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戏》是一本由[德] 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一):克乃西特的死,太突然了!
没有想到,故事讲到这里,大师就去了,这样的死亡方式,也是我没想到的!本来非常期待看他在外面的世界的新生活!为他惋惜!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悲观主义?这个故事向我展示了一位精神贵族的存在,让我看到了出路。不知道黑塞大师给我的下一个惊喜是什么?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二):精神生活者的精神家园
那么的静谧,那么的优美的一部作品。
对于人类的圣灵般的精神世界追求,描画出如梦似幻的仙境般图景。
他是最伟大的大师,他代表最高的成就。
他是最高的高峰,翻过他后就是摧枯拉朽的崩塌。
他的名字是克乃西特,意思是奴仆。
他受着命运的指引,犹豫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他有无比的勇气,跨越到另一个世界中。
他开始了新生,他被淹没。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三):价值的背反
一种最为纯粹自在的状态:生活为了学术,为了那种自由自在的游戏状态。这种游戏状态便是一种逃离自我的,从而纯粹将自己沉浸于发现和创造的乐趣。这时心智脱离为意欲服务的义务而获得自由,在一个包罗万象的精神花园里的无忧地逍遥游。有人沉浸于由精神世界的劳作产生的自由自在得近乎于客观存在的数学结构,也的确有很多以理论物理为研究领域的人爱好探究用来描述它的数学的代数结构,沉浸于那种柏拉图式的数学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绝妙而不可思议的同构。特定体质的人容易受到这样自由的游戏状态的感召。一种代数结构,一首赋格曲的形式,一段对于物理的数学描述,一篇充满艺术的文章都可以带来脱离现实引力的喜悦。同样带有稍弱的形而上色彩的一群人,类似的,他们也希望一心一意投身于某项技术领域中的创造,并以其智力劳动产生出的造物为骄傲和乐趣。他们同前者一样都是国家甚至文明的精神根基,也是最精美的文化果实。他们以精神和创造为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同时傲慢而桀骜不驯地鄙视世俗事务和世俗利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也因此而常常奉节俭简朴的生活以为圭臬并以此作为值得自夸的美德。每一种欲望情感都被安抚的平平静静,同时也将经济、法律、政治等恼人而危险的工作统统丢给了世俗世界的人们代劳。
然而危机也自此产生。看一看自己的历史,自己存在的源泉和根基,他可能会理解到自己是一个庞大而有生命力的生命体上的一片叶子。他也可能会意识到,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对权利和资源的争夺、个体间的争名夺利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力。哪怕是在自己引以为傲的精神领域,那些看来进入了永恒境界的东西也是如此。看似理想的科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精神花园里的果实也是这种历史的产物。只不过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之后,被洗净了人间纷争的痕,成了看似非历史的东西。他自可厌恶和逃避这种世俗和历史与自己的联系,就像清脆透亮的枝叶鄙视在肮脏泥泞中的根系。只要他还享用这享用精神纯洁的特权,便可一直依靠由世俗世界的供养而来的负熵维持自己干净美好的自在的精神状态。然而在如今熔炼一切的世界里,这种耗散结构总会因为世俗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的错位而难以持续,出现危机只是时间问题。这种危机便是:被自己存在的源泉所反噬。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四):我们需要倾听者还是斥责者?
(针对《玻璃球游戏》中的“忏悔长老”一节做出的思考)
有两位修行很高的隐士,并都是出名的忏悔长老。
一位忏悔长老乐于敞开耳朵和心扉潜心倾听,并且懂得如何接纳一切痛苦和忧虑,保护倾听者。具有耐性,善于容忍的被动性的美德,以及巨大的缄默守密的能力。
另一位忏悔长老,不须来访问者叙述便能迅速而清晰地透视其灵魂,是所有误入歧途的灵魂杰出顾问。是一位伟大的法官,惩罚和矫正罪行者。
对待忏悔之后的处置,前一位长老会亲吻其额头,令其离去。另一位火药味十足,谴责和训骂。
巧合的事,这两位忏悔长老同一时间段感受到了绝望和倾听世人暴行的无意义,他们互相寻找,向对方倾诉以期对抗内心深处自杀的诱惑。
前者先遇到了后者,奇怪的是听完前者的忏悔,后者竟没有训斥而是画十字,亲吻其额头。
书中有这么一段,后者对前者说,大意是:我们并没有犯错或者罪过,只是永远活在自己原罪中,不会像世人如同儿童,在作过忏悔和忍受惩罚后,又纵情寻欢,热衷功名甚至互相残杀。你我之间是相互敬爱的关系,决不能用惩罚的方法来治疗另一个人。
对待一个有高度自省力,自己苛责自己已非常残酷的人来说,他需要的是抚慰,不是评判是非过错。他需要的是倾吐却不期冀一个解答方式。
难道说没人不喜欢后者的方式么?我想不是,这其中有很多不愿面对真实自我的人,只有借由他人的的戳伤才会稍稍触动。甚至常见的一些异教通过自残的方式来完成自我的圆满(中西方都有),是否我们本质内就需要某些鞭笞来达到某些清醒。
书中并没有评判两种优劣之分。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向谁诉说?
