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12-05 01:14:57

  《地书》是一本由徐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书》读后感(一):很有趣的一本书

  是在朋友那里看到的这本书,觉得很有趣,不同于一般的文字书籍,因此我觉得它也有自己所选择的阅读人群,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搞艺术,搞创造,有一定想象力的人阅读,因为在一般人看来,那些表情就只能是表情而已。其实那是个故事

  《地书》读后感(二):用QQ表情写的书

  这书哈 怎么说 就是用QQ表情描述了一个都市白领的生活写照

  从起床 吃饭 上班 生病 谈恋爱 等等 全都有概括

  容易看懂 还算有点意思 大家可以看一看 当是图个乐子 反正生活也就这样 我们要适当找点乐子

  《地书》读后感(三):不能普及的创意只在小范围内泛滥

  昨天逛书店时偶然翻到的这本书,为对应“天书”所以取名"地书"。

  创意是好的,突破了传统的象形文字,每个人都可以根据“符号”读出自己的故事来,前面章页用到了很多的QQ表情我不大喜欢,如果能用自己的视觉语言(比如说像素块)来表现我觉得会更好。

  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价位,精装似乎也没什么必要,250的铜板翻起来不嫌累得慌啊,就算是全彩的内容250g双胶也完全应付的了的呀,价格起码可以打压一半。合理的定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不然这样的创意怎能打开市场影响受众?只在自身领域发光发热难免意淫之嫌,好的想法就应该是尽可能大的传播开来,在这个设计类书普遍高价的年代,不知奢望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地书》读后感(四):这本书在我眼中已经不是一本书了,它是一件艺术品。

  1,这本书作为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形态”或者说“概念”上非常出色:全书没有一个文字,内容都是用标识符号“写”成,讲述了一个城市上班族一天的生活。

  2,对于此书所承载的意义来说,徐冰先生没有只停留在一种颠覆性的概念上,他在符号的制作、选择和应用上完全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机智、幽默与准确。

  3,这些标识与符号在连贯的情境下,散发出不止于个体单一情感的更加丰富的生命

  4,在中国体制内的出版社里,这本书是不会通过审读这一关的,因为版权页一个汉字都没有,书名、作者、出版社、CIP、书号、条形码、定价都是印在腰封上。

  5,最喜欢半夜起来打蚊子那一段,最后的那红色血迹,真是文字所无法代替的。

  6,这本书在我眼中已经不是一本书了,它是一件艺术品。

  《地书》读后感(五):评价一本书,还是一个艺术品?

  徐冰先生的这本《地书》从设想上就可谓别具一格:全书不着一字,仅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便描绘了一个大多数读者都能理解的故事(无论ta是哪国人)。

  若从“书”的角度来进行评论,那么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其情节几乎没有亮点,也没有任何深度,只不过是对一位普通白领日常生活中的24小时进行了记述。

  然而从“艺术品”的角度来解读,关于《地书》的尝试则有不少引人深思之处。

  首先,在对内容的符号化表述上剥离掉现行语言,这让人不禁想到关于“巴别塔”的故事。在巴别塔的概念下,创作这样一种无需翻译就能让不同语言、文化、阶级、种族的人都能平等理解的“文字”,似乎象征了一种对“普天同文”乌托邦式的尝试。

  此外,如果追溯符号本身,可以看出书中运用了大量现代化符号。许多符号本身(例如:CCTV,MSN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原本需要很长文字表述的概念逐渐被固定为一个个符号,这种现象似乎体现了时代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也为创造“读图时代”奠定了基础。

  所以,其表达的内容之浅显似乎是具有必然性的:若希望符号能够被不同背景的读者所理解,就需要他们对于符号含义具有广泛的共识。因此,符号表达的内容也必须通俗易懂。

  据说徐冰先生之所以进行此次尝试,是受到了机场标识的启发。那么这次尝试的结果是否也是一则当代文化的寓言?文化全球化走向理解的快速与通俗,对快速和通俗的追求又导致了内容的碎片化和浅薄....从这一角度讲,《地书》的确向我们展示了符号化的两面性。

