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可以说是令世界大吃一惊。为什么中国要裁军呢?接下来就跟着生活日记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2015中国为什么裁军:
一、军事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中国完全摆脱了人海战术。
中国军队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之后,由过去的“小米加步枪”已发展到当今世界不但是军种齐全,而且各方面的技术已是当今世界强大的一支力量,各种型号的导弹、各种型号的战斗机、各种型号的战斗舰船等都基本完备,而且基本实现了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高科技进程,从这次展现的中国军力来看,各种战略高精尖武器已经基本齐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已无需用过去的人海战术来扞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所以,过去的人海战术已不适应当今的中国,中国军队完全能够在高精尖方面压制侵略之敌。
二、中国崛起是和平的崛起
中国在实现军事技术现代化之后,宣布大幅度的裁军,其实就是告诉世界各国,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军队的存在只是为了扞卫自己的主权不受侵犯,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去展示自己的肌肉,更不会去干涉或侵略其他国家的主权。这等于是给有些国家宣称的“中国威胁论”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以,中国这次再次宣布裁军30万,是在消除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顾虑,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崛起,中国崛起是与邻为善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在打造与世界各国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三、裁军是精兵之举
庞大的军队不见得才是威武的军队,只有精兵才能实现军队质的飞跃。现在,中国军队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之上,开始实现了信息化,这样的军队不需要庞大的数量来支持,完全可以实行精兵政策,实现以一当十的目标,所以,中国再次宣布裁军30万,实际上就是宣布中国军队正在向精兵的方向在大踏步的迈进。
现在,中国军队控制在200万左右,这是完全与中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的实际国情相匹配的,也是与中国人口相匹配的。中国再次宣布裁军30万,就是向世界宣布:未来的中国军队正在向精兵化方向大阔步的前进,精兵卫国正在实现。
此前,中国军队已经经历了建国后的10次较大规模的裁军。在前10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230万人。此番宣布裁军,全军员额将降至200万人。
中国的十次裁军:
——第一次大裁军
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军委于5月16日至31日对整编复员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和部署。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之后由于战争需要,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
——第二次大裁军
朝鲜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毛泽东于1952年1月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到1952年10月底,共精简19个军部、73个师,近200万人。这基本实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国家计划将军队员额压缩到400万的目标,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由1951年的43%下降为32.9%。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三次大裁军
从1954年2月全面开始至1955年底结束,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1.2%,总员额减到350万人。其中陆军部队裁减比例最大,特种兵得到加强,极大地推进了人民解放军合成化建设。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4.2%下降到24.1%。
通过整编,全军基本上做到了人员统一编制、武器统一定型,人民解放军基本上实现了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化的转变。
——第四次大裁军
整编工作从1956年11月开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于1957年1月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万,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到1958年,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人数已占全军总人数的32%。军费开支占国家总财政支出比例下降到12.2%。
这次精简整编主要裁减了陆军、公安军和各级机关党校及其附属单位和勤务分队,人民解放军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编制体制实现了一次根本性调整。
通过四次裁军,人民解放军加强了海、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创建了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形成了五大军种和七大兵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局面,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编制更趋合理,完成了人民解放军向国防军体制及合成化的过渡。
——第五次大裁军
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9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员额,调整体制编制方案》,军队精简整编工作在全军展开。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
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方案》,明确要求军队继续进行体制编制调整。
——第六次大裁军
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提出这次精简整编的原则是: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员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这次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第七次大裁军
1982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下发《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明确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方针和原则。据此,军队体制编制开始调整和改革。
这次精简整编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的军内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八次大裁军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根据要求,这次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任务是:一是压缩军队总员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二是改革体制编制,同时还要改革和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
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到323.5万人。之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完成百万裁军的任务。
通过这一次百万大裁军,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一是压缩了军队的规模,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二是撤并、压缩了机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合并了4个大军区,减少了保障人员。三是组建了陆军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加大了技术兵种的比例,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四是初步理顺了一些领导和管理体制,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五是改进了部队的组织编成,共减少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六是调整了干部与战士的编配比例,人员构成比较合理。
在这一阶段,军队改革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并通过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
这次的百万大裁军,标志着军队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第九次大裁军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开始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转变,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和军队建设上的转变联系起来,正式完整地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
按照这一转变要求,军队改革进一步向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前进。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中国将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十次大裁军
进入21世纪,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局势下,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中国军队建设要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迈进,军队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
2003年9月1日,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
同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方案得到全面落实,改革效益逐步显现,标志着联勤改革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十一次大裁军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经此番裁减,全军员额将降至2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