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3 01:44:51

  《精神病院》是一部由Andrei Konchalovsky执导,尤利娅·维索茨卡娅 / 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 布莱恩·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病院》影评(一):世界是个大疯人院,里面有一些疯子,还有更多人连疯子都不如

  战争中的政府军和武装车臣组织

  过往何曾不是朋友

  疯人院不是疯人院

  那是病人们的家

  大家象一家人一样互相扶持

  唱歌跳舞

  小打小闹

  这个小小地球上互相残杀的人

  上帝会不会宽恕他们的罪恶

  战争何时是尽头

  《精神病院》影评(二):记忆模糊

  很早以前看的一部电影

  好象是上初中的时候

  那时候喜欢租VCD回家自己看看

  找一些自己认为有意思的片子

  记的很清楚看过这电影

  但是剧情忘了

  毕竟年头多了

  如果事隔十来年我还能记住剧情,那就太牛B了

  不过人活着就得经历事儿

  我又懒

  脑瓜子就装不了那么多东西了

  说了一堆废话

  没啥主题

  我这生活也是这样,没啥意思

  凑合活着

  看电影吧

  《精神病院》影评(三):笑点很奇怪,哭点很意外 T T。。。

  在PPS上意外撞见,这其实是最纯的一部战争片也是最可爱的一部战争片,可是看过之后被感动的差点流泪~ 总之这是个让你笑着哭,哭着反思的好电影!俄罗斯导演Andrei Konchalovsky一生拍过无数伟大的电影,2002年这部主流化的《精神病院》却很少被提及,希望这部同样伟大的电影以后不要被埋没了...

  善良美丽的女主角是一个幻想症精神病患者,身边的病友们一个比一个古怪,这间简陋混乱与世隔绝的精神病院虽然每天都闹剧不断,但对比外界的战争硝烟,这里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庇护。

  最终医护人员躲的躲走的走,院长也只好暂时去另找出路,剩下这群自由人没高兴到一天,精神病院就被车臣士兵占领了。好在他们还算友好,女主角因为其中一位士兵的玩笑求婚,毅然甩掉“未婚夫Bryan Adams”,决定去军营赴婚。而默默暗恋女主的那个诗人病友也知道这只是个玩笑,也毅然独自去军营要带她“回家”...

  这段情节非常催泪,鼻子发酸好多次~玩笑也许并不是玩笑,只是看起来过于美好,爱情也许并不是爱情,只是看起来就在身边~Bryan Adams在里面每每出现在她幻觉里为她唱歌,象征着虚幻的完美世界,跟狂轰滥炸血流成河的现实相比更添一种悲凉。。。

  最后被抛弃的女主回到精神病院,这里很快又被俄罗斯士兵占领,院长也带着医护人员回来了,荒谬又个一轮回,疯子又一个登场....

  《精神病院》影评(四):愚人之屋

  愚人之屋

  有些时候,是否我们的正常世界更像是一座精神病院?

  看看,这世界总有着成行成市的人在抱怨结构性带给他们的不快乐,这些人自怜自艾,埋怨一切的不顺,为各式各样的所谓自由作出所谓的抗争,营造怨气冲天的社会环境。他们很痛苦,喜欢以社会的不健全掩饰自己的心智不健全。只是,痛苦其实有很多层次。与某些痛苦相比,这些安枕自在的人们原来不过是欲求不满,是在无病呻吟。在世界另一头的那一群病人看来,他们身处的精神病院可能才更堪称为正常,虽然现实中夜气如磐,却仍有一道列车承载着这些人的最后依托,可以每天按时带给众人短暂的光明错觉。

  在这所谓愚人屋周遭上演的一切,是没有正常与变态之分的,疯人疯言不过道出了常人抑压着的心里话,战场上的隆隆炮火与无离头的风琴演奏者可以水乳交融;"正常人"与"病人"的鸡同鸭讲可以协调流畅无比;懵然老者可以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地球原只是他手上的苹果。厮杀的人群,此刻正等待着他的宽恕。

  而那些大情大性的车臣军人,有为亲人的横死而拿起武器的,自言怎么也想不到会有加入互相残杀的死循环这一天.战乱中,谁又没有至亲无端卷入祸端,后备军兵源也就不成问题.即使十数年前是阿富汗战场上互相扶持的战友,今日早成对立的官匪两派,相认的兴奋之情只有被迅速冷却。双方都只有黯然。

  短暂的休整,士兵们在喧闹里起舞,这群戎装未脱舞影凌乱的硬汉,虚构出的是一派接近于超现实气息的幻像,那其实是军人在生与死的空隙内质朴一面的真情流露,总不能避免当中唏嘘叹息的本质.下场却是悲壮的,他们或者是横死战场,或是被揍得鼻青脸肿,扭送战俘营,好歹,还留着一条小命.

