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为什么会产生妈宝男?妈宝男的心理是怎样的?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我妈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我妈都是为了这个家好”;“咱家的事,还是听听我妈的意见比较好”……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妈宝男”,都是怎么产生的?妈宝男的心理是怎样的?
01
从婴儿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妈宝男其实就是与母亲共生在一起的孩子,当然也有妈宝女。正常的共生是在婴儿六个月之前的状态,孩子必须与母亲共生来与母亲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在共生中母子仿佛是一体的,之后随着母亲注意力的转移,与孩子自主的成长,共生关系便会被打破,母子关系慢慢走向分离。
而当母亲无法面对与孩子的分离的时候,便会阻止婴儿自主的成长,与孩子长期处于共生关系中,并对孩子表现的任何自主性的部分进行打击,长期打击的结果是孩子不敢再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全凭母亲作主。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如果夫妻关系不摆在家庭关系中的首位,必然出现各种扭曲的后果。中国传统父母为大,父母的重要性大于妻子;女人经常在婚姻关系中感觉自己不被老公重视,情感缺失,于是妈妈自然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母凭子贵。
这样,儿子在家庭关系中不再是单纯的小孩子,而被母亲推上男人的位置,这种「错位」一方面让儿子感觉自豪“看我多重要,妈妈爱我胜过父亲”;另一方面儿子不能安心做小孩,承担母亲对父亲的感情需要,内心不堪重负,心理学上称之为“被吞没”创伤。
这种创伤会导致儿子成年后对女人情感冷漠封闭,因为一对女人打开心就会重新体验童年的沉重。如果儿子在和母亲的关系中学会讨好母亲、哄母亲,可能看上去特别体贴关心女人,对女人温柔有加。若一旦确立关系,定会发现,这样的男人恐惧真正的亲密,情感越来越封闭。
更可怕的是,这种情感错位,会让儿子陷入“乱伦焦虑”当中。乱伦焦虑不一定要真的发生乱伦事实,而是只要母亲把对父亲的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粘着儿子,对儿子比对父亲更亲近,都会激发儿子的乱伦焦虑。
乱伦焦虑,让儿子无法长成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妈宝男通常缺乏男人味,个性软塌塌又封闭。严重的乱伦焦虑会影响男性性功能,严重乱伦焦虑的男人,性功能上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当家庭中父亲做为一个丈夫的角色缺位,比如长期出差、早逝,或者父母关系非常冷漠恶劣,父亲在情感上严重缺位。
这种情况下,母亲对儿子的占有欲控制欲可能变得非常强,等同于母亲在和儿子恋爱。等儿子恋爱结婚,老婆反而相当于第三者。
儿子为何不摆脱母亲的控制?
这样的乱伦情结,儿子也是受害者,那为何大多数妈宝男却不肯向妈妈宣布独立,还是要和妈妈纠缠在一起?
