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年抗战要改为十四年抗战

发布时间:2022-04-17 02:11:51

八年抗战变十四年抗战这一消息相信大家都有耳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为什么八年抗战要改为十四年抗战?以下是生活日记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八年抗战替代十四年抗战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抗战替代十四年抗战的原因

原标题:“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背后的原因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提法改变的背后实际上是史观的改变,而这改变发生的进程是“民间倡议-官方回应”,有学者多年前就发出过相关呼吁。

昨天,“八年抗战”改“十四年抗战”刷屏了朋友圈。

近日,一份署名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所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在网络流传,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网络图片

文件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1月10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向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确认此事。工作人员表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贯彻中央相关精神,2016年10月,国务院相关领导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当时要求教育部各部门通力配合,两个月前已要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落实该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

新京报记者查询公开资料了解到,“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而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其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挑起“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纪念碑。资料图片

教材修改体现的是什么?

就教材的编改问题,新京报记者联系到教育部所属的一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其介绍了教材编写和修改的大致流程。

据介绍,目前中小学教材均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纲编写,大纲即是起到规范教材观点的作用,一旦国家在不同领域学科有了新的观点和意见,就会通过大纲进行贯彻,让建材通过修改发生变化,教材需要代表和体现国家观点。

在流程方面,教材编写部门会组织大学教授、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对教材进行编纂,之后交由教育部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查,签署意见之后,教材才能公开发行使用。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抗日战争。资料图片

教材修改对理解抗日战争有何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经盛鸿告诉新京报记者,长期以来,“八年抗战”这一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包括他自己,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日军历年侵战中国领土略图。 资料图片

经盛鸿表示,“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早在建国初就曾出现过,东北书店就曾出版过《十四年抗战史》。此次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说法,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承认了这一概念,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认为,此前习惯上“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抗战烽火燃遍全国,不再局限于东北,只要是有日军侵略的地方,都掀起了全面的抗日战争。现在,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将“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不过,刘江永还认为,修改之后,还需要在教学及公众的理解中厘清一个概念,即“十四年抗战”应称为“全程抗战”,这样可以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这些历史概念连贯起来,不再局限于此前的“八年抗战”、“全面抗战”。

“十四年抗战”背后是史观的改变

什么是代沟?你从小苦背“太阳系九大行星”,却发现你孩子的教科书里黑纸白字写着“太阳系八大行星”。你“八年抗战”熟记在心,你孩子学的标准说法却是“十四年抗战”。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在网络流传,大家纷纷表示惊讶。而与舆论此时表现出的惊讶不同,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九一八”事件。 资料图片

一个人如果只读历史教科书的话,会对历史产生一种十分齐整的印象,某事件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到某年某月某日结束,主要历史人物谁谁谁,意义影响如何如何。其实,真实的历史比教科书有更多毛刺。

重大历史事件的起点界定出现争议是很常见的,而非个例。历史书写是事后进行的,当时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位置。后人只能挑选一个自己心目中有代表性的时刻作为起点,但这个起点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起点。

比如1937年7月7日是“8年抗战”的起点,但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其实早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前就进入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一直有军队驻扎在中国境内,这实质上就是侵略。

同理,制造“9·18”事变的关东军也不是前一天晚上入境的,而要追溯到日俄战争。

历史书写不可能顾及所有枝蔓,但真正想要了解历史的人,不应该只记住一些概括性的说法。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提法改变的背后是史观的改变,而改变发生的进程是“民间倡议-官方回应”,有学者多年前就发出过相关呼吁。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的说法就是“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现在“十四年抗战”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统一提法,可谓这一链条的延续。

其实,即使在“八年抗战”史观下,“9·18”也是重点章节,只不过单列出来让有些人感到尴尬。

现在,从1931到1945被视为一个整体,叙述逻辑上更为统一。但值得注意的,这并不意味着1937年的“7·7事变”这个节点就没有意义了,它仍然代表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下一页是专家解读八年抗战变十四年的原因

八年抗战变十四年?专家释疑:1931年开始局部抗战

“目前,我们大多数国民对抗战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除了这个说法,不准确的地方还有很多。应该通过这个改变让更多的人真正重视、了解这段历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谈到“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时说道。

近日网传一份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未来网记者从教育部证实,这封函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所发。教育部特别指出,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教材的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表述更准确了

储朝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对于抗战的表述,确实存在不准确的地方。现在做出这样的改变,可以让关于抗战的表述更准确一些。

但是,对于中国的不同区域,抗战开始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界定抗战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抗战的话,那讲八年抗战也没有错。”

1931年9月到1937年7月是局部抗战,主要是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部分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中国军队抗战;

而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八年抗战”主要是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也就是全民族抗战。

避免仅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固化思维

“但我认为,无论是‘十四年抗战’,还是‘八年抗战’,都不能作为一个标准答案。我们要避免只有唯一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储朝晖表示。

储朝晖说道,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以及一些教科书中,都习惯以标准答案的方式来教学生。但实际上,很多说法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根据当时当地的不同情况,说法也会不同,要依据话语背景来决定用哪一个概念。

“改成十四年就不能再说八年了?这也不对,这就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过于概念化、过于教条化。”

最后,储朝晖表示,目前中国对抗战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不准确的地方还很多,不应该仅仅只是这个说法上的改变。应该要通过这个说法的改变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而且这个了解应该要基于对当时史料内容的进一步挖掘,更全面地展示出当时的原貌和全貌来。

阅读更多十万个为什么,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生活小常识频道。
喜欢生活小常识,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