温柔和暴烈,是感受到伟大圣洁的宽容而泪流不止,还是愿意受到强烈鞭笞卸下灵魂重负?
虽然我自身而言两者都不会选择。倾诉已不是我愿了。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五):Goodreads上对《玻璃球游戏》的一段诠释
The book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ovel, based upon J.J. Bachofen’s concepts of hetaerism, conjugal matriarchy, and patriarchy and upon basic theories of C.G. Jung. It enh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theme: quest for self-fulfillment and reverence for the conjugal mother world. The author shows that Hesse, in this novel as in several earlier works, rejects the limitations of an illusionary and fictitious father world symbolized by Castalia and accepts Bachofen’s principle of an all-encompassing conjugal world of the mother,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Jungian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lf, as the most perfect s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
出自论著Hermann Hesse’s Das Glasperlenspiel: A Concealed Defense of the Mother World的内容提要。
链接: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7493826-hermann-hesse-s-das-glasperlenspiel?from_search=true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六):算是梳理下玻璃球游戏
很多年以后,再次读完这本玻璃球游戏,已经是出社会2个年头的今天了。这次读来,我以为核心的线索大概如下:
青少年启蒙-->受到感召,进入精英学校-->与世俗世界的好友辩论,以至于深刻理解卡斯塔里,并为世俗/精神两者冲突矛盾的贯穿始终做伏笔-->结识教会,了解历史之重要,初步了解世俗世界-->成为大师(可以算是正式工作了!)-->出走-->死亡。
我一直认为,只要是人设计的东西,就有逻辑。只要是人设计的数学题,就有迹可循(考什么知识点之类的)。只要是人写的书,就会有目的和诉求。那么贯穿玻璃球游戏始终的核心议题,在我看来就是世俗/.精神的冲突,这一矛盾主题贯穿始终。
就我有限的理解,矛盾大约是这样的:
世俗-->要求人全身心的接纳本能的冲动和世俗世界的秩序规则。书中大约是将其说为兽性。大概是争权夺利的那些个欲望。根据特西格诺利的说法。即便他很想保持少年时代在卡斯塔里所习得的精神训练的成果,但要在世俗世界中生存,就必须全身心的接纳该种秩序(内心和行为准则都需要)。而卡斯塔里的习俗是一种障碍
对于该种情感,我很难理解。事实上,我认为人是可以做到表面迎合社会秩序所需要的行为准则然而内心依然保持一份独立精神在的。但也可能我对世俗世界力量的理解太过肤浅的缘故,这事现在也不好说。
而在精神方面,即卡斯塔里内部的乌托邦学院。就我理解,这一类学院类似于大学的学者,纯粹醉心于研究,并以此为荣。作者认为,这一世界的修行能够平息世俗世界方面的许多心理危机和痛苦。
对此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修行诸如艺术,静坐就可以平息现世的痛苦。究其原因,我并不认为世俗有多么大的痛苦,而艺术,数学的修行究竟会对心灵有何作用。太玄,理解不了。
两者的冲突会让人联想到,天龙八部里学会一门少林绝技要相应的佛法化解。但也仅仅是形式上的联想。
