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发布时间:2021-12-28 21:13:14

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心中的一个巨大困扰,但是孩子为什么要不听话呢?以下就是生活日记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1过度溺爱,有求必应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会培养出孩子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可是许多父母还是不知不觉地在溺爱孩子。其表现为:在生活上过分地关注、帮助,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个性上过分迁就,当孩子犯了错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更不用说惩罚了;在物质上过多地给予,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孩子要随身听,给买,孩子要高级山地车,给买,那些收入并不宽裕的家庭,仍旧变着法子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名牌日用品。

过度溺爱,有求必应,不仅会培养出蛮不讲理的小霸王,还会培养出无用的窝囊废。如果这样教育处不听话的孩子,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是出在父母身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拿捏好分寸。

2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教育孩子,犹如护理树苗。必须从小予以重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父母仔细地注意观察了解,适时地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不为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所影响,从而健康地成长。但有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如小树,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好。其实,这种家教观念是浮浅的、错误的,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危害。

孩子的成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倘若做父母的放弃教育的权力和责任,那么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思潮、习气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诱导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孩子因无人管教,又缺乏辨别能力,就容易轧上坏道,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由于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缺乏规范。尤其是潜意识的东西。更难把握。只要外界诱惑一下,邪恶便很容易占据其心灵。

3忽视孩子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会独立性急骤增强,他们不再愿意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指挥,而是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做自己行动的主人。他们情感浓烈,热情奔放,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焦虑。此时,他们既非大人,又非孩子,原来的孩童世界已被打破,但新的成人世界又尚未建立。因此,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剧变,这些变化是他们自己也始料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这个时期,父母千万不要一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惶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他们与父母的隔阂。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父母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父母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从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改变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

4期望过高,要求苛刻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殷切希望,但是这种希望过于迫切,过于太高,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伤害孩子的身心,甚至造成家庭悲剧。

作为父母,大半生都是为孩子而活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整个过程都恨不得替孩子全部替代承包。这种“替代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深切关爱。但伴随着这种深切的爱,许多父母也把最殷切的愿望寄托在了子女的身上,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诚然,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但如果父母的期望值超过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承受力,那么势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心灵健康和人生态度。

不听话是孩子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父母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只要父母们找准孩子不听话的根源,以科学的教子艺术予以正确引导,便能促使孩子从“不听话”向“听话”转变,从而达到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目的。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请一定要先反省。反省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不当,如果发现使自己的原因而导致孩子不听话行为的产生。那么,父母一定要勇于改正。

如何教育孩子: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阅读更多十万个为什么,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生活小常识频道。
喜欢生活小常识,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