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教训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1-25 19:19:22

  《货币的教训》是一本由周其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一):能把复杂简单化的大师才是真的大师

  因为工作的问题,需要把汇率和利率问题彻底搞清楚,于是翻来翻去找本适合的书来了解这写问题,找来找去,幸得周其仁前辈的《货币的教训》。虽说是把报纸的专栏文章集结出版的书,但读来受益匪浅。内容通俗易懂,分析引经据典,推断鞭辟入里,非常经典。

  如果要找一本书,了解汇率、利率,那么非周其仁的《货币的教训》莫属。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二):一本不错的经济科普

  周先生这本书是一本连载评论合集,书中没有什么太高深的理论,略懂经济学基础的人都可以看得明白,书中也没有什么阴谋论的东西(至少我目前快看到一半是没有)。周先生只是在不厌其烦的阐述清楚几件事:一、中国的汇率形成制度及其历史渊源 二、外汇储备和土地财政对流动性的影响 三、通胀的基础知识和解决之道 (目前只看到这)。不知道国内类似的书有多少,但但最起码的:这种书比XX战争之类的书会好很多,那些书能满足人的猎奇心态,但终归作者夹杂水货太多,只能流于小说一类。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三):评《货币的教训》

  作者在报纸(杂志)上专栏的汇编,主要讲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关系的。看了其他评论,知道作者是所谓的“货币主义者”,看了他的文章,明白了他的观点,也就理解为什么他会得到这个称号了。

  提炼一下作者的核心观点:央行的首要职责,是维护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而不是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汇率稳定”是不是应该成为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首先就需要被讨论,而不是被默认的,人民币不升值,不应该被“政治化”,人民币的汇率应该市场化;退一步说,及时要追求汇率稳定,也不应该再使用央行的基础货币了,应该是财政出资。

  作者写的比较通俗易懂,颇为科普,没有什么金融知识的人应该也能看懂。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四):周老师是货币主义者

  周老师是弗里德曼的忠实追随者,信奉货币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一点通篇都能感受到。因此文中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的形成是由于货币超发也就顺理成章了。

  个人愚见,前三部分比较有干货,归纳了我国货币创造的两个途径,并提出“土币”“土根”等独特的表述,同时能加入经济运行中的实例加以表现。主要论点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央行为保持汇率稳定而抛出的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因此本质在于改革汇率制度、改变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

  但提出的解决方案——财政购汇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和可行性,这也是越读到最后越读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少文章总是会大精力回顾之前的论点,节奏上显得拖沓。

  总而言之,毕竟是大家写的文章,还是有许多地方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能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一定的作用。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五):读懂人民币

  虽然学习过货币银行学类的国内教科书,但是对货币的形成、货币制度、货币发行量、汇率等问题仍然模糊。

  当前,通胀的现实感受很强烈,限购和大规模基建投资的报道充斥媒体,然而对于当前的经济状况,犹如雾里看花。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如何,问题在哪里,未来走向如何,仍然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看,去研究。

  实业是基础,关系到国家经济肌体健康与否,但是货币政策和制度却真实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拥有货币发行权的央行,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维护汇率稳定,被动超发基础货币,种下通胀的种子;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配以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商业银行的信用放大,幻化出经济平稳的假象,掩盖着问题,浪费着资源。 一个越吹越大的伴随着货币化的大泡沫已经形成,房价、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大涨,靠局部管制已经难以控制,大泡沫还在膨胀,什么时间破,会有多大的影响?让人担心。

  管住财政支出,明确政府、银行目标,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加快国企民企走出去的步伐,也许可以给人民币一条生路。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六):一个货币主义者对中国货币的现状见解

  看完本书发现周其仁是货币学派。貨幣主義(英语:Monetarism),又稱重貨幣學派、貨幣學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經濟學流派,以挑战凱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領袖人物為米爾頓·佛利民,他在1976年10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价格水平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现。 貨幣主義的核心命题是:在經濟活動中,貨幣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預經濟活動。

  周在本书中几个观点:1,中国的货币超发严重;2,以95年为限,之前是主动超发为主,之后是被动超发为主;3,被动超发的主因是是人民币选锚、固定汇率和出口导向所致;4,人民币应该以币值稳定为基础;5,解决目前的问题的途径有:货币深化和货币国际化,但是前提都是币值稳定。

  作为一个初级入门者,我不敢断言货币主义者和凯恩斯主义者哪个更好,但是隐约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货币只是交换媒介,通货膨胀是不断洗劫工薪阶层的恶魔。需要通过不断阅读来明白。

  至此,经济学读物基本有了一个阶段性的了解,下一步买入心理学的阅读。当然,定期review这些经济学读物是必选动作。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七):黄河之水被动来,手忙脚乱央妈排

  前段日子《水大鱼大》上市之际,新闻上就充斥着这本书名由来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就是本书的作者北大的周其仁教授。看完本书,也就明白为啥作者对“水”这个词如此钟情。

  水,在书中表货币之水的意思。作者追本溯源地阐释了水的客观由来,池的制度背景以及一系列防止洪水泛滥,左右互搏的货币政策的背后逻辑。在水源方面一大部分原因是勤劳果敢的中国人拉来的抓住改革串口红利,用物美价廉(或许有的时候没有那么美,但至少价廉)的商品源源不断地往内搬运外汇。这些到手的外汇毕竟不能在菜场直接购买大白菜,所以每一分进来的外汇都需要对应的人民币换汇。这就构成了水源源不断的前提条件,毕竟总不能阻碍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吧。在外汇升值方面,人民币被“说话算话”、“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大国”一定程度上捆绑,这也是让水池越筑越高的一个客观因素。但毕竟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疏,而不是堵。由此看来,全天下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是央行了——自己和自己下象棋,还不敢将自己(对方)的军。

