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典电影《毕业生》这部电影,充分反应着六零年代即将爆发的大反叛的前夕,也就是“沉默的五零年代”的尾端,并预告了六零年代的大反叛。
班的父母都是彻底被物质主义收编的有钱中产阶级,除了物质,并没有给生活填上任何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们认为一切都很圆满了,有钱、有社会地位,而他们的孩子班,也更是可以让他们向周遭朋友炫耀的另一个圆满。
但是班隐隐察觉到了父母的生活其实不是他想要的,当他说他想「与众不同」,其实是在表达他想反抗父母、以及父母周遭呈现给他的世界,但他向来就是循规蹈矩不敢反抗的人,因此,这种想“与众不同”,只带给他很深的挫折与焦虑,而更糟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反抗父母的世界之后,他会成为什么?又会过怎样的生活?
于是班选了最烂的一种反抗法,就是接受鲁宾逊夫人的挑逗,跟她发生堕落的肉体关系。鲁宾逊夫人从头到尾就是呈现着冷酷、无视于班存在的强势,但事实上她内在深处根本是个彻底绝望的人。她先上车后补票的把自己的婚姻搞砸了,她对人生再无兴致,只剩下性欲,而班的年轻、顺从与无经验,除了给她性的新鲜感,也满足了她的掌控性格。
一个反抗者加上一个绝望者,他们的关系仅有肉欲的结合,甚至从没有深入谈过话,更别说交心。所以鲁宾逊夫人只是让班更痛苦,他想要的精神心灵不仅距他更遥远,他还得拼了命抗拒自己的肉体欲望。
随着班爱上鲁宾逊夫人的女儿尼恩,情况更复杂了。
班想透过尼恩,让自己走出堕落的深渊,他感觉得到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他拼了命要得到尼恩,但无法避免的,他遭受到鲁宾逊夫人强力的阻止,因为她需要继续驾驭班,来安慰自己逐渐枯干的肉体,而班竟然爱上自己的女儿,她感觉她的年龄、自尊、驾驭能力都被班污辱了。绝望的女人,再加上受创的自尊,可以想见,鲁宾逊夫人的阻止过程会反应的多么激烈。
随着鲁宾逊夫人的激烈阻挠,班与鲁宾逊夫人的不伦肉欲事件爆炸开来,导致两个无真爱、伪装出来的婚姻撑不住这种冲击而崩溃,也使女儿尼恩失望愤怒的跟母亲决裂。鲁宾逊先生跟鲁宾逊夫人离婚,而班抢婚成功,带走了即将嫁给一个有钱公子、步入婚姻礼堂、重蹈父母无爱婚姻覆辙的尼恩。
结果电影的结尾却不是个Happy Ending,结尾是更是让人惊悚的——班使尼恩逃婚成功,两人一齐坐上公交车,可是当两人彼此对望,却一点也没有幸福感,因为两人都不确知这是不是真爱,而没有经济能力的他俩,也不知该步向何方。电影最终,两人一齐茫然的望向前方,他们背叛了、脱逃了,但丢却的只是经济物质,他们仍旧跟父母辈一样,不知人生方向与生命意义。
这部电影,导演Mike Nichols非常擅长用运镜的方式,凸显出剧中人物的心理张力。
此外还有非常高明的对比:
譬如喧闹的声音之际,突然沈寂,这种沈寂往往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游泳池,是富裕中产阶级的象征,但男主角班每当心理冲突到了极致,剧情要急转直下之际,都会潜入水中,让自己沈浸在只有水声的寂静中。
车子,也有很丰富的内容。鲁宾逊夫人是在车中跟鲁宾逊先生做爱怀孕的,这导致她的生命无法逆转的彻底被无望的婚姻捆住;但班和尼恩最痛快交心的畅谈,却是在车中发生的。
鲁宾逊夫人要班开车送他回家,这促成她对班的诱惑以及班后来的堕落;当班决定挽回尼恩来拯救自己,他追着带尼恩去动物园的车子;最后,班胜利的带尼恩逃婚,却茫然的被公交车带往不知名的未来。
当然,剧情最后班像僧侣般拿着十字架当武器,驱散前来阻止的人,以及他像受难基督高举双手呼喊,也暗示着美国信仰的崩盘,与需要救赎的渴望。
的确,到了六零年代,透过摇滚乐,年轻人背叛了沉默的上一代无法反抗的中产阶级的伪善与物欲,他们找到了可以团结起来爆发反叛能量的方式,尽管六零年代的反抗是未曾清楚预知未来的,但他们的确让一个个伪装起来的鲁宾逊家庭,被迫呈现其真实面貌,使之不再能虚伪下去。六零年代是年轻人集体「与众不同」的年代,若没有他们的拆毁,也就不会有七零年代以后的重整。
男主角达斯汀霍夫曼因此片得到金球奖最有前途新人奖,而我认为鲁宾逊夫人(Anne Bancroft饰演)将生命彻底绝望、只能透过驾驭不敢反抗的年轻人的 肉体来满足自我,演的真是木入三分,让人不寒而栗。电影最后,镜头落向尼恩(Katharine Ross饰演),让人发现原来她的逃婚也是一场茫然,爱在他俩之间也是扑塑迷离不够真确的,使结局让人备受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