能够用规律明白人们的生活,以后不用给这些收保护费的黑社会面子,不用买它的帐了,要远离它们。

周朝时的政治理论课就是以周易为基础的思想的周易文化,所以那时想考国家公务员,务必学习周易。人们的思想意识由鬼神万能变到了人能够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就是以前有啥问题不会就得杀生祭祀,此刻改为算一卦就解决。

论中国读后感(五):

本书着重书写的是清末民初直至中国现代发展这段时间,前面秦朝统一到清朝只是大致概括一下。

让我印象最深的事写清末那段,中国几千年下来留下的儒家文化以及中国人与身居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国在一战之后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欧洲人眼里中国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欧洲人想进入中国市场以此过去利润。但中国自古以天朝自居,不仅仅视欧洲人的要求为蛮横无理,还认为欧洲的科技只能算夷技,思想上的排斥导致中华闭关锁国。最后,欧洲人运用夷技打开了中国国门。在列强瓜分中国时,中国人作用了迂回战术,与其让欧洲人自己瓜分,还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去与各列强谈判。这样中国不会像印度那样由一个国家占领。中国韬光养晦,等到有了自主潜力,再从各列强手中拿回属于中国的土地。当时的中国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如今一看,李鸿章是个深谋远虑的爱国主义者。

然后就是解放后的中国,中国百废待兴,虽然国际上稍处于和平阶段,但强国还是在打中国的注意,要想在霸权主义下安身立命,中国务必自强,务必要发展起来,毛泽东其实已经想到了,但是刚刚解放的中国要想进出发展的轨道,还有个过渡缓冲期,再加上老百姓深陷五千年的封建思想环境下,还不能完全的投入其中。所以对外,毛泽东主动挑衅,透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战争,台海危机,越南战争向强国示威,让强国明白刚刚解放的中国是还是能够继续抗战的,更是不怕核战争,这样的一种威慑,让美国不知所措,也让美国为战争付出了代价。而对内,毛泽东发动了革命。

之后,邓小平领导我们走向了新时代,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说毛泽东是哲学家,周恩来是儒林学士,那邓小平就是实实在在的务实者,他把每一件事都落到实处,求真务实。把文革后中国重新带起来,让中国身上的每一个齿轮动起来。

其实治国与教人是一个道理,人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要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挖掘创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