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旅》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8-09-21 08:38:34

  《黄河之旅》是一本由[美] 比尔·波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河之旅》读后感(一):好多地点其实可以写得更详细点

  看比尔的书好多人都是因为《空谷幽兰》与《禅的行囊》,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禅文化很佛教文化,《黄河之旅》好多地点其实可以写得更详细点,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身上承载着中华儿女许多的情感,但可能因为是后来整理的手稿,感觉就一带而过。

  《黄河之旅》读后感(二):有计划的旅游项目参考书

  本书可以作为黄河的旅游参考,基本涵盖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重要城市。

  这原来是作者的一个项目,同时也做了电台的节目,后来才写成书。

  很有计划性,很有条理。

  文化与地理的结合。

  太过于形式,不如《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

  《黄河之旅》读后感(三):失望之旅

  与彼得 海思勒相比,黄河之旅本身缺少更多的文学内涵,读下来感觉就是一篇旅行日志。对于路途的描述,即缺乏人文的深入探究,又对沿途地理景观等大家比较关注的点没有细致探究,通篇就是一部流水账。总的柑橘作者为完成任务进行了一趟长途跋涉,类似于现在的行者,但又没有行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能给大家带来的经验或体验分享。

  《黄河之旅》读后感(四):不如《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

  买之前看到一些书评说不如《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但冲着比尔·波特的名字还是买了。书拿到后大致翻阅了一遍,感觉确实有些不如《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

  究其原因,可能确实如上面有评论说的:大约因为带着广播台的任务,所以没有之前那两次行程悠闲。另外猜测由于这已是20年的事情了,20年后再来根据当初的一些素材整理成书,很多当时的感受、心理等都已经忘记或很模糊了吧。总之,如果将此书看作是一个老外汉学家20年前的中国游记还是很好的,但如果想再次体会《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给人的感觉,怕是要失望了。

  《黄河之旅》读后感(五):老外看中国的文化源头

  1991年,一位汉学家,沿着黄河,从入海口去了源头。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河流附近都是文化聚集地,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当然更不例外。虽然作者是位汉学家,但毕竟是位“老外”,看老外如何看我们的文化,别有一番趣味。何况那还是在1991年。我透过的是另一双眼睛,看另一个时空。

  这是篇不错的游记,激起了我的一些共鸣。我也去过黄河源头,不过是在距作者20年后。人与事自然会有些变化,却又有些根基式的东西一直没变。

  看的这个版本翻译有些小问题,不知道正式出版物会是怎样。

  《黄河之旅》读后感(六):一本游记而已

  用了两次出差的时间在火车上看完全书,浅显的文字和黑白图片构成的这本游记我找不到太多文化的印记,与其说是书让我失望,不如说,我已经对这个作者失去信心了。从《空谷幽兰》开始喜欢上比尔·波特,但是在这本书之后,我大概不会再买他的作品了。

  打着寻访黄河之源的旗号,内容不过尔尔,充其量就是一本还凑合的游记。 况且作者寻访黄河之旅在1991年完成,成书却是在十年之后,十年期间的世事变迁何其之大,在十几年之后的今天重新去看那次旅程,难免会觉得有些奇怪。 我倒是觉得如果作者能够重新走一遍相同的路线,与十年前的经历对照着写的话,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黄河之旅》读后感(七):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母亲河”及其文化

  21年前,一个美国人——比尔?波特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独自踏上了寻访黄河源头的旅程。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终于到达矗立着“黄河源”石碑的位于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作者记得很清楚,“这一天是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五日,是我成功到达黄河源头的日子。追随着这条大河的轨迹,我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五千公里。在这条河边,中华文明从五千年前开始发韧;在这条河边,中华帝国创造了空前绝代的辉煌;在这条河边,中国人形成了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情感。”黄河带给这个美国人太大的震撼,一路所见所闻恐怕此生难忘:“渤海岸边一去不返的寻仙船;孔子墓上高高的蒿草;泰山嵩山高耸入云的山峰;函谷关传奇的羊肠小道;壶口瀑布的地动山摇;红军住了十年的窑洞;被河水侵蚀得破败不堪的长城;代表古老文明的佛像、壁画和青铜器??????”文字之外,有照片为证,这条“母亲河”深沉而内敛的文化底蕴让这个美国人深深折服和感叹。