对于玻璃球游戏本身那样全知全能包含一切的知识,我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螺丝钉,完全无法相信,也不认为有什么美好。文中一再提醒卡斯塔里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世界正将走向堕落。我以为大概大部分知识分子从来就是那个样子,真材实料的总是少数。报刊文章老是歌颂民国大师如何高风亮节,现在的文人如何斯文扫地。我他妈就不明白了,鲁迅的故事新编,钱钟书的围城吐槽的那些个人是不存在的吗?!我总觉得,那个世界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子的。
最后谈谈结局的感受,克内希特一出校门立刻死亡。首先,我认为以克内希特处理事务的能力,绝对可以在世俗世界生存。所以没有说一定活不下去这回事。
我个人理解,主要的矛盾还是在于世俗/精神的矛盾。在象牙塔里,就一定难免脱离实际,脱离活生生的世俗。而在世俗世界里滚打,就会遇到和他少年时代的朋友同样的困境,即世俗世界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接纳世俗世界需要的秩序,早晚会变得和特西格诺利一样。
又或者说,真正要去理解世俗,就必须全身心的拥抱世俗。去接受斗争,体会欲望。而必然包含着抛弃卡斯塔里的东西。
归根到底,我对玻璃球游戏的分析,都只是一种逻辑行为,而并非从内心真正的共鸣。而我深切的知道,当我们被一些真正触动内心的问题所击中的时候所引发的澎湃的思绪是与现在平静的叙述截然不同的状态。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七):讲真,在这本书之前黑塞是我男神。我只是想吐槽一下不负责任的结尾
太逗了!
作者在前面的99%极尽啰嗦之能事,终于勾勒出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这个人天资过人又运气爆表,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简直不能更赢家。
当你快要嫉恨到把书扔了时,人生赢家终于遇到了终极挑战大 boss——竟然是个可爱的小男孩!
大叔与正太cp的相爱相杀终于勾起你消失殆尽的阅读欲望,你以为一场自带暧昧画风的冬泳之后全书会在一种高潮的震颤中完美收官——这时候距离全书结束只有一页纸了,你的内心蠢蠢欲动,已经开始幻想高潮之后痛并快乐的痉挛。
然而,并没有什么痉挛——除了主人公在河水中的手脚。人生赢家的人生结束在了乡间某条不知名的河水中,他就这么静悄悄地,死了,带着为他的成功故事所打击的无数同学、同事、同类和读者的嫉恨,淹死在河里了。
你觉得受到了一万点伤害;你无法接受经历重重严肃阅读磨练关卡后却告诉你一切都是套路;你无法接受被打几百页巴掌后却没有甜枣吃,徒有扬起的脖颈悬在半空,正如你处在惊愕中回不过神来的大脑,real尴尬。
是,以为书的结尾都有高潮——没想到烂尾了——是我太天真,被作者的深沉所蛊惑以为他是个深刻的人、大写的人——没想到是个段子手——是我太年轻。
一切都只能怪自己。
此时你终于接受了“这本书是全世界字数最多的黑色幽默”的事实。你打算放弃在哲学思考方面与作者比拼智商,因为你思考的越多越深,对方的那句“淹死了”就越能让你输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就像武林高手的借力打力。
你打算在这场已经输尽颜面的战斗中尽可能降低损失,好歹抢回点儿果腹之物:比如,如果能在几十万言的理想主义教育中搜刮一星半点儿的成功学鸡汤,并凭此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你过得越充满铜臭,对伪装白莲花的作者的打脸声就越是响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找到了!答案并不难寻,主人公的成功秘笈不是在封面上明明白白写着嘛:玻璃球游戏。
你感到一阵兴奋,似乎看到胜利在向你招手。你斗志昂扬地进一步研究这招武学奇功到底怎么出招。你想,几十万言,总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拼凑出一张动作分解图。你小心翼翼地拼凑着:这一块上写着“A是B”,那一块上写着“B是C”……直到,“Z是A”。。。
对失败的嘲笑只不过是侮辱你的智商,对失败之后奋起反抗的嘲笑却是侮辱你的人格啊!
