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初平190年春,后将军袁术,冀洲牧韩馥,豫洲刺史孔轴,兖洲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发兵,每个人都率领了几万的士兵,推举了袁绍了做了盟主,曹操做了代理奋武将军。??在各个洲郡之间,说明曹操还是有一定的名望,次之袁绍外。他在这场义兵的联盟中,占了重要的领导职位。我想一个人要是没有本领与才学,不会多次推举或重用。??二月,董卓听说义兵进攻,把汉献帝迁到了长安。董卓留驻洛阳,烧毁了宫殿。董卓在初平元年的时候,已经是权横朝野,权力已经超越了皇上。宫中的事情都是他一手遮天,狼子野心是显而见之。我想当时他还是碍于社会与人臣的舆论,没有取汉献帝而代之。??这时候袁绍驻扎在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驻扎在酸枣,袁术驻扎在南阳,孔轴驻扎在颍川,韩馥在邺县,董卓的兵力强盛,袁绍等人谁也不敢进攻。各路诸侯对于董卓重揽朝政大权,也是怀恨在心,也有讨伐的举动。可是面对董卓的强盛兵力,还是持有观望的态度,谁对不敢轻举妄动。??面对这样的局势,不可能一直僵持。总得有人领头,或者出盟划策。此时又是曹操一席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兴起义兵来讨伐暴乱,大军已经汇合起来。各位还有什么可迟疑的?假如当初董卓一听说山东起兵,就依仗朝廷的威重,占据二周地区的险要地形,向东进攻,控制天下。这样,即便他的行为毫无道义,还是足以造成祸患。现在他焚烧宫室,胁迫皇帝迁走,四海之内都感到震惊,不知道该归依何处,这是上天要灭亡他的时候,一次交战就可以平定天下,这个机会不能丧失!”??此时曹操的一席话,可谓是金玉良言,我想至少有三层含义在里面,第一稳定了人心,既然大家都已经聚合,并且是为了讨伐暴乱,我们没有什么可顾虑的。要干就彻底的干一场。第二假设董卓如果有防范,再占据险要的关口要道,对我们可是最大的祸害,而现在他没有这方面的防范,对我们是有利。第三现在他焚烧王宫,胁迫皇帝,天下都为之感到震惊,那些正义之师都不知道该归于何处,这是形势所迫,民心所向,我们的行动而且是正义的行为,如果这次交战胜利,平定天下,机会是难得的!??曹操的这一席话可谓是金玉良言,安抚了人心,也稳定了军心。从他的言辞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遇事果断,有自己的决策与判断。我想这是一个想有作为,想成大事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行!??曹操领兵西进,想占成皋。张邈派遣将军卫兹领着一部分军队跟随他。曹操到了荥阳汴水后,遇上了董卓的部将徐荣,与他交战,没有取胜,死亡的士兵也很多。曹操也被流箭射中,所骑的马也受了伤。曹操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马让了给他,他才能乘着夜色逃走。徐荣见曹操率领的士兵虽然不多,但还能奋战一天,认为酸枣也不容易攻克,于是因为领兵回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曹操当时的兵力是很少的,要想领军打仗,还要靠张邈的部队协助作战,可是曹操并不以人多论英雄,论成败。长他人之志,灭己的威风。他有自己的远大的目标与理想。而且自信心是十足的。初次交战也并不顺利,被董卓的部将所伤,中流箭,马也受伤。最后还是他的堂弟曹洪救他出了困境。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曹操在当时训练军队,和带兵打仗,也是相当出色的。军队的人数虽然不多,却可以徐荣的重头部队抗衡。可以说明他训练的军队都是能征善战的。??曹操到了酸枣,在酸枣的各路军队一共有十几万人,他们却天天摆酒举行宴会,并没有打算进攻。曹操指责他们,还给他们出主意,劝他们守住观隘要道,这样关中地区震动不安。而大家却在高墙深沟内的堡垒里,不与敌人交战,不派部队扰乱敌人,向全国表明形势,以顺应大势的力量去讨伐叛逆,去平天下。而我们虽然现在打着义军的旗号,心存疑惑,不前进,让天下人失望,我感到羞耻。而张邈等人并没有采纳曹操的意见。??各路诸侯,也是满足于现状,裹足不前。让曹操也很是懊恼,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部队是别人的部队,权利不在自己的手上。曹操的一番肺腑之言也没有得到采纳。可见又是怀才不遇呀!??曹操的兵力不多,还得招兵买马。就和夏侯沌等人到扬洲招募士兵去了,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忻给了他四千多士兵。曹操回了龙亢,士兵也大多叛变了。曹操到了建平等地再招了一千多士兵。进到河内驻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最早跟随曹操的就是夏侯沌,而曹操的兵力是很有限的,在诸侯间,他还是显得很弱小,势力而且很单薄!??刘岱和桥瑁有仇怨,刘岱杀了桥瑁,让王肱兼任了东郡太守。说明了各个诸侯间也是矛盾重重,相互猜疑,各起异心。朝廷已经有董卓专权了,而各地诸侯也是矛盾四起,国家的局势甚是混乱。乱世出英雄,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为曹操成就一番伟业,出人头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