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与我》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9-26 14:43:28

  《诺与我》是一本由德尔菲娜·德·维冈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84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与我》读后感(一):熟女前身是萝莉

  维冈先前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地下时光》,给了我这样一种奇怪的印象。其中的女主人公,带有一种熟女意味的苦涩。作为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她逐渐从十年前的丧夫之痛中恢复,情绪节制,每天早上换乘漫长的地铁,对公司中的排挤和冷暴力保持着隐忍的态度。生命中的一点火光,倏忽而逝,而她未曾注意。特别的是,从三十五岁才开始写作小说的维冈,自然也将熟女的情绪发展成一种完整而独特的写作姿态。

  因此,当拿到《诺与我》,看到其少女系封面的时候,我不禁手抖了一下。准确来说,《诺与我》居然写了两个萝莉的故事。十三岁的卢是学校的优等生,因为要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关于街头流浪女性的报告,而接触到了流浪女孩诺。之后,两个女孩之间的接触小心翼翼,身份的差别和生活经验的差异使她们的交往波折不断,却最终渐次深入,表达爱与关怀。

  在这本萝莉之书里,维冈传达出了一些少女特有的迷惘情绪,“我常常能看出,一个人脑子里此时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这就像个迷宫游戏,我们被一个黑色的箭头引领着,它带我们走向这个世界隐藏着的种种真实,那些你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真实。有一次爸爸跟我说,我把人都看得那么透彻,这让他很害怕。他说,有的时候要懂得把眼睛闭上,这样才能留住童年的目光。可是我没办法把眼睛闭上,它们睁得那么大,我得用手把它们遮住,才能让自己什么都看不见”;以及,一些有趣的片段,“我无时不刻不在吸收。奶奶一直认为这样无休无止地吸取是件和危险的事情,而且对身体一点好处也没有。她说,这个可怜的丫头,她的脑袋总有一天会爆炸的,她挑都不挑,就全部装进脑子里面去。贝尔纳,你得让她去上点体操课,或者打打网球,让她消耗消耗出点汗,不然总有一天,她的脑袋会掉下来砸在她的脚上”。

  不过,最让人疑惑,也是最迷人的地方,恰恰是维冈这本“萝莉之书”,既没有流于某种幼齿气的浅薄无知,也没有不羞不躁地朝青春疼痛的道上走。这本书虽故事简单,却极为好读动人。这其中有关于家庭和孤独的思考。卢面对着因丧子之痛而终日沉默的母亲,而诺则是一个流浪街头的弃儿。恐怕也只有在萝莉的单纯和清新里,才会有最美好的想法和相遇,卢希望接纳诺到自己家中。这或许是维冈在属于少女的天真情绪,无可名状的疑惑以及惹人怜爱的特质之外,在这个简单而优美的故事之中,悄悄掺杂进去的一些更悠长、更成熟的东西。

  《诺与我》读后感(二):人与人的关系都在这里有一个真实的瞬间

  (前注:这是一本好书。但我要把这件事情提出来,我对翻译业的职业操守是抱有期望的:我看了原版书后,发现中文版有较严重的偷工减料。详情见“笔记”)

  我在县城新华书店买的法国小说《No et Moi》,受到触动,思考了很多关于人和人之间可建立的微妙关联。一个人需要把自己的存在与作为整体的他人的存在连接起来。人和人需要互相照顾。

  Lou想办法说服父母收留下不得不四处流浪的No,出现问题时毫无保留地捍卫No,死心塌地地陪伴No——一切都是“必然如此”,没有别的选项。而No在这个关系中是站在同等高度。No照顾Lou的方式,是大手大脚地拿出自己的信封里的存款,确保她们两人完美地度过“共同离家出走”的第一天,买好吃的、买礼物;最后到了火车站,No让Lou在座椅上等着,告诉她“我去买火车票”;然后再也不回来。

  《No et Moi》让我想起了昂山素姬说过一句话,“When you are helpless, help somone.” 一个人感到寒冷的时候,如果能找到另一个人,带着自己的缺口,去触摸另一个人心里的缺口,哪怕只是片段式的交错。去关怀能给人一些归属感,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温暖。而这与怜悯施舍或任何优越感毫无关系。

  o和Lou之间的友谊让我想到一个人与任何人的关系都在这里有一个真实的瞬间。主人公Lou提到《小王子》里小狐狸所描述的“驯服”概念,“驯服”这个词在字面上似乎暗含地位的高低之分。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概念其实应指一种两方完全对等的共存。任何两个人都可能因为对方而产生独一无二的存在感,

