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让小编为各位分析一下课外培训补习机构为何如此火爆?如何看待小学生上补习班的情况?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随着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政策的颁布以及新高考的改革,今年以来,语文培训正在成为教育培训行业新热点,甚至超过了往年热门培训项目——奥数。不管是语文还是其它科目,都是家长所热衷的。
01
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曾信誓旦旦地说过。如果将来有孩子了,一 定是不那么看重成绩,让孩子快乐最重要。
直到当了父母,看到了更多的现实,才醒悟,原来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比应试教育的门槛高得多。它不仅需要更多的精力,更需要财力、物力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
比如学音乐,大部分普通家庭都只能跟培训学校的老师学,100多两百一节课。可真正的高端家庭,是直接找音乐学院的教授,甚至音乐家教。从小接触的就是最顶级、专业的东西。这哪儿是培训学校老师能比拟的。其他舞蹈、绘画、武术等等也都是这样。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某个艺术项目,更是一种专业的态度、观念。
这种人力物力财力堆砌培养出来的素质,是一般家庭能做到的吗?普通家庭如果也去看素质教育,教出来的人大约就是日本宽松一代了。
所以,我们努力做好应试教育这一块,报一个补习班把学习补上去,其他方面再看天赋、看个人机遇等就够了。这属于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谈其他。
大部分家长看中的补习班,主要还是要能提高学习成绩。
02
需求决定市场。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听到有媒体报道,“要给小学生减负”。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小学生上补习班的现象并没有减少,课外培训班好像比以前更加火爆。究其原因,是课外培训补习机构存在巨大的市场。
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地区已经禁止学校开设晚课、晚自习,即使是对于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这种现象也是禁止的。相对来说,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比以往是有所减少的。单从这个维度上来看,“减负”是有效果的。
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学生们依旧要通过残酷的中考、高考才能进入更高等学府学习。中国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并没有发生改变。“减负”实际上也为这些课外培训机构腾出了更多的市场空间,以往由学校、老师承担的角色,现在需要这些课外培训机构来承担,这也带来了课外培训机构的火爆。
父母的担心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参加课外培训班真的有必要吗?童年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呢?报兴趣班也一样,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高考、中考的竞争的确很激烈,但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真的不用浪费掉小学生的每一分休息时间。
唉,做个中国小学生怎么这么难呢?
——来自“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大家都一样”的珞珈山小学生的回答
03
学生需求:由于应试教育,考试分数是很重要的,如果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想要考一个好分数,考一个好的学校,那么他们必须要在课外多花点时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了保持成绩靠前,也要在课后多花点时间学习。
家长需求:有些家长并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主要的是自己辅导不了自己的孩子。这其中有很多无奈的原因,比如下班时间太晚,或者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所以,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还有提高的可能或还有救的时候,他们才选择将孩子送到课外辅导班;还有的家长是因为减少学校老师带来的“麻烦”,比如某些学校老师给学生安排的家庭作业不是让学生做的,而是安排给家长的,家长没时间帮助学生来完成,或者没有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于是又送到课外辅导班。
04
补习班这个词不准确,应该叫课外班。补习的意思是“补足或提高某种知识”,所以补习是把过去的馍再嚼一遍,是反刍。而课外既有补习又有学习新的知识,是一种更积极的学习活动。
积极的学习活动有两种。
一是抢跑提前学。特别是上中学后,不打提前量学完本级课程,哪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竞赛课程。
二是学习更高级课程。小升初、中考和高考,想上牛校牛班就必须有竞赛成绩,而学校通常不教授竞赛课程。
05
课外培训补习机构的火爆说到底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作祟,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家长们普遍认为学校的教育满足不了孩子的知识储备。从目前国情来看,企业还是比较偏重于学历的,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个好工作,好前途,花点钱给孩子报个补习班也是家长们乐于接受的。
其次,培训机构夸大的广告成分也导致了培训班的火爆。政策刚有个风吹草动,培训机构就开始行动了,“危言耸听”的解析戳中大部分父母的软肋,本着对孩子好的想法报班是避免不了的。当然,也有跟风的成分在里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报了培训班,自己家孩子也不能落后,交钱报班吧。
对于给孩子报培训班这件事,个人认为在孩子精力有限且成绩确实落后的情况下,适当报班是可以的,但是鉴于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给孩子找培训班时一定要擦亮双眼,找个靠谱的机构。如果孩子本身成绩不错,还是不要再给孩子增加负担报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