  当然,在它被贴上价格的标签之后,是否值得购买就是另一件事了。

  《地书》读后感(六):《地书》的平等与平等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被如此简单的封面所吸引,从图书馆书架上拿出这本白的耀眼的书。封面没有字,想来这本书在艺术类的架子里,没有字也是正常,艺术总给人不羁和灵魂自由之感,从封面我不能猜想到这本书将会带给我什么就像其他有字的书一样,只有品尝一下内容才会知道。翻到书的目录发现一连串的表情和符号,由时钟的顺序排列目录,这时我联想到了这是一本日记以表情和符号的形式,舍弃了传统文字形式,嗯,没错,是一种创新了。

  之后通过看这些表情符号在脑海中转换成文字信息,再进行一系列串联形成一段有连续性有相关性的故事片段。大体本书讲了现代人(中上级阶层)的日常生活,工作,感情等普遍现代的内容,其次反映了此人的性格特征,比如赖床拖延(好几次闹钟响),择偶标准反映出这个人的特征。

  回到主题,徐冰老师在世界也是享誉盛名的,喜欢去以新的视角给人新的思路,这次徐老师用这种现代流行的方式表达抛弃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的平等精神,从宏观来看,的确,这种方式能让更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的人能够得到同样的讯息,体现了一定的平等。再深入思考,却也体现了这个时代鲜明的不平等。表情符号、高档饮料星巴克、办公室等等并不是谁都可以拥有,谁有可以体会得到的,所以其中有些内容符号我看不懂,如果我生活在山村里,我也看不到星爸爸,看不到qq表情,我也就读不了这本书,哦,是连看到的机会也没有的。所以这本书提倡的平等是一个阶层内的平等,较小的相对平等,而这个世界更需要平等的是下面阶层,只有让他们得到更多平等,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像一个身材匀称的美少女,而不是满身肥膘在肚子上的油腻中年妇女。

  以上是我的感受,欢迎和我交流,也欢迎对我的观点进行斧正。

  《地书》读后感(七):另类的《地书》

  另类的《地书》

  在我的书房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在图书城里面看不到的书,因为图书城里面卖的都是近几年的书,而我的书房中收集的范围要广泛得多。看到这些书很多人都会惊讶,因为很多书的确很出乎意料,而越是这样的书你就越很难看到。

  在这些书当中,徐冰的《地书》应该算是非常非常另类的了,甚至能否算做一本书都很难说。因为没有书名,没有条码,没有ISBN号,没有版权页,其实最后一页勉强可以算做是版权页,不过那也是我看到的最另类,最不规范的版权页。另外全书没有一个汉字。

  在课堂上讲徐冰是我设计的一门课,内容是现代设计和艺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徐冰是中国当代最有名的现代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中最有趣最有内涵,最有魅力的就是天书系列,分别是天书、英文书法还有就是地书。其实天书也印刷成册了,只是没当成书来卖,是作为艺术品卖的。英文书法的字帖我想可能也卖过吧,至于地书我只在网络中看到过样子,不过我看到的不是这一本,那一本的封面上就是一本书,名字应该叫做《一本书》,这本地书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做《从点到点》只是没写出来罢了。

  当我知道这本书有买的心里非常高兴,马上上网去找,首先想到的是淘宝,后来才想到去当当卓越去找,还真有,挺让人兴奋的。

  下单以后盼着书到,果然不负所望,很精彩。地书的意思就是没有文字,但是只要是现代人,都可以看得懂,里面的都是各种符号,而这些符号都来自我们日常的生活,里面有很多电脑中的符号,有交通符号,有个种指示符等等,当然这里面徐冰在某些地方也借助了一点点图画,毕竟很多东西靠抽象的符号还真的无法表达,或者容易误解。

  其实最后的版权页也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的,出版社就是用的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标志,在当当上还真有ISBN号,说明还是一本正规的出版物,其实即便是一个非正规出版物,也无损于这本书的魅力,因为这本书要的就是另类,就是把书异化,把文字异化,而且你必须承认,异化以后的效果真的很棒!

