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8:27:17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是一本由[美] 路易斯·贾内梯 / [美] 斯科特·艾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读后感(一):书适合入门读物

  书是好书,翻译太差,第一章4、5个错别字,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时间过去了,为什么短就发不了????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读后感(二):较《认识电影》翻译失分,内容失分

  本书不见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有趣又精要的引领,变得冗长起来,同一翻译者焦雄屏也落进语言的窠臼,多了分文艺腔调,让作者原本普众近人的意愿蒙了层纱布。光让人不时翻看成语字典的翻译法就让人有了距离感,上进者面红,兴致勃勃者懊恼——现代语言与古语混用,阅读时的流畅感消失了啊。人人都不愿身边总有学究式人物背着手一副仰首拿腔的样子,点着自己鼻子给灌输概念。翻译就是再创作的过程。本书的失分大项。

  电影是人类的发明,人类的娱乐,人类的产业,人类的政治工具,不同地域人类的文化,可想是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在革新与引领,但书中大事小情俯仰皆是电影人拍过的电影案例以及电影相关介绍就显得过于敷衍。一上来目录前还有映照每个时代的历史大事件和世界进程与电影发展的时间对照表,可翻开后却对这些时间只字不提,时代对电影施加的影响寥寥几笔让读者刚刚热身便意兴阑珊。读到后面就变成了“交代格局、导演/制作人、所导重要电影内容介绍”的固定写作模式,让读者即感到无趣且疲惫。跳脱了时代对人的影响,电影的历史变成了电影人的回忆录。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读后感(三):电影史论浅尝

  书如其名,简明勾勒出了世界电影发展的历程——但可以明确感受到作者叙述以美国电影为轴心,视角聚焦美国电影,辐射式简略带过其他国家电影概况。

  作者基本依照时间轴做区域性简介,配合电影剧照或史料图片,这种体例对于阅读电影雏形部分十分清晰,但随着阅读深入,这种不断重复的形式难免显得单一,不过就简史类图书编写也的确不容易逃不出这个窠臼。

  总体来说,作为浅略了解电影发展历程,这本书是不错的,内容同样适合非专业人士,而且资料还是比较翔实的。尤其在如此简略的篇幅里,涵盖到电影发展历史、重要人物和作品、风格演变与对比、电影行业制作诸多内容实属不易。对于电影业全貌的巨大变化,书中也从社会环境影响电影业,导致行业内部运营机制改变给出了分析——这本书既提供了史实,又引导了思考。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附录常用电影术语中英对照很实用,在阅读中也会遇到对专用术语的标注,可同时查阅附录部分,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可惜的是,本书校对工作没有做到位,“书虫”较多;对于译者的用语个人感觉也有不适应,不知是否是港台与我们的用语习惯差异导致,“轩轾”这类偏文用语与时下的“大咖”等流行说法杂陈,感觉文风有些跳跃。

  总体来讲,对于电影爱好者,这本入门读物还是比较有趣的,不妨作为深入了解前的一次“热身”。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读后感(四):人类造的最美丽的梦

  文/红皇后

  一直都是很喜欢电影的。所以看到这本书也是如获珍宝。

  前几天看到高晓松说的一段话,大意是电影浓缩了音与画,是融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综合体,我深深同意这句话。电影现在被称为“第七艺术”,但是它却能融合前六种艺术,甚至在电影本身甚至记录融入了时间。所以电影才能被大家如此喜爱,因为在其中别有洞天,它代表的世界委实绚丽多彩。

  本书介绍的是电影简史,但其主要出发点依然是美国,其他国家地区也都是简单带过,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是作者本为美国人,对本国电影历史应该了解的更为详尽,二是因为电影本就形成历史并不长,而电影最初的萌芽之地也可以说大部分是在美国,所以这样也就不足为奇。

  看这部电影简史很大的一个感受是电影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初萌芽在各地均有发展,即使在我国古代走马灯也是自古有之,电影没有一个最初的发明者,是经过众多的发明家一点一滴进行发明、改进、革新,形成了最初的电影,可以说,电影在那个时代呼之欲出。而电影一经传播,立即风靡。人们对电影的痴迷,一直延续至今。

  同时电影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这部电影简史就是根据时间轴,每十年为一个周期,综合世界历史写就的。所以看来既像一部编年史,也像一部断代史,每一段电影的新运动或者新思潮,无不与历史和文化紧密结合,反映的也是那一时期,人们的所思所想。

