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世界》是一本由刘洪妹 吴冠莹 编著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言一世界》读后感(一):一言一世界
小品文体制短小、意味隽永,杂言小品少则十余字,多也不过数十字,记录了作者随物触发的感慨、对人生价值的感叹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问。它往往通过极小的篇幅,配上诗意的语言和意境,体现作者触景生情的心灵火花与深思熟虑的哲理感悟,因而极具价值。但一部完整而全面的杂言小品选本至今仍未见到,本书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人生哲理、为官之道、世态炎凉、居家琐事到山川风物等无所不包,用恬淡闲雅的格调,将深刻的处事哲学与人生哲理娓娓道来。
杂言小品不需要古文的庄重严整,也不需要像游记散文那样注重写景记事。它是文人兴之所致,随意挥洒而成,记录了文人理性思考中的闪光点,宦海沉浮中的人生感慨,这就决定了杂言小品重思想而不重形式的特点。本书作为杂言小品的选本,通过作者的遴选,取其精华,时刻闪动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和睿智的处世哲学。
《一言一世界》读后感(二):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些小品文的作者多为下层小吏、平民布衣或“山人”、“闲人”。他们享受世俗的物质生活,但又不过于执着;向往高远的精神生活,但又不脱离世俗;满足于现世的幸福、人间的乐趣,但又向往着人生自由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理想。于是,他们以诗意的眼光来关照生活的细节,将世俗生活风雅化,以此寻求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也便有了他们笔下那些散发着灵气和韵味的小品。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只求“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小品文就是“闲人”于“闲日”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几许风雅,几许落寞,或许是我们某一刻的心情和渴望吧。
于丹说: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人们虚度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要让人们在闲适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是的,闲适是也应该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浮生扰攘,我们总是在奔忙,偶尔偷得半日闲暇时光,安然闲坐,翻开美文,沉浸在古人闲适自在的世界中,这里有风舞霞飞的美景,有花开鸟鸣的风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有看透尘世纷扰的安宁和恬静。偶尔的清闲,让我们回归自己和内心,静观世间繁华,我心自安然恬淡。因为安心,所以从容;因为从容,所以优雅。
《一言一世界》读后感(三):谈禅论道、评诗品艺中有大乐趣
清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老子》《论语》等。先秦以后很长时间,清言创作基本停滞,只能在《世说新语》、《抱朴子》中找到只字片语。
唐宋时期,清言小品才大量出现,主要出现在文僧和儒家学者的语录中。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创作,则到了明清时期。明代朱存理著有《松下清言》,其中所写,多为品砚、观书、评画等雅事。这是明代较早的清言体小品,对晚明清言创作的兴盛有一定影响。屠隆的《婆罗馆清言》、《续要罗馆清言》,在谈禅论道、评诗品艺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寻觅心灵的归宿,语言简约洁净,平淡文雅,既有天趣,又有神韵,颇显空灵,开启了晚明清言体笔记小品创作的风气。清代张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其清言小品代表集《幽梦影》,文笔优雅洒脱,内涵丰富,饱含情趣和理趣:“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文辞优美,雅趣盎然。“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把山、雪、月、霞等景象相提并论,空旷高远,自有一番情趣。“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人,映雪宜对高人。”花间对佳人,月下听琴声,雪中访至友,岂不是人间乐事?
写清言的人,大多是一些怀有归隐之意的落寞文人。清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每则不超过100字而境界全出,人生哲学!生活艺术和语言之美自然结合,状如天成:
“修净土者,自净其心,方寸居然莲界学坐禅者,达禅之理,大地尽作蒲团"
一一明屠隆《姿罗馆清言》
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一一明 陈继儒《岩栖幽事》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一一清 张潮《幽梦影》
清言只是一种片断式的社会生活的记载,它反映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个小小的侧面,正是这个小小的侧面渗透着为人处事的真谛,正所谓“微言大义”。
《一言一世界》读后感(四):清言小品源出于先秦散文
“清言“又称清语、清话、韵语、隽语、警语、格言、语录等。它是一种格言式、语录体的随笔小品,是用简洁的语言表现深刻哲理的箴言或警句,是随时的片段的心灵感悟和人生省察的记录。现代有人称之为“文艺格言”或“语言小品”。
清言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诸子著作,如《老子》、《论语》中已有清言的意味。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这种对自然、生活、人生的踢人和把握,整饬而又灵动的句式,凝练简约的语言,已具有清言喜爱品的意味和形式。但它只是在整部作品中偶尔出现,只能算作清言的雏形。魏晋时,玄学大兴,士人为躲避政治迫害,崇尚清谈,手执麈尾,咳珠吐玉,以显风度。《世说新语》便辑录了不少他们的清谈妙语。晚明时,《世说新语》备受士人青睐,文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创作出清言小品。但是,《世说新语》中的清语、韵语、隽语、警语等式融在叙述语言中的,还不算是独立的“清言”。
唐宋时期,清言小品才大量出现,主要出现在文僧和儒家学者的语录中。唐代出现了用俗语辑录高僧谈话的禅家语录。到宋代,则产生了模拟他的儒家学者的语录。如《临济录》、《碧岩录》、《近思录》、《朱子语类》等,便是上述两类语录的代表作品。明中叶以后,王守仁的语录体哲学著作《传习录》,代替《朱子语类》成为士人的必读书。
