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意义——读元辰评论文集《现场批评》
黄叶斌
作为网络文学的新兵,去年我在网上结识了荆楚网·东湖社区文学原创新散文栏目的版主元辰先生,并且冒昧向他索要个人作品集。没想到,在很短时间内,我就收到了他的一本感悟式文学评论集《现场批评》。每天晚上临睡前,我都要翻阅其中的一两篇文章,或吟诵、或思考、或复读,好像在和多年没见的老朋友促膝谈心,似乎在观摩我国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史,其肯綮入心的批评令人玩味,其鞭辟入里的剖析教人信服,其深刻独到的感悟使人深思,其执著跋涉的拓荒者形象令人钦佩。元辰先生的文学批评水准和帮扶奉献精神在网络文学界有口皆碑,网友的推崇和信赖更加深了我对他的认识与理解。
《现场批评》文学评论集,是作者10余年来网络文学批评言论的汇集,是作者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与总结,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一项文学创作实践,也是写作者的别样姿态和网络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本文集30余万字,分为“文本对话”、“阅读回应”、“文友漫评”、“文体探微”、“文心若禅”、“网坛纵论”、“感悟源流”等七个部分,实属“现场批评的探索之作、草根批评的写实之作、底层文场的心性之作”(作者语),他为我国传统文学批评开辟了一条新路,为网络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文学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积极而有益的贡献。
一、感悟式批评的形式与内容
批评,或曰评论,是对文学作品文本的评价评论,是指出其优劣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也是评论者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从《现场批评》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感悟式批评在形式、内容、作用和意义上的本质特征。
从形式上看,现场批评,即感悟式批评,是相对于学院派史家文学批评而言的。在空间上,是处于现场的田野式的草根的底层的形态;在时间上,是业余式的即时的零碎的形态;在篇幅上,是随感式的短小而自由的形态;在性质上,“多是使用轻武器快速、准确扑向目标的阻击战”;在角度上,可以是针对文本的具体细致的微观批评,可以是针对作者数篇文章或文集的中观批评,可以是针对作者群的风格或流派的宏观批评;在方法上,作者主要采取三种批评样式,即推介式、引导式和点评式。这种读后感式的批评,可以回应作者的质疑,可以附和作者的观点,可以引申文本的意义,可以揭示文本的内涵,可以挖掘文本的意蕴。正如作者在文集中所说的,“随心所欲地阅读、评点、讨论以至争论,借别人的脑袋磨自己的脑袋,借少年的意气驱自家的暮气”,“把别人的思想、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然后用自己的话阐释世界”(p257)。总之,这是批评者把文学作为促进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是收获友情与娱乐的一种游戏和一种声音,是对批评对象的尊重和警示的一种击打,是作者十分看重的一种创作姿态、生活姿态与心灵姿态。
从内容上看,现场批评,主要涉及到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文本,网络文化的利弊与发展。如《文学将在读屏中重生》一文,作者将汉语网络文学的新生、成长、发展、成熟的轨迹分析为萌芽期、疯长期、盘整期和成熟期,指出了文学在网络中重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列出了网络文学的三大症状:网络印记强大,文学印记弱小;网络是喧嚣的,文学是沉寂的;产量惊人,质量平平。这些真知灼见已经被研究者写入“网络文学论纲”之中。如对《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一书的评论,作者对这部关于知识分子命运和精神走向的反思之作,进行了理性的解剖和历史的总结:反右斗争给历史和人文的惨痛教训是民主的代价、知识的地位错移、仁慈的缺失、群体人格缺损、东欧参照系的阴影、二元结构的对峙和教育的扭曲等方面,并由此提出了“重塑中国知识分子集体人格”的命题,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还有如《狼图腾:狼吟中的振奋与遗憾》、《一领侠衣网上飞》、《浸蚀要离》、《青春漂泊的痛感与美感》等文,都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扫描与尖锐酣畅的个性化表述,令人受益匪浅。还有大量的是对网上文本的片言只语的即时性批评,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或鼓励,或开导,或感悟,或点评,犹如心得展示、语录印痕、心语飘飞,点滴或瞬间的见识、智慧、思考、灵感皆化为智者的梦语、朋友的密语、思想的谜语,给予网络文学作者一种偶遇知音的惊喜和心灵抚慰的快意。总之,公正友善地对待新老网友的每一篇文章,不论亲疏年龄性别职业地域之差别,是网络文学批评者应取的一种写作姿态,也是元辰先生的一种为人姿态。