儿子们意识上的原因大多是:妈妈辛苦养大我不容易,孝顺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要补偿给妈妈幸福的晚年。
可是,这些意识上的理由若仔细推敲,其实并不成立:谁的妈妈养大孩子都付出很多,给妈妈幸福晚年不一定非要住在一起;尤其是婆媳冲突很大,住在一起谁都不开心,何谈幸福一说。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妈宝男心理尚未“断奶”。未“断奶”不是妈宝男不想断,而是婴幼儿时期得到的爱实在太少。
婆婆看上去超级溺爱儿子,其实她不一定有真爱的能力。
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母婴之间爱的链接可能非常少。有的是实际上的分离,比如早早断奶妈妈就去上班;也有妈妈一直在儿子身边,但是内心干枯冷漠,和孩子没有情感呼应,孩子的感受依然是被抛弃。
在心理咨询中,这样的来访者很多:全家就这么一个儿子,所有人都说他被溺爱长大,但儿子的真实感受是,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内心非常孤寒。所以,“被吞没”创伤的背后,是更严重的“被抛弃”创伤,这是所有恐惧的根源。
内心孤寒的孩子,情感上一直卡在婴儿时期,渴望得到母亲全然的关注和爱。儿子稍微大一些,夫妻情感非常匮乏的母亲开始在物质照料上过度为儿子付出,整天和儿子粘在一起。儿子似乎又找到了婴儿时期缺失的母爱,像婴儿一样被照顾,连内裤都是妈妈洗,恨不得饭都喂到儿子嘴里。
对被照顾的渴望,加上早期被抛弃的恐惧,儿子确实难以在情感上离开母亲,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独立走向新家庭。
02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我身边存在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什么话都是听妈妈的,妈妈说什么,他就怎么做。两年前他妈妈给他相亲,找了一个不错的对象,但是对方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他很焦虑,痛苦,每天沉浸在烦闷的情绪之中,于是有一天周末他找到我,需要我给他提一些建议。
我跟他说,那个女生你喜不喜欢,如果不喜欢的话就婉拒一下就行了,语气委婉一些,不要伤害人家。
他先是紧握双手,握在胸前,然后紧张地望了望周围,再转过来跟我说,不行啊,她是我妈指定的,我不敢说不,要是说不我妈非杀了我不可的。
“那么你喜欢那个女生吗?”我对他说。
“也谈不上讨厌吧,只是没感觉,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停顿了一会,他这么跟我说。
后面我跟他具体聊了一下,他还是显得比较犹豫,说回去再想想。大概过了半年,我得到了他结婚的消息,就是他妈妈指定的那个女生。看到朋友圈他发结婚时的照片,我有点隐忧,不知道他的这段感情到底好不好。
不出所料,过了一年他又找到我说,我妈要求我跟她离婚,说这女生既懒,又不贤惠,在家里面什么事也不做,然后女生的妈妈又特别凶,三番两次地就要过来自己家找茬,赶快对付丈夫娘,实在不行离婚罢了,这样折腾下去受不了。
他不知道怎么办,向我求助。
我对他说,你妈妈的话对你来说有这么大的压力吗?
他小心翼翼地,先是喝了一口咖啡,然后对我说,是的。从小就这样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她一手安排了算,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给我任何反驳的语句,只要顺从她的心意,做了就行。
听到这里,我隐忧觉得他的感情之路会变得特别坎坷,不说会不会离婚,今后在妈妈的胁迫之下,也许还会遇到更多类似的事。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妈宝男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在两种类型的家庭中最容易产生,一是控制型家庭。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母亲操劳,所有的事情都由母亲决定,很强势,这类家庭成长的男人心里极度畏惧母亲,思想和行为受母亲影响过大,对母亲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二是呵护型家庭。鉴于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从小被父母呵护,不谙世事。在父母的安排下一直走他们安排好的道路,顺风顺水。通常这种类型的男生会听从父母的安排,在生活里由他们主宰。
很多人认为妈宝男是乖宝宝,孝顺男人,实际上不是。妈宝男的心理是一种“巨婴”心理,情感上一直处于被保护的状态,情感孤独的时候,会总想着对被照顾的渴望,缺乏主见没有自信。加上存在“被抛弃”的恐惧心理,让儿子很难彻底在情感上离开母亲,无法真正地独立。平时看起来母子俩感情会很好,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若是遇到一个是妈宝男的男生,女生最后都会觉得特别痛苦,这样的感情相处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03
所谓“巨婴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后,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但心理机制依然停留在婴儿阶段,即这些人在心理活动层面上,仍就属于婴儿——巨大的婴儿。
“巨婴心理”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新闻中频现的所谓“妈宝男(女)”现象,即当前社会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选择终身伴侣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协助,更有甚者听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办,自己不是不闻不问就是优柔寡断丝毫没有主见。由于时下,“妈宝男(女)”群体庞大,因此又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广泛的关注和报道。
在国内关于“巨婴心理”研究较早的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武志红先生,他也是国内颇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在其著作《巨婴国》中,阐述了巨婴心理的三个特征:病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我们也可以通过巨婴心理的表现形式对其形成因素,窥见一二。
