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8-10-02 12:13:45

  《朦胧诗经典》是一本由北岛//舒婷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的242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一):短评

  既称“朦胧诗”,里面许多诗歌的意蕴、思想与情感也便朦胧而难于体悟,但也许这也突显着朦胧诗强烈的个体性,——以我之言,“用自然的自我追求自由”。

  与时下一些所谓的诗歌比起来,当年显得叛逆的这些朦胧诗,如今却成为了经典,甚至主流。或默读或诵读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这些经典的朦胧诗,不求读懂读通,辨析手法,但求置身意境,与作者产生一点简单的共鸣。诗歌,关于远方,关于理想,属于青春,也属于整个人生。

  诗人芒克这样形容诗歌:“那残酷而伟大的想象,是你在改造着我们生活的荒凉。”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二):三首诗赏析

  《太阳城札记》是由著名朦胧派诗人北岛所创作的组诗。“太阳城”是一座虚拟的城,看名字便能得知此城是充满阳光的。组诗创作时间不详,但是在文革左右。在文革中“太阳”象征着领袖。故“太阳城”是一座有领袖的城。充满阳光则可看出生活在此的人们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文革期间,人们却是生活在动乱之中的。可见充满阳光的“太阳城”具有反讽意味。

《自由》

  《自由》一诗一共两句话。首行一句“飘”,给人一种动态。接着作者写道“撕碎的纸屑”作为本诗的结尾。短短两句话,却给人强烈的画面感。“纸屑”是轻的,也给人一种自由动态之感;而“撕碎”则带有破坏感。“纸屑”本身是一张完整的纸,而在这里却被撕碎成为“纸屑”,可见作者借此表达了如果想要得到自由,必须要破坏掉一些限制。全诗可以用一句话写完:“撕碎的纸屑飘”,这句话的画面是连续的。而作者却选择了将动词提前,强调了这种自由感。并且使诗歌更具节奏感。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诗中的“撕碎”表现了一种撕裂感与放逐感,使得“纸屑”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由此可见,这样的自由是被破坏的。“飘”展现了无力感,纸屑都是随着风飘的,它本身是无法控制方向的。“纸屑”是被撕扯成这样的,同样给人无力感,并且充满着被动感。这种被破坏的自由却让人看上去看自由,故这样的自由是表面上的自由,充满着反讽。

《劳动》

  本诗只有一句话,但画面感却是饱满的。“手,围拢地球”,这里的“手”是单独列出的,起到了强调作用;“围拢”充满着包围感。一双手肯定不能围拢地球,所以这里的“手”是指很多人的手。故题目中的劳动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的。大家一起做的一件事是将地球围拢,给人一种凝聚感。结合背景来看,本诗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地球是很大的,即便是所有人的手都在一起想要将地球围拢都差得很远。可见这里的“地球”是夸张的,作者借此讽刺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同时这种凝聚力也具有了讽刺意味。

祖国

  本诗十分沉重。诗歌以“她”开头,我们常常说祖国是母亲,此处的“她”就代表着祖国母亲。“青铜”具有时代感,历史感;“盾牌”是冷兵器时期打仗时用来防护的,同样具有历史感,这青铜盾牌“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博物馆”是用来使人铭记历史的;故也给人一种历史感。“发黑的板墙”给人感觉是被遗忘的,“板墙”二字更有一种冰冷的感觉。祖国母亲是被“铸”在这盾牌上的。“铸“字体现了“她”十分痛苦;而盾牌“靠着”板墙,“靠着”体现了无力感。作者没有点明“她”是祖国母亲,而是直接写用“她”代指祖国母亲,祖国在这里被弱化了。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祖国是弱小的,这反映了当时现实中祖国的情况。“盾牌”在战争中是用来防护,“博物馆”是陈列历史文物的,俗话说“以史为鉴”,这里的“博物馆”带有反思的意义。这展现了祖国在历史上的形象。“发黑的板墙”给人一种被遗忘的感觉,而这原本应该是供人反思的。同时祖国应该是存在在人们心中的,而现在却是被铸在盾牌上的。可见这里的爱国主义是表面上的,极具反讽意味。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三):太阳城札记——“假大空”