  《黄河之旅》读后感(八):黄河文化行

  之前看过《空谷幽兰》,是很美好的一本书,这本《黄河之旅》更加写实,是纯粹的游记。大约因为带着广播台的任务,所以没有之前那两次行程悠闲,但不得不说,比尔?波特的文化之旅真的是很文化、很中国,开始是找隐士,后来又找中国禅的遗迹,这次是找中国文化的起源地。

  看看比尔走过的地方,千年之前何等风光,现在好像反而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了,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是这样的吗?再看看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该说什么呢?年纪大了?一个外国人二十年前就已经对黄河的未来忧心忡忡了,不知道这二十年间我们对自己的母亲河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若干年之后,这条孕育文明的河流还能重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

  对文化感兴趣的驴友可以看看这本书,有很多很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不过要想像比尔那样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口气走完,还是很有难度滴。再次表示佩服作者的勇气和毅力,好像那时候他都四十多了吧,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黄河之旅》读后感(九):数年前的不成熟之作是否应该出版

  只因比尔·波特,不假思索购入《黄河之旅》和《六祖坛经》。后者还待在书架上,《黄河之旅》已借两日会期匆匆读完,流水账之作,失望不已。如果只是寻常驴友游记,却也聊备一格,计划黄河主题旅行时可作参考。可这是《空谷幽兰》、《禅的行囊》的作者比尔·波特的新书阿,虽同样是二十年前的作品,但品格相差太远,未免坏了作者名声。

  这些年来有不少作家的旧作被挖掘出版。如张爱玲,由《小团圆》起,迄今已经有四、五本遗作面世。《小团圆》我很喜欢,张盛年之作,把自己血淋淋剥开,字里行间却并无怨怼之气,这样的文字,写来便是疗伤。想来正因为此,张发表不发表发表不发表游移再三,最终却在逝世14年后被遗产执行人的儿子公开出版了。第二本是《同学少年都不贱》。虽然张爱玲视《小团圆》为未完成之作,但全书结构完整,前后照应。与之比较,《同学少年都不贱》才真正是未完成习作,有头无尾,遑论文字。

  出版商在追逐名利时可否为作者及出版社多加考虑?打造品牌不容易,无论人或机构,因一本书毁掉读者的信任值得吗?

  《黄河之旅》读后感(十):每周一书《黄河之旅》

  看了之前的《禅的行囊》觉得很不错,特别是对一个美国而言,能够这么有耐心地穿越中国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真的是很不容易。

  如果说《禅的行囊》是人物速写的话,那《黄河之旅》则是一场游记,记录从黄河入海口到黄河源头的一段旅途。在那个时代,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这样行走,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黄河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母亲河,是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温床,更是心灵上的一个符号。然而却没有想过要追寻他的足迹,至少我从没有这样的想法。因此,波特的这次旅行给我最大冲击不在于他去过了什么地方,不在于他从中的感悟,而在于这次旅行本身的灵感。从东海之滨的上海青岛到武汉西安,最后到甘肃,这一路上美景无数,但大概不会有人仅仅是为了一条河吧。

  也许是在90年初的缘故,感觉上这一路上民风纯朴,波特也没有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情,当然在某些地方,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士没有办法进入的,可能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政策了吧,但现在可能也不会有那么质朴的村民和干净无污染的景色了吧。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中国还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之前旅行第一考虑的总是国外的景点,倒不是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而是不知道我们周围还有那么多值得看的东西,看来今后的旅行计划要将中国的景点考虑其中了。所以我总觉得,波特的这本《黄河之旅》比起读书笔记更像一本游记。

  可能之前看过《禅的行囊》的缘故,对于波特的新鲜感已经不在了。《黄河之旅》保持了一贯的水准,却没有之前那本的震撼和欣喜了。但还是决定要看看《空谷幽兰》,波特三部曲的第一部,也算是一种有始有终吧。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