  “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和全天下的小男孩一样的男孩,我对你来说只是一只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狐狸差不多的狐狸。但是如果你收养了我,我们就会互相需要对方,你对我来说就是唯一的,我对你来说也就是无法替代的。”

  以前我最喜欢《大师和玛格丽特》里的玛格丽特:大笑,高速飞行在城市的夜空。自由得连衣服都不需要,不被任何东西阻拦。玛格丽特嘲弄地面上纠纷烦恼的人们,大笑着说:“you both are as bad as each other!”。

  快速飞行,大笑也不停下;一直不停地飞,俯视一个又一个荒诞的城市——她是遗世独立的玛格丽特,她可以任意嘲弄无聊的人、也可以帮助善良的娜塔莎。然而在充满自由力量的“玛格丽特”秉性之外,人又有总也绕不过去的自我软弱。

  我能想到的人所具有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害怕孤立或害怕失去安全感。记得萨特说过,存在主义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人一旦把自己和人类整体的存在感联系到一起,人就不再是孤独的。

  《诺与我》读后感(三):孤独是座没有彼岸的岛屿

  文Shirleysays

  卡森.麦卡勒斯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将人类的孤独感描写得那么直白,毫不遮掩,仿佛孤独是浸透在生命里的自然属性。我们每个人就像座孤岛,彼此遥望,却互相触不到彼岸。或许残破的肢体更能让麦卡勒斯体会人间冷暖,品尝孤寂。她属于社会里的少数派,被正常人远离,甚至忽视的群体。现实社会里,拥有共同经历与感受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聚集成群体。

  就像法国作家德尔菲娜.德.维冈的小说《诺与我》中的诺,一个十八岁的女孩,都市的流浪者;卢是十三岁却读高二的天才少女,成长于中产家庭里。然而,人生际遇存在天壤之别的她们却不约而同地沾染了孤独。可她们的孤独却各有各的归宿,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在不同的终点停驻。与漫长的人生旅途相比,她们的相遇就是那么一瞬间,短暂而明亮,就像为孤独点燃的一支蜡烛,她们抱团取暖。她们似两条生命的平行线,奇迹般地交汇在小说《诺与我》里,不论是聚首还是别离,都让人心碎不已。俩个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却要直面生活的残酷。

  《诺与我》既是一部青春小说,也不乏现实主义的立意,题材具有双重的标志性意义。书中有青春的反叛、迷芒,也有现实的冷漠、残酷。因为要做一个有关流浪者的课题,卢认识了诺。卢的妈妈因为小妹妹死在她怀里而患有抑郁症。卢感觉不到家庭的爱与温暖。诺是个私生子,被母亲遗弃后,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她的行为是我们眼中典型的不良少女。

  卢与诺好像没有什么可以重叠的地方,但她们却都有岛屿般的孤独。卢竭尽全力想挽救诺,诺看起来也一点点向卢的世界靠近。诺终于无法走进卢的世界,可又回不了自己的世界,她的彷徨、孤寂、不安和烦躁暗示她站在两个世界中间,一无所有。最终,她选择了逃离。卢和诺依然是彼此的孤岛,相遇只是一场类似于蝴蝶来过这世界般的美丽。读到卢独自在站台上茫然地寻找诺的身影时,潸然泪下是留给读者们最畅快淋漓的阅读记忆。卢长大了就成了我们,我们也曾经在茫茫人海里找寻过那些丢失的温暖记忆,关于某个人或是某件事。

  维冈写第一部小说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就意味着她在写作的同时,要去肩负为人妻母的家庭责任。小家庭的责任会纵伸于大社会责任感之中。所以,在维冈的作品里,我们首先解读到的是关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无论是这部《诺与我》,还是之前的《地下时光》,都是在诉求女性在社会当中的孤立感。就像本书所陈述的,“流落街头的法国人,百分之四十是女性,在十六岁到十八岁的居无定所的人群中,女性占百分之七十。”女性的流浪比男性要承担更多的危险。而在《地下时光》里描绘的女性在职场中遭遇的冷暴力,也是现代社会尤为突出的问题。

  本书在单纯的女性视角上又附着了母爱的元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家庭的联结。当卢问男友卢卡斯,“你觉得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不爱自己小孩的父母?”时,沉浸在各自痛苦中的身为父母的读者会猛然觉醒,他们的痛苦不仅仅属于自己,也会将孩子推向深渊。卢的妈妈忙于清理自己的失女之痛、诺的妈妈忙于对抗命运对她的不公;卢卡斯的父母忙于扳回婚姻的伤害。大人都很忙,孩子们都很苦。遗弃是犯罪,可对子女不闻不问,只是丢些零用钱的话,难道就不是道德与责任缺失的双重犯罪吗? 这是对于现代文明多么大的一个讽刺!在人类倡导和平博爱的时候,却不愿拿出一点爱给他们的下一代。