  《太阳城札记》是朦胧诗派诗人北岛的作品,中国朦胧诗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年的中国正经历大跃进之后的文化浩劫——文化大革命(文革)。再次期间,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遭到了不应有的批斗,老师也被打上了“臭老九”的名号,知识分子停止了应有的文化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上山下乡的农作,不过,在这期间,人们都处于无人看管的情况,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在此期间借由不充足的物质资源,写下了内容短小但却意味深长的朦胧诗。《太阳城札记》由很多小诗篇组成,甚至有“一字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朦胧诗短小的篇幅的背后承载着对社会的批判。 以大字报作为代表的,文革时期的文化,语气高昂,气焰嚣张,但是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同时伴有过于激进的错误认识,因此,社会文化就呈现出了假大空的特点,《太阳城札记》许多文章都对这样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首先是“假”这一特点,这里的“假”指的是失真的情感而不是错误的事物。《祖国》是这一特点的好例子,“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她”这个词用来代之我们常说的“祖国母亲”,首先就给人们一种亲近感,但是,一个“铸”字,使得祖国与盾牌紧紧连结在一起,这样的祖国,成为了一种保卫尊严标志抵御外部入侵的标志,所以说,祖国的曾经是光辉的荣耀的,但是,诗歌的下一句内容突变。“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靠”这个动词让人自然感觉都一种祖国的无力,“博物馆”是成列有意义的老旧事物的地方,再加之“黑色的板墙”颜色和意向上都赋予人们一种落后的感觉,后半句给读者必定留下来负面的感觉,祖国只是曾经辉煌但是现在却成了落后和萧索,这样的意向无不让人感觉到,人们对祖国的感情是大不如前的,是失真的,这便是作者所描绘的思想的失真。 由于历史大跃进的缘故,文化传媒等刊物上,出现了不少违反科学道理的产量报告,文化界也提出了像“年产万首”的口号来响应大跃进。这样的宏大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是不符合诗人的创作价值的,对于文学作品的创新,追求的应该是其带给人民正能量的质量,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数量。《艺术》这首诗歌就包含了这样一个情感,“亿万个辉煌的太阳”描绘了数量之多,这样大数量的太阳,必将是给人民带来无限的温暖,但是,阳光照射在“打碎的镜子上。”这样一来,即便是太阳的光十分强烈,也一定避免不了出现瑕疵的情况,所以,作者也就把不追求质量而盲目追求数量比作一个个太阳,他们看似美好,阳光普照大地的宏大场面让人激昂,但是,实际上,众多诗歌对公众的作用是却是支离破碎和充满瑕疵的。归根结底,那些为了大跃进式的发展口号都是不切实际夸大的。 最后的一个观点就是“空”,“空”在这里主要代表着空洞的事物,作者笔下的孩子,仿佛就带有这样的意味。又是两句话式的结构,前半句应用了“整个海洋”这样一个宏大包罗万象的意向,来渲染孩子丰富多彩的特质,表明他们承载着美好,但是,下半句的画风突然转换,“叠成了一只白鹤”,首先“叠”这个动作就给人带来了深深的压迫感,仿佛孩子们的天性被世俗所该变,同时,多彩缤纷的画面被做成了“一只白鹤”,这样的颜色变化,使得多彩的颜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最干净和单调的白色,这样的空洞虚无让人无法感到诧异,这也同样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孩子。 朦胧诗就像是一面镜面极小但是折射率超高的镜子,它的篇幅短小,但是却以强烈的亮光照射着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失真的虚假”,“过度的夸大”,以及“平淡的空洞”。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四):黎明前的黑暗

