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据说男主角以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我一直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说钢琴师在二战期间如何弹琴的故事,因此片子买来,躺在碟片包里也有年头了。
其实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长镜头是男主角在弹钢琴,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犹太裔的男主角都是在纳粹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躲藏和逃命。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侥幸没有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侥幸被送到不同的房间,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和饥饿生活。
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我们衣食温饱,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自由自在。而对于生活在纳粹铁蹄下的犹太民族,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的生存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他们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纳粹就地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那时杀死一个人,根本就不会引起任何震动,仿佛生命就象灰尘一样,一弹而逝。
自由?那是妄想,没被送进集中营就算幸运了。从划定犹太居住区到监狱、从监狱到躲进不敢开门不敢见人不能发出声音的无人房间,以至于一个钢琴家,坐在一架钢琴前,却只能用手指在空气中虚按,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招来杀身之祸自由早已成为一个不敢去想象的神圣字眼。
食物?饥饿的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一个老人当众抢夺一个老太的饭盒,饭盒打翻了,稀糊糊的杂食粥洒了一地,饥饿的老人毫不犹豫地趴倒,贪婪地把街道上的稀粥全部扫进嘴里,全然不顾老太的哭喊和路人无言的沉默。
睡眠?只要能够找到一个能把身体放平的地方,就算是床了。即使躲在堆满弹药的半个壁橱里,也要感激上帝至少赐给了自己一个安全的栖身之地。当钢琴师从监狱里逃亡出来踏进朋友家门,看到一张可以睡觉的沙发时,他心里的满足感连观众都可以感觉得到。战火纷飞时,连纳粹医院的手术床,也可以作为一个睡觉的上上之选。
衣服?兄弟俩还曾经为了领带的颜色而发生口角,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告别了笔挺的西装和呢子大衣,穿上破旧的劳工服,象落水狗一样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在炮火的废墟中,能够御寒已经成为第一需要,为此钢琴家甚至披上了纳粹的军服,以至于差点被苏联红军当作纳粹打死。
一个面包、一杯清水、一张床、一件衣服、一个朋友、一个家庭、一个可以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随时被枪毙的日子,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唾手可得而从未有过任何感恩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下,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当我们每天拥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实际上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每天争吵、生气、忧虑的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应该每天都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在废墟中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一口脏水的钢琴家。
我素来缺乏音乐细胞,但是片中男主角两段钢琴演奏,确实给人以深刻记忆。一次是他在饥寒交迫之际,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在一位纳粹军官的注视下,战战兢兢弹奏了一段充满哀伤、愤怒、冲突的曲子,一缕从窗外透进的阳光照在钢琴家双颊深陷胡子拉喳的脸上,由于极度饥饿和营养不良,阳光几乎照透了钢琴家那单薄的鼻子。因为寒冷而几乎冻僵的手指,刚开始几乎难以弹奏出连续的曲调,但是内心压抑的痛苦很快通过急速飞舞的手指宣泄到琴键上,悲凉愤怒的琴声甚至让纳粹也屏住了呼吸。
第二次是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此刻,他的曲调是柔美的,是舒缓的,是长途奔波的旅人的憩息,是久困牢笼后的解脱,当历经劫波的好友出现在录音棚外时,钢琴家流下了无声的泪水,琴声在继续,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之后,人们又可以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是带有怎样的感慨和激动呵,此时此刻,音乐成为他们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他们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音乐,就是他们的精神天堂,,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钢琴家放心地、毫无保留地演奏着,尽情地展示着他那炉火纯青的技巧,他要把最纯洁、最优美、最动听的音乐,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充分输送到每一个干涸的心灵中。。。。。。
优秀的电影,会启发你思考生命的意义,会让你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会让你感受振奋和愉悦,《钢琴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为此,即使违反生活规律,看到凌晨两点半,也算值得了。
《钢琴家 The pianist》:生命的意义 作者:zyp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