你疯了,在深夜的角落写下了这篇扭曲的文字。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八):智慧无用
越纯净的东西往往越脆弱,越是复杂矛盾的东西越能长久的存在,这是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不断强调的,放在这里进行解读也很恰当。卡斯塔里是智慧乌托邦,在卡斯塔里建成之前,智慧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们时而智慧时而愚钝,有时可以摆脱生活琐碎而有时不行。生活与智慧这两者的确会相互制约相互妨碍,甚至有周期性的轮流吞噬对方的趋势,可是如太极图阴阳互有、相辅而成一样,这是一种看似危险的平衡。
追溯卡斯塔里的历史,先驱们看到人类的精神智慧逐渐被世俗的欲望所吞噬,导致了人类世界战争频发,一步步走向毁灭,所以建立卡斯塔里,保护人类的精神智慧不被俗世生活所吞噬,简单来说就是保护人类的理智。其原理实际上就是将人类的智慧提纯并加以保护和发展,让倾向选择世俗的人彻底世俗,让倾向选择智慧的人为智慧付出全部生命。可是先驱们并没有料到如果智慧过于纯净、远远的离开了俗世生活的制约妨碍后会怎样。
卡斯塔里以智慧为信仰,为了以最高的效率发展智慧,也为了保持人类智慧的纯净无染,规定卡斯塔里人不娶妻生子、不饮酒作乐、无须谋生,甚至连学习都是有节制的,换句话说,是远离一切俗世的欲望,以一种虔诚教徒禁欲的姿态做研究、净心静修、充实卡斯塔里智慧。
再看玻璃球游戏的产生,是智慧提纯后的再提纯,它可以解释人类任何一门学科、可以在任何两门学科之间找到联系。可以说玻璃球游戏代表着百分之百纯智慧,那么它在以智慧为信仰的卡斯塔里人眼中,自然就是最高成就、最伟大的事物。故后来的卡斯塔里人本末倒置,他们极力的发展卡斯塔里的智慧体系,投身于玻璃球游戏,并为使之臻于完美而将对俗世的责任撇下。
德格拉里乌斯这个人物就很典型。教会算是世俗世界中最为纯净的地方之一了,德格拉里乌斯到达世俗的教会后,所有的教徒对德格拉里乌斯都以贵宾之礼相待,但是“他连两天都呆不下去”,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极力要求返回卡斯塔里,就连被塑造成圣人形象的克乃西特在一开始都觉得这次外交活动“不像是任务更像是惩罚”,他为连续几天都不能进行研究工作而感到心中不安。
这些描写的背后在说明这样一件事:大多数卡斯塔里人认为,世俗会妨碍他们为智慧奉献。也就是说,卡斯塔里不愿融入俗世,几乎如避开瘟疫一般远远躲避,一头钻进了玻璃球游戏的宏伟图景。以致多年以来,卡斯塔里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能被世俗理解——为什么?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去养一帮只会玩游戏的废物?
于是隔阂产生了,世俗不能得到卡斯塔里的帮助和指引,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卡斯塔里为了保证自己乌托邦一般的研究效率,将与世俗的羁绊交往减少,或许不该这么说,卡斯塔里有努力的想与世俗教会建立联系,但这只是卡斯塔里的行政机构为了解决表面上关系的不友好而勉强进行的,大多数普通的卡斯塔里人继续为玻璃球游戏前仆后继、继续对世俗人退避三舍。以至于对卡斯塔里所面临的来自世俗的危机浑然不觉。
我认为黑塞以小说创造了玻璃球游戏(或者说学科更为恰当),不是为了塑一智慧尊神像让人们虔诚朝拜,也不是为了歌颂智慧,相反,他将人类的智慧推向了两难境地,带有极重的悲剧色彩。话说回来,德国的这一时期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均以思辨为主,而非歌颂赞扬。
一般来说,智慧是很受人尊敬的,追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往往可以理智的处理事情,也就是说,智慧是因有用而被尊敬,而不是因其美丽宏伟而被尊敬。想想看,哲学是可以代表智慧的学科,一个国家首脑如果哲学造诣高些往往会备受尊敬,可是倘若这个国家首领一心扑在提高哲学造诣的事业上而不理政治事务,那么必将遭到弹劾——“要你有何用”!