  朦胧诗《回答》中,作者以独特的结构,韵律。理性地表达了自己内心中热烈的情感。同时表达了时代对人们的迫害,以及用反讽的手法,自己在那个格格不入的时代中叛逆的思维。作者的态度从疑问,到审判再到挑战,代表了自己的立场—决不妥协。

  在诗歌的第一节中,诗人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段诗中,通行证代表生的机会,墓志铭则代表了死亡。不禁让读者联想,为什么卑鄙的人可以苟且偷生,而高尚的人却必须面对死亡。从而起了讽刺的意味,讽刺了时代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混乱。“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镀金,有一种表面美好,实质腐朽的意味。象征了作者那个时代对美好的过度宣扬,而没有实际的事物去支撑这种宣扬。因此表现了一种讽刺的意味,表示了那个时代对人们的欺骗性。死者弯曲的倒影,反映了人们的扭曲,痛苦。与镀金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好的表面下隐藏着残酷悲伤的事实,从而以对比的形式更加突出了悲剧的现实。

  诗的第二节,打破了诗的韵律,也是问题的提出。“冰川纪已过去了,为什么都是冰凌?”冰是冷却的,给读者一种安静,沉着的体验,代表了作者冷抒情的特色手法,具有理性的色彩与美感。但同时,冰也是冷酷的。一个残酷的时代过去了,而残酷的东西却留了下来,这种理性分析使得诗更具有说服力。但同时理性的分析中也包裹了浓烈的感情色彩,作者采用的意象是冰川有一种坚不可摧的磅薄气势。因此表达了作者内心浓厚的悲伤。“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竟”好望角代表着资源富足的新时代,而死海则有一种无生机的意象。而人们还在死海里千帆相竟,体现了一种荒诞和贪婪的情形。

  “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诗人作为审判者的形象,带着“纸,绳索和身影”等代表着自由和审判意味的道具出现。纸代表了诗人的冷静和理性,绳索代表了公平和正义,而身影则是自由的象征。从而体现了诗人与时代不同的叛逆性。

  “如果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此时诗人宣告了自己作为挑战者的形象。诗的第四节诠释了诗人的感性,有力的节奏感贯穿了全文“我”的形象。对一切的不相信表达自己叛逆,并且对现实进行了讽刺。“不相信天是蓝的”看上去很荒谬,让人不禁疑惑天如果不是蓝的是什么的。但是细读发现,蓝天象征美好纯洁的事物,而在那种血腥,具有欺骗性的时代,美好纯洁的事物还会出现吗?因此作者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现实的残酷。“我不相信梦是假的。”同样具有一定的荒诞性,梦,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臆想和憧憬。但是细思下来发现这是作者情感的爆发,表示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和对希望很梦想的执着。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诗人利用海洋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浩瀚的情怀,而决堤体现了一种爆发感,表达了诗人此时浓烈的情感。同时这种情感是苦涩的,让这种情感全让自己来承担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奉献精神。“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诗人利用陆地作为意象再次表达了自己博大的情怀,同时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呐喊。不再是浸没在大海的绝望感,而是一个崭新的未来和机会。

  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再次表达了希望的存在。“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闪闪的星斗只存在于夜空中,而黑夜也代表了动荡不安的混乱时代。星星则是零碎但是美丽的转机和希望。因此作者以理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希望存在的相信。“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眼睛。”眼睛是表达理性的最佳意象,因此作者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理性,而象形文字作为一起文字的起源,代表了一种存粹感。因此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纯粹美好的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五):纷纷扰扰,纠纠缠缠