  平时我们看电影会体味其中的各种感情,可能会为电影中的情节感觉快乐或者悲伤,并且投入其中,其实纵观电影工业早已成型,哪怕在电影形成之初,在美国也已经形成成熟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完善更新。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电影史上为它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那些闪亮的名字,就是因为有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和导演,才能为本是工业社会产品的电影注入活力以及温情。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译者焦雄屏,对于这本书的翻译迥然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字,很有自己的特色,有一些口语化的东西,有些翻译也很有古风,译文趣味、别致、隽永典雅,在研读电影历史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者的文笔也是一大乐事。

  最后不能不说一点遗憾的是,书中对于我国的电影发展提及的很少,对于香港电影也是一笔带过,认为“香港电影一贯特色不过是武侠动作片和粗糙喜剧,两者皆以速度快、紊乱的暴力、粗糙的笑话和很多很多动作场面著称。”作为一个中国影迷来说,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但是也说明我们需要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我们要做的也还有很多。

  电影可以说是人类造的最美丽的梦,在其中熔铸了很多人的思想、梦想、幻想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企盼。不论这个世界如何发展,我想电影始终代表了人类思想中最好的那一个部分,所以身为一个影迷,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对于个人史来说,有电影作伴的人生也始终是快乐的。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读后感(五):观影不学史?

  我记得有一次在学校听一位教授讲座的时候,老教授很风趣地谈了谈“文史不分家”的话题,他说: “大家都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吧?我也喜欢看,我最喜欢看《天八部》,堪称金庸的大成之作。大家看啊,这个学文不学史啊,就跟王语嫣一样的,懂的武功再多,打出来使不上劲啊,根本就不疼!这个学史不学文啊,就和段誉一样,一身登峰造极的内功,但就是使不出来,憋屈!你们再看看乔峰,招数大巧若拙,内力精深无比,所以才能纵横天下,无人能敌,这就是文史不分家的好处啦!” 老教授的观点确实文史学者的共识。 我想这世界上的道理,大多是异曲同工的,电影也是一样。且不说你是电影工作者,电影专业的学者,就算如我一般只是个小小的伪影迷,在了解了电影的历史后,观影的乐趣和感受,都会完全上升一个层次,就像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在和现在的年轻人一起站在抗日英雄纪念碑面前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澎湃和感伤是我们难以体会得深刻。 很喜欢这本书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罗列一条两条并列前行的时间轴,一条是世界大事,一条是电影大事,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体会到电影艺术亦或是电影产业,在百年来时代的大浪潮中,是怎么浮浮沉沉又是怎样沉淀绽放的。 观影,学史,虽谈不上是缺一不可,但我还是真诚的建议喜欢电影的朋友,有机会一定要看一本电影史相关的书籍。 如果你不知道19世纪末,人类连续不断的新发明给了电影一片怎样神奇的土壤,你不会明白,为什么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会让初识电影魅力的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恐慌。那时候观众只是看了一段小小的电影片段,却像我们当年看《阿凡达》时一样叹为观止。 如果你不知道“海斯法典”成为美国有声片时代第一部电影审查制度法典,你不会相信,如今傲视全球的美国也曾有过如中国如今一般“变态”的审查制度。也许中国现如今表面繁荣实则烂俗的电影市场,只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崛起的必经之路,我们依然应该对国产电影抱有希望。 如果你没了解美国历史上奇怪的“红色恐怖”,你不会相信,美国为了在国内反共反苏,竟然也掀起过一场类似中国“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政治运动,且波及范围之大,电影业也在劫难逃。电影人们在反共分子的高压和逼迫下,不仅放弃了电影创作的自由,被迫制作一些低品质的反共电影,还不得不被迫检举自己的亲朋好友,昧着良心污蔑他人,还有坚持原则而锒铛入狱的“好莱坞十君子”。 还有等等等等,当你了解了那个大时代的大事件,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所思,市场所需,也许你更加能够体会到一些经典影片的内涵和导演的一片苦心。 我很欣赏译者焦雄屏老师在序言里的一段话: “有些人对历史和老掉牙的电影不屑一顾,我也曾经多次听到傲慢的创作者昭示,自己从不看他人的作品。请问,不知梅丽爱,不知《月球旅行记》,不知卢米埃尔兄弟,不知《火车大劫案》,怎么能欣赏马丁.斯科塞斯的杰作《雨果》?没有看过默片,不知默片大明星如范朋克、瓦伦迪诺、吉尔伯在有声时代来临的悲剧,不识《爵士歌王》《万嬉春(即《雨中曲》)》,没听过《迷魂记》,怎么能全面了解金像奖新赢家《艺术家》之美?” 电影是一门艺术,无论什么艺术,它的历史都不仅值得我们记住,而且还是挖掘不完的宝库。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大概讲述了从19世纪末电影萌芽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电影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作者语言朴实,行文内容趣味横生,是一本看着不怎么累的电影史!唯一的缺憾有二,一是作者路易斯·贾内梯身为美国人,对电影史中美国的发展和变化论述得入木三分,深入浅出,但对世界其他各地的电影发展则描写的浮于表面了一点,但这毕竟不是学术研究,不用深究;二是译者焦雄屏老师可能是精力有限,本书的后半部分翻译语言似乎没有前半部分那么自然了,不过整本书还是瑕不掩瑜。 最后郑重地想大家推荐这本电影简史,如果你真心喜欢电影这门艺术,不管你是业内还是业外人士,一定不会后悔看这本书的!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读后感(六):《闪回电影简史》导演

