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自信的6个天敌经典的人生哲理

发布时间:2022-04-07 03:20:03

  1·内疚

  内疚有可能已经尾随你很久了,从童年开始。“把你的饭全吃了,多少农村的孩子想吃还吃不上呢”;或者“我天天上班忙前忙后的为了谁?你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学习?”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自然没有能力质疑大人的这些“道理”。由此,我们将错误全部归到自己身上,并认为自己永远不够好。

  内疚有时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它防止你伤害他人。但更多时候,内疚使我们不断伤害自己,并把快乐慢慢从生活中挤掉。你甚至没有能力欣赏自己努力的结果。你或许觉得“我没有尽全力帮助他,即使我已经做了很多”,或者“我竟然嫉妒自己最好的朋友结婚,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我升职了,意味着有人被降职”。

  有没有发现,你珍视每一个人,除了你自己。对于你来说,你好像不存在一样,想法、态度、愿望统统可以被忽略。你和他人有什么不同,没有权利平等的接受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么?拿出为朋友高兴的劲儿为自己喝彩吧,因为你们之间没什么不同。

  2·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我们很多人把失败做成了眼镜,并透过这个眼镜去看自己的成功,成功也变得黯然失色了。失败者的心态对我们的影响还远远不止如此。它让我们在新挑战面前畏首畏尾,不断提醒着自己能力不足,并挡住自己前进的道路。这使得我们成功的经验变得越来越少,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失败者的形象。同时,低估自己的能力使得我们很可能随便找个工作了事,变得心不在焉,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敌人是自己的坏处就是它隐藏的很深,不容易被发现;而好处就是如果我们学会转变思想,敌人就会变成队友。转变思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任何改变都不容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失败者心态已经向前迈了很大一步。之后,学会慢慢相信没有什么信念(尤其是错误信念)是我们一定要秉持的,每个人都值得更好的,你也一样。

  3·完美主义者

  也许我们才是对自己最严厉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当我们必须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完美主义会是我们的帮手——我们拼死也要做好一件事并得到他人的赞赏。但现实是,很多时候没有人逼我们完成什么事情,我们自己决定毕业论文的内容,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学车,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要不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想法可能使得我们永远认为自己准备不足,无法做到最好,由此拖延下去,最后实现了前半句话,什么也没做。

  完美主义者像一个糖衣炮弹,因为它看上去并不像是一件坏事或缺点。但它的确可以伤害我们——它让我们只喜欢优秀的自己。但现实是,没人能够一直优秀。尝试和失败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最终结果,但它却是从0到100的必经之路。奖励自己的每次尝试,将失败放到从0到100的全景图中,并记住这不是终点。

  4·生活在懊悔中

  犯错误后,有时我们将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如没有足够的时间),而另一些时候我们认为错误完全在自己(如自己能力不足),并开始对自己失望,悔不该当初。

  如果我们真的有第二次机会改变事态的话,懊悔或许是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情绪,即使它本身很痛苦。它的痛苦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事态,做出正确的选择,寻找新的途径。例如,你为戒酒失败而懊悔,懊悔反而可以成为你戒酒的新动力,不断地推动你前进,最后成功戒酒,健康生活。

  但更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好运能够拥有第二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时懊悔就更像一个害虫,蛀蚀着你所有的积极信念。懊悔的情绪使得你不停回顾你所犯下的错误,促使你分泌与压力有关的化学激素,对生理健康同样产生危害。最重要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代价”,你依然无法改变现状。

  事实是,我们回不到过去,去不了未来,我们拥有的只是此时此刻。运用一些技巧(如冥想),使自己活在当下。同时记住,那些错误只是你犯下的错误,并不是你。

  5·消极的将自己同他人比较

  我们在社会中各自奋斗,通过同他人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表现和位置。我们会和比自己好的人进行上行比较,也会和不如自己的人进行下行比较,而标准通常是社会上普遍推崇的价值,如金钱、成就、相貌等等。上行比较通常使我们困扰,下行比较会让我们变得高兴和满足。

  我们不会傻到将自己和英国女王进行比较,并对我们和她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产生困扰,因为在我们眼中,她的存在太奇怪了,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情况。我们更多的是将自己同身边的朋友、同学、亲戚对比,因为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和他们之间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曾经)拥有相似的环境,在同一空间中发展。这样的对比产生的不同差异才会使我们或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像了解自己的情况一样了解他人的情况么?当我们没刷牙没洗脸在床上窝了一天后看到朋友圈里A刚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和朋友喝了下午茶,又看到B在图书馆和论文奋战了一整天连饭都没吃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产生焦虑和羞愧。自身的颓废和他人的鲜亮不再暂时的状态,而是全部生活的缩影。

  但其实,他人(大多时候)不会将受挫的经历公之于众,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人生命中光鲜的一面。这样的比较我们如何获胜?最多只能平手。

  可见,和他人比较没有客观性可言,它或许能够反映你潜意识里想要的结果。例如,自卑的人一定要在对比中战败才肯罢手,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他们为自己写的剧本。

  想要客观?那就和自己比较吧。这不是很好的控制变量么?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之间的差异才是你自身情况和能力的体现,而和他人比较不会让我们的实际能力有任何改变。

  6·取悦他人

  我们是否都有过这种时候:想要所有人喜欢你,过分重视他人的意见,并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自尊为代价。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个坏习惯,但它可能曾经是我们的帮手和法宝。

  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缩影都是阳光下奔跑的快乐场景。实际上,不幸福的童年经历也很普遍,有时候弱小的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依靠的照看者。失败的父母形象多种多样。随意打骂孩子或过度关注自己的父母使得孩子必须学会取悦他们的技巧,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使自己减轻伤害,发展成人。抑郁或有成瘾现象(如酗酒)的父母连自己的都照顾不了,于是孩子过早的承担了照顾他人的责任,并发现只有满足父母的需要时自己才会得到关注。我们由此变得不停付出。

  只要付出都会期待回报,但现实却是有可能我们不断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由此变得消极,认为需要付出更多才行。取悦他人是“共情”的错误表达方式。我们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代表我们有义务牺牲自己来让他人变好。我们有多种选择,并不只有一种。慢慢放弃“我应该”的想法,练习设定一些“界限”来保护自己,并在别人试图打破界限时说“不”。不要再被乐于在别人的世界里横冲直撞的人绑架了,从他们身边跑开吧。

  没有谁能让全世界人都喜欢,你也同样没有义务去完成这项任务。说“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敌人并不是我们说“不”的对象,而是我们不断取悦他人的自身的源动力。在改变的过程中,不适、尴尬、羞愧、内疚等情绪可能都会跑出来保护我们想要取悦他人的想法。学会慢慢接受短暂的不适,然后享受之后压力减轻的幸福感觉。

  啊,这次的付出酿造出了甘甜的味道。

阅读更多人生解读,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