  纷纷扰扰,纠纠缠缠

  ——-评论《生活》中网的涵义

  生活似网,网住生活。北岛用《生活》作为《太阳城札记》的收束,他仅用一个“网”字概括在“太阳城”的一切:爱情,自由,信仰和青春等等,体现了朦胧诗歌的张力。

  首先,“网”可以看作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从外观看,它是由亿万根线编织而成的,它看似巨大无比,却又破洞百出。说明生活包括了很多东西,有爱,有恨,有琐碎的事情,也有远大的理想;其实这些都是属于生活,但同时,人生就像这布满了洞的网一样,难以周全;你很难在顾及到事业的同时完美自己的家庭,换句话说,有得必有失。同时,网又具有强大的限制功能,并且是单调的;与凌驾于人们之上的太阳相似,“网”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制度和规则。在网的笼罩下,人是逃不出去的,外界的事物也是进不来的,所以这也正是十年文革期间,人民的生活紊乱的,相对封锁的,以至于社会的止步不前。另外,“网”是可以变换形状的,所以可以体现出生命的无常和飘渺;并且被动感也被诠释出来,人们只能为了迎合生活的变化去坐改变,在“网”的世界里,没有选择可言,这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也会因此变形扭曲,扭曲的网成为社会的缩影。在政治压力的逼迫下,人们朝着自己所崇尚的价值观渐行渐远,只为适应生活和命运,却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我,丢失了文化,丢失了正义。

  另外,“网”也是人们内心无奈,迷茫状态的影射。“网”不仅捆绑住的是人类的身体,也是精神上的束缚。网是有洞的,但却像一个隔离板,无形地将外界的希望,自由,信仰和光明相阻隔,里面的人类像是待宰的羔羊一般,深知自己的命运,看得见未来的希望,却无法触及。在他们的内心身处,有对外界的憧憬,对光明的向往,但不管怎么努力,却又冲不破这巨大的网,所以他们是绝望的,是可悲的。但这样的悲剧性也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其次,网就如海一般,每一根线条都像是边缘,但每一个边缘又串联着新的线条和节点;圆的轮廓加深了人们心中的迷茫:不管从何处开始,始终会回到这个原点,没有结束和止境。人们只能在这样的社会中活动,从而网也成为了限制社会进步的一个因素。 同时,也是北岛向往彼岸生活的体现。正如《回答》中的“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前两句是对现实的怀疑,但北岛对世界的怀疑却不仅仅停留在对世俗的质疑,更多的是彼岸中“梦和死”的猜忌,他对世界有一种逆反的心理,甚至可以视为愤恨;在北岛的内心深处,他渴望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是否能通过在彼岸获得?网,如果网的另一边对人民来说是新的世界,那么北岛看到的却远远超过这些,北岛同样在这张大网之下,他的价值观却超越了世俗,他看见的,是彼岸,另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六):《太阳城札记》综评