  第一章 起源

  “变戏法”

  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1895,法)

  爱迪生《吻》(1896,美)

  “说故事”

  梅里爱

  《月球旅行记》(1902,法)

  《魔鬼的恶作剧》(1906,法)

  埃德温 波特

  “五分钟戏院”

  《火车大劫案》(1903,美)

  《醉鬼的幻象》(1906,美)

  第二章 格里菲斯和同代人(1908-1920)

  格里菲斯

  《谷仓一角》(1909,美)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美)

  《党同伐异》(1916,美)

  《残花》(1919,美)

  西席 地密尔

  《欺骗》(1915,美)

  马克 森内特

  《破灭的美梦》(1914,美)

  第三章 1920年代的美国电影

  好莱坞

  卓别林

  《寻子遇仙记》(1921,美)

  《淘金记》(1925,美)

  《马戏团》(1928,美)

  巴斯特 基顿

  《航海家》(1924,美)

  《将军号》(1926,美)

  哈洛 罗德

  《永不软弱》(1921,美)

  《着什么急?》(1923,美)

  哈里 兰登

  《强人》(1927,美)

  埃里克 冯 斯特劳亨

  《贪婪》(1924,美)

  茂瑙

  《日出》(1927,美)

  约瑟夫 冯 斯登堡

  《黑社会》(1927,美)

  《最后命令》(1928,美)

  金 维多

  《战地之花》(1925,美)

  《群众》(1928,美)

  第四章 1920年代的欧洲电影

  苏联

  普多夫金

  《母亲》(1926,苏联)

  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号》(1925,苏联)

  《十月》(1927,苏联)

  杜甫仁科

  《土地》(1930,苏联)

  德国

  三巨头:茂瑙、朗、刘别谦

  刘别谦

  《诅咒之眼》(1918,德)

  《杜巴里夫人》(1919,德)

  《法老王的妻子》(1922,德)

  弗里茨 朗

  《玩家马布斯博士》(1922,德)

  《西格弗里德之死》(1924,德)

  《大都会》(1926,德)

  《M》(1931,德)

  茂瑙

  《诺斯费拉图》(1922,德)

  《最卑贱的人》(1924,德)

  派伯斯特

  《没有欢乐的街》(1925,德)

  法国

  让 维果

  《操行零分》(1933,法)

  雷内 克莱尔

  《巴黎屋檐下》(1930,法)

  《最后一个百万富翁》(1931,法)

  阿贝尔 冈斯

  《拿破仑》(1927,法)

  布努埃尔

  《一条安达鲁狗》(1928,法)

  《无粮的土地》(1932,法)

  第五章 好莱坞片厂制度:1925-1955

  片厂制度:

  派拉蒙、华纳、福克斯、米高梅、雷电华

  哥伦比亚、环球、联美

  A级电影、B级电影

  片厂领导、总制片、制片、监制

  明星制度

  类型片制度

  第六章 1930年代的美国电影

  有声片时代

  黑帮片、歌舞片、神经喜剧

  巴斯比 伯克利

  《1935年掘金女郎》(1935,美)

