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让眼睛看见朴素
眼睛不仅是人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还是心灵的窗户。要让眼睛看见朴素,那首先得叫心灵看见朴素,叫心灵亲近朴素,叫心灵拥有朴素。不是吗?
有的人,他们的眼睛是向上看的,看上级领导的眼色,看达官贵人的神情与脸色,看能够提拔自己的人的一举一动;他们看不到朴素,看不到朴实,看不到下层的苦乐年华。也许他们能够“风光”一辈子,也许他们能够“荣华”一生一世,但他们心灵的眼睛早已瞎掉,无法享受让眼睛看见朴素的美妙感觉与体验了,他们真是白活了一生一世啊!
其实,让眼睛看见朴素就是让眼睛往下看,就是让你的心灵要拥有悲悯的情怀、菩萨的心肠与人性的光辉。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一个让眼睛看见朴素的人。晚年的他时常陷入痛苦之中,因为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农奴的悲戚的生存状况。以致他在路上看到一个比他穿的破烂的人时,他就伤感不已,总是扪胸自问,为啥别人比自己活得那么窘迫呢?于是,他把作品的版税捐出来了,把自己农庄的田地献出来了,用自己的钱开办学校,让农奴的子弟免费入学……甚至在他病死的小火车站里,他还一味指责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世界上有病苦的人千千万万,为什么你们只来看我一个人?
因此,我们今天提起列夫·托尔斯泰,除了为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所深深震撼外,还深深为他这种晚年的思想光辉所感染。是啊,一个人能够写出如此煌煌巨著已是难能可贵,还能让眼睛始终看见朴素的世界、朴素的农奴、朴素的人间苦难,并为之好不迟疑地加以改造与抗争这个不平等的世间,列夫·托尔斯泰的确是俄罗斯的一面镜子,的确是世界的良心啊!
行走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若你肯施舍给乞讨的人十元钱,让他吃上一顿饱饭,那你肯定是让你的眼睛看见了朴素;与亲朋好友聚餐后,若你愿意把剩余的饭餐打包,冰冻留存明天再吃,那你肯定是让你的眼睛看见了朴素;拒绝高档品牌衣帽的诱惑,心甘情愿穿一双北京老布鞋,让自己脱离物语的羁绊而身轻如燕地行走,那你肯定是让你的眼睛看见了朴素……
记得苏轼与佛印之间的一段对话,苏轼戏谑说说,在我眼里,你就是一滩粪;而佛印则说,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尊佛。苏轼高兴不已。而苏小妹则说,谁心里有什么,谁的眼里就会看见什么。闻斯言,苏轼惭愧不已!这当然只是一段轶闻,不值得相信;但谁心里装满了朴素,肯定谁的眼里就会看见朴素,却一定是颠扑不破的真谛!
月如邮戳天地远,让心如月清!滚滚红尘中,让眼睛看见朴素吧,让你的心灵少一点对于物质不满足的抱怨吧,多一些对于朴素情怀的追求吧!
作文二:让眼睛看见朴素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多年前的一个春日,简单而淳朴的生活跃入哲人的视线,用眼睛看见朴素,那么,在每一个时代就都可以找到慰藉人心的清泉。让眼睛看见朴素,心灵就能泉清月明。
“朴素”二字,拆开看,无非是“素木无华”“白练无彩”,朴素的生活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让眼睛看见朴素,就是从简单乃至清贫的物质生活中,汲取心灵的诗意与美好;就是透过金钱、物质所遮蔽的层层外衣,去发现思想的简单与淳朴。
用眼睛看见朴素,发现朴素生活所传达出的生活真谛。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拒绝牛奶、黄油和鸡蛋,悉心观察廉价食物的制作与生产,从而发现简单生活的美好;他亲自下地犁耕,做木工活,亲眼注视着大地由贫瘠走向富饶,原木变成家具的过程。这些朴素的生活投射到他眼睛,化作了对原始、自然、本真的生活本质的感悟,化作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朽的杰作。他用眼睛看见朴素,从而才真正拥有了朴素的内心,完成了心灵的救赎与对生命的悲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用眼睛发现“朴素”之美,就是将目光聚焦到天地之“大美”。目光所及之处,那最简单平凡的生活是朴素的最直接表现,而最真实的朴素与物质的丰腴或贫瘠无关。让眼睛看见朴素,其实是用眼睛剥去覆盖在朴素之上的表象,去触摸清洁向上的心灵。
让眼睛看见朴素,才能让心灵回归朴素。刘亮程,坚守在新疆沙漠边缘的小村庄,用作家的双眼观察朴素的乡村,在《一个人的村庄》中,他写道“我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看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这一方土地”;王安忆,观察上海最简陋的弄堂与都市街头最质朴的民工,把平民的生活化作《长恨歌》中的细腻,她说:“我的生活很单调,就是观察与写作”。无论是乡村,还是都市,这种对朴素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唤醒了自己和读者对物质生活异化的拒绝。
让眼睛看见朴素,在今天的社会尤显珍贵。拜金女马诺和众多为博上位不惜以丑闻炒作自己的明星,眼睛被物质欲望蒙蔽,在坊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舌尖上的中国》《一城一味》等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最原始的食材与最简单的加工方法,在朴素中带给人们对生活的原始品味。
让眼睛看见朴素,需要一个人守护住清洁的心灵,需要一个社会维护时代的正气。放下对物质的贪婪欲求,对财富的无止境攫取,遏制对私欲的无限制膨胀、对道德的无原则背弃,如此,一个个体才能拥有发现朴素的双眼,一个社会才能拥有从朴素中洞察社会顽疾的守望者。
让眼睛看见朴素,让心灵居于清洁沃土,让生命栖居诗意生活,这才是对世道人心的回归与维护。
作文三:让眼睛看见朴素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朴实无华,第二种是超凡脱俗,第三种是返璞归真的朴素。”朴素之美,在于其纯洁的本质,在于其淡雅的芬芳。何不用明亮的双眼,去捕捉人世间那弥足珍贵的朴素之美呢?