  《诺与我》是一曲青春的挽歌,“年轻的时候,以为可以改变世界。后来才明白,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伤与痛是人生经历里难得的财富,成长就像剥洋葱,越往里剥,眼泪就越多。也许,卢在不远的未来还会遇见诺,不停地失去与得到,是我们共同吟唱的青春之歌。就让我们像座孤岛,珍重彼此的肩间而过。

  《诺与我》读后感(四):流浪者的变身

  或许最初,卢,也就是《诺与我》中的主人公“我”,想创造的是一个童话。流浪女孩诺遇到了真心喜爱她的一家人,从此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卢想为诺带来的,HAPPY ENDING。但是谁也没有许诺过,这个世界要像动画和喜剧描绘的那样,总会心想事成。 早熟的天才少女卢今年13岁,因为跳级的年龄差距和过于敏感的性格与班上同学格格不入,加上家中阴郁的气氛和患有抑郁症的母亲,资优儿童的内心其实十分孤独。在经济与社会科学课上,为了应付严厉的老师,卢提出了采访流浪者的课题,于是,她与十八岁的流浪女孩诺相遇了。渐渐地在交流中卢开始希望能够改变诺的生活现状,在她的努力下,课题的口头报告结束后,卢的父母接受了诺让她住在家中,并帮助她找工作以早日自立。然而,在生活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下,诺最终选择了离开卢的家,离开卢的生活。 颓废,不安,暴躁,满口脏话,诺其实是个普通的流浪者。不堪回首的童年也好,得过且过的当下也好,或许没有与卢的相遇的话,她将永远都是大街上千千万万流浪者中的一个吧。不,即便相遇了,正如小说的结局所告诉我们的,诺的未来也仍旧没有改变,为了发泄工作和周围人带给她的压力,过度的酗酒和乱吃药使人们无法继续接受她,于是诺离开了曾关心过她的人们。“他们活该过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我并不是想证明这个命题,只是正如书中所说,“暴力亦是那些遮掩了伤痕的日子,那一天天流逝的时光,再也回不到从前”。流浪者所受到的伤害,不是流浪者的我们怎么可能完全理解呢?卢和父母抛下诺独自一人的那一天,谁能理解充斥了她内心,继而在酒瓶和药瓶的空气中泛滥的孤独呢?不是什么灰姑娘变身,不是什么野猪大改造,对于诺来说,与能够相互信任的卢在一起,手牵手走向一同编织的未来,才是她走进那个家门时真实的愿望吧。因此在无法忍受她种种恶劣行为的人群中,在卢尚未与其他人一起抛弃她之前,在不断被抛弃的命运中,诺毅然选择了离开。 归根结底,13岁的早熟资优儿童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法改变一个偶然相遇的流浪者。她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同样孤独的生活。所谓流浪者,抛开无家可归的字面解释,心灵没有归宿的孤独少女其实同样是,这个悲哀世界中的流浪者吧。无法从丧女的悲痛中走出来的母亲也好,有时躲在洗手间一个人偷偷地流眼泪的父亲也好,父亲离家出走后独自一人在五个房间的屋子里生活的同班少年卢卡斯也好,他们其实也都是这个故事中的流浪者吧。对于卢来说,“从此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才是她最想要的吧。在与诺的接触中,她感受到了分享快乐和痛苦、互相关爱的幸福;在把诺带进家里的同时,她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独自一人天马行空的卢,有了一同做梦一同欢笑的伙伴。而卢为诺所做的一切,那些关切和努力,说起来,与一场小王子和狐狸的收养游戏又有什么差别呢?这不是批评卢并非真心,只是在她不理解为什么人们“能够毫不费力地把一只狗带回家,却没有人愿意让流浪汉走进自己家门”的同时,也就注定了她的不够成熟。于是最后,这场游戏改变的,只有在目睹了诺的痛苦后看到了世界的黑暗的卢罢了,至于其他,不过是这地球日日转动中的必然。 孤独儿童,似乎是最近接触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的话题。《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奥斯卡,《房间》中的杰克,以及本篇中的卢,假若我们前去直视他们的眼睛,一定会看到某种不安的光芒吧。颇有点类似《特别响,非常近》,《诺与我》的叙述中也加入了许多主人公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与其说是为了显示主人公的天才和天真,不如说是为了暗示在这漫无目的的天马行空下被掩盖的孤独和不安吧。他们没有大人式的烦恼,因为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孩童式的转移注意力。而在这些故事的最后,奥斯卡在日日的寻访中发现了自己一直忽视的温情,卢在努力与纠结中收获了家庭的新生和初恋的味道,这些流浪儿童的华丽变身,也许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成长的意义。 “我们之间的沉默包含了面对这个世界,我们的无能为力。沉默像是重新回到了一切事物的源头,揭示着它们最隐秘的真理。”