再举个例子,倘若乔布斯不注重用户体验而只是一味的发展计算机科学,那么他可能只是教科书上几行被学生尊敬却不喜欢的伟人,他留给世界的不会是巨大的革新而是知识点。不过话说回来,乔布斯创造、改变,其源动力里必然有获得财富的欲望。他有智慧所以伟大,他改变了俗世生活所以永远被人尊敬和怀念。
智慧的意义在于被选择,玻璃球游戏是被单独分离出来的纯智慧,但是它无用、不被世俗所选择,所以,卡斯塔里人在玻璃球游戏的造诣上不断提高,在自己人眼中,这或许很伟大,可是在世俗人眼中,说这近乎邪教也不为过。偏偏卡斯塔里仰赖世俗的供给而生存,一旦被认为无用,再高的智慧都将被毁灭。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九):人的两方面到世界的两方面
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智慧不能传授,唯有依靠自发的经历觉醒。” 一.引言 开篇就引出一段格言“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具体的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的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的某些即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进了一步。” 人物的提出——约瑟夫克乃西特 玻璃球游戏的历史阶段简述: 1.副刊文字时代。文学史家普里尼乌斯.切根豪斯。“我们不要对已经远去时代的错误和野蛮嗤之以鼻,那是十分轻率和及其愚蠢的。”出现的一种文化活动或游戏是纵横字谜游戏。他们玩耍这类小小的文字游戏自然不是无意识的玩耍,而完全符合一种深藏的内心的需要,闭上眼睛不去正视那些难解的疑问和骇人的没落景象,以便尽力逃入一个清白无辜的假象世界。人们面临怀疑文字的这一可怕的阶段。 2.玻璃球游戏的兴起历史 游戏兴起于德国和英国最初是一种技巧,是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从事的练习。游戏的发明者是巴斯蒂皮革特。玻璃球游戏首先起于音乐演奏后来流传到数学。“以古典音乐作为代表的人们,他们的人生态度永远相同,他们永远建立在同一种生活认识之上,总是努力以同样的精神优势去克服一切偶然性。古典音乐的姿态意味着什么意义呢?它意味着对人类智慧,勇敢,乐观的赞同和肯定。” 二.游戏大师约瑟夫克乃希特的生平传略 1.感召 忘却自我,向前跳跃。 为什么问题总不能彻底飞解决,已承认的错误总是一再重犯。人们不得不反复的和同样的错误做斗争。 2.华尔采尔 因而一个人上升得越高,承担的职务越重要,自由反倒越来越少,而责任越来越多。 在文本的开始和在文本的进行中深深的感受到了两种世界的张力,人是无法同时选择这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只是由于感召和个人的具体性,使不同的人进入到不同是世界,而具有不同的世界的思想体系。每一个世界不仅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具有无可争议的意义。 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文章延伸到灵魂和肉体上——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的生命的整体是一种动力学现象,玻璃球游戏基本上仅能把握其美学的一面,而且主要是在韵律运转的过程产生的意象中才得以把握。 3.研究年代 4.两个宗教团体 两个宗教团体的不同思想体系但是其目的和形式是相同的,而约瑟夫能适应这两种思想体系,其朋友却不能适应。这样的思想铺垫可能是为以后约瑟夫的成就或者行动的统一性的位置埋下伏笔。 5.使命 追随约可布斯神父学习历史和传授卡斯塔里的精神。游戏分为两大类:形式类和心理类。我应当想到人们会清楚的看到他的弱点而不能感受到他的真正优点。 6.玻璃球游戏大师 托马斯大师的死。对于“影子”他懂得牺牲自己是势所必然,也就不再希图重返了。最后因为休假没有返回最终是坠崖而死。约瑟夫接替了游戏大师的位置成为新一任的游戏大师,它从万象世界进入到清静世界的道路。约瑟夫在接替游戏大师之后的一切工作使其失去了自己而成为一个麻木的工作的人搁置了他的研究和学习,但是最后他胜利的处理了接替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游戏大师正是上任的同时,约瑟夫从一个学生变成了真正的成人,同时真正的接触到了卡斯塔里的真正的核心,他终于明白他和托马斯大师谈话时候的自己,这是约瑟夫的第三次感召。他明白他之前是那么天真无邪,幼稚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生活着。同时在这里我想也照应到了之前提到过的自由的意义,外部世界的自由,职位越高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多,属于自己自由的就越少,自由或许和责任是由某种必然性的联系的。从这一章开始故事从真正的开始。 