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刀笔小吏到梁山领袖。一度让皇族震惊,令江湖仰慕,一呼百应,虫归蚁附。加之罗贯中、施耐庵诸公的精心渲染,使宋江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重读《水浒》,面对宋江的悲剧,不免沉思。??宋江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上有一个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作铁扇子宋清。自和宋太公在家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而宋江只做了一个小官,就是郓城县的押司。押司在宋朝是县官案下的一名文官,负责处理来往文书案卷,也就是今天的秘书,充其量是个办公室主任。“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可见在官场混的时间也不短了。“更爱习枪抡棒,学得多般武艺”,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黑白两道都吃通的人,所以他实际上就是宋家村的当家人,否则“挥金如土”、“乐善好施”也就没有了资本。一方面常以小恩小惠拉拢江湖狡客,传名于江湖;另一方面又“济人贫苦,救人之急”赢得邻里口碑,博得“及时雨”的美名。也正因为其是非观念不强,甚至关键问题上原则性较差。身居官场才难以施展。深知前途暗淡,自己的“经史”和“权谋”难有作为。所以内交官场,外结江湖成了他赖以生存的必然之路。??私放晁盖为其上梁山埋下了种子,而“气杀阎婆惜”则让他有家难归甚至落下了“刺纹双颊”的奇耻大辱,前程丧尽。但此时还能严格划清和梁山的界限,直到血染浔阳江,才不得不带着一干人马避居水泊,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起义大军之中,真正点燃了起义的烈火。??2、宋江是有才的,从他的权谋和诗词上都可以看出。但他没有走上科举取士的路途。可见怀才不遇困扰了他,甚至影响了他的成长,使他不免牵恨于那些手握重权的贪官污吏。面对所处的环境,要实施自己的满腔抱负,实现济世安邦的宏才大愿谈何容易。长期压抑的不满,形成了他不安于现状又只能隐忍的性格,期待着有朝一日,振翅一飞,所以他的悲剧是迟早要上演的。??宋江的才华首先表现在权谋上,随机应变,驭人有术。当济州府何涛奉命到郓城县投帖捉拿晁盖等人时,宋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戏。先是套出案件内容,知道贼首乃是晁盖等人时,顺口答道“晁盖这厮奸玩役户,本县上下,没一个人不怪他,今番做出来,好叫他受”。认为晁盖是“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然后以公文重要,要何观察亲自当庭投下,自己装作十分谨慎,“小吏何敢私下擅开,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不可轻泄与人”。接着说自己倦怠要稍做休息,赢取了救人时间。安排好值班人员做好服务工作,自己则偷偷把消息通知晁盖,又神秘地委蛇于县官时文彬与何观察之间。“叫左右挂回避牌”“低声禀道”,表面极为小心,实则拖延时间。当两都头准备安排人马抓人时,他说“日间容易走漏风声,夜间行动”又为晁盖的逃走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整个私放晁盖的过程做的是滴水不漏。谁也不会怀疑如此办事稳重之人却是晁盖逃走的第一罪人。??其次,从宋江上山后,对晁盖的明尊暗压上,可以看出他非同一般的权谋。借对梁山头领有恩的关系,聚众上山。晁盖见其势大,让其坐第一把交椅,他以年龄不及晁盖为由推让,此时在梁山四十位头领中,他的人占了二十七位。在向来以势力说话的山寨,宋江的地位已经不低于晁盖了,而自己又带头宣称江州蔡九知府捏造的谣言,“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借此衬托出自己才是真正的山寨之主。??在晁盖遇害一事上,他的权谋也发挥了毙晁盖于无形的后果。