  弗雷德 阿斯泰尔

  《欢乐时光》(1936,美)

  《海上恋舞》(1936,美)

  弗兰克 卡普拉

  《一夜风流》(1934,美)

  《迪兹先生进城》(1936,美)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0,美)

  《生活多美好》(1946,美)

  刘别谦

  《街角的商店》(1940,美)

  《妮诺契卡》(1939,美)

  《生与死》(1942,美)

  威廉 惠勒

  《红衫泪痕》(1938,美)

  《小狐狸》(1941,美)

  《忠勇之家》(1942,美)

  《黄金时代》(1946,美)

  霍华德 霍克斯

  《疤面人》(1932,美)

  《育婴奇谭》(1938,美)

  《红河谷》(1948,美)

  约翰 福特

  《告密者》(1935,美)

  《关山飞渡》(1939,美)

  《铁血金戈》(1939,美)

  《愤怒的葡萄》(1940,美)

  《归途路迢迢》(1940,美)

  《蓬门今始为君开》(1952,美)

  《搜索者》(1956,美)

  第七章 1930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国

  麦克斯 奥菲尔斯

  《调情》(1933,德)

  《轮舞》(1950,德)

  英国

  亚历山大 柯达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1933,英)

  《伦勃朗》(1936,英)

  希区柯克

  《房客》(1926,英)

  《三十九级台阶》(1935,英)

  法国

  让 谷克多

  《诗人之血》(1930,法)

  马塞尔 卡尔内

  《雾港》(1938,法)

  《天色破晓》(1939,法)

  让 雷诺阿

  《母狗》(1931,法)

  《布杜落水遇救记》(1932,法)

  《大幻影》(1937,法)

  《游戏规则》(1939,法)

  第八章 1940年代的美国电影

  片厂制度衰退

  约翰 休斯顿

  《马耳他之鹰》(1941,美)

  《碧血金沙》(1947,美)

  《富城》(1972,美)

  沃尔特 迪斯尼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美)

  《小飞象》(1941,美)

  《小鹿斑比》(1943,美)

  普莱斯顿 斯特奇斯

  《苏利文的旅行》(1941,美)

  《棕榈滩故事》(1942,美)

  《红杏出墙》(1948,美)

  比利 怀尔德

  《双重赔偿》(1944,美)

  《失去的周末》(1945,美)

  《日落大道》(1950,美)

  《倒扣的王牌》(1951,美)

  《控方证人》(1958,美)

  《热情如火》(1959,美)

  《桃色公寓》(1960,美)

  奥逊 威尔斯

  《世界大战》(1939,美)

  《公民凯恩》(1941,美)

  《安倍逊大族》(1942,美)

  第九章 1940年代的欧洲电影

  英国

  劳伦斯 奥利弗

  《亨利五世》(1944,英)

  《哈姆雷特》(1948,英)

  大卫 里恩

  《远大前程》(1946,英)

  《艳阳天》(1955,英)

  《桂河大桥》(1957,英)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英)

  卡罗尔 里德爵士

  《虎胆忠魂》(1947,英)

  《第三人》(1949,英)

  意大利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意大利)

  《战火》(1946,意大利)

  《德意志零年》(1947,意大利)

  《意大利之旅》(1953,意大利)

  德 西卡

  《擦鞋童》(1946,意大利)

  《偷自行车的人》(1948,意大利)

  《费尼兹花园》(1970,意大利)

  维斯康蒂

  《沉沦》(1942,意大利)

  《大地在波动》(1948,意大利)

  《豹》(1963,意大利)

  第十章 1950年代的美国电影

  弗莱德 齐纳曼

  《正午》(1952,美)

  《乱世忠魂》(1953,美)

  《修女传》(1958,美)

  《良相佐国》(1966,美)

  伊利亚 卡赞

  《欲望号街车》(1951,美)

  《码头风云》(1954,美)

  《伊甸园之东》(1955,美)

  《天涯何处无芳草》(1961,美)

  希区柯克

  《蝴蝶梦》(1940,美)

  《后窗》(1954,美)

  《捉贼记》(1955,美)

  《擒凶记》(1956,美)

  《迷魂记》(1958,美)

  《西北偏北》(1959,美)