  《地书》读后感(八):没人理睬的一本书

  与书法界的朋友在一起交流书法艺术的时候,提到中央美院徐冰,回到公司后,老板便让我在网上搜索其作品,于是就出于好奇选购到此书《地书:从点到点》,拿到书后,大伙茫然了,此书没有一个字,翻开第一页既然就是一些大伙熟悉的QQ表情类标示符号,看不明白,不明所以,所以老板就将这本书给到我们这些设计部的同事,希望我们能够看看,毕竟此书浑身上下都充斥着神秘的色彩,说不定能激发大伙的创作能力。

  同事们先争先翻阅着,但是,很快就被书的神秘打败了,除了该书的护封有做简要的简介外,大伙对此书很快失去了兴趣,自此便丢在书架一旁。

  出于好奇,越是神秘或神奇的事物,咱总喜欢去一探究竟,为此拿起书慢慢的从第一页看起,懵的,从一个点开始···放大···一个小地球···再放大···较大的地球···再放大···指定地球上某个点···再放大···城市里指定的某个点···再放大···某楼栋里指定的某个点···再放大···视线转到到一座房子里···再放大···一棵树···鸟叫声···如乐曲的鸟叫声···人在睡觉···闹钟想起···鸟叫声··闹钟声···鸟被惊飞···闹钟声···人听到闹钟声···睁开眼睛···关闭闹钟···看见外面在下雨···心情失落·····

  哈哈哈,跟随着这些简单的符号,好像故事也就因此慢慢的展开,慢慢的发现这本书是一本很具有阅读学的书籍,此书不需要文字,也不需要翻译,只要细细的看就能够读懂书中所讲,就这样读着读着,常常会想到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与之共鸣。

  之前对树立的目录完全没概念,后来读过几篇之后,回头再看,这才明白此书富有逻辑性的牵引,起点起床,八点上班,九点到公司,十点去星巴克,故事就这样围绕着一天二十四小时生活动态展开,各类符号妙趣横生的记录着现代都市生活,而且这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动态整理得很严谨,看完整本书,想到作者,他是在怎样的动机及力量之下完成该书的,真为之好奇。

  这本书不是谁都愿意读,也不是谁都能抛下外借一切干扰,静下心来慢慢的推敲很单纯的城市生活故事,这样的故事感觉就是表现你自己的故事,也可是是诉说别人的故事。

  我自己觉得这本书是一个本很好的起点,文学创造不一定需要用文字,诉说身边的故事,以及路人甲,名人乙的故事完全可以用这些各类符号代替,这样故事的架构或许就不再需要华丽的文字来装饰,故事情节,由个自的脑海来讲述来撰述。

  《地书》读后感(九):有趣的《地书》

  偶然看到朋友推荐的奇葩书,忍不住好奇心,托人买了一本。本以为看不懂,可是一看网上几句话的介绍,就大多数都明白了。早知道不看介绍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没有文字,题名页没有文字,版权页没有文字,只有书腰上有字《地书:从点到点》,可是书腰却不是书的固有属性。这可以说是图书馆编目工作中的特例。上海图书馆的目录里有简单的描述,做得相对规范一些。我不服气,尝试用Word软件输入作为书名的这五个字符(三种不同的字符),还是可以实现的,用Webdings和Wingdings字符集即可。可是在Web浏览器上,这些字符集还不能显示。所以说,一般的图书馆编目软件,及时采用了Unicode字符集,要描述起来也有困难,除非安装专用的字库。

  该书描述了白领工作和生活的一天,包括早晨鸟叫和闹钟唤醒起床后排泄洗漱的过程,包括挤地铁时候的着急心情,包括上电梯时候遇到去二层不愿意走楼梯而非要搭电梯的讨厌人,包括上班时候的各种思考,还有读书感想、旅行见闻、奢侈名牌、网上聊天,也包括下班后上夜店的娱乐和梦中的艳遇等。

  我试了一下,觉得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可是书里却有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第16、66、106页)!

