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很多人都误会了袈裟也叫百衲衣,但是不是这样的。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此为袈裟
此为百衲衣
袈裟不叫做百衲衣,这是两种不同的服装.袈裟又称割裁衣,或称福田衣,因为其形状象田埂,而且是给众生种福报的,所以称"福田衣".割裁衣是由于袈裟是割裁而成的,因之得名。
而百衲衣是种长褂,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僧服,是由汉装(汉朝的服装)改革和演化而来的,在禅宗道场,由于讲究节约,惜福,所以采用了多种碎布合并起来的服装,但是服装外形样子是长褂的样子,主要出现禅宗道场为多。正是由于用多种碎布合并的,所以称“百衲衣”,是属于长褂。
除外,还有短褂,是长褂的缩短,膝盖以上的称短褂,后来太虚大师加以改革,成为对襟开的样子。
而袈裟又分为三种,有五条、七条、九条(直至二十五条不等,又称祖衣),通常所称的袈裟指的是七条衣,普通上课穿的。五条是劳作用的,九条以上是讲法穿的。
所以以后可不能再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