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影评:是否对得起那段尘封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02-27 10:44:11

  2009年第二季度的中国影视评论界,注定不怎么安逸。那是因为,有一些被大众期盼了很久、也承载了太多希冀的作品在这个档期横空出世,康兰版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和陆川的电影《南京,南京》正是这样的作品。银幕上弥漫的硝烟尚未散尽,各大传媒和网络论坛的方块字符间却已经剑拔弩张,烽火连天、杀伐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团长》,泾渭分明的红黑阵营,金戈铁马、“你死我活”的另一场“殊死战争”,其激烈和精彩程度都不亚于康兰所展示的战争的本身。文艺评论出现这样的现象,原本是应该弹冠相庆的,因为它至少可以叠显出这样几个主题词:开放、宽松、丰富、争鸣。因此,不管自己的品味和喜好如何,我原本以为始终可以淡定地在那儿“笑看风云”,而保持这样一种平和的心境最大的好处,便是能轻易地使争议和争辩碰撞而激起的思想火花,点亮起自己的心灵之烛。但是,当这样的争议,宛如也进入了另一种“飚车”状态(这里借用一下易中天先生“道德飚车”的创意),全无约束和底线、怎样显摆、怎样拉风就怎样一路狂飚下去,一些评论早已偏离了客观、公允、善意指正、促进提升的本份和使命,标题构思、遣词造句更是怎样能惊世骇俗就怎样用,不怕不恰当,就怕不够骇人听闻的,就怕显不出自己的标新立异和个性的。当一些动辄追究别人初衷不真诚,指责别人主观态度有问题、甚至上纲上线到“卖国贼”的言词充斥在本应理性、客观、以事实为依据的文艺评论之中时,我已经很难保有这份坐看云起云落的心境了。虽然是普普通通一草芥小民而已,草根的言词和那些用专业外衣武装起来的文字难以相提并论,但至少我的心是真诚的,对着一批力求创新、突破和超越的文艺创作者、对着他们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热情、甚至于健康、甚至于生命献给我们的作品,我有着起码的尊重,因为我认为真诚和尊重是我们能够坐下来,分析、评判、谈论一部文艺作品优劣得失的必备前提。
  
  这一节想谈的是《团长》一直在被挑战的一个命题,《团长》是否对得起那段尘封的历史?或者由此略作引申,我更愿意把这个命题拓展得更宽泛一些,历史剧要怎样对得起历史?以历史题材为创作元素的文艺作品怎样才算对得起历史?
  
  在开始这样的讨论之前,我想我们是必需要搞清楚几个名词的定义的,那就是历史、历史剧、历史题材为创作元素的文艺作品。
  
  何谓历史?历史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那是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和空间,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一切。而我们今天所谈的历史,更多的是“历史学”的范畴,即人类所记录的、反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的文字。因此,从“历史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已经注定了其“第二性”的本质,因为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书写历史的人再怎样讲究“史德”,仍会受其自身的阶级、立场、主观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元素的局限,更何况受制或屈服于当时当地的政治、社会统治的需要和压力,书写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到底有多大的偏差?因此,几十年前当胡适坦言:“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时,那种带血的深刻、犀利,使人禁不住战栗。
  
  刻意把文艺作品分为历史剧和历史题材为创作元素的文艺作品,是为了接下来的阐述能趋于更精确。其实,广义上的历史剧是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或影视作品。历史剧的创作要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富于戏剧性的事件,并适当地运用想象、虚构给予丰富和补充,构成戏剧冲突,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该类作品一般都有与历史完全吻合的时间、地点、人物为支撑框架。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屈原》、《林则徐》、《甲午风云》等等。而我这里谈的历史题材为创作元素的文艺作品,则更偏向于故事性。虽然也是向历史取材,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却多已退后至一个边界不怎么清晰的轮廓、一个大的背景而已。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占了作品的主导地位。而我的观点,《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更接近于这样的范畴。
  
  《团长》横空出世即遭来漫天飞舞的大棒,其中来得最急、最狠的那一根就就叫做“团长对不起那段历史”。发出这样言论的人,一付痛心疾首的模样,其实仔细分析他们的言论,一方面我只能说康兰和这个团队了不起,因为很少有创作团队被赋予过如此之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我只能感叹一些人自身的狭隘、偏执和自以为是。因为正是这些挥舞着刀枪剑戟“砸”向《团长》之人,对《团长》赋予了非比寻常的期望值,他们所期望的甚至远远超过了一部历史素材的文艺作品所应该承担的。他们的期望的大致有三点:第一,通过《团长》告诉观众远征军的历史是什么;第二,通过《团长》为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和一群不该被淡忘的英雄正名;第三,他们固执地希望荧屏上出现一群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铁血军人,并一定执着地期盼着一曲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但是,当我们刻意或无奈地将一段历史尘封了六十多年之后,一些文艺人凭着自己的良知、勇气和一分亏欠之心,试图去探一下曾经的“雷区”,尝试着唤回一些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之时,他们其实已远比我们这些人、包括批判他们的人做的要多得多。还原历史和为历史正名的责任,到底谁更应该去关注和实施?当我们把这样的负担加诸在一批文艺人的身上,我们实在是太抬举文艺作品在当今中国的地位、功效,甚至是太过天真和理想了。历史的问题难道不是应该以一种对待历史该有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吗?而《团长》所引起的这场争议如果能为最终有这样一个历史结果而起到一丁点的关注、反思和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团长》的创作团队是一定会由衷地感到欣慰的。
  
  其实我这样阐述时,已经推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历史真实性问题,也一直是业界争执不休的问题。但是,无论双方如何争议,聚焦都是在真实性的“度”上面,对历史和文艺创作之间区别性的认可,却从来都是一致的,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无聊和无知到以为以历史为素材的文艺作品可以取代历史。历史和文艺、哪怕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历史应该是忠实地、客观地再现曾经发生了什么;而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则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反思的责任。它应该有这样一种能力,可以引领我们去思考历史为什么会这样?造成昨天历史必然的一些规律会怎样影响今天?历史和今天、和今天的人物有内在的关联吗?因此,历史回答我们的是是什么,是知识性的、偏于客体角度的一种阐述;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是以价值论为导向的、偏于主体角度的一种演绎。“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这一句话非常简单地说尽了我们为何要研究历史、为何需要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一切原因。历史是呈螺旋状重复和再现的,忠实地、客观地了解它,是一切分析的前提;而文艺承担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引领文化和思想的责任,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引发对历史的全民性的反思正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且避免重蹈覆辙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