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之谓生存,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是为了自己。既然选择活着,就不能苟延残喘,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无论是在繁华都市里人潮拥挤的街道,还是平凡小城里无人问津的角落,总有一群人,他们平凡得再不能平凡却又无法被人们所忽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乞丐。这些人总是伸出自己黝黑的手,或是端着一个破碗,颤巍巍走向前来,又或是趴在路边,他们试图去接住什么。可是当你仔细看这些人时,才发现,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肢体健全的,甚至年龄并不大,或许,他们当中的一些是被人逼迫,可是如果内心没有懒惰的想法,又怎么会受人胁迫呢?他们都放弃了一条原本属于自己的道路,而选择了这样一条他们自以为无比“轻松”的生活方式。孟子曾说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当今社会,这样和孟子的观点相悖的人,层出不穷,大行其道,而且好多人把乞讨看做一种生存的手段,堂而皇之的行乞,宁愿放弃尊严,接受嗟来之食,也不肯用自己的双手获取报酬。我们要谨记:生存,并不是苟活。
活着,我们就无时无刻不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着,可渐渐地,我们生活的追求不再是温饱,而是有温饱变成了奢侈。人的欲望就想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就像《伊索寓言》中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渔夫和妻子原本住在一个破败不堪的草棚里,在偶然发现神奇的金鱼后,他们一次次地向金鱼提出要求。起初,他们只想要一幢石头做的小房子,但当他们发现金鱼似乎能无限满足他妈的欲望时,他们被不断膨胀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像疯了似的,不停地提出荒谬的要求。甚至要成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教皇。最终,金鱼愤怒了,可怜可悲的夫妻又回到那个破草棚里,一切都像一场梦,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活着,没有温饱不行。有了温饱,奢侈并不是生活的极点。
活着,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需要发展,但发展是需要依据和资本的,并不意味着放纵,肆意的发展。譬如,新东方的创办者俞敏洪,创业之初,他便经历了两次高考的失利,第三次意外考中北大的非凡历程,他又在北大任教两年,这一切的经历和教训使他沉淀了更多的思想,也使他产生了创办新东方的这条创业之路的想法。无论是在艰苦创业之初,还是在名利兼收的当下,俞敏洪的发展从不停歇,并且是沿着一条无形的轨道有条不紊的行进着。即使在刚开始,俞敏洪创业有着极大的风险与挑战,但他的成功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可能性,甚至是必然的,因为在他身上有着超凡的毅力和勇气。无论如何发展,俞敏洪从未使发展变成一种放纵。再如房产大亨潘石屹,28年前从甘肃天水的穷山沟走向深圳,当了一个泥瓦匠,后来成为一个包工头,到现在把房子修到全世界的房产大亨,中国首富,他的钱有多少亿,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可是他的生活很简单,从不奢侈,更不用说放纵了。
活着,从来就不是肉体的苟且偷生,也不应该是生活上的穷奢极欲,而应该是灵魂的不断净化,高尚,是思想的完美释放,是生命价值的无限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