从网络文学批评的作用来看,其效果是明显而有益的。对于批评者来说,这是一件苦差事,因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写作,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确定作品的文学定位,需要关注作者对批评的意见反馈;这是一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默默地奉献,批评者不求任何物质上的回报,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功名禄利,只是“为文学担当起催生或保姆的作用”(作者语);这也是一种容易得罪人的事,在阅读与阐释文本中,往往因为作者和批评者的审美观、艺术经验之差异,在认知、判断、理解、感悟等方面会自然形成一种落差,也就可能会使批评对象对批评产生或欣然接受、或心理抵触、或虚假迎合、或反唇相讥、或恶意排斥的种种现象;或者说,对于捧场的奉承话爱听,对于质疑的批评语反感,因而有时还会落下“文人相轻”的话柄吃力不讨好。对于被批评者来说,批评是一种精神的扶持或救赎,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或对话,是一种审美的提示或干预,是一种经验的交流或补充,是一种朋友的寻觅或交往。试想,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于茫茫人海中结交文友,并且能够听到网友的诚挚的批评之音,岂非人生之一大乐事?相反,如果文章在网络中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岂非文学之一大悲剧?
从网络文学批评的意义来看,它只是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一种艺术品种,是文学评论中的一种现代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快捷时尚便利的个性化观点的亮相。一方面,批评是批评者的一种自我超越,在阅读、思考、感悟、阐释、点评文本中,不断提升批评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一方面,“力求使公共艺术经验成为更多作者的私人经验”(作者语),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以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文坛的繁荣和发展奉献绵薄之力。其实,这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它既可使批评者保持年轻心态和自由自在的创作立场,始终在文学现场面对鲜活而原创的网络文学,“看到更广阔的社会与众生的灵魂,加快信息收集和更新流变的速度,坚定创作信心”(作者语),从而改变批评语流,乐于为网友服务;另一方面,批评也为大量文学后备人才的产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和现实的可能——因为“文学青年的血是治疗精神阳痿最好的激素”(作者语)。在文坛鱼龙混杂大浪淘沙中,真正有文学天赋的青年才俊定会脱颖而出,那么,文学批评也就功不可没了——在发现、推介、激励、完善、超越中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
二、感悟式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作为感悟式批评方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元辰先生已经从个人实践的自发阶段上升到理论探索的自觉阶段。这种阶段的转换,可以从他的文集“序言”中找到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探索轨迹。