  《诺与我》读后感(五):谢谢你,那个时刻的自己 ——《诺和我》,与孤独相伴的爱

  谢谢你,那个时刻的自己

  ——《诺和我》,与孤独相伴的爱

  还记得吗,那一年的你,曾经是这样的孩子,有远大的愿望,认为世界和平,会是下一个十年,会实现的事情。

  还记得吗,那一年的你,曾经许诺过,无论是无人照看的小树,还是孤独的传达室的老爷爷,有一天,你会让他们都拥有幸福。

  还记得吗,那一年,你状若知晓惆怅,但你还从来不知道,原来,你早已知晓孤独的滋味。

  还记得吗,那一年,你遇到那个孤独的自己。

  那一年,那个时刻的自己。

  在无所不能的青春里,你我都是这样的孩子,和卢一样的孩子。我们状似拥有很多东西:健康、良好的教育、父母双全、足够多的零用钱……我们是时常想要成为拯救地球的超人,我们是活动在阳光中的孩子。我们也会像她一样,曾经觉得大人的世界是多么不可思议,我们挂在嘴上的爱,从来没有进到心底。“人类可以发射超音速飞机和火箭到太空,通过一根头发或者是指纹找到罪犯,制造出在冰箱里放上三个星期都不会有一条皱纹的番茄,把几亿的信息储藏在一张小小的芯片里。我们同时也可以看着和我们一样的人就这样死在大街上。”我们在青春里,会渴望成为那个对小狐狸负责的“小王子”,我们用单纯的加法去看待行走在人生路上的冷漠的年长者,我们希望,可以用我们的一点点,去改变他人,去让世界,充满幸福。

  我们也会有忧伤。我们是不被大人和其他孩子理解的那个另类,走在一条不一样的小道。我们开始看见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有太多受伤的心。

  于是,那一年,我们还没有那么自私和小气。想把自己的幸福给你。我们渴望向那个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一切。一间属于诺的房间,一个温暖的家,一句誓言——无论沧海桑田,我都会在你的身边。

  可是后来的后来,故事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我们以为生活会如同童话的结局,解决一切的苦难。那时,诺和卢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明亮而开朗,“那一刻的她,没有恐惧与辛酸,快乐而沉静”。她告诉她心底的那个他的故事,她则告诉她那个别扭想要邀请她的人气王子。母亲从失去妹妹的痛苦中走出来,诺找到了工作……一切都开始走向幸福。然而一切不过是一面被勉强黏起来的镜子,轻轻一敲,就碎了。开始恢复正轨的家,容不下来自街头的诺,她受伤、敏感的心,也再一次被伤害,然后,再也拼不出原来的模样。

  很久以后,我们才会明白,一如,那年被好朋友偷吃掉的半根碎碎冰,无论后来这个损友曾经试图用哈根达斯或者DQ来弥补伤口,一旦他提起你大哭半天的糗事,你便会想起冰水刺激味蕾的那种感觉而再也不能挣扎着对他挤出一个轻微的笑;那时,比起三餐温饱,再次失去一个能够陪伴你的心灵的密友的痛苦,让你会想要,不若永远没有过,一旦冻伤的地方融化了,它腐坏的速度,会比让它在那里寒冷时更加可怕。

  而那时,你真的明白,诺在想什么。你想要告诉她,我们依然爱她,我们不是变了心的大人,不是伤害到你的一扇扇关闭的门。我们永远为诺留下钥匙,因为,我们是承诺过,就永远执行这个命令的无限循环的条件句。所以,我们想,最后,你应该是明白,我们爱你,一如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你离开,是因为,你开始相信爱,我们对你的爱,你对我们的爱。当你拥有爱的时候,你就想要去付出;当你渴望爱的时候,你不说,但是我们明白。

  13岁的天才高中少女,18岁的流浪问题少年,17岁独自生活的校草。这些,如同纸页外面的名字,不过是代号,当我们走入他们的内心,我们发现,他们是我们,我们也成了他们。