三打祝家庄,打青州,破高唐州,宋江是威风八面,牢牢把握了梁山的军事大权,利用战争拉近了与各位头领之间的感情,在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可以说晁盖已经无法驾驭政局。要想稳坐第一把交椅,晁盖必须选择下山。而每次提出要求,都被宋江劝阻,面对曾头市的险恶,这次宋江是黯然无声。以其机谋必知下山的凶险。而晁盖下山选用的人大都是原来自己的人马,可见其在梁山地位的衰微和不自信。及待出军,风吹旗折,吴用独谏,而打探消息的戴宗并没有及时回报有关重要信息。导致“五将死救,余各自顾,主军星殒,众人不还,守定啼哭,却不提疗治”的悲哀结局,而宋江静等其位。实是借史文恭之手篡杀了晁盖,不可不说是机关算尽。??虽然宋江谋略出众,但自认为文韬武略的宋江自始至终,未见其战胜过谁,可见武艺稀松。但在用人上识才笼才,可谓手段高超,挖拉哄骗,甚至下跪求请,尤其对卢俊义,呼延灼,关胜等辈更是如此。正是宋江的谦卑礼仪,才笼络了栩栩如生的一百单八将,扯起了造反的这面大旗。??3、即使宋江成为名正言顺的梁山掌门人,心情并不舒畅。尽管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但始终有一个心结,就是到何处伸冤,向哪儿雪耻。面对有家难归,报国无门而被逼上梁山的刀笔小吏,念念不忘的是从正道上建功立业。尤其是长期的儒教影响,使其对水泊梁山由同情到保持距离,从不得不入伙到彻盼招安。他的苦处在自己的肚里,绝不是李逵鲁达者可以理解的。??他深知这支庞大的人马都是由社会边缘人组成的,有的为救助弱小触犯刑律,为官府所不容如鲁达,有的是自身受到权势者的凌辱压迫而进行反抗报复,为官府所不容,如林冲。有的愤于社会不公而主动劫掠贪官的不义之财,如晁盖等人。特别是宋江自己,原本是封建统治机构中人,无饥寒之虞,更无意反抗,受到压迫,威胁也是一忍再忍,如果不是到了除非上梁山就得引颈受戮的地步,他是不会造反的。??“盖盗之初,非生而为盗也。父兄失教于前,饥寒驱迫于后,而其才与其力,又不堪以郁郁让人。于是无端入草,一啸聚群,始而夺货,继而称兵”。何况小错大惩,逼良为娼,吏治腐败,有才难施,尤其是辱及终身的黥刑,成了宋江心里永远的污点。所以起义后他不惜代价请来神医安道全“美玉灭斑”。但其心灵的伤害是无法医治的,唯一的希望就是招安。只有招安了才能扬眉吐气,即使战死疆场,也可以千古流芳。作为梁山领袖,治军治民都有方略,但面对这支队伍的未来,他也是模糊的。既没有鲜明的纲领,也没有能针对蓬勃发展的起义形势而调整策略。??4、从第四十回开始,梁山已经初具规模。到宋江坐正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明确了“替天行道”的理论纲领,可以说是及起义所需。于百姓做出了劫富济贫的姿态,于官府留下了共奉天子的余地,于英雄找到了打家劫舍的依据,这已经比当初的杀富济贫上了一个层次。此时的梁山是欣欣向荣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兄弟,宋江付出了心血;对贫苦农民,由同情到作了他们的领路人;对一些年轻头领的私生活关怀备至,包括为他们牵线配婚,却是义气感人。面对官府追剿,他们同仇敌忾;面对朋友受困,他们两肋插刀,不惜挥兵劫城。英雄们的壮举可歌可泣。宋江不愧是英雄们的大哥,起义军的领袖。??随着起义队伍的强大,很多现实的问题又困扰着宋江。尽管梁山目前是气势恢宏,所向无敌。但宋江知道自己的这些头领,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是难有作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对抗皇帝,砸烂一个旧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从一开始,宋江就不想和皇帝作对,认为皇帝是好皇帝,只是奸臣当道,才导致人民水深火热,着是认识上的不足,远不如方腊田虎等人。起义军缺乏一个远见的规划,没有一个正确的行动指南。导致掌握实权的贪官也没有被斩杀,甚至是让自己、让兄弟家破人亡的仇人,也是妥协退让。??5、其实,宋江是聪明的,他知道自己这班兄弟都是什么来历,有多大的能耐。在一百单八将中,除了李逵三阮等农民兄弟,大部分都是从官场来的,又的是劝降,有的是计谋骗来的。软磨硬泡凑起来的队伍,杀伤力虽强但很难集中目标。对那些自己劝降的将领,对那些名门之后,他不忍心把他们引上灭族满门的不归路。