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18-09-17 09:04:15

  《蒋经国传》是一本由漆高儒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经国传》读后感(一):前面的很有感觉,到了后面描述和章亚若的事情感觉有点多余和不合适·

  前面的很有感觉,到了后面描述和章亚若的事情感觉有点多余和不合适·,而且晚年部分写得比较少,很大程度上写了官场上的生活。对于蒋经国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将其还原真实,还不如说是给人们展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好领导。

  《蒋经国传》读后感(二):对人治所感

  因为法学专业的缘故,一直以来我都对法治崇尚。可最近,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法治始于何处。我们说美国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典范,但美国的法治始于何处。在读完《罗马人的故事》,我有了答案——人。

  或许这有些不合逻辑,某种程度上法治是为了避免人治的弊端,可法治却始于人?可换个角度,再完备的法治也是人运作,更何况法治之始更有赖于人的建立。

  我更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一个领导者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时代变革时的领导人。好的领导人能够让国家变得越来越好,比如,凯撒、奥古斯都于罗马帝国:正是因为预见到共和制不适合越来越庞大的罗马帝国,凯撒、奥古斯都推动、建立了罗马元首制(绝不是帝制,类似于总统制)。再比如,华盛顿等一批开国元老于美国,蒋经国于台湾。

  我想一个伟大的领导人首先是道德崇高的人,即使有缺点、过错,但仍瑕不掩瑜。伟大的领导者能够比普通的民众看得远,看到时代的变革,能够在诸多的可能性中选出对未来好的方向,引领民众向这个方向前进。

  历史由人组成,人才是法治中真正重要的。

  《蒋经国传》读后感(三):不是传记

  这不是一本传记,应该换个名字,叫做“蒋经国二三事”或“我所知道的蒋经国”之类的。《蒋经国传》这个名字太大了,此书达不到标准。

  之所以还是读完,而且也觉得还行,是因为毕竟自己对蒋经国其人其事不甚了解,都是历史中的一些片段,很想知道其详细的成长经历和在大陆与台湾两地理政的思想和举措。而这本书,总归还是让我了解到了一些。比如他去苏联的时间和年头,回来之后在赣南主政的时间和简单情况等等。

  但是愈是如此,便愈是有强烈的不解渴的感觉。

  这本书的致命问题在于,作者是以一个蒋经国粉的身份来写作的,所以我说应该把名字换成上面的。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老领导之类的,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就无可厚非了。但是如果要给一个在历史上如此著名的人物著书立传,首要的就是历史学人最基本的要求:客观。真正研习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学史必须抛弃自己的是非价值观念和任何道德标准,所做的功课就是原原本本地探究历史真相,当然研究历史人物也是如此。作者很显然是完全没有摒弃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对蒋经国的称颂赞叹遍布全书,似乎经国先生样样都是好的,有不好的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情况,实际是怎样怎样的,再有的确他不对的地方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人无完人。这哪是写传记的态度呢。由此引出来的包括对蒋中正的评价亦是一样,作者对蒋公也是全然肯定,几乎和经国对父亲的态度一样了。而关于陈诚晚年和蒋氏父子的矛盾,已经人所共知,作者的辩解实在太无力了,而且又想做到两遍都不否定,实在太勉强了。包括对章亚若的部分,也是如此。其实我本人对蒋经国本人也是很有好感,特别在其离世前能够开放党禁解除戒严是非常赞赏,这的确是个雄才大略的人,而且又很亲民,是蒋经国给台湾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我也倾向于不认为章亚若是蒋经国故意示意杀死的。不过作者所有的态度都完全是从维护蒋的角度出发描述,失了客观公正反倒让人不那么信服了。

  再者,此书一大问题是,作者其实对蒋经国并不了解,不管是他的生平还是他的个性,都只是一个在其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所能够知晓的,仅此而已。作者并没有再去研究更多的资料,了解更多的背景,寻访更多的人,试图更完整地展现蒋经国,而只是告诉读者他认识的蒋经国是什么样,这其中还有很多事不是作者亲历而只是听说或猜测的。介绍这样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却没有对当时宏大的历史背景的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传记怎么可能立得起来呢。即使是与蒋经国的接触,感觉也只是很浅层面的,作者对于蒋经国的思想,治国理念等等,并不比经国在民间的“十一个老朋友”了解的多到哪儿去。

