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风中假寐》是一本由老愚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和风中假寐》读后感(一):篇篇都精彩
这里有年轻的我们不得不读的文字!
童年,身在城市中的独生子女能懂得那个年代的、失去父爱的孩子的内心吗?
成长,在剩男剩女成为社会现状的时代,年轻的我们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四千万身价”,刚走出校门的学子们,你们想过走向社会是为他什么呢?
读了老愚的文字,这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都有答案。至少有了去找寻答案的方向。
《在和风中假寐》读后感(二):生活中的治愈读本。
随手翻看老愚老师的《牙疼买药记》,生生的让人爱不释手,不装腔作势,还一语中的,这样人写的文字,真心让人很喜欢,是上品。
推荐的言语无须过多,这样一本好书,怎一句“过瘾”了得。
《在和风中假寐》读后感(三):生活生活,生而活着
知道老愚是在新浪微博上,微博犀利泼辣,颇为欣赏。
正好闹书荒,便在卓越上买了《在和风中假寐》。看了几篇之后,发现和老愚微博的辛辣的风格有些出入,可能因为书中摘录的很多都是生平散记,多了份柔软。自序里说:“不言而喻,这些文字属于被许可的文字,那些更直接的有待于一个明媚的时代。”那些更直接的文字可能在FT中文网上的专栏“剃刀边缘”上,还没有时间阅读。
我那么兴奋写读后感的原因是我通过老愚的文字找到了自己可以活得平平凡凡的理由。
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教过你怎么面对生活,怎么做人,怎么过自己的一生。成功学励志故事充斥着这个浮躁社会的角角落落,逼得你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地过活。“时间本来是供人品味的,漫长的生命历程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和沉溺,将是乏味的。”
好多人一生只是在用身体活着,丛林法则是其信奉的绝对真理。用心活着,呈现给我们花朵一样的面庞,并让人愿意亲近。好多人已经放下了生活的架子,不再踮着脚后跟仰望星空,在浑浊的大海里如鱼得水。至于灵性生活的人,万人难见其一。我们已经掉进世俗的泥沼,很难轻易解脱,但拔出一只脚想想的自由也还在自己手里。
生活生活,生而活着。只是想活出自己的姿态,如此而已。
《在和风中假寐》读后感(四):不要叫醒那个装睡的人
不要叫醒那个装睡的人
评《在和风中假寐》
初识老愚,是在FT中文网上看他的一些文章,当时看他的一些随想,或者一些关于他个人的故事,当然也有一些他对于时事的评论,觉得他的文字比较随性,有时候调皮,有时候深沉,有时候还文艺。后来慢慢了解更多的关于他的信息:来自农村,在北京工作,平时喜欢看书写字,对于各种社会现象都有他独特的分析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附和,或者随波逐流的跟随。《在和风中假寐》就是他的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叙述着他絮絮叨叨的心情,很奇怪,这些心情听起来都很亲切,他的故事里没有一个固定的格调,而是喜怒哀乐掺杂在一起,难以分辨。
社会真是一个大熔炉,不管什么样的鸟进去,都能给你炼出一粒丹出来;社会真是一个大染缸,不管黑色白色进去,出来肯定不是你预期想到的那种颜色。社会更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改造机器,他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想法和态度,曾经你认为对的,现在你不一定认为对了吧;曾经你不相信的,现在可能会相信了吧。有人说在社会中闯荡纪念,棱角都会磨没了,这句话有点问题,有些人是磨没了,但有些人还有,只是给包起来了,别人看不见。
都市陌生人,都是陌生人。我们这个社会最不缺少的就是私德,人情关系在这个社会中成了主要生产力,任何用钱和权办不到的,可能通过人情关系就能办,人与人之间的那个客气,简直超过了德的高标。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就是公德,搭便车的现象屡屡发生,公地悲剧的场景到处可见,更不用说拥权自肥、假公济私的情况了。在城市里,及时住在对门也不相互打招呼,偶尔通过猫眼看一看楼道里上下的人们,好奇心告诉主人没什么好看的。
兔子老愚,既愚且直。他对于文字的热爱,让他对于生活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他还保持着孩童般的灵性,可以看到云朵交配也可以看到天马行空;他还保持着对于生活的尊重,以及对于记忆的珍存,从他的文字中品味出来的,是岁月冲刷不掉的感情,和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虽然说“难得糊涂”是一种快乐的活法,老愚的既愚且直则是这种活法的翻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老愚的无道德社会生活准则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还在和风中假寐,那么我们最好不要叫醒他;即使刮风打雷下雨下雪,也不管他冷着吓着饿着感冒着。因为他的那个问题你无法回答:你给我生命,我拿他怎么办?