  《惊魂记》(1960,美)

  第十一章 1950年代的世界电影

  日本

  黑泽明

  《罗生门》(1950,日)

  《七武士》(1954,日)

  《蜘蛛巢城》(1957,日)

  《用心棒》(1961,日)

  《影子武士》(1980,日)

  沟口健二

  《青楼姐妹》(1936,日)

  《浪华悲歌》(1936,日)

  《西鹤一代女》(1952,日)

  《雨月物语》(1953,日)

  《近松物语》(1954,日)

  小津安二郎

  《浮草》(1934,1959,日)

  《麦秋》(1951,日)

  《茶泡饭之味》(1952,日)

  《东京物语》(1953,日)

  《秋刀鱼之味》(1962,日)

  瑞典

  英格玛 伯格曼

  《夏夜的微笑》(1955,瑞典)

  《第七封印》(1956,瑞典)

  《野草莓》(1957,瑞典)

  《犹在镜中》(1961,瑞典)

  《冬日之光》(1963,瑞典)

  《沉默》(1963,瑞典)

  《假面》(1966,瑞典)

  《呼喊与细语》(1973,瑞典)

  《秋日奏鸣曲》(1978,瑞典)

  意大利

  费里尼

  《浪荡儿》(1953,意大利)

  《大路》(1954,意大利)

  《卡比利亚之夜》(1956,意大利)

  《甜蜜的生活》(1959,意大利)

  《八部半》(1963,意大利)

  《小丑》(1970,意大利)

  《罗马风情画》(1972,意大利)

  《阿玛柯德》(1974,意大利)

  法国

  布列松

  《乡村牧师日记》(1950,法)

  《扒手》(1959,法)

  《圣女贞德的审判》(1961,法)

  《驴子巴特萨》(1966,法)

  《穆谢特》(1966,法)

  《温柔女子》(1969,法)

  雅克 塔蒂

  《于洛先生的假期》(1953,法)

  《我的舅舅》(1958,法)

  《玩乐时间》(1967,法)

  《交通》(1971,法)

  第十二章 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

  西德尼 吕美特

  《十二怒汉》(1957,美)

  《长夜漫漫路迢迢》(1962,美)

  《热天午后》(1975,美)

  《电视台风云》(1976,美)

  《城市王子》(1981,美)

  约翰 弗兰肯海默

  《青年莽汉》(1961,美)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1962,美)

  《五月中的七天》(1964,美)

  《飞天英雄未了情》(1969,美)

  约翰 卡索维茨

  《面孔》(1968,美)

  《夫君》(1970,美)

  《受影响的女人》(1974,美)

  《首演之夜》(1977,美)

  《女煞葛洛丽》(1980,美)

  《爱的激流》(1984,美)

  迈克 尼科尔斯

  《灵欲春宵》(1966,美)

  《毕业生》(1967,美)

  《丝克伍事件》(1984,美)

  阿瑟 佩恩

  《邦妮和克莱德》(1967,美)

  山姆 毕京柏

  《日落黄沙》(1969,美)

  《比利小子》(1973,美)

  《稻草狗》(1971,美)

  斯坦利 库布里克

  《光荣之路》(1957,美)

  《斯巴达克斯》(1960,美)

  《洛丽塔》(1961,美)

  《奇爱博士》(1963,美)

  《2001太空漫游》(1968,美)

  《发条橙》(1971,美)

  《巴里林登》(1975,美)

  《闪灵》(1980,美)

  第十三章 1960年代的世界电影

  法国

  新浪潮

  特吕弗

  《四百击》(1959,法)

  《射杀钢琴师》(1960,法)

  《祖与占》(1962,法)

  《日以作夜》(1973,法)

  《零用钱》(1976,法)

  《最后一班地铁》(1980,法)

  戈达尔

  《筋疲力尽》(1960,法)

  《女人就是女人》(1961,法)

  《随心所欲》(1962,法)

  《蔑视》(1963,法)

  《法外之徒》(1964,法)

  《狂人皮埃罗》(1965,法)

  《男性,女性》(1966,法)

  《周末》(1967,法)

  阿伦 雷乃

  《夜与雾》(1954,法)

  《广岛之恋》(1959,法)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法)

  《我爱你,我爱你》(1968,法)

  克劳德 夏布洛尔

  《漂亮的塞尔吉》(1958,法)