  《太阳城札记》是由十四首短小的诗组合而成的组诗,每一首诗都以一个名字为题,大标题中的“太阳城”不仅可以代表人民领袖所居住的地方,而且可以突出一种美好的、阳光的氛围,但是由于本诗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写的,这种美好的氛围反而多了一种讽刺的感觉,起到了反讽的作用,而组成全篇的每一首诗虽然短小,但是却意蕴丰富,有的短小有力,有的拥有诸多意向,还有的大量运用了反讽的手法,结合时代背景,令读者深思。 组诗第一首《生命》为全篇的开段,给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太阳也上升了”一句从表面上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但是,上升这个动作带来的是渐渐形成的俯视的姿态,越来越高的身姿渐渐与地面渐行渐远,体现出了一种疏离感,随着距离的拉开,太阳的光与热也渐渐淡化,太阳也因此渐渐被陌生化了,而太阳一般指人们的领袖,因此这种离开也给人一种高层与人民脱轨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为全诗的氛围铺上了讽刺的基调,而“也”字则具有强调的意味,连太阳都离人们渐渐远去,突出了一种冷的感觉和光与热逐渐消失的感觉,结合作者北岛冷抒情的写作风格,这一感觉也被加大化了,同是也奠定了全诗“冷”的感情基调。 全诗运用了大量具有特殊含义的意向或意向群,每一个都具有很深的含义,并且能够将感情具象化,从而烘托主题。比如《姑娘》这一则中“颤动的虹”表面上感觉是美好的、绚丽的,彩虹也往往给人一种很正向的情感感受,然而,彩虹具有的另一特点就是出现时间短,也就是说这种美好感只是短暂的、是转瞬即逝的,再加上彩虹的形成仅仅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短暂而又虚无的虹带来的则是不真实与不存在的感觉,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和反差感。再者,在《青春》这一则中,“红波浪”具有很特殊的意味,红代表着那个时期人们大脑中所信仰、所追求的红色思想,而波浪则是给人一种力量感,波浪一浪接着一浪,给人一种无法阻挡的感觉,但是波浪却又没有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与力道,因此没有那种巨浪袭来时的那种吞没感,而红波浪同时拥有者一种青春的炙热感,因此它具有很复杂的意味。 全诗对于反讽手法的运用则是十分常见且引人深思,在《和平》这一则诗中,“那支老枪抽枝、发芽,成了残废者的拐杖”,枪在战争时期中是用于消灭生命、杀戮众生的工具,给人一种强强的血腥感和暴力感,同时枪也是造成人们成为残废者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此处,杀人之物变为了助人之物,甚至是在帮助收到了自己伤害的人,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战争的存在与性质,也讽刺了带上了面具假仁假义对受到自己伤害的人心善的行为。再比如《姑娘中》描述说:“采集飞鸟的翎。”花翎指的是飞鸟身上的羽毛,姑娘为了变得漂亮,从飞鸟的身上采集来了羽毛装饰自己,有一种残忍的感觉,也具有很强的反讽的感觉。 组诗的最后一首诗《生活》也是具有很独特的形式,这首诗全文只有一个字“网”,这网一方面代表着前面十三首诗的标题通过复杂、如网状的交织融合形成了人们的生活,表现出人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冥冥之中有所交汇。另一方面,网代表着物理上真实存在的网,它可以是有形的网,比如渔网,用于束缚他人,限制他人自由,但是这张网却又是充满了洞的,因此是可挣脱的;同时,它也可以是无形的网,比如蜘蛛网,这种不可视的网增强了一种危机感,让人感觉在暗中自己会受到突然袭击,一种不安的情感油然而生。字面上,网字是半封闭结构,通过网人们还是能够捕捉到自由的曙光等,一种渴望挣脱的感觉逐渐被酝酿了出来。而这些都只是网作为名词时的含义,而作为动词,网字突出了束缚这一动作和自由受困这一状态,这种受困的状态从生存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结合背景来看的人们的思想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因此,这一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它内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深意。 总而言之,《太阳城札记》通过描述太阳城内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精神状况,展现出了一种冷的、失去生机的、各方面自由都收到束缚的状态,表达出了作者内心对于自由开放的思想的追求,讽刺了那些虚假的、不真实的看似美好的事物,令读者深思。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七):太阳城

  ——《太阳城札记》综合评论

  《太阳城札记》是北岛的组诗,由十四首短诗构成。这十四首短诗有其独立性,但合在一起却表现了相同的主题。由于此诗属于朦胧诗,而对朦胧诗的理解更是多元化,故试着赏析一二,并分享自己对于十四首短诗中几首的见解。组诗题目的“太阳城”是虚构的,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任何叫做“太阳城”的地点。“太阳”是光明和幸福的。但是,由于是城,更增加了此地的封闭性。除此之外,太阳在朦胧诗初具雏形时期(文革期间)具有特定含义——“领袖”,而此时期是无光明以及民不聊生的。而“札记”是读书后所有的心得且是高度概括其要义的。所以从题目看来,整个组诗具有“反讽”而“精炼”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来赏析此组诗十四首。

