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梁国辉和郑洁这一对人到四十的中年夫妻展开。中年男人梁国辉在一家精神病医院任精神科主治医生,中年女人郑洁在一家市级医院任重症监护科主任,他们有个念初三的儿子梁思宇。影片由于卷入了中年危机、婚外情、高考、房地产热、腐败、青春期逆反、网络等多个现实热门话题而成为一幅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众生相的画卷。
影片的一开始,王志文扮演的梁国辉发现自己得了肺癌,只剩下不到半年的生命,于是他开始反观自己的人生和婚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和郑洁17年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遗憾没有和更好的一个女人共度一生。另一方面,不知情的妻子正望夫成龙地忙着给丈夫调单位,因为她觉得他在单位一没钱二没权,没出息。工作的疲惫和柴米油盐琐碎让梦想着有一天能住上大房子的郑洁面对着丈夫只有满腔的怨气。
郑洁让我想到《中国式离婚》里同样望夫成龙的妻子林晓枫。两个女人共同特点都是看不起丈夫的平庸,热切期盼有一天能夫贵妻荣。郑洁和林晓枫是不是典型的中国妻子?这点我不敢肯定。但是这样的中国妻子都有一个致命的误区,那就是对丈夫和家庭寄予了太高的要求和太多的期望。她们需要家庭的完满来成就自己的人生,要丈夫的成功来赋予她们自己价值。朱瑟林·乔塞尔森博士在《我和你》一书中写到:“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对婚姻制度的期待过多,以至于婚姻制度超载,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土崩瓦解。”的确,人们如果要求在婚姻中满足全部的人际需求和精神需求,婚姻肯定是不堪重负的。
于是,工作一天的中年男人梁国辉回到家,等待他的却是妻子的责怪:靠你那点工资咱们什么时候才能换上新房子?!一个人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别人身上,哪怕打着婚姻的旗号。
从影片来看,郑洁没有很多自己的精神空间,基本就是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去哥哥家诉苦。按郑洁的要求,梁国辉不仅需要超越平庸,还要做她的生活拍档和灵魂伴侣,服从她的安排,慰藉她的苦闷。问题是她没有意识到,没有人“应该”服从谁的安排,也没有人“应该”慰藉谁的苦闷,说白了,没有人有义务让你快乐,除了你自己。难怪曾奇峰会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该向朋友关系靠拢。这样,你对他人的要求会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不会因为他她是你的丈夫妻子就认为对方理所当然的要为你的幸福或不幸负责。
很多人一厢情愿的以为,与另外一个人结合可以让自己更完整。而诡吊的事实是这其实是种幻想。米纽琴在《家庭与夫妻治疗》一书中写到:“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或发现)婚姻并不能使我们完善,也就是说并不能补偿我们的缺失。”郑洁如果能把目光放在婚姻以外更广阔的天地,她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人生也会有更丰富的体验。
另外,郑洁在夫妻相处中缺乏一个技巧,示弱。剧中她的儿子和小三都不约而同地讽刺她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每天斗志昂扬。她想掌控一切,最后却什么都没控住,她想战败情敌,最后却输给自己。香港大学心理学家李维榕曾经对她的来访者提到她看到的一出昆曲折子戏:女主角威风凛凛地独自奋战围城的贼寇,她的驸马赶来时,贼子早已被她击退。她却娇柔无力地拉着丈夫的手说:“夫君啊!吓死我了,还好你赶来了,不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呀!”然后两人高高兴兴的打道回府。如果换着郑洁,她想必破口大骂了,怎么现在才赶到?要是靠你我早没命了!
女人适当的示弱会赢来男人更多的关爱和责任,其中的道理在于互补性。互补意味着夫妻的行为不是独立的,而是共同决定的,受制于相互支持或对立的力量。甚至,人们的行为是相互“创造”的结果。比如,一个纠缠的妻子会有一个疏离的丈夫(追逐-回避性关系模式);一个独揽大权、凡事亲力亲为的妻子会有一个唯唯诺诺、无所事事的丈夫。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叹,为什么一个那么聪明能干的女人找了一个那么窝囊的男人,其实不是男人无能,是你把他塑造成那样的。难怪有人把家庭比喻成舞蹈中的探戈,你进我退,你弱我强。说的就是互补的道理。
作用到郑洁身上,也就是说她退一点,让一点,梁国辉就会进一点,补一点。她对梁国辉很大的一个不满在于她嫌他家里事操心得少,管儿子管得少。其实她对儿子少管点,梁国辉就会多管点,她对家里事操心少点,梁国辉就会操心多点。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说什么事你都操心完了还要我来干嘛呀?人也是有弹性的,既然亲爱的你那么需要我,我怎么也要好好表现,不能让你失望啊。
其实,郑洁并不是一个坏女人。甚至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女人。工作中她兢兢业业,生活中她孝敬公公,善待儿子。可她并没有赢得丈夫的爱和儿子的理解。总结她17年的婚姻生活她只有三个字,“太累了!”
如果郑洁把关注丈夫和儿子的目光投来关注自己,也许她的家庭关系会轻松很多。我很同意心理学家李子勋的观点,他认为婚姻只是人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如果你把它当着全部,那么你难免会成为情感的囚奴。家庭可以是你的堡垒,但它也可能是你的监狱。只有你爱好了自己,才能好好的去爱那个他她;也只有你人格成熟和独立,才不会在家庭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