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踪迹》影评:逝去的武林、徐皓峰的武林

发布时间:2024-02-28 21:09:38

  我第一次听说徐皓峰这个名字是在香港电影研究者魏君子的博客里。
  
  据魏所言,他曾经面问王家卫:“您会怎么拍《一代宗师》?”王家卫反问:“你有没有看过《道士下山》?”魏惊道:“难到你要拍‘逝去的武林’?”
  
  在这篇博文之中,作者是如此引出徐皓峰其人与其文:“《逝去的武林》口述者李仲轩(已故)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逝去的武林》一书整理者徐皓峰又写成一部号称“硬派武侠小说”接脉之作的《道士下山》,展开一幅民国武林的另类画卷,以情节诡异而细节真实独步当下……”
  
  若想做到“独步当下”,则需要可观的野心,事实上,不单徐皓峰,其导演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同样也是野心可见。
  
  《倭寇的踪迹》是一部由隐喻构成的电影,假如“诛心”不是贬义词,则我可以这样说,首次观看《倭迹》即是寻找隐喻的过程亦是一个“诛心”的过程。
  
  男主角梁痕录在无疑巷挑战四门是为开宗立派,实际上,电影是在代导演述志立言:真正想要在文艺圈创立一个崭新门派的应是徐皓峰本人;戚继光改进倭刀而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表明文学以及电影若想要突围,应有引进学习、消化改进之经历,这抽象经历的外化,即是《道士下山》、是整理之后的《逝去的武林》、是《倭寇的踪迹》;影评网梁痕录与其同伴要在武林新开一门,是为给业已不存在的戚家军“留个影子”,这莫不是在反映一直以来徐皓峰为了给“逝去的武林”留影子而做出的努力?此外,还有“汉族姑娘不跳舞”、“下山”、“让贤”、“纸浆铠甲”等词语或意象所带来的暗示,总之,这是一部隐喻贯穿全篇的电影——够你猜一壶。
  
  透过徐皓峰的“新门派”,可看到他对“技巧”和数字的痴迷,诸如“挪一寸”、“差半寸”、“又数错了”等台词会让我联想到黄仁宇先生强调过的“从技术角度看历史”和“数目字管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曾是在史学界别开天地的著作,上文提到,“别开天地、另创一家”乃是《倭迹》的关键词之一,不知徐皓峰导演是否曾与黄仁宇作品有过大的交集。
  
  《倭寇的踪迹》开篇为深有意境的残荷,使电影画面兼具国画之趣;武打场面乍一看便觉复古、如关德兴的时代,末尾裘冬月与梁痕录之格斗是片子的高潮,一刀对双枪,一味游走、引而不发,决胜负之前就只是在互相试探与测量,完全与徐克或者李安的浪漫武侠绝缘;既强调数目字则不可忽视故事的逻辑性,有逻辑的故事起码可以保证这不是一部弱智的片子,只这一条就甩了《龙门飞甲》——要知道,在华语电影圈,情节不弱智的电影实在不常见。
  
  当然也有瑕疵,比如创鸳鸯阵的应是戚继光,而非俞大猷;鸳鸯阵是为军阵冲杀而设计,似乎并不适合地方杂军用作布防巡逻;戚家军之终结并非是在戚继光殁后,而是在三十年后的萨尔浒战场。
  
  《倭寇的踪迹》所表现的,是逝去的武林,更是徐皓峰的武林,在这里,作为导演的他像男主角梁痕录一样措置自己的崭新门派,并坦露雄心,再结合徐的旧身份,则《倭迹》的拍摄,或许可以让人想起当初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诞生。但必须说,这是一部会让观众感到吃力的电影,甚至于我,在观看之时,心底也曾有过希望它能早点结束的念头,因此,此时就说让别人“让贤”、由自己“开一门”,还为时尚早——也许可以像梁痕录及追随他的夷女一样,“去苏杭”,毕竟连张麻子最后都去了浦东。
  
  最后,向“武林”一词(非用作地名之“武林”)的首创者宫白羽先生致敬。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