  十四首中的第一首“生命”是有一句话构成:太阳也上升了。整个诗包含了一常识现象:太阳上升,但如果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要点的话,就略显单薄无味。由此联想到太阳与此诗题目生命间的联系:万物都是需要太阳及其阳光来生长的,所以生命离不开太阳。另外,本句中有一重要的词“也”。“也”在汉语中表示相似,例如:我做了某件事,他也做了这件事,这样可以降调我们都做了这件事。相似的,在这句话中,“也”强调了上升这件事,而上升是持续的,这种持续的过程表明“太阳”越来越高,相应的也越来越没有温度。除了表示相似以外,汉语也有“连……也……”这样的搭配,“也”在这种情况下更具有负面感,往往是表达和人们内心相反的东西。作者将太阳的形象颠覆化并做了陌生化的处理从而使得生命感受不到阳光和希望。在这种没有光明的“太阳城”中,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但是作者却将此定义为生命,由此可见其讽刺意味。

  “姑娘”一诗具有更强的形象颠覆感。姑娘在常人看来是温柔、美丽以及自然的。在此诗中,作者将姑娘比为“虹”。“虹”是极具色彩感的,也是难得一见的(雨后天晴)和美好的。它是一种自然的折射现象,但是作者却将此自然之美扭曲化,并让此去“收集飞鸟的花翎”。“翎”是鸟长而硬的羽毛,具有保护和帮助飞行以及吸引异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自然之美。当一种自然美需要另一种自然美加以装饰的话,就会画蛇添足,更有讽刺意味。另外,“花翎”是清朝官员的冠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姑娘”也因为想要权利和身份而需要“花翎”。这种对身份的收集表现了那个时期姑娘所具有的革命意识,这种政治使命感使得姑娘本应有的柔美变弱了,让她们不再具有本来应有的自然之美,也由此具有反讽意味。

  “祖国”是中国诗歌中的常用题材,往往都是富有感情的,并且多为爱国主义的革命诗歌。而这首“祖国”却是和先前歌颂祖国的风格不同,这首诗更为冷峻,哥特,就连色彩都是黑色的。作者首先弱化了“祖国”的形象,仅仅用一个“她”来代表祖国母亲。这种弱化的形象能够加强“祖国”是弱的,不起眼的特征。“被铸在”更有被迫感和无力感,强调来祖国的软弱。“青铜的盾牌”表现了历史感,但因为是青铜做成的,所以是腐朽的和冰冷的。被铸在盾牌上表明她只是一种标示一种装饰一般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同时她也是痛苦的。“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则是突出了“她”的无力感和被忽视的感觉。“博物馆”是装载历史文物的,她被摆放在此能够起到观赏以及令人反思的作用。但是“发黑的板墙”表明了她不受重视以及没有光明的特点。这种被禁锢、没有光芒、被遗忘的“祖国”和同时代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相矛盾,从而表现那个时期的人们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爱国,并没有在心中爱国,这样的表现极具讽刺意味。

  作者将“艺术”一诗夸张化和政治化了,从而进行反讽。“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显现在打碎的镜子上”。首先“亿万个”表现了数量的庞大,这样多的太阳的光辉加在一起已经足够的明亮了。可是作者还将它用镜面发射,散发出更强的光芒,这种光芒也由于过多而产生烧灼感,并带给人们伤害。除此之外,作者还将镜子打碎,产生破裂感和灾难感。庞大数量的太阳和光芒被放大和变形了,同时“太阳”所代表的人们的思想、共产精神也随之放大和变形,也使整个“艺术”夸大化和政治化。这样的艺术也与常理中的艺术相违背,使人们认为夸张了和政治化了的艺术才是真艺术,也因此构成反讽。

  《太阳城札记》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高度精炼的,每一首诗都有深深浅浅多元的理解。也正因如此,朦胧诗往往更难于理解。而组诗中的每一首诗,看似独立,可是中间却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反讽的运用,同时它们都构成了“太阳城”的一面,因此组合在一起才能表现一个完整的太阳城。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八):评太阳城札记