我们不应该从行动的生活而改变到静修的生活,我们也不应该从静修的生活转向行动的生活,我们应该介于这两者生活之间。我们的目标不是行动生活中的利益,也不是静修生活中的知识,我们的目标是我们自己。 7.两个极点 中国屋游戏是也许是可以满足了,卡斯塔里和玻璃球游戏都很妙,两者都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不过他们也许过分完美了,过分美好了。他们实在太美,令人几乎不得不为它们担忧。我们不乐意设想他们有朝一日终成遗迹,然而我们不得不想到这个问题。 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倘若没有这种本能的罪恶的世界提供素材与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历史,而诸如此类的宗教团体也是这种浊流的产物,它生于此,也会有朝一日也会淹没于此。这个问题是人类奋斗的动力基础。而约瑟夫是这样的人“凡是目睹自己的信仰爱戴的理想,自己深爱的敬重的国家和团体有了弊端和灾难,他就会生病和憔悴甚至死亡。作为两种相反的或者相互存在的极点,我们的一种倾向是毫无保留的忠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种是想要突破和理解和掌握现实。 关于历史“世界史只是一部赛跑史,为求利为抓权为夺宝而进行的赛跑。而一切思想文化和艺术则恰恰相反,总是努力挣脱时代的奴役,尽力从人类懒惰的本能挣脱出来,进入一个无时间性和永恒的境界,这些活动是完全的反历史的和非历史的。” 8.夜谈 我们可以断言在原则上而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与任何一个人对话,然而我们也可以断言世界上的两个人不可能有真正完美的无缺的相互理解和交谈。我们必须兼顾两者。 你把自己的灵魂分为两部分,为那些纯粹不为你负责的东西而过度责备自己,而对你另外一些本当由你承担的责任的事情倒很可能疏忽了。 “瞧啊,”他手指夜空说道,“这满天浮云的美景!” 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最昏暗的地方是苍穹的深处,但是你会立即发觉,这些黑黝黝的地方不过是些浮云,而苍穹的深处却始于这些浮云山峦的边缘和拐角,然后沉没于一望无际的天际之中,对我们人类而言,繁星闪耀的太空庄严的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光明与秩序。宇宙的深邃和神秘不存在于云层和黑暗之处,唯有那一片洁莹澄澈才是宇宙深处。 9.预备 10.传阅信件 凡是能够为对他人产生影响力的人,往往遭受同一样的命运:为自己的影响力付出代价。 “恐怖悲惨的时代也许即将来临。倘若说在那种悲惨的景况中还存在快乐,那么只可能是精神上的快乐,也就是回溯较古老的文明年代,展望未来代表愉快开朗的精神时代,否则唯有被物质彻底湮没了。” 11.传奇 “每一种开端都含有自己的魔力” 我快活的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 我们绝不囿于哪一种乡土观念 宇宙精神使我们不受拘束 它要我们向高处升腾。
“觉醒”在他心里似乎与真理和认识无关,而是一种现实,以及与自己本人相关的体验。一个人处于觉醒时,他并没有更接近于真理而穿透事物的表层而进入核心,事实上他只是掌握了,或者完成了,或者承受住了个人自我与客观事物当前状况的控制关系而已。这个人并未发现法则而是决心,他并不能让自己进入世界的中心,然而他确信进入了自己个性的中心。 结局是如此突兀而又在情理之中,人类所能达到的或者这样的境界是要经历了多少的学习和体验才会做出这样的觉醒,约瑟夫的人格是高尚的,他获得了一切和他相处的人的认可,但是他的目标是觉醒,这是一种无限的可能,体验不同的空间,进入到下一个空间,这是一条向下的路,而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这样水才成其伟大,于是这也是一条向上的道路,约瑟夫一直是向上的,甚至与死亡的,或许是新的空间的体验,他即存在又不存在。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十):黑塞的协奏曲
题记:一个正确的,真正的真理必然容许被颠倒。凡是真实的事物,其反面也必然是真实的。因为每一条真理都是站在某一个特定极点上对世界所作的短暂观察,而凡是极点无不存在相对极。
在谈及《玻璃球游戏》之前,我们先回到柏拉图那个大名鼎鼎的比喻。假设在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就被铁链束缚,既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在他们的面前是一堵白色的墙,而在其后上方则有一堆篝火,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在小道和囚徒之间修筑起了一道矮墙,人们高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动物和人的模型通过小道,做出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模拟着生活中的场景。