  全书第四部分——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是全书思想体系的深化,明确汇率之争,治理通胀之道,从根子上解释通了过去十几年的货币和价格现象。读者也可以由此举一反三地从深层次理解未来的货币政策和随着而来的效应。着眼当下,2018年必然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时刻也没有完全被届时的百姓记住。三年之内防看高,五年之内防看低,牢牢抓住这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武装大脑,待以时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八):通俗易懂的中国汇率及货币问题

  之前断断续续看《经济观察报》中周教授关于汇率以及货币的时评,还好有出版社最后将这一系列的时评汇编成书,多年后再次拜读周教授关于当时吵闹不止的人民币升值问题以及由此开展的一系列货币问题的时评,不得不佩服周教授讲学的能力,毕竟能将如此“深奥”的经济学问题,用大多数普通人的能懂术语讲出来是很不容易的。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真的将经济学发展为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尤其是关于汇率及货币政策问题,似乎完全成了炫耀学术术语的领域。周教授用极简的语言(比如:“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告诉大家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给出的解决办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化,经济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大门派,在文中周教授有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寥寥数笔点出有些学派谬论,当然了各派都有其理论成因,读上去就如高手切磋一样,但是经济学终究是一门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学科,禁得起考验并且能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才是真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周教授对政府在关于汇率以及货币的政策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看法和见解,当然了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并不都是按照经济学的常识去制定,很多时候还是要按照政治策略去制定。所有对中国汇率问题以及对于国内货币政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读读这本时评合集,你一定能从中了解到很多中国经济问题的成因。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九):一位货币主义者的自白书——给当代中国开的一剂良方

  周先生是位货币主义者,是位身体力行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理论的经济学家。他用深厚的理论功底结合当下中国的实际,为我们一层层揭开了货币运动的神秘面纱。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于实际商品和服务交易需求的时候,必然引起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一如“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于上世纪60年代通过对1867-1960年间美国的经济与金融数据的研究,系统探查了美国货币存量周期与商业周期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货币存量的变化,独立地、稳定地影响经济状况、收入和价格的变化。

  然而此书的开篇却讲的是另外一个议题——人民币的汇率,未看前言者且经济学功底不算深厚的读者一定会被一篇篇环环相扣的短文绕得云山雾罩,大有跳过此章直奔主题的冲动。如此便辜负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孰不知自1994年国家关闭了央行主动超发货币的大门之后,央行以“基础货币”被动的对连年增长的净出口所得进行结汇才是当今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的央行又该怎样?

  既然美元不断走贬,央行应果断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把本币的币值稳定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用财政预算开支、国有资源的权益和财政专项发债三个筹资渠道替代基础货币来购汇,如此基础货币不再超发,汇率任由市场决定,“别指望钩住美元就保得了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货币史的教训说,真正的困难是如何防止一个经济迫于短期的压力,把好端端的,或至少尚可用的货币之锚白白给废了。”当务之急,是奠定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这是因为稳健的货币来自稳健的财政,而稳健的财政要靠制度保障。

  有这样的央行守卫者,我相信房价暴涨将几无可能,多少年之后我还可以用几百元的钞票买到称心如意的衣服、饭食、书本、电脑、手机。

  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放水的闸门不能大松,水多了就该加面。——记住先生的话!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十):《货币的教训》读书笔记

  人民币汇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汇率机制怎样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组成部分?

  全世界流通的货币都是法定不可兑现货币(fiat money),供应多少皆由各国货币当局决定。

  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变化的冬季比较简单明了。无非就是价格驱动:物价涨得凶,货币偏紧;反之,物价总水平下去了,名义经济增长率也下去了,就要刺激,货币政策偏松。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在市场中形成的。说是市场也的确是市场,有供给、有需求、买卖各方竞价成交,但是这个市场很具中国特色。第一,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和外币的交易所全世界只有这一家,外国机构买不到人民币,所以要用口水呼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第二,外汇交易中心由央行管理,而央行又可以入场交易,并且是中国外汇市场上最大的卖家。

  央行的天量购买力来自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从央行到了售汇给央行的商业银行手里,变成了“高能货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出去来“创造货币”。天量超发的货币如此由来。

  全国人大在94年立法,从法律上禁止央行主动超发货币,所以,又管本币币值稳定,又管汇率稳定,央行被动超发了天量的货币。然后央行还需衡量通胀形势,依靠提升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来对冲多发出去的货币。本质上提升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都是央行的负债,但是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所以算到最后人民币汇率稳定是靠国内通胀顶下来的。

  因此,汇率维稳应该从已经发出来的货币中想办法,筹措资金大收购汇,以此来维系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如果一切资源都已用尽任然筹不足,那就让人民币升值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还是回归单一目标,先保住本币币值稳定,对得起大量的持币人。

  从货币角度看,不要指望挂靠美元就能保得住人民币的币值稳定,美元本身币值都不稳定,管不住国家欲望,没有绝对可靠的财政,因此美金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货币,人民币做不到既保汇率稳定又保币值稳定。

  稳健的货币需要稳健的财政,稳健的财政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