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影评:散文化时代的悲歌

发布时间:2024-08-10 21:55:44

  柳如是,取名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为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被赞为是“艳过六朝,情深班蔡”。陈寅恪甚至以洋洋洒洒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为她立传。
  
  如今电影版与电视版《柳如是》,进一步的将这个传奇女子的不平凡的一生影像化。而其中,电影版的《柳如是》在导演高峰与吴琦的共同处理下,以散文化的方式展示了一曲明末清初时期的时代悲歌……
  
  影片《柳如是》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改编,并由著名作家、编剧阿城担任艺术指导。当年陈寅恪大赞柳如是深具“民族独立之精神”而为之“感泣不能自已”,留下了数十万字的专著,但毕竟电影不是文学作品,加上影片长度的限制,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再现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尽管影片在一方面还是借鉴了纪录片的方式)。于是,编导撷取了她生命中的某些片段(如她与冯绍峰扮演的陈子龙之间的相遇相知再到别离的几个瞬间,并通过那带有血渍的手帕来表现出陈子龙对柳如是的款款深情,这段戏很有抒情色彩;又如她与钱谦益之间的相遇、相伴到矛盾等),以点带面的渲染出她那生错时代的悲情——尽管“尚有燕台佳句”,却“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而叙事上,影片也采取了类似于文学作品里的散文的方式,其中柳如是与钱谦益之间的关系便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神”(散文的精髓在于形散神不散),另外再加上柳如是与陈子龙之间的故事。而这样的一个黄昏恋故事,置放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又难免的多了几许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悲与愁——这不仅是体现于钱谦益在面对新王朝时作出了不同于史可法的名流千古的选择(这一段戏带有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还表现在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的冲突上,电影评论毕竟柳如是具有“民族独立之精神”却遇到了钱谦益这样的一个丈夫。而笔者也认为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这些人物之间的面对大时代变迁背景下的选择与冲突,强化了影片的戏剧感与张力,从而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还有他们所做的选择、背后的因素等。(另外,影片还带过了史可法、郑成功、李香君、董小宛等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有兴趣于这段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的影迷,不妨多留意留意。)
  
  虽然说,影片《柳如是》因为篇幅、历史等缘故而未能完整的表现出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如钱谦益过世后柳如是的遭遇,便在影片里被忽略),但影片里所穿插的古典诗词,还有散文化的手法、时代片段的撷取、富有张力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后半部分的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等,还原了历史的某个横截面,也折射出丝许的张力与时代悲歌。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