借助火光,它们的阴影投射在白墙之上。自小就居住在洞穴里的囚徒们,自然而然地就将阴影视作了真实的东西,视作了事物的本体。然而,有一天,他们中的一员突然获释,他转过头来,发现了篝火和人们高举的工具。最初他感到困惑,他的眼睛十分难受,他甚至觉得墙上的阴影比人们手中的工具要更为真实。接下来,他被人们拉到了洞穴之外的世界。这里的阳光晃的他睁不开眼,双眼痛苦地流泪,他感到头晕目眩,他甚至恨起了那个带他来到洞穴外的人。不过,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双眼渐渐适应了洞穴外的世界。一开始,他还只能看水中的倒影,渐渐地,他可以看清阳光下的真实事物,最后,他甚至可以直视太阳了。这个时候,他开始怜悯洞穴里的伙伴们,他回到洞穴里,试图和伙伴们解释阳关和篝火,事物与阴影之间的差别,然而他们并不能理解,他发现自己很难说服伙伴们跟他走出洞穴。
柏拉图利用洞穴之喻试图说明,在现象的世界之上还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我们感官所能接触的一切事物只不过是理念世界范本的投影。我们就像洞穴中的囚徒一样,将阴影当做真实,将篝火视若太阳。因而,想要探求真理,就必须走出洞穴,就必须认识理念的世界。从此以后,以真理之名,世界一分为二,现象的世界成为了理念世界的附庸,精神的高塔俯视着世俗的王国。渐渐地,人们甚至理所当然地将精神的世界视作远离世俗王国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们不再关注世俗的纷争,而是一心追求自我内心的平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探求灵魂深处喜悦的特权。这个傲慢,孤独,妄自尊大的精神王国与它所面临的危机成为了黑塞反思的对象。而这一次,我们要看见的不再是洞穴中背对篝火的囚徒,而是在卡斯塔里王国中,自我陶醉的玻璃球游戏者们。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在小说中创造出的一种精神活动,他的某些特点使其看起像是符号学视野下,各种符号体系之间的相互阐释。作者在文中如此解释道:“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符号语言和文法)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秘密语言,由许多种科学和艺术—尤其是数学和音乐(确切地说是音乐科学)—综合而成,因而不仅能够表达一切,还能够在近乎所有学科中间建立起从内容到结果相互联系的关系。总之,玻璃球游戏时一种以我们全部文化的内容与价值为对象的游戏,情况就像一位处于艺术鼎盛时期的画家在他的调色板上摆弄颜色一样。凡是人类在其创造性时期所生产的一切知识,高贵思想与艺术作品,直至继而产生的学术研究以及他们转化成的精神财富,都是游戏的内容,玻璃球游戏者以这种汇集了一切精神价值的巨大物质做游戏,好似一个风琴手演奏管风琴,而这时一架完美到了难以想象程度的管风琴,它的键盘和踏板探索着整个精神宇宙,它的音栓之多已无法计算,从理论上来分析,这家乐器在其演奏过程中可以再现整个宇宙的精神内涵。” 黑塞将这种游戏象征为精神活动的最高层次,而掌握这一技艺的团体,就是独立于俗世的卡斯塔里学园。卡斯塔里诞生于野蛮时代的废墟之上,是对小说中所设立的,思想极其堕落,争夺政治权利为上的的“副刊时代”的一个终结。正如文中所说,那是一个以奇闻异事,名人话题,填字游戏以及俏皮话为精神养料的时代,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成就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正是在这一危机的时刻,一个决心继续终于良知的小团体,决定“竭尽全力为未来而拯救优秀的传统,秩序,方法以及智慧的核心内容。他们开创了玻璃球游戏,形成了玻璃球游戏社团,它的出现标志了人们对知识的重新渴望,对饱满的精神世界的再次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我原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主人公如何摆脱世俗枷锁,而获得“精神自由”的作品。然而,在读到三分之一时,却惊讶地发现,小说本身涉及的是一个反柏拉图式的命题。黑塞思考的并不是,人该如何在精神世界中寻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而是人应该如何去面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二分法问题。作者没有将精神高高置于世俗王国之上,而是通过主人公克乃西特的自我质疑,思考着精神世界本身得以存在的意义和条件。在小说中,克乃西特作为卡斯塔里的辩护人,在与特西格诺里,约克布斯神父的接触中,逐渐意识到了世俗生活正是精神世界存在的理由,也是精神世界的庇护者。而不可一世的卡斯塔里学园本身也正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已,学院的学者们没有权利逃避世俗,他们对于世界的利益有着相当的责任,维护这个世界的思想根基,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原理正是这些学者们应有的责任。