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本片,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由衷感叹:要在十年前,会是多么的激动人心!
个人不这么认为。因为这样品质的电影,放在十年前,即使《盗火线》(Heat)的热度消褪了三年(《盗》发行于1995年),其经典地位也是本片拍马都赶不上的。
本片属于那种典型的干巴巴、硬邦邦的惊悚动作片,一切都是如此俗套无聊,以至于没有半点滋味可以回味。从类型上说,惊悚也好,悬念也好,似乎都只涉及到桥段的设置与衔接,其实,要将此类影片真正拍出味道来,所需要的其他电影技巧与艺术手法要远远超过一般导演的想象。
且不说像希区柯克那样的悬念大师或者德帕尔玛这样企图向大师靠拢的优秀学生,即使从任何影片最同行的流畅程度来考量,本片也很难及格。编导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缺乏塑造里的琐碎细节上,对全片的节奏与韵律却失去了完整的把握。
本片的编剧的上一部作品是《局内人》(InsideMan),《正义杀戮》这个剧本怀疑是偷懒的作品,不仅情节内容毫无新鲜感,就算是非常具有欺骗性的闪回式开场,也照搬了《局内人》的手法。但是,在具体惊悚与悬念桥段的安排上面,本片缺乏前者那样细腻的铺垫,也没有一些足够有趣的细节来填充。看似挺复杂的内容,一样样罗列出来,给人的感觉仿佛满嘴塞了不同形状的卵石,谁还有心情去欣赏每一块石头的美丽呢?
具体说来,本片的情节在一般的惊悚、动作、与悬念元素之外,还有些过火地加入了血腥和暴露。手法操之过急的程度,好似编导完全无法静下心来给我们展示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他们只会在迫不及待去揭示真相的过程中、笨拙地加入几个噱头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即使抛开桥段安置的恰当与否不管,单看桥段内容,也有诸多“如鲠在喉”的东东令人极端不愉快。特别是在暴力与暴露这两项上,本片与梅格瑞恩(MegRyan)那部品质比片名更吓人的《裸体切割》(IntheCut)一样,都显得有些喧宾夺主:看似烘托影片黑暗、狂暴的气息,其实只不过是反映了编导的浮躁、以及污染了观众的眼球而已。
如果说从文本意义上来说,本片的卖点是悬念的话,那从影片中段开始,这种悬念就不复存在了,保持一般看片率的普通影迷,完全能从那时候开始放心大胆的猜出真凶。这种情形,又和导演的上一部作品《88分钟》(88Minutes)完全一样。这就不得不令人感叹导演有限的才华与没有自知之明:不仅出糗的概率一样,连出糗的时机都一模一样!
如此可怜可叹的作品,两位教父级的巨星居然也演,而且还居然演得令人完全不想记起他们就是阿尔帕西诺(AlPacino)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deNiro),这就更令人唏嘘了。
是的,他们在本片中的失望演绎,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剧本空乏、导演无能。整个剧本就根本没有提供一个性格完善与全面展示的空间,更不用提这种展示过程的渐进、优雅或者惊喜等其他特性了。观众看到本片时,会深切体会到“千人一面”的含义,也就是说,影迷们会悲哀的发现,被赞为当代方法拍宗师的两位演界泰斗,居然可悲地陷入了单调的角色套路,他们所演的,和他们近五年来演的角色几乎都是一个摸样。
如果要说得通俗一点的话,那就是他们的表演都很“闹腾”,缺乏巅峰时期那种沉稳的大气。这里的“沉稳”,并非说角色的表演就一定要“内敛”,而是一种收放自如、能让人感觉是真正用心去揣摩了人物心理、进而又将其心理之微妙以自己独具魅力的方式外化出来的能力。事实上,本片中的帕西诺比较低调,远比不上他在《闻香识女人》中的嚣张;但是,俺前几天正好在朋友家重温了《闻》中最后学校辩护的一场戏,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弗兰克上校的震撼力;《正义杀戮》中的警官,和震撼力完全不沾边。编导没有让两位老戏骨有哪怕一刹那融入深度的细节表现的机会;是的,他们似乎也说着有机锋和犀利的台词,但缺乏严谨角色塑造的支持,这些台词也像《摩登时代》里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一样程式化。
最后不得不说说两位影迷心目中的演技之神了,俺觉得他们都应该稍微惭愧一下:虽说剧本先天不足和导演能力有限,导致了他们无法出彩;但是凭他们老辣的眼光,应当不会看不出来这个项目的羸弱。如此罔顾影片质量而贸然联手、给影迷一个“经典聚会”的错觉,不能不说令人非常遗憾。
两位教父级老影帝的这种尴尬出镜,有好莱坞体制对演员年龄的机会限制,也有演员本身“不甘寂寞、虚火上升”的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折射而出的,是一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之景。尽管个人心中万分不舍,但也不得不感慨二老今后的演绎之路恐怕会日益狭窄;除非,有像迈克尔曼(MichaelMann)那样实力的导演愿意花大力气为他们量身定制作品——在好莱坞机制下这个可能性很小;或者,两位达人自编自导自演最适合自己发挥的文艺作品,先不求票房效应,只求挽回影迷信心。凭德尼罗与帕西诺的影响力与财力,后面这点应当更容易成为突破口。
如果二老能“突围”成功,那他们就有可能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样步入殿堂,否则,那就只有留下一个王朝的背影来让人感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