  灰沉的天空

  ——评《太阳城札记》两首诗歌

  《太阳城札记》通过组诗的形式,反讽的技巧,脱俗的语言和晦涩难懂的涵义,刻画了“太阳城”当时的状态,以及北岛担忧祖国的思想。在《太阳城札记》中,北岛以美写丑,将“太阳城”这个名字给予给世界,不同于常理,在北岛身处的特殊的时期,“太阳”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一般来说,太阳这个意象是光明的象征,太阳也本是可以给人温暖,并且普度众生的;但文革期间,没有道德,没有思想也没有个体而言,总的来说,人们所处的时代,没有光明的,而是阴影。那么,何以见太阳呢?另一方面,太阳可以使万物暴露在它的照射下,所以丑的恶的,美的好的也一览无余。“札记”二字代表着归结,也具有着浓郁的束缚感。作者将当时的社会缩小化,放在了这首组诗中,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祖 国

  祖国是一个既抽象又具象的名词,因为它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同时,又给予了人民信念。《祖国》这一首短诗具有三层涵义,以工整的结构衬托其严肃性。

  首先,作者着力于体现其荣誉感。“青铜的盾牌”作为保卫国家的战斗工具,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当祖国的标志被镶嵌在其上面的时候,更是对战士的一种激励和鼓舞;祖国被看作是他们的信念,他们为祖国而战,也因祖国而感到自豪骄傲;另一方面,祖国的辉煌确实也是由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所以他们俩是相互辅成的。

  第二点则是禁锢和消逝。“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她”代表着母亲,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对祖国的定义,“她”虽是代表母亲的仁慈、宽容和博爱,但用女性来诠释祖国,有一种祖国的力量被消解了。“被”体现了强烈的被动性,以前可以带领人民走向和平、幸福的信念却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祖国被束缚了,人民心中的信念也会被击倒,没有领导者,没有引路人以后,毋庸置疑,他们会走向荒诞和游离状态。而“铸”是溶解后,再焊上的过程,正是符合当时时局的时代动荡,也有着扭曲和铭刻的意味。

  第三则是反思和审视。后半句,“靠在博物馆发黑的墙壁”,北岛用陌生化的手法,将祖国强大的形象颠覆了,转眼变成无力和无助。“博物馆”、“发黑“具有历史感和沧桑感,祖国现在经历着的创伤从而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其反思性质的表现,博物馆会被人遗忘,也会被人凝视,站在这个地点正是对以往的回顾,从而审视以前的错误。

  信 仰

  信仰给人以方向,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给人以主张,成为人民对世界或是周围认知的基本。

  表面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放牧图,一切都很恬静和美好,牧童的笛声与其场景相融合,而“绿色的洼地”是广阔的,“绿色”意味着生命和新生,而“洼地”则是处于相对于封闭的空间里,因为周围都是比较高的地形,而水往低处流,自然地便形成了洼地。这也表达了作者塑造出当时时代的一种创新的感情,结合背景和题目来说,新的思想浪潮和信念将会将人类引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北岛寄予了其希望感。但越是想要改变和创新,就越能体现出其悲剧性。

  首先,“羊群”象征着人民,他们会服从牧童的指引,而这里的“牧童”便是信仰。前半句,“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营构出自由、静谧的氛围,人们追求自由的生活,所以不会局限于“绿色的洼地”这样世俗的生活,自然会“溢出”,但这样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牧笛的笛声打破了这幅画,它驱赶着羊群,夺走了美好,而“单调的笛声”正是对着毫无意义的信仰的诠释。这里的信仰并没有起到引领向自我的作用,相反,更多的是束缚和捆绑,迫使“羊群们”回到以前的圈子,以前那种世俗的生活。“羊群”的涵义也因此有了转变,它们像是等待着被屠宰的羔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样的现象也可以折射出当时时代下的人们:没有自我和思想,像动物一般。

  最后北岛用《生活》进行收束。

  从“网”这个意象的外观来看,是有亿万根线编织而成的,所以很复杂,并且逃不出去,所以正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他渴望彼岸的生活,逃离现在这个被制度、被空虚笼罩的世界,体现了其反抗精神。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