身为玻璃球游戏大师的克乃西特最终选择了离开学院,成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自身与世界间的紧密联系,这也正是数百年前创立卡斯塔里学者们的初衷。克乃西特将这称为勇敢的跳跃,并称这些走向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然而,“倘若我们作一番自我审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必然会承认,我们从没有考虑世俗世界的利益,从没有把维护我们自己这个干净美好学园以外世界的精神纯洁和正直视为重要的任务。是的,甚至认为毫不重要,轻轻松松地把这些工作推给了那些勇敢地在外面从事奉献的教师,让他们替我们偿还积欠世俗世界的债务,而我们这些玻璃球游戏者,天文学家,音乐学家和数学家,全都多多少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我们的特权地位。我们未能强烈关注自己的特权是否符合我们贡献,原因在于刚才提到的种种傲慢和妄自尊大的心态。甚至连我们因为奉行宗教团体的规定而不得不节俭的简朴生活,也被我们中的许多人引以自夸为美德,丝毫也不知感谢使卡斯塔里式存在得以延续的世俗世界的国家。”
克乃西特的不断思辨,使其意识到了其他玻璃球游戏者们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并且亲手摧毁了自己曾建立的信念。“所有这些话,过去他曾非常信奉,并视为理所当然,如今其中许多词语在他眼中却非常成问题,如“约束”,“个性”,“意愿”,他对它们意义的认识有了重大的改变,是的,甚至是截然不同了。这些语言过去在他眼中曾是多么美丽,清澈,天衣无缝,多么令人惊叹啊,它们对一个年轻的灵魂能够有何等绝对,永恒,无可怀疑的真理作用啊!噢,倘若卡斯塔里果真是整个世界,是包罗万象而且不可分割的完整世界,而不是大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或者仅仅是硬从大世界里大胆截割的下的一小部分,那么这些言语便是真理,过去和现在都一样无可置疑。” 这种大胆的,不停歇的质疑精神最终让克乃西特超越了自身所处环境的世界观念,以一个精神高塔辩护人的身份指责了精神王国的自私与傲慢。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的长篇封笔之作,创作历时十二年(1931-1942),可以说是黑塞思想的集中体现。小说带有极强的思辨性质,其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尤其明显。只要是稍微接触过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体系的读者,都不难看出,小说中主人公克乃西特的思想变化正是严格依循着黑格尔正题-反题-合题的规律展开的。主人公的两次觉醒,正是对应着从正题到反题,反题到合题的辩证过程。同时,这也时空体系,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安排的一个依据。从而,整部小说就成为了黑格尔思想的一次艺术化表现,将辩证法的思想体系艺术地表现为了克乃西特一生的思想超越进程,这正是黑塞谋篇布局的高明之处。简单而言,《玻璃球游戏》的内容就是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辩证演绎。在克乃西特的思辨过程中,这对不可调和的原则矛盾转化为了一次音乐的协奏。
而小说真正令人佩服的,不仅仅正文的部分。附录中三遍记叙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传记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看似与正文毫无关系,实则与全文要旨上下联通,浑然一体,均是信仰与现实之间相互拯救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创作之时,黑塞经历了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二战爆发等一系列事件。因而,小说中的卡斯塔里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象牙塔的象征,也是德国纳粹精神的一个象征。黑塞似乎是想指出,身处于卡斯塔里/纳粹集团的人们所面临的这种精神上的枷锁与集体迷醉的危险,而克乃西特的自我反思似乎成为了他们自救的那条途径。
我们快活地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
我们绝不囿于那一宗乡土观念,
宇宙精神使我们不受约束,
它鼓舞我们向上攀登,向远处前行。
一切混沌终止于精神的诞生之初,一切困惑也开始与精神的诞生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