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雄的手抄报精美

发布时间:2022-02-28 11:04:22

关于英雄的手抄报精美内容一

关于英雄的手抄报精美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位于于都县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

我的家乡,在金沙江畔。

小的时候,学校每年清明都会组织去烈士陵园。

家乡不大,烈士陵园也不大。两座山之间的小山坳里,有一圈淡红色的围墙。一条笔直的路,直勾勾地通向最大的两座墓碑——那里,埋葬着两位红军战士。

80多年前,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两位红军随小分队垫后,后来又留下来发动百姓革命。在军阀和地主武装的围剿下,两人弹尽粮绝被俘,牺牲前受尽严刑拷打。

几个胆大的百姓偷偷收殓了他们的遗体,在一个小荒坡上草草埋葬。解放以后,一位老人指着山上的两个小土包说:“那里埋着两个红军。”

后来,政府重修了两座坟墓,立了碑,围绕着它们,修起了这座烈士陵园。

一年又一年,看护烈士陵园的大爷要给一波波孩子讲两位红军牺牲的故事。小学6年,我听了6次,人还是那些人,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一尘不变。

他们的故事本就简单得可怜,见过他们的人很少,知道他们的人也很少,他们还没来得及轰轰烈烈,就牺牲在了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边上。

除了坟冢,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也无所谓发掘历史。他们只是数万红军中的普通一员,大海中的一滴水。他们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叫什么,也没有人知道。

多少年来,我们听着他们牺牲的故事长大,却渐渐忘记了他们。

听到后来,我和同学都不再听了,眼珠子轱辘转,看蜜蜂,看蝴蝶,数坟头有几朵小。走过了规定的程序之后,清明,其实更像是一场春游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去过那座陵园。据说,它的四周现在渐渐变得繁华,有了高楼大厦,通了宽敞的马路。守陵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换了别人。

但墓碑还是那些墓碑,故事还是那些故事,那座陵园,一尘不变。

关于英雄的手抄报精美内容二

关于英雄的手抄报精美

长征途中,担任师长的贺炳炎一条胳膊被打断了,半个身子被鲜血染红。他挺到了战斗结束,因为流血过多而昏迷。

在一个小村子里的打麦场上,卫生员抬了个大凳子,用绳子把贺炳炎捆在凳子上,什么麻药都没有,踩着贺炳炎的身子,用锯木头的锯子为他截了肢。

在场的贺从凳子底下的一摊脓血里扒拉出一些东西。后来做战斗动员时,贺龙从怀里掏出手绢打开说:“同志们,这里面是你们师长的骨头渣!”

就像贺龙捧回的那几块骨头渣,历史里,藏着我们的根和魂。

我们这支队伍,曾不只一次次接近“石达开式的覆灭”,却没有人认为革命的火焰会熄灭。许多年后,当我回想起就像家乡埋葬着的两位垫后的无名红军,突然间产生了再去看一看他们的冲动。

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长征中,垫后往往是最危险的任务。强渡湘江时,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4师,整整一个师没能渡过湘江,牺牲殆尽。34师最后一次师党委会的记录上只有两条:第一,把所有的电报和机密文件烧掉;第二,如果谁还能活着出去,3个月以后井冈山上再见。

总要有人向前冲,也总要有人去垫后。历史,让我们懂得尊重。

在埋首长征故纸堆中的日日夜夜,我和我年轻的同事无数次被这种濒临死亡时的坚强所震撼。越接近真实,眼泪就越难以止住。

这种震撼,甚至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

埃德加·斯诺所说:“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1985年,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撰写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成为畅销书。从1972年向周总理提出要写长征,他用了13年探求长征背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2000年世纪之交,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全球几十位顶级专家,评选人类1000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100件事。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事件必须深刻影响人类进程。

结果,中国有三件事入选。第一件是火药武器的使用,第二件是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服半个欧洲,第三件事就是长征。

美国,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它的每一位伟人,几乎都被拍成过好莱坞大片,它所经历的每一场重要战役,几乎都是本国经久不衰的文艺创作题材。在这个年轻的国度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和阵亡将士公墓,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又一座英雄的雕塑。它在不断宣扬真实英雄的同时,也在不断虚构着能力各异的超级英雄。

2013年,美国人潘亚当骑着摩托车重走了长征路,路上他一次次被问起原因,他回答:“因为我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其实,美国人真正感兴趣的,是那群衣裳褴褛的人在超自然的极限条件下迸发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不用否认,长征是一场突围,是失败后在没路的地方找路的无奈之举。正因此,人们才习惯于用“奇迹”二字形容长征。

长征,历史是表,精神是核。有人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好比一个人的血肉和灵魂。人不能没有血肉,也不能没有灵魂。国家也一样,gdp是一个国家的血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今天的人们,无需再去啃树皮、吃野菜,无需再徒步两万五千里。但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依然是荆棘与鲜花并存。要前进,每一步都可能碰壁,每一步都可能流血。长征,往大了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往小了说,就是一个人决不向困难低头的气概。

回望长征路,不是重复过去,而是面对今天。

阅读更多手抄报,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作文频道。
喜欢作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