  综上,看过虽有收获,但远远不够。

  《蒋经国传》读后感(四):读《蒋经国传》想冷战思维看中美关系

  从《蒋经国传》里面提到的蒋氏父子书信、日记来看,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民主集团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集团国家”之间非黑即白的敌对。

  书中提到,当时确有将“台湾移归盟国或联合国暂管之拟议”,以免“入于俄国势力范围”,使美国“南太平洋海岛防线发生缺口”,否则“美国的西太平洋防线,便要退到夏威夷或者加州海岸了”。同时,英国为了“间接加强其在香港声势”,也 “在幕后积极怂恿”。总之是,各方积极“合作,以对抗大陆‘一面倒’向着俄共的政权”。

  上面这些思维是1949年的冷战思维,65年过去了,这种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战队思想依然没有多大改观。虽然各类合作增多了,但是,只要一遇到摩擦,这种思维马上就会跳出来,美中关系如此,其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如此,近期中日冲突即是冷战思维犹在的良好例证。

  说到冷战思维,其实还是比较符合国人的口味的。我们本来就喜欢站队,喜欢小团体,喜欢非友即敌(以及潜在的非友即敌)。这种不善于合作的思维方式,是几千年来王朝轮回、战乱连连,以及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极不发达的历史造成的。现在,我们努力保持和平,发展经济的同时,培育商业文明和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蒋经国传》中提到的“救国团”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式)。

  美国的商业文明是很发达,美国人作为国民有很强的民主法制信仰,但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它还没有。美国能公然藐视国际法,按自己的意图使用武力。只要这种冷战思维还在,美国就还可能不断树敌,只要联合国法律和军力压制不住美国,就很难走向全面合作。不可否认,美国还是有过不少合作的,但是,条件是必须站到它一队的,才会允许合作。对于拒绝站到它一队的国家,则要么是压制,要么是战争。这应该是美苏对峙时期形成的冷战思维造成的。

  当年苏联推进政治改革遇到困难时,美国以及和美国站在一队的兄弟各国都没有提供帮助,也不可能提供帮助,因为,苏联是另一队的,是敌人。按照这个说法,只要这种冷战思维不改变,在中国政治改革遇到困难时,也很难希望从美国以及和美国站在一队的兄弟各国得到帮助,因为中国依然是另一队的,是敌人。

  美国曾经也试图努力让中国站到它的一队,72年尼克松主动伸出过橄榄枝,后来89年中国出了错误,这就产生了裂痕,加上后来在台湾等问题上长期争执,互相指责,这道裂痕长期得不到修复。虽然现在美中都在努力合作,但是要想完全修复,不管是通过美中站到一队的方式,还是通过彻底扭转冷战思维的方式,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加上现在美国战略东移,公然提出中国是它的“假想敌”,并且发动站在它一队的兄弟各国围堵中国,就使得这条路更加充满荆棘。但是,即便如此,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也为了世界各国的福祉,美中双方更加需要保持良好合作,更要极力扭转冷战思维,即使遇到摩擦时,也要通过积极协商和平解决问题,而不能相互指责,致使裂痕越来越大,如果破裂,后果可能比世界大战好不了多少。

  《蒋经国传》读后感(五):光辉之下的人生奋斗

  蒋经国是幸运的,生在伟人之家,光辉之下,生的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可又是不幸的,少年留苏,尝尽世间苦楚,中年家落,看尽世间百态,而也正是这些非凡的经历才造就出非凡的蒋经国。

  读完全书,让人感叹的是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靠家庭和运气的,不能否认,蒋经国的家庭是其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其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真本事,真能力,这是不容否认的。是很值得人借鉴和学习的,可以说蒋经国一生的故事是一本比励志书还要更加励志,更加能够激励和帮助我们的。