朴素不仅是外表质朴,为人朴实,还要眼睛向下俯视天下苍生,更在于内心澄澈,远离世俗的名缰利锁。于丹曾言:“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的太少。”人们总是被华丽的外表所迷惑,内心总是被名利物欲所左右,而忽视那真正美丽的东西。我们的眼睛需要看到朴素之美,我们的心灵需要除去世俗的污浊。
褪去名利的外衣,将眼睛定格于贫穷,让悲悯之花在荒芜的非洲大地绽放。出身高贵、极具文学艺术天分的史怀哲,18岁便成为法国著名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被推为演奏巴赫第一人,30岁之前,便摘得哲学和神学博士的桂冠。就在人们认为他将书写自己美丽人生的篇章时,他却将目光投向了那遥远的荒芜非洲大陆,只是为了一个忧伤的非洲雕像和一篇新闻报道,就毅然弃艺从医,在非洲默默行医五十年。
正是史怀哲丢弃了名利的束缚,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非洲倍受疾病折磨的人民,他才成为非洲人亲爱的“非洲之子”,也成为世界的心灵医师。史怀哲无疑是最伟大的人道主义圣徒,因为他眼中的“朴素”叫悲天悯人。
“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当南非共和国实现了全国的和解,当南非国父曼德拉的声誉达到顶峰时,曼德拉却选择隐退,1999年6月辞去总统一职。曼德拉最终把自己还给了家人。其实,曼德拉从来就不是一个战士,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南非的民主和解放,从来就不是什么权利和地位,所以当这一愿望实现的时候,曼德拉重新回归他的本真,回到亲人格拉萨的身边,到莫桑比克享受大虾的美味。
这才是真正的圣贤,相比那些为蝇头微利、头顶皇冠而置天下苍生的生命而不顾的政治家,曼德拉的“朴素”是那样的熠熠生辉!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繁华的世界,这是一个荒芜的世界。”
无论是寻找世俗情缘的仓央嘉措,还是以儒为表、佛为心、道为骨的南怀瑾;无论是弃文从政,救民于水火的瞿秋白,还是忍受家族离散之痛的亚洲女神民主斗士昂山素姬;无论是为圆儿子求学之梦绣出《清明上河图》的癌症母亲姚厚芝芝,还是被撞得头破血流却丝毫不后悔的方俊明。在这个物质繁华、精神荒芜的时代,他们坚守的这种东西叫“朴素”,可以弥补我们心灵的荒芜。
我问佛:为什么不给世间所有女子闭月羞花的容颜?
佛说:那只是一具皮囊,真正的美在内心。
正如海子所言,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纵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心怀朴素之念,抵制奢靡之风,用心倾听,耐心寻觅。
作文四:让眼睛看见朴素
朴素是什么?
朴素是当权者们永不更换的破旧衣裳。
国家首席、外交大关为何权力丰硕却无忍换一件新衣?只因朴素让他们这样。古有秦始皇,娇爱纷奢,聚宝如云,不知百姓苦难,一味追求所谓的奢华,进而变成奢侈,国不可泰,民不可安,终激起民愤于大义,一举推翻秦王朝,秦始皇的贪婪之心使昔日灭六国之威风尽扫其颜,倘若亲王有一颗朴素之心,不沉溺金银,使财务尽予百姓,奈何沦落为如此下场?周恩来亦不然,平日里一身简朴的中山装便可知其朴素之心,朴素并非仅在外表,而由内散发,周恩来爱民如己,无胜人之势,乃有我大中国之崛起,举百代而不衰。朴素是种精神,由内而来。
朴素是科学家们功成名就时苦苦探求。
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让中国粮食领域得到巨大的发展,民饥之难得以缓解,当其因此获得荣耀之时,袁隆平还是依旧穿梭在农田间,没有光环的笼罩,他还是最朴实的育种农民。居里夫人从未停下寻找镭辐射的脚步,这一重大发现后,本可凭此获以金钱荣耀的她,却毅然放弃这种权利并公开于众,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她日以继夜的在破烂房屋中苦苦探求,是朴素的精神支持着她在科学道路上勇敢坚定地走下去。不只有她,还有他、他们……
朴素是蓝天上一抹不变的白云。
碧蓝天空是没有任何修饰的朴素美景,是大自然所给予的礼物。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静谧,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天地不曾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最美源于朴素,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朴素吗?
流水淙淙,奔向长流,追逐的是朴素;大雁长飞,展翅翱翔,追寻的是朴素;仰天长望,欲穷千里,感悟的亦是朴素。朴素并非带着任何神秘色彩向我们走来,单单是破旧衣裳,苦苦追求和一抹不变的白云,朴素为我们所发现,它就是那样,没有杂质的像一块透明的玉石,却携带着大自然最纯净珍贵的气息。
你看亦或不看,朴素就在那里;你想或不想,朴素仍在那里。用心去感受,让眼睛看见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