  当社会慢慢侵入我们渴望了解一切的大脑,如同创世大爆炸一般的震撼,让我们渐渐迷失在路上。这个世界,是这样悲哀而冷漠,我们无从掩藏的叛逆、早熟,是我们孤独的外套。可是一如我们脆弱的眼泪,我们的那片心田,如此渴望爱,祈求温暖和拥抱。我们在人群中寻觅,终于找到另一个自己,我们单纯只是想,用我们牵起的手,去寻找与孤独相伴的爱。

  最后,我们分离,因为现实的差距,因为梦想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私奔游戏。但还是要谢谢你,那个时刻的自己。你带着希望的种子离去,去寻找可以重新开始的土地。我怀着你的秘密,用你曾经教给我的事,去生活,然后,长成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

  y 林怿

  2012年9月18日23:53:24

  写于履坦巷19#

  《诺与我》读后感(六):诺

  从小说背景和主角来看,这是一部青少年小说,从它的意义来看,这不仅仅是一部青少年小说。卢,一名中学女优等生;诺,刚成年的愤怒街头流浪儿。因为卢的一份社会调查作业,两人的生活轨迹撞到一起。反应了在青春期,孩子,父母,他们的想法多么的不同,以及孩子被父母发现他们的秘密时父母的态度和孩子的初衷的想法多么虚与实。其实没有所谓对错,站在孩子的角度,透过他们纯真善良的双眼看世界,世界的一切皆可被挽救,被原谅,没有所谓的错,只有你是否去改变。而透过父母的眼光,他们看到太多的现实,你能做的,只是把属于你的做好,就足够,足够让这个世界变好,如果诺重新振作,把她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就不需要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的帮忙,也就不存在弱势群体。不过,现实往往没那么理想,也许人只有在互相帮忙中,才能一同成长,这个世界得到的,是双倍的美好。

  在这部书中,几个主人公,几天线总是充满对比性,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又何其相似。三个人物,诺,卢,卢卡斯,其实,他们都伤痕累累。这些伤,来自于亲情,来自于父母。

  卢看似最幸福,学业上天资过人,父母双全,只是,她时常感觉不到母亲的爱,母亲的爱早已被夭折的妹妹泰夺取。十三岁的世界不了解父母为什么要和所有大人一样弃诺而去,只因为卢感到和诺一样得不到大人的理解,也逐渐失去了那对令她骄傲的父母。事实上,作为父母,让一个行为不良的少女与自己女儿居住是十分让人费解的,而站在十三岁的卢的角度上看,又有情有理,这是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强大的好奇心让她迫切地想了解她的背景,她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什么样的生活,而未来的疑问需要卢去帮助她才得以解答。一旦诺开始信任她,卢那少女的同情心和对友谊的重视便完全流露出来,甚至和她去流浪。另一方面,她想改变现在的生活,强大·的好奇心驱使她向往爱尔兰如天堂帮另一国度的全新生活体验。

  卢卡斯则是缺少父母的陪伴。陪伴他的是母亲偶尔的探望和留下的支票,每周一次的清洁工,还要提防清洁工对母亲告状。他有诺大的房间,却如此空荡,他有英俊的面容,却·唯独对“小不点儿”卢倾心,文中没有提及到卢卡斯为什么仅仅喜欢卢,反而让我们觉得有点不合理,小三四岁,智慧却超乎常人,也没有提到卢容貌姣好,也许正是这些反差让卢卡斯爱慕吧,我认为在这方面缺少笔墨,有那么一点太过突然。也许,青春期不需要理由,回忆既美好。失去亲情的他只能把友情和爱情看得更大,

  诺是受创最严重的那个。自幼受到母亲嫌弃,也罢,重要的是,她能在卢的帮助下重新做人。

  “我们之间的沉默包含了面对这个世界,我们的无能为力。沉默像是重新回到一切事物的源头,揭示着它们最隐秘的真理。”

  “ 有时候她冲着我吼,你让我安静会儿,你以为我是什么?可是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无价的礼物,一件如此沉重让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负担得起的礼物。它改变着世界的颜色,让我对自己的各种关于世界的理论充满怀疑。”诺对卢,就是另一个世界的礼物。即使黑暗,即使沉重,也是存在,我们无法忽视它,因为它总打破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世界观。也许某一天,当我们经过第三世界,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柔软的心总以为世界是那样的,此刻才认清世界还是这样的。然后我们从中成长。

  “我想起《小王子》里狐狸央求小王子收养它的那段话。小王子不明白收养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狐狸跟他解释。这段文字我简直可以倒背如流了:‘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和全天下男孩一样的男孩,我对你来说只是一只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狐狸差不多的狐狸。但是如果你收养了我,我们就会互相需要对方,你对我来说就是唯一的,我对你来说也就是无法替代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