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13 21:43:00

  新版《红楼梦》昨天终于落下帷幕,之前网上流传地方台视频时也看来着,觉得毕竟是红楼梦和李少红的组合,应该看过高清才算有资格写点文字。
  
  之前网络上关于新红的争论让人觉得有点无语,不知道多少人嚷着"这可是红楼梦啊"四处叫嚣,似乎李少红不把红楼梦拍成电视剧界的教科书,她就不能痛快地喘口气。现在讨论明显降温了,不知道多少人细细地回味过这部电视剧,想一想她的好。(应该有不少人是"宁死"也不能回味的,不然就掉了"气节"了。)
  
  关于演员。
  
  先说老演员吧,我觉得"都好"!很多人对于归亚蕾、贾尼等人的年龄很不爽,觉得顺带着把贾政、贾珍的演员岁数给提拔上来了。我觉得这个想法太迂腐。首先一干老演员都演得好:比如王夫人,外表平静虔诚,内心却是坚决强悍,而她对宝玉溢于言表的母爱——尤其是结局宝玉赶考——真真让人感动落泪;比如尤氏的婆婆妈妈、百依百顺,凡事没啥主意话头却不少的那股劲儿,让人又爱又恼;贾政、贾珍等一干老男人,有别于87版一概类似的体态形貌,倒是各有特点、各有看头,人物个性丰满了不少。其次,新<红楼梦>是李少红的一部个人作品(且是个人风格非常明显的作品),有一些较有默契的演员加入也是可以理解的,60岁的归亚蕾演快50的王夫人也不算过火。其他,如王馥荔、刘威、刘金山等人的表演均可圈可点,不用一一述说。
  
  再说小演员,我觉得"感动"!很多人单从"黛肥钗瘦"就已经万万忍不得了,觉得离原著太远(后来干脆连出席活动姑娘们穿抹胸都要被苛责一番,觉得没有进入角色)。其实从外形上看,确实有那么点疏离;本来作为一部电视剧,有一些改动和创造也不无不可,本来就无法统一"哈姆雷特",但是一些细节又让李少红漏了马脚,比如宝玉拿宝钗比杨妃一节,可以适当做一些台词上的调整,(电视剧观后感)或者干脆剪掉这句台词得了,因为宝玉的这个对比太没有说服力了。但是如果耐得住性子,调整一下心态,欣赏一下李少红心目中的这些少男少女,我的感受却是"感动"。尤其是黛玉,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不论心思多么细密,言语多么凌厉,毕竟是个娇俏动人的女童;蒋梦婕的黛玉台词功力确实需要加强,台词的"重点"有时把握得不够准确,但那些曾经被人不待见的尖酸刻薄却被可爱盖过,倒果然是值得宝玉爱慕的了。
  
  我特别喜欢看一群女孩子在大观园里嬉闹的戏,调胭脂膏也好,联诗也好,喝酒笑闹也好,这些十来岁的女孩子在李少红特色式的水墨般的画面中(虽然有很多假景),那么活泼可爱,这真的不关乎演技,在李少红和曾念平的整体把握下,她们完成了对我的一次青春回忆式的引导,那一刻,我真的向往那个伊甸园。另外,如袭人、麝月、鸳鸯、平儿、彩云等丫鬟的扮演者都演的甚好,姚笛的王熙凤几场大阵仗的戏,也算是尽心尽力没什么大错,倒是平时的小戏口气动态有点做作,要稍微收敛一点才是。
  
  关于画面、音乐、造型及独白等。
  
  其实这些都来自李少红的个人标签。从<人间四月天><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李少红的这些古典戏都是这个调调,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特别不喜欢。低沉的旁白、色彩饱满得近乎不真实的画面、不太生活化的台词、时不时出现的妖娆鬼魅,其实这些出现在新红里的元素都是李少红惯用的元素。早在确定李少红执导新红的时候我就猜着几分,而且为此充满期待,不觉得李少红有抛弃这些个人色彩的必要。
  
  至于旁白和"鬼片"的部分太多,不知他人感受如何,也算读过几遍原著的我跟着旁白,倒像是过了一遍书似的,顺带着回忆一下周汝昌、张爱玲等对于不同版本的比较和剖析,觉得很有咀嚼,没有纯粹把旁白当负担,也没有觉得这是李少红认为观众傻。鬼魅的那些部分,确实拍得有几分可怖,大概是我习惯了<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那股调调,忖度这就是李少红,也没好什么好奇怪的了。
  
  从网上很多人对于影视剧版红楼梦的期待来看,大家似乎希望导演可以有一种很中立很学究的态度,不能太保守也不能太过。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过分?李少红把自己拍摄影视剧多年来的个人风格带入到<红楼梦>里,是一件必然的事,嚷着"这可是红楼梦啊"并不能成为苛责的理由。
  
  音乐方面,并非不好听,但确实不够经典,有那么点实验性。开头结尾两首主题歌,看了50集,倒都会唱了,开头曲其实挺精彩,结尾曲有点口水。插曲中我最喜欢唱给黛玉那首"梁间燕子太无情"。
  
  最后关于情节设置。
  
  首先,沿用高额的续本是一种保险的做法,这是通读本,大家比较认同。何况现在的红学研究过于庞大博杂,以前周汝昌算是明星学者领军人物,作为主要顾问把对结局的猜测大胆用到87版电视剧中。20年过去,现在的红学研究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还是在嚼这些老教授们的成果,在情节上再要做篡改猜测,只怕不够招人骂的。还是明哲保身得好。(气啊,真的没觉着红学研究进步到哪里去了,倒是靠她吃饭的不见少。)
  
  其次,有一些细节上的失误确实是李少红没有照顾到的,也是编剧过于拘泥于120回的过失,比如死而复生的"鲍二媳妇";开头的那首诗也确实是不该出现在石头上。
  
  第三,有一些广受好评的情节被忽略,香菱学诗和小红关于"爷爷奶奶""四五门子"那段独白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但是电视剧版没有拍,对年轻演员不够自信吗?小红失去那一段整个机灵乖巧丢分不少。不过对比之前看过的重庆地方台、青岛地方台和BTV卫视,好像每个版本的剪辑都不太一样,大概最后BTV正式卫视首播的时候是还动过刀子的,把一些地方台反应不好的部分做修改润色。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