我认为导致巨婴心理的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病态共生。
国内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行动层面往往是不独立的。因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们一直处于一共病态的共生状态。其实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国”是不分的,“家、国、天下”模式也广为强调,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同时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关于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国法家规。在此种家庭关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边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庭成员高度混合,融为一个整体。
如今,虽然步入现代社会,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现代社会我国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时候的影子。子女从小开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无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视和督促甚至是包办中完成的,根本没有自己独立决定的权利和能力,而很多人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妥当的处理“相亲”这件尤其复杂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揽也是情理之中的。
更进一步说,不仅文化层面给足了“巨婴心理”产生的土壤,法律层面亦是,毕竟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应。我国《民法通则》就规定,18周岁以下的孩子原则上属于未成年人,不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其从事与其有限的行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动时,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产生的责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担。我们知道我国结婚的法定年龄为:男性22周岁以上,女性20周岁以上。也就是说法律赋予子女独立的行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后,子女就要面临“相亲”事宜,所以此时应付不了,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依然选择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
04
很多女孩子都会谈“妈宝男”色变,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
其实大家对“妈宝男”有一些误解,以为是妈妈在儿子成长过程,对儿子太好,才会把儿子宠成“妈宝男”的。
?
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后,要受到妈妈的悉心照料和抚养,才能够顺利长大成人。如果妈妈生活压力很大,或者是遇上让心情不愉快的事,就有可能会把负面情绪通过互动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
为了得到妈妈的照顾,避免妈妈发脾气影响到自己,孩子就会通过讨好听话的表现来获得妈妈的关注和爱,同时压抑自己对妈妈的愤怒和不满,尽可能不让妈妈发现。
?
在这样的心态下成长,男孩子就容易形成“妈宝男”的个性,遇到事情不敢违背妈妈的意志,也做不到和妈妈建立应有的人际边界,就算长到二十多岁,还是拿不出自己的主意来面对生活。
?
这样一来,“妈宝男”在亲密关系里,也会出现这种和女朋友(妻子)产生冲突的时候容易倒向妈妈的一边的情况。
?
妈宝男的心理:
?
1、脾气好,但是没有主见。因为从小到大,妈妈让自己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对待人、事、物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处理不了超出自己理解范围内的事。
?
2、回避冲突。由于所有事都习惯了由妈妈来安排,遇到矛盾冲突的情境,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避开,转头找妈妈诉苦,让妈妈替代自己来处理。
?
3、逃避责任。妈妈包办了所有的事情的决定,但无法包办所有的责任,一旦是捅了篓子,自己收拾不了残局的时候,就会把责任习惯性地推到别人身上,减轻自己的罪责。
?
如果你遇到了妈宝男,要么忍痛割爱,选择分手,要么,就要下很大的功夫,和他背后的妈妈的影子做长期的抗衡,把他慢慢地调教成一个成熟的男人,和妈妈保持边界,学会人格成长和独立,才能建立起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
?
05
妈宝男,在中国,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
表面上,这样的男人很听妈妈的话,对妈妈很好,但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表象,内心深处,他们有不为人知的阴影。
用心理学术语讲,他们有一个严重的分裂——将妈妈的形象分裂成“好妈妈”与“坏妈妈”,将好妈妈投射给真实的妈妈,而容易将坏妈妈投射给妻子。
因为这种心理机制,他们不能对真实的妈妈表达坏的情绪,但可以将坏的情绪投射给妻子。他们绝对不能疏远妈妈,但却可以看似毫无理由地疏远妻子。
所以,女性在找恋人时,千万不能使用僵硬的逻辑——一个人对妈妈好,对妻子也会好。如果这种好是流动而自由的,就是真的,但如果这种好,像是一种教条,带着僵硬味儿,那么这个男人对妈妈越好,对妻子会越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