  《表兄弟》(1959,法)

  《好女人们》(1960,法)

  《女鹿》(1968,法)

  《不忠》(1968,法)

  《女人韵事》(1989,法)

  英国

  托尼 理查德森

  《长跑者的孤独》(1962,英)

  《汤姆 琼斯》(1963,英)

  林赛 安德森

  《如此运动生涯》(1963,英)

  《如果》(1968,英)

  《幸运儿》(1973,英)

  卡雷尔 赖兹

  《年少莫轻狂》(1960,英)

  《摩根》(1966,英)

  杰克 克莱顿

  《无辜的人》(1961,英)

  《太太的苦闷》(1964,英)

  《苦海七难》(1967,英)

  约瑟夫 罗西

  《仆人》(1963,英)

  《车祸》(1967,英)

  《送信人》(1971,英)

  理查德 莱斯特

  《一夜狂欢》(1964,英)

  《诀窍》(1965,英)

  约翰 施莱辛格

  《亲爱的》(1965,英)

  《午夜牛郎》(1969,美)

  意大利

  安东尼奥尼

  《奇遇》(1960,意大利)

  《夜》(1961,意大利)

  《蚀》(1962,意大利)

  《红色沙漠》(1964,意大利)

  《放大》(1966,意大利)

  埃曼诺 奥尔米

  《工作》(1961,意大利)

  《订婚》(1963,意大利)

  《木屐树》(1978,意大利)

  波兰

  安杰依 瓦依达

  《一代人》(1954,波兰)

  《地下水道》(1957,波兰)

  《灰烬与钻石》(1958,波兰)

  罗曼 波兰斯基

  《水中刀》(1962,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米洛斯 福尔曼

  《消防员舞会》(1967,捷克)

  第十四章 1970年代的美国电影

  罗伯特 奥特曼

  《陆军野战医院》(1970,美)

  《纳什维尔》(1975,美)

  《大玩家》(1992,美)

  《银色性男女》(1993,美)

  弗朗西斯 福特 波科拉

  《巴顿将军》(1970,美)

  《教父》(1972,美)

  《教父2》(1974,美)

  《窃听大阴谋》(1974,美)

  《现代启示录》(1979,美)

  马丁 斯科塞斯

  《穷街陋巷》(1973,美)

  《出租车司机》(1976,美)

  《纽约,纽约》(1977,美)

  《愤怒的公牛》(1980,美)

  《喜剧之王》(1982,美)

  《好家伙》(1990,美)

  《飞行家》(2004,美)

  伍迪 艾伦

  《安妮霍尔》(1977,美)

  《曼哈顿》(1979,美)

  《星尘往事》(1980,美)

  《开罗紫玫瑰》(1985,美)

  《汉娜姐妹》(1986,美)

  《午夜巴塞罗那》(2008,美)

  斯皮尔伯格

  《大白鲨》(1975,美)

  《第三类接触》(1977,美)

  《夺宝奇兵》(1981,美)

  《外星人E.T.》(1982,美)

  《侏罗纪公园》(1993,美)

  《辛德勒的名单》(1993,美)

  《拯救大兵瑞恩》(1998,美)

  第十五章 1970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国

  肯 罗素

  《恋爱中的女人》(1969,英)

  《冲出黑暗谷》(1975,英)

  法国

  贝特朗 布里叶

  《圆舞曲女郎》(1973,法)

  《掏出你的手帕》(1977,法)

  黛安娜 克里斯

  《薄荷苏打水》(1977,法)

  《我们之间》(1983,法)

  西德

  维姆 文德斯

  《美国朋友》(1977,西德)

  《德州巴黎》(1984,德美)

  《柏林苍穹下》(1987,英德法)

  沃纳 赫尔佐格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2,西德)

  《史楚锡流浪记》(1977,西德)

  《陆上行舟》(1982,美德)

  法斯宾德

  《四季商人》(1971,西德)

  《恐惧吞噬灵魂》(1973,西德)

  《狐及其友》(1974,西德)

  《玛丽娅 布劳恩的婚姻》(1978,西德)

  意大利

  贝托鲁奇

  《革命前夕》(1964,意大利)

  《同流者》(1970,意大利)

  《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意大利)

  《一九零零》(1976,意大利)

  《末代皇帝》(1987,意大利)