  托尔斯泰曾发问:"为什么人在杀死别人后会高兴?"—肉体仍然坚韧,精神早不堪战争折磨的俄方长官恍惚地引述到……是别人的痛苦会令你更开心吗?杀死的那个人可能是大奸大恶,更可能只是一个平凡到极,半路出家的演员,厨师,出租车司机,或酒囊饭袋。不是米-24武装直升机毁灭了一条车臣村庄,就是黑寡妇人肉炸弹又血洗了莫斯科的数节地铁车厢。积怨只有越深,还能有什么新意?现实却就是这等残酷:为自由,人们反而变得不再拥有自由的可能。

  没人会去企盼人道能有多高,只是至少,它不应该跌穿谷底。不能走出历史,却在继续合力制造更多痛苦的历史,那才是真正堕进邪门。个人是轻如草芥的,生死只在一线,有万千蚁民赴汤蹈火,方能成全某种高风亮节的意义.倒不如大家闲散度日,相忘于江湖,未尝不是更佳的生存之道.要知道人命渺少,钢铁般意志的女军人.终末不会敌得过子弹穿脑.而恶斗之中,生命突然便显得更为真实,死亡是一个催化剂.此刻人要生存下去,是因为在某方有为他祈祷的人,即使幻想又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了.

  《精神病院》影评(五):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疯狂?——《精神病院》

  这电影放在我的硬盘里有几个月了,可是最近俄罗斯人质事件之后我才想到它,一个讲述车臣战争时期边境的一个精神病院里发生的故事,是两年前这个时候的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可是最初让我注意到它的是Bryan Adams的参演。

  这里是车臣边境的一家精神病院,像是与世隔绝,可是战争却是不肯放过的地方,一天早上醒来,医生护士全都不见了,只剩下了这一群病人。Janna是一个漂亮的女病人,她疯狂的迷恋Bryan Adams并深信自己是他在俄罗斯的未婚妻,她喜欢拉手风琴,总在拉一首轻快愉悦的曲子。先是车臣的军队占领了医院,他们和病人还算和平相处,因为一句玩笑Janna就爱上了一个军人并深信要嫁给他和他一起离开。俄罗斯人进攻了过来,车臣军人撤退了,Janna也被抛弃在战火中,可是她幻想中的Bryan Adams一直都没有抛弃她,车臣军人为了逃生也成了这里的一个病人,我想影片的最后Janna一定觉得很幸福。

  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群病人在医生护士消失之后,在炮火纷飞中要独立的生存,尽管他们一开始也有过暴动骚乱,但是后来自发的由病情较轻的人领导在战争的夹缝里存活了下来,对于车臣这个敏感的话题俄罗斯老导演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而是真正的从一群精神病人的角度看待一波一波的占领。与此同时,那些军人,无论是车臣的还是俄罗斯的,他们的疯狂他们的脆弱他们的痛苦也在这个精神病院里缓缓的渗透,疯狂的不止这个精神病院,世界全都变得疯狂了,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疯狂?

  在因为炮火摇摇欲坠的房间里,一直没有说话的老人突然对着一颗落满炮灰的青色苹果说话:“我在苹果上看到了不同的国家,人们互相爱着互相残杀着,终日战斗,死去。他们充满希望的仰视着我,你想让我吃掉他们?我只能宽恕他们。”突然我看到了躺在别斯兰市学校地下的那些孩子们的尸体,几百具的尸体,他们的眼里还有希望吗?人类还有希望吗?仅仅因为我们信仰的上帝的不同,就让我们背负上死亡的代价吗?

  一个俄罗斯军官在医生的面前痛哭流涕,他说:“托尔斯泰说过,‘为什么一个人在杀死别人的时候高兴?有什么好高兴的?’”突然我想那些恐怖分子在向孩子们开枪和引爆炸药的时候,他们眼里会闪烁着快乐吗?有什么好快乐的吗?当一个像自己一样的生命结束在自己的手中的时候,真的会有快感吗?那些虚幻的不存在的信仰、神或者上帝,真的会有手中这个活生生的生命有价值吗?疯狂了,整个世界都变得疯狂了,可是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疯狂了?

  影片始终都在用冷冷的色调,冷冷的就像战争,只在Janna的幻想中,在她的Bryan Adams出现并为她唱情歌的时候,世界温暖的像阳光,美丽的像梦境。可惜现实始终是冰冷的,冰冷的像躺在地下的几百具尸体,冰冷的像我们手中紧握的手枪,冰冷的像是我们疯狂的心。只是当我们再次唱起情歌的时候,希望上帝会宽恕我们。

  仅以此悼念在公元2004年9月4日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人质事件中遇难的儿童及人质,阿门。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