  我觉得作者一定受到东巴文献的启发,所以看上去似曾相识。

  同事看了认为这就是绘文字(emoji)表情符号的全面应用,1999年刚开始用日本雅虎邮箱时,人们最喜欢订阅的是乐天贩卖通讯,满屏的颜文字,超可爱。不过我感觉作者还是对这些表情符号进行了扩充和加工,话说要画那么多的图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这书应该具有国际性,在世界发行都可以被读者接受。特别是其中的网络语言,提到了Twitter, Facebook, Google , Yahoo, MSN等,都是国际性的。

  不管大家如何评价,起码这本书是一种另类的尝试,也唤起大家对象形文字的兴趣。在网络时代,各种可能性都会发生,为什么不探索一下呢?

  以下是第二页的部分内容:第二页的部分内容

  《地书》读后感(十):破解无字密码

  是在北京图书大厦撞见《地书:从点到点》的,犹如他乡遇故知,想出手请回,高达四十八元的定价吓着了我。网络书店应该会有吧,打完折,至少可以省十来块呢。从京返郑,随即在当当网下单,以三十三块九毛得之。曾在书店工作多年的我,由此竟有种罪恶感,不禁想到《书店的灯光》作者的话:“电子商务将人们困在计算机前而不再光顾商店。所有我们这些曾在‘普林特斯’工作过的书虫都参与构建了这个将‘普林特斯’抛弃了的未来,我们大家留下的是一片空旷。”

  之所以说是“故知”,缘于几年前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得知徐冰有这么一个作品存在,感觉很有意思,一直期待能够成书。当年的报道附有一幅开篇插图,与之相比,《地书:从点到点》调整了不少,将主人公由一个有老婆孩子的商务人士更换为单身的白领,并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注水”。创意无价,按照这种思路,完全可以铺排出N本读物来,但对我来说,那样的话,新鲜度恐怕会降低。

  《地书:从点到点》没有任何传统文字,不是绘本,不是漫画,以各类标识符号叙事。在标识符号的选择上,徐冰尽量挑国际化的,货币用美元而非人民币,快递公司用DHL而非中通,网络书店用亚马逊而非当当,等等,皆指向其“普天同文”的理想。版权页与正文一脉相承,没有一个汉字,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印数等项目,皆用标识符号及阿拉伯数字标注。手机二维码相关信息为:“《地书:从点到点》是一本无‘字’却可阅读的书,它面对任何地域、文化及教育背景的读者都是平等的。感谢:诗人翟永明对这一概念的支持,制作过程中张加小姐的贡献,出版前期王沛、张文超、孔希、耿雪的投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瑞林总编及杨静武先生对大陆版实现的支持。——徐冰”

  因此,出版方不得不在腰封上加以说明:“看不懂?天书?错了!这本书的名字是‘地书’!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徐冰历时七年,经典作品《天书》之后又一奇书问世!《地书:从点到点》是一本用各类标识符号写成的书,妙趣横生地记录了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艺术家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本无‘字’却可阅读的书。这是一本在哪里出版都不用翻译的读物。任何人,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就可以读懂它。”

  阅读《地书:从点到点》,是一个近乎破解密码的过程,“有当代生活经验”至关重要,否则面对纷至沓来又不知所云的标识符号,无疑如同读天书。说实在话,对某些品牌商标、影片代号等,我也犯晕,不过大致知道它属于哪一类,前后能顺下来。有读者用中文翻译这一版《地书》的故事,有一万四千多字。其实译出来再读,就索然无味了。各人凭借不同的生活经验去解读,由于介入当代生活的程度不一,所得也各异,各有其趣吧。

  我的印象,其实标识符号也能表达不输于文字的细微情感,有些地方甚至比文字更见妙趣,如表达主人公心口不一方面。在书里,徐冰顺便将自己的这本书宣传了一把:主人公在书店瞧见这本书,疑惑不已,走出书店半天还在思量其内容。不知为何,前六章(即下午一点之前)的脸部标识符号与后面的不同,直接采自网络,印刷效果发虚。还有一处疑问,七点零五分之后又过了五分钟,应该是七点十分,而第二页第三、四行的图标却显示是七点十五分,怕是错了吧。

  《地书:从点到点》没有一个汉字,我却写了这么多字的观感。唉!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