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1949年国民党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此蒋介石也做了总结。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蒋介石失败的原因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蒋介石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产生了,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在实际上,第一批成立的八个军在本质上就分为八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有各路军阀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收编,这就使本来已经复杂的派系环境更为复杂。
在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了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介石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抗战胜利后,大派系还留有李宗仁、阎锡山等,其他小派系如马步芳、马鸿逵、冯治安、刘汝明、刘文辉、邓锡侯等更是不胜枚举,就连蒋介石所谓的中央军也分嫡系和旁系,大的就有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小团体则有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弥等等。
这些派系的形成使得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嫡系看不起旁系和杂牌,作战时总让杂牌充当炮灰。杂牌则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统中又有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形成了嫡系与杂牌之间的互不信任,和同系与同系间的面和心不和,从而给了中共各个击破的机会。
如作为中央军的整编第六十六师被围于羊山集,负责指挥的第二兵团司令官王敬久命令杂牌刘汝明的整编第五十五师和整编第六十八师驰援,但刘汝明的两个师先前已经遭到解放军打击,为保存实力和自己的政治资本,名义上服从出援的命令,实际却行动缓慢,坐看整六十六师的覆没。开封战役,守军指挥官中央嫡系的整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将自己仅有一个旅担负全城防务,而将兵力众多的刘茂恩杂牌赶出城外充当炮灰,最终灰飞烟灭,李仲辛一旅之众又如何能守住城池?刘茂恩在其回忆录中心痛地指出,如李仲辛能合理使用他的部队,则开封战局未必会如此惨败。
又如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围于孟良崮,因师长张灵甫与同系同僚李天霞不和,导致李天霞的整八十三师不以全力解围,其他两路的旁系整二十五师和桂系第七军也是出工做个姿态而已,以致张灵甫直接向外围的嫡系第八军和整十一师求援。远水解不了近渴,整七十四师的覆没就这样成为了定局。荒唐的是,在战后的检讨会议中,负有责任的李天霞、黄百韬都没有受到处罚,还在半个月后被分别授予三等和四等云麾勋章。后在舆论以及阵亡将士眷属的压力下,才将李天霞调为第一绥靖区附员,黄百韬则被撤职留任。用“友军有难,不动如山”这句话来形容这两个战例,实在是太贴切了。
在大派系上,如从民国成立即盘踞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为保地盘稳定,只允许南京中央的军队在晋南驻军,其余地方不得涉足。而阎锡山本身兵力不足,加上他历来只要部队番号不管部队实力等客观因素,只能是接连战败,最终扔下太原一座孤城只身逃往广州。盘踞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两派,面对指挥陕西战局的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命令阳奉阴违,使得解放军在陕西战场游刃自如,进而实施反攻,占领了整个陕西,青、宁两马也因胡宗南的落败而成为孤军,最后被各个击破,落得流亡海外的命运。
同中原、西北两战场的僵局不同的是,在东北战场,国军本已占据优势,但因其他战场的失利,迫使东北国军停止攻势,从而给了林彪重整旗鼓的机会进而实施反攻。值此关键时刻,南京国防部不仅不体谅杜聿明,转派陈诚接替指挥。而陈诚一到东北,以东北战局失利等原因,大肆撤换非土木系将领,转而扶持自系将领,结果导致原有将领不服,新升将领又缺乏威信,使得战局急转直下。陈诚最终落得借“病”辞职落魄地离开了东北。此后接管东北的卫立煌只能弃攻为守,勉力维持。但蒋介石并不满意非黄埔出身的卫立煌,再次以杜聿明接替指挥。如此朝令夕改,国军在东北又怎能不败?
辽沈战役结束时,淮海战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先是遭到中央军歧视的第三绥靖区,在中共地下党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的指挥下宣布起义。又有邱清泉等坐视黄伯韬第七兵团覆没于碾庄而不救。决战未开,就失去了两个作战集团,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主持华北军政的傅作义出身晋军,但又自成一系。东北国军覆没后,蒋介石要傅作义将华北国军撤往长江以南。但傅作义明白自己的地盘在绥远、察哈尔,失去地盘等于失去了自己的军权,他宁愿选择困守华北也不愿意南下,蒋介石对此也无可奈何。随着北平的解放,蒋介石能赖以作战的精锐损失殆尽。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军将士人人自危,士气也随即崩溃到低谷。在此危急时刻,国民党内部理应抛弃前嫌精诚合作,但是派系在军内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些将军已经无法看清症结所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国军各自为“战”,根本不听统一指挥。嫡系部队还能稍事抵抗,杂牌部队则是一路从长江南岸“转进”到福建广东,其行军速度倒是堪称一流。与此同时,坐拥西南的地方实力派对于蒋介石的命令早已阳奉阴违,纷纷联系起义。当胡宗南在西康一隅作了最后一次象征性的抵抗后,国民政府终于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
蒋介石统治大陆时,知道并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倒是中共成全了他,使蒋介石在台湾完成了消除派系之争的问题,但他再也返回不了大陆了。综观派系之分,一方面是历史原因所造成,另一方面却是地方要员的军阀思想作祟。这些所谓的国家军队,名义上拿着国家的薪饷,实际却被各路诸侯当作私家军队使用。名义上是一支军令统一的军队,实际作战时却令不出指挥部,如此“国军”又焉能不败?
蒋介石人物介绍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蒋介石早年经历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1906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
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
猜你感兴趣:
1.有关挫折与失败的名言
2.微信登陆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法
3.求职失败有哪些原因
4.守望先锋路人失败原因分析
5.领导者失败原因是什么
6.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