现场批评的目的,在于使作者认清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文本的创作得失,明确写作的努力方向,因此,元辰先生将这种批评的理论归结为四点:一是对文学本真与公共经验的认同与遵守;二是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对经验的指认;三是对现场氛围的把握和形式内容的选定;四是批评文本与批评价值独立性的追求。这里面,作者重点强调的是批评者本人的人文素质或艺术修养对文本现场批评的价值与作用、要求与规定。如批评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于批评者平时对创作经验的概括提升和对公共艺术经验的把握;识人知文的评论基本功,在于批评者的判断建议中是否具有艺术理性和启发思考的作用;现场批评的态度和言辞的运用,在于批评者因人因事因时的选择和有分寸的表达;作为一种可供独立阅读的艺术品种,现场批评更是对批评者本人的学识、知见、文采、性灵的考核和验收。或者说,作为一个合格称职的现场批评者,他必须具备独立人格、知识水准、敏锐眼光、表达技巧和感悟能力。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场批评,网络文坛上的热闹更多的是随心所欲、浅尝辄止、有感而发、提升人气的回帖和顶帖。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元辰先生的《现场批评》文集中,已将他的理论与实践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网络文学的评论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从网络文学批评的实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学院派和民间派两大类。学院派一般是指教学科研部门机构或专业人士,为了总结、传承、作史、教学而进行的系统专门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研究,评论的对象大都是已经发表、出版的文学作品或作家专著。而现场批评的对象,大都是作品的雏形或可以随时修改、否定、完善、删除的文字,批评者可以现场对作品进行审美调适或干预,被批评者和其他读者也可以对此发表意见、反思讨论,从而在互动中实现作品的终端意义的完成。作为民间派的批评者代表,元辰先生施展了“魔术”般的技巧智慧,或对作品温柔一刀,让你在接受并感谢他的评点指导的背后,隐隐感受到一种被高人看破窘相的疼痛和幸福;或致人命门,让你对作品艺术生命的萎缩凋零,在瞬间产生一种寒心彻骨的惋惜和幸运;或诱导启发,让你对自己作品的价值与定位有个较冷静清醒的认识,一种知音难觅诤友巧遇的情感和感叹油然而生。批评的功效不在于企图教育谁、改变谁、抗议谁,但是一定可以感动谁、启迪谁、影响谁。由此可知,元辰先生的批评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质:视野的独立性,文字的可读性(或欣赏性),评判的科学性,观点的个性化等。他曾经自嘲是主流话语的观摩者,是精神流放的朝圣者,是文学消遣的意淫者,是灵魂安身的主教徒。正如元辰先生所说,作为生命和生活的副产品,艺术品或文学的产生,重在过程。“这过程中,充实自己,释放自己,快乐自己,同时又与同好们保持心灵的交流,甚至还为后学者提供一些帮助,这就够了。”(p36)这种双重效果的文学批评实践,也是批评者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情定网络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三、感悟式批评的创新与思考
纵观目前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大概有这样几种现象值得注意:正读与误读并存,深读与浅读交织;而被广大文学爱好者所诟病的,是那种应景式的敷衍、交口式的捧杀、炫耀式的自娱和轻薄式的交易。如为给自己贴金造势,自我捉刀代笔后请领导或名人签名;友情互评歌功颂德,彼此心照不宣收获名利;红包和文笔的交易,权利与金钱的结盟,让市场的潜规则赤裸裸地登场;以软文的新闻或广告的方式,扩大作品的销路和影响等等。这些文学批评或者解读的方式,有时会造成一种假象的繁荣和热闹,更多的是对当代文学和网络文化的一种误导和侵蚀。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辨析和认识。
元辰先生的《现场批评》一书,在感悟式批评方面有这样几个创新:
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发现和阐释。如关于小说作者类型的分析,他在批评吕志清的中篇小说时,将写小说的人分为近智者、爱智者、远智者和背智者。所谓智者,他认为应有三个标准:大觉大慧、生活的思考感悟和艺术修为。他把鲁迅和王小波列为近智者中的翘楚,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作者和歌德、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契诃夫、卡夫卡、海明威、黑塞、塞林格、博尔赫斯等人列入智者的行列;而我们作为业余文学爱好者,大都只能是远智者或爱智者了。他认为优秀小说的特质,应该是从一个个细节、人物、事主出发,购置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善于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把陌生的生活熟悉化,把抽象的哲思融入凡俗生活,形成多重所指、意指和能指的合成。另外,他还分析了小说的文面、文里与底蕴的三重基本结构,以及散文的事本、学养和灵魂支撑的三重文本结构;还有对悲剧美的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智慧悲剧三重结构分析,对四维创智方法的阐述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对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贡献,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评论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敢于超越自我的前提,是要不断地否定自我,打破常规,力求形式上的新颖和新鲜,从而赢得更多读者的眼球。元辰先生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一是与人对话式的批评。《浸蚀要离》一文中,批评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和文本作者近距离对接,以电影镜头的蒙太奇手法,映现作品的情节内容,挖掘作品的人物心灵,展示作品的美学意蕴,分别以“精美的集合与硬伤、系统整合功能的缺憾、走出悖论的奢望与万能英雄的败北、反平民理想的末路英雄”等四个小标题,边叙述边议论边点评,在描摹中复活文本的人物形象,在解读中阐释个人的审美情趣,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如同观摩一幕话剧,给人以历史的思考和回味。二是模拟老农式的质疑、质问和调侃。在《看把你臊的》一文中,批评者对宁财神的作品以反语的方式演绎了一个个黑色而有趣的幽默。其目的在于“模拟老农的有限认同,印证其小说阐述世纪末苦闷的审美意义,同时否定其结尾部分的草率和直白”(作者语)。批评者联系农村社会现实生活,巧妙地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嫁接起来,以大量的反问和调侃诠释了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及其创作的得失,令人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批评者的意见和主张。三是自嘲式的点评。解剖自我,袒露心灵,暴露隐私,是一种智者的勇气和胆量,也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和超越。在《你无法诱惑我》一文中,批评者将现实社会中的有形的或无形的、有益的或有害的、真实的或虚拟的、历史的或当代的、中国的或国外的各种诱惑排列出来,真诚而坚定地表白了个人的人生立场和价值观,以及自己的文化尊严和抗疫能力。你听他的自白多有趣:“别恶心我。我说过,我是路边一块石头,又丑又硬。踢不动,搬不走,永远立着。……别费心机了,我只在摇曳和诱惑中安眠”。还有《夜空下的喃喃自语》、《艺术孤寂与生命孤寂》、《人是天定的流浪者》等文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艺术追求作出了人格剖析和人文检讨,让读者在赤裸裸的精神跋涉者的面前感受到一颗赤诚而坚定、疲惫而阳光的文学殉道者的心灵之光。
分析反思中的理性提炼。对文本得失和意义意蕴的总结、分析、评判、提炼、揭示、阐释、引申、发挥、深化或升华,是批评者的职责所在,也是评论文章的价值所在。从感性感知的认识出发,以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观为基础、以公共艺术经验和文学创作规律为指导,或指出其文本内容的表象特征,或开掘出其作品的本质内涵,或给作者本人文学创作带来惊喜惊讶的感动和反思反馈的激励,都是元辰先生思想力量和理性魅力的昭示。如《心灵向往与困顿的本真叙述》一文中,批评者对王心丽的散文集《四季十二时》推崇有加。他发现作者的“文字在现实孤困与根本孤困层面上展开,字字是作者心影,忧郁浸入骨髓,在作家胸间奔突、冲闯、缠绵已久”,因此,书中回荡的是:向往在困顿中的坚持,灵性在创伤中的抗争,爱心与良知在事象上的伸延。并且指出作者的文字打动人的原因,在于“找到从自心到他心的表述方式,不以撼摇他人为目的,却能叩开他人心灵;本真地展露了心灵在坚硬宇宙之下遭受伤害与不屈舞蹈,撼动了人根本的痒处与痛处”(p156)。又如元辰对俞白眉小说搞笑表达技巧的评述和点评,归纳出“得意自笑、哀凉苦笑、借己嘲笑、睿智俏笑、对面调笑”(p110)等五种方式,从而论证了“搞笑是对传统喜剧的反动”的命题,说明了搞笑是一种有趣味的智慧的幽默、是一种大陆的超前文化消费的特征,也肯定了作者文字中的智慧对读者精神资源的开发启蒙和对文学创作别样表述的创新开拓的意义。还有批评者一向主张语言的包容力、表现力、空灵程度和个人特色,还有批评者的批评理念是“力图以智我、自我、本我补充少、青、老三时位,以我群、人群、它群、神群对应内心意象,与小说共逼灵魂构成,以解读精神历史,寻求解放的途径”(p79)等等。