清言直接继承了禅家、儒家的“语录”,所不同的是,他将“语录”更通俗化、世俗化、感性化、趣味化,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随笔体式。清言在明中叶后正式走上文坛,晚明、清初是清言创作的鼎盛期,清言成为明清两代的“特产”。
清言在题材上比“语录”更加丰富,除了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外,山水园林、花鸟虫鱼、茶酒蔬果、琴棋书画、诗文戏曲、书史杂谈、佛老哲理等等,无所不及,表现了士大夫闲适清雅的生活情趣。
清言的语言风格多闲雅清逸,平淡简约,隽永有味,韵趣俱佳。清言多是作者在书斋中静思默想、独悟自省时的真实记录,是作者智慧性灵的感性显现,其中又韩深刻的理性思考,可清醒人脑,可启迪人思,又可冶人性情。
《一言一世界》读后感(五):安得长者言——把玩《一言一世界——杂言小品赏读》 陶建国
日前,又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言一世界——杂言小品赏读》。这套“闲雅小品丛书”着实令人喜欢:三十二开的幅面,令人握书非常适手。饶有古意的国画封面显得雅致,书腰处由大半页半透明的手工纸做护封。这种护封纸也叫蚕丝纸,有丝丝纤羽飘起,犹如闺房中撩起的一角锦帐。读此书,则像是隔着锦帐看美人,开始想一探究竟,读后却欲罢不能。
“杂言小品”这种富于哲理的箴言警句,在《论语》那里就开始滥觞。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火花,是中国杂言小品最初的灯火,在悠远的历史深处闪着光芒。现在捧读《论语》、《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文章,就如同与一位位慈祥的长者逐个交谈: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自己。每位长者的话都令人凝思,却又不知所措。自春秋以降,岁月似乎证明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严刑峻法、墨家的“兼爱非攻”,都不能成为治世的良方。在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佛教也已西进东渐。最后,拓跋氏将云冈石窟从大同复制到中原(洛阳龙门),中国文化便融合了“克己复礼”、“上善若水”、“拈花一笑”的所有奥妙。
到了魏晋南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记录了当时的清谈意趣,士人的玄虚妄语,大夫的逸闻趣事,人们的价值取舍,都在他一段段的简介里活灵活现。其实,并不仅仅是刘义庆为后世的“杂言小品”奠定了范式,佛教中的“偈子、箴言、语录”也是这种文体的重要借鉴。于是,杂言小品便在文坛上流行开来,当时的士人就如周华健在《朋友》中唱的那样:一句话,一杯酒,一辈子……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表扬了张居正,指出明朝的衰败实自万历朝始。然而,自宋太祖开始历朝都特给文人士大夫面子,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对官员手段毒辣,却并未根本伤及文官制度,万历皇帝个人的立储意愿在一群文官的抵制下无果而终。于是,皇帝颓废,矿税严酷,士人隐逸,大夫清言,造就了明末清初杂言小品的鼎盛。《四库全书》卷一三二《增订玉冰壶提要》中这样说:“山人墨客,莫盛于明之末年,刺取清言,以夸高政,亦一时风尚如是也。”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菜根谭》《呻吟语》《小窗幽记》《幽梦影》《格言壁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清言小品文集,一时蔚为大观。 所谓“杂言”,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杂,二是形式杂。从内容上说,“杂”虽“杂”焉,然皆不出儒家“修齐治平”,道家“隐逸遁世”,佛家“幡然顿悟”的范畴;而在形式上则诗文楹联百花齐放。这些“杂言”大多无标题,作者付梓时,将各条归类于以上三个范畴的不同门类。摘自吕坤《呻吟语》的《“五不争”之味》说:“余行年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人问之,曰:‘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盛气人争是非。’”吕坤是万历二年的进士,曾任山西襄垣知县,在一线践行张居正改革方案。后累官至刑部侍郎,亲眼目睹了张居正的下场。他在《呻吟语·序》中谓:“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道出了他心中的焦急和无奈。其实,不特封建官僚如此,就是民间商人也这样。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堂屋正中挂着一块被视为传家宝的匾额,上面镌刻著名的“四留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最后,康家还是败在一场对慈禧太后接待上。
《一言一世界》也以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小品为开篇。读过他的文章后,人们会发现,文中展现的诸葛亮,既不同于陈寿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也相去甚远——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地道的儒生。大家熟悉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自然不会落选。但如:曹丕、刘伶、葛洪、道原、杨时、吴亮、王达、薛瑄、郎瑛等人,若非专业人员,基本是不会读到他们的文章的。编辑者竭力收集,认真编排,以时间为主线,由梁启超的文章为收束,基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杂言小品的大概。
同时,本书的文章取舍兼顾了多样性,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中“三教合一”的特点。从修身养性,治学为人,情操陶冶,世态炎凉,个人兴趣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风貌。所选小品,对当下被社会浮躁之气包围下的人们,不啻有耳提面命之功效。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确实常有“安得长者言”的烦恼,需要一个温文尔雅且智慧无穷的长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指点。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倪萍那样有个智慧的姥姥;或有,也未必能记住那些“姥姥语录”,那何不一读《一言一世界》。 二○一二年五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