2013-3-5
《在和风中假寐》读后感(五):诗意的中年(转)
诗意的中年
文/柯勇
老愚新书《在和风中假寐》用来形容人到中年时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对于一位刚要到30岁的年轻人来说,面对这种心境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
青春、麦田、少女、春风、少年、太阳、田野,当这些意象不断出现在和风下的梦中,老愚似乎忘记自己已经快50岁了,就像当年在复旦大学给他上《佛学概论》的陈允吉老师所说,“时间是假的!”
我如此珍视书中收录的《青草》、《门槛》、《距离的权威》、《黄金的日子》四篇文章,这几篇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叙事散文在今后的日子里会被我反复阅读,在这些文字里我可以重新找回那些遗失的童年记忆,以及儿时对于土地的本真情感,它们也铺就了老愚新书里的乡土底色和自传意味。
在今天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想依靠文字寻找某个人变得越来越困难,犀利的观点突兀的站上前台,文字像个羞怯的小姑娘时隐时现,而老愚的文字却诗一般的立了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老愚的文章改变了许多人对于写作的态度,同时也教会了许多人如何写作;老愚的文章绝不浅尝辄止,他的每篇文章绝不会少于三个场景或视角,似乎年纪越大,他越能从生活中的小事里写出时代变迁的况味。
所以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会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对文字,我和他都有些洁癖,老愚对文字,特别是铅字,是有图腾崇拜的。”
在文字面前,一个人必须无比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有幸窥见了一位50岁老男人的内心,一如80年代初从陕西走向上海的那位少年,只是心结一一解开,虽然愤怒时依然金刚怒目,宁静已开始呈现在脸上。
尼采曾经对世人发问,“你的良心在说什么?”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你要成为你自己。”
当世人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麻木当深沉,把怯懦当稳健,把油滑当智慧的时候,老愚将自己静静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同为写作者,我钦佩他的勇气,作为读者,我感念他的坦诚。
在最近一期《新周刊》的专栏里,老愚回忆起幼年时打木猴的情形,“少年暗地里希望自己也能像陀螺那样,自足的旋转起来。不用人抽打,靠自己强健的心驱动,把光和热持续散发出来,烘干这潮湿的世界。”
他继续写道:人到中年,节奏会不知不觉放缓,身心一致,只为内心转动,淡定,从容,呈现一副秋天静美的画面。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曾细心观察过:每一个不足三岁的孩子,无论他们将来是美是丑,是邋遢是干净,是否会有口臭或者体臭;在他们不足三岁的时候,都是浑身散发着奶香味,没有丝毫让人厌恶的味道。
而等人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任谁也抵挡不住丑的到来。皮肤的松弛还不要紧,每个老年人身上都散发着类似剩饭一样的腐味。
正如这位朋友所描述的,肉身终究会老去,所以有人试图用文字对抗时间,我想这大可不必,因为真性情的文字自会不朽。
2008年3月24日,老愚在博客里写下这样的文字,这几句话无疑是给人到中年的最好的注脚:
午后,一个人坐在小区的木椅上,眯着眼,一会儿就入虚无里,不过,这虚无是暖的。
和风吹过,恍惚从多年前少年的脸上掠过。轻盈,柔软,那个少年渴望的,如今还在渴望。
谁也不能代替你的生命,在这四季轮回越来越像儿戏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