  里娜 韦特缪勒

  《咪咪的诱惑》(1972,意大利)

  《七美人》(1976,意大利)

  苏联

  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

  《伊万的童年》(1962,苏联)

  《安德烈 卢布廖夫》(1966,苏联)

  《索拉里斯》(1971,苏联)

  《镜子》(1974,苏联)

  《潜行者》(1979,苏联)

  《乡愁》(1983,苏联、意大利)

  《牺牲》(1986,苏联、瑞典)

  尼基塔 米哈尔科夫

  《爱情的奴隶》(1976,苏联)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80,苏联)

  澳大利亚

  彼得 威尔

  《悬崖上的野餐》(1975,澳)

  《最后大浪》(1977,澳)

  《加里波利》(1981,澳)

  《死亡诗社》(1989,美)

  《楚门的世界》(1998,美)

  布鲁斯 贝尔斯福德

  《烈血焚城》(1980,澳)

  《温柔的怜悯》(1982,美)

  《芳心之罪》(1986,美)

  《为黛西小姐开车》(1989,美)

  乔治 米勒

  《疯狂的麦克斯》(1979,澳美)

  弗雷德 谢皮西

  《吉米 布莱克史密斯的圣歌》(1978,澳)

  吉莉安 阿姆斯特朗

  《我的璀璨生涯》(1979,澳)

  第十六章 1980年代的美国电影

  劳伦斯 卡斯丹

  《体热》(1981,美)

  《意外的旅客》(1985,美)

  巴里 莱文森

  《锡人》(1987,美)

  《雨人》(1988,美)

  罗伯特 泽米吉斯

  《尔虞我诈》(1980,美)

  《绿宝石》(1984,美)

  《回到未来》(1985,美)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美)

  《阿甘正传》(1994,美)

  大卫 林奇

  《橡皮头》(1978,美)

  《象人》(1980,美)

  《沙丘》(1984,美)

  《蓝丝绒》(1986,美)

  《我心狂野》(1990,美)

  加拿大

  大卫 柯南伯格

  《苍蝇》(1986,美)

  《感官游戏》(198)

  乔纳森 戴米

  《散弹露露》(1987,美)

  《沉默的羔羊》(1991,美)

  《费城故事》(1993,美)

  奥利弗 斯通

  《野战排》(1986,美)

  《萨尔瓦多》(1986,美)

  《生于七月四日》(1989,美)

  《天与地》(1993,美)

  《刺杀肯尼迪》(1992,美)

  斯派克 李

  《稳操胜券》(1986,美)

  《为所应为》(1989,美)

  约翰 塞尔斯

  《怒火阵线》(1989,美)

  《黑袜事件》(1988,美)

  特里 吉列姆

  《妙想天开》(1985,美)

  蒂姆 伯顿

  《阴间大法师》(1988,美)

  《剪刀手爱德华》(1990,美)

  《艾德伍德》(1994,美)

  第十七章 1980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国

  詹姆斯 伊沃里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6,英)

  《莫里斯》(1987,英)

  《霍华德庄园》(1992,英)

  比尔 弗塞斯

  《那种下沉的感觉》(1979,英)

  《本地英雄》(1983,英)

  《持家》(1988,英)

  斯蒂芬 弗雷尔斯

  《我美丽的洗衣店》(1986,英)

  《睡遍伦敦》(1987,英)

  《竖起你的耳朵》(1987,英)

  西班牙

  阿莫多瓦

  《斗牛士》(1986,西)

  《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1988,西)

  第十八章 1990年代的美国电影

  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

  《不可饶恕》(1992,美)

  《完美的世界》(1993,美)

  《廊桥遗梦》(1995,美)

  《午夜善恶花园》(1997,美)

  昆汀 塔伦蒂诺

  《落水狗》(1992,美)

  《低俗小说》(1994,美)

  科恩兄弟

  《巴顿芬克》(1991,美)

  《影子大亨》(1994,美)

  《冰血暴》(1996,美)

  《谋杀绿脚趾》(1998,美)

  《逃狱三王》(2000,美)

  《老无所依》(2007,美)

  卡梅隆 克罗

  《情到深处》(1989,美)

  《甜心先生》(1996,美)

  保罗 托马斯 安德森

  《不羁夜》(1998,美)

  《木兰花》(1999,美)

  《血色将至》(2007,美)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