元辰先生的这些创新,只能是笔者的初步认知和分析,挂一漏万实属难免,请作者包涵。另外,阅读《现场批评》一书后,笔者也产生了有关批评创作的若干思考,以求智者的高见。
网络文学的现场批评定位问题。元辰先生认为,鲜活的思维和无穷的创造力是网络文学的吸引力所在;“优秀的文字应是生命制成的子弹,具有震惊力、穿透力”和心灵的冲击力、感染力。当然,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高层次的写作要求和目标,是属于很少人的写作专利,或者是文学精英和专业作家的职业追求。网络上的作者是大量的草根族的底层文学爱好者,他们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字,可能只是一种休闲的消遣和精神的寄托而已;对他们来说,“写作是一种方式,表示你的爱好、意愿、希望或者忧郁、愤怒,如此而已。”(p73)正如作者所说的,“文学的本质是游戏,文学是玩的。”作为批评者,应该以一种平和冷静欣赏的心态对待或批评这些原创文学作品,让广大网友在阅读中接受,在互动中交流,在感染中进步,在鼓励中超越,在批评中提高。其实,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分量有力度有深度的文学批评缺失(尽管也有少数人写几篇对网络文学精英的批评文章),还缺乏像元辰先生那样的网络文学批评者队伍的出现,以及主管职能部门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冷漠、忽视和管理、激励机制的滞后。网络文学批评与反批评的冷清与寂寞,批评话语权的集体失忆、失语、旁落和丢弃,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改进。可以说,文学批评的繁荣之日,也就是网络文学的兴旺之时。
文学批评的创新与继承问题。事实证明,现场批评为我们的当代文学批评开辟了一种新的路子或模式,它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传统文学批评的基本要求和评判标准仍然没有过时,只是在方法方式上的改进,在语言表述上的流变,在互动技术上的革新。中国文学批评精神的失落、变味、异化,应该是我们文学反思的议题之一。元辰先生曾经提到文学批评的难、写作的难和文学归位的难,这可能是对当前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的社会人文环境和个人创作经验的总体感受和反思。探索是需要付出心力和代价的,可怕的是对这一行动的冷眼和漠视。元辰先生在《传统的颠覆与重建》一文中,为文学的风格流派和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叫好,也为传统的惰性和惯性带来的负面作用而担忧。这是一种批评者的良心所在,可惜,如此的清醒者、呐喊者和改变者现在太少了。
批评者的个人修养问题。目前网络文学批评的失落,除了社会大环境以外,涉及到批评主体的则是批评者素质的缺位。元辰认为,主要体现在批评者的阅读肤浅,不认真、不全面、不思考,盲目跟风,浅尝辄止;批评者的艺术修养与必备阅历缺乏,有些较优秀的文章给人带来“看不懂”的困惑,因此出现不能批评、不愿批评、不屑批评、敷衍批评之现象;批评者的慈悲爱心缺失,空洞说教、人身攻击、恶意嘲笑、人格鄙薄等现象时有发生,根源在于对爱心、真诚和真义的亵渎和缺位;批评者的审美宽容度不够,“应当忌讳完全以个人审美爱好评论作品得失”,实事求是地中肯地引导评价和兼容批评是被批评对象的大幸和知音;批评者对批评文本的把握或不着边际、或掉书袋、或引述过多、或提出观点分析论证不够,反对表扬批评式和指手画脚一锤定音的裁判式评论,“希望批评是一棵长青的树,表达着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渴望、理解、沟通与爱慕”。(p332)由此可知,批评者不仅需要个人的品行修养,更需要人类文化良知;作者在文中不是个人,而是一种文化人格或文化形象的化身。总之,要改变目前这种批评失落的问题,需要假以时日的酝酿、社会各界的努力、批评氛围的形成、批评者个人的自觉。
综上所述,现场批评,是网络文学繁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的生命元素。让我们都来关注、重视、参与、扶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