  其本人在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名师的辅导让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青年时代留学苏联,可以说是一段苦难的日子,也是一段宝贵的日子,在苏联,他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和帮助,孤身一人求学,后又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被外派做工,吃了一切能吃的苦,在这段日子里我想对蒋经国今后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增长了见识,吃了苦,身临其境的了解了一个新兴制度国家的制度和生活,培养了自己独立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同时他自己的做事、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珍贵的锻炼,我想在这十几年里也多了许多不曾有的思考。幸运的是,在这十几年的生活里,蒋经国并未因为苦难的生活而颓废、堕落,而是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上进、学习,增进视野,是难得的,也是幸运的。

  三七年在中苏关系缓和后,蒋经国回到国内,立即被委任到赣南担任行政专员,自此年近而立之年的蒋经国在多年的苦难和积累之后终于苦尽甘来,也拥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赣南期间,他用充沛的经历对辖区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做规划,条理清晰的设定计划,立现代制度,建现代学校,扫除文盲,发展经济,维护治安,发展文化,而这些又都建立在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的实地调查走访,加上他吃苦耐劳,了解民情和有利落实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切实的执行,所以整个赣南焕然一新,百姓爱戴,仕绅和知识分子满意,他人对他蒋太子的就成也得到改变,能力也渐渐为人所知,为人所赞。同时在赣南期间其参与的三清团组织和干校的建立工作以及在地方保卫的工作,都为他积累了政治治理经验、军事经验和人才的积累。

  后来奉父命离开赣南,参与到全国的工作中,开始逐步接触到财经和外交工作,但是此时的国民党意识一派末日景象,党内派系林立,军事的失败,民心的丧失,腐败的盛行让国民党执政时日无多,以致蒋经国在整顿上海经济的失败,也许是第一次让他在归国后的失败,后来在与苏联的交涉上的失败,连续两次的失败以及后来国民党的败退台湾,让身处其中的蒋经国感慨良多,收获也良多,让他认识到了中国的复杂,也品尝了失败的苦果,亲眼所见不次于亡国的失败以及二次自身所做之事的失败的感觉是旁观者无法想象的,我想蒋经国在这段经历后又有了蜕变,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也为他后来政治上的治理积累了反面的经验。

  到台湾后,他又有了施展的舞台,并一路走上了统治者的道路,虽然中途有类似陈诚般的小挫折,但也可算是一路顺风的。走上执政道路后,蒋经国的才能逐渐显露,带领着台湾走向经济繁荣,政治民主,这是蒋经国最大的两个贡献,也是青史留名的两个贡献。这两事成就了蒋经国的伟人之名。

  从书中来说,我看到了蒋经国的过人之处,首先是不气馁,不颓废,越是在艰苦环境,越能奋发向上的品质,其次是实事求是,吃苦耐劳,也许是苏联的那段经历,蒋经国有了吃苦耐劳,不求安逸和实事求是的品质。第三是了解群众,真心的爱护群众,他热爱百姓,了解百姓,珍惜百姓,实实在在,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办事。第四是有计划,同样我认为是受到苏联的影响,蒋经国不管是在赣南还是在台湾,做事总是事先规划,事中坚定不移的实施,所以最后大多都是好的结果。第四是超越时代的宏大视野和非凡决断力,他能够超越家庭、时代的局限,看得到世界大势,同时又能够果断实行,是要有大勇气,大智慧的,我想这部分也受到他五次访美的影响,有了美苏两国的经历,通过对比,最后他选择了美式,现在看来他是正确的。最后是有办法,有手段,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计划,也要有面对复杂环境,能够达到自己目的的办法和手段,而这些他都具备了。其他还有还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文章,演讲,学习,坚持等等,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另外,书中最后附录的蒋经国留苏日记,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让我从一个侧面,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更为真实的了解到了苏联时期的生活百态,也部分了解了那时蒋经国的内心世界,很难得。

  最后,我想伟大们都有一些相同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跟着做,学着做,我们也会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当然人的际遇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结果可能不一样,但这些优点却一定都是成功所必备的。

  题外话,这本书里面描述蒋经国办事的手段,想法,方式都可以为我们在工作中所借鉴,照着做没错的,应常看,常查,常用。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