起义是不会成功的,从坐上山寨之主的那一天,他就比谁都清楚,但他不得不加强自己的实力,增加与政府谈判的砝码,甚至关键时期,战争也被其用来作为迫使政府招安的手段。??这些道理不是谁都能理解的,那些闲散不羁的如鲁智深、武松、三阮们,那些天真烂漫如李逵者,是绝不会考虑的。他们是生死之交一碗酒,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满足于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有福同享,无钱就抢的山寨王生活。而那些来自皇族富豪的如卢俊义、柴进等,是忧心忡忡的。那些来自官场,不得不暂时委身的如徐宁、董平、关胜等则完全属于宋江的一个行列,宋江是他们的真正代表。??荣宗耀祖是封建社会那些文人小吏的最大追求,即使一生碌碌无为,也强于有家难归,有亲难投,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叛逆形象,修复因刺纹双颊带来的耻辱,回归主流社会,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向,招安是唯一的出路。??6、面对漫漫征程,他仿佛看到了压城的乌云正向他压来,这些兄弟的身家性命全拴在他一个人身上,他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画面,看到李逵被老虎吃掉的老娘,看到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面色苍茫。整天打打杀杀,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走出战争的阴影,走上平安的回归之旅,是作兄长的责任,也是“义”的必然。为了这些,他不怕权势的羞辱,甚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险潜入东京,为招安寻找机会;他不惜兄弟们的误解,忍辱求全。哪怕牺牲自己也要让兄弟们门楣争辉,所以说“四海无人识”,导致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面对招安受挫,宋江的意愿并没有改变。他亲自护送招安人员,而且是“再拜服罪”。“认为草诏官员不知我梁山泊的弯曲,若以数句善言抚慰,我等尽忠报国,万死无怨”。他理解梁山兄弟大都是血性男儿,不是靠恐吓威胁就能解甲归降的,招安尚需火候,而且可以看出扯了诏书,砸了御酒的才是真正的农民英雄。那些出生官吏,寄身梁山的人对宋江的处境和心思表现了深深地同情和理解。??“弃暗投明免祸机,毗陵重见负羁妻。妇人尚且有忠义,何事男儿识见迷”。在宋公明大战毗陵郡金节和秦玉兰的对话,也正是宋江的心里话。接受招安,衣锦还乡是宋江最大的心愿,也是对兄弟们最好的交代。但当他感到朝廷对自己并不放心时,他最担心的还是李逵。死后必反是李逵的性格,那他所有的心血也就白费了。不仅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而且祸及其他将领,落了高俅等奸臣的口实。所以面对李逵这个把命都给了他的人,他只有“堕泪如雨”。??7、宋江至死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天子信谗,赐我药酒。”忠义到愚的地步,“宁可朝廷负我,忠心不负朝廷”。面对死亡,他只盼阴魂相聚,面对自己错误的抉择,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一个个被害了,不由内心酸楚。他不敢幻想再次造反,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推翻大宋江山的理论依据,只盼着蓼儿洼能旧友重逢。而重逢又有什么意思,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假使皇法宽容,有错容纠,不要动辄刺纹双颊,梁山这面大旗未必能树的起来。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对待犯错的人残暴地地刺纹双颊,将人逼上梁山。古来圣人必是向善如流,小过大惩必将走向极端。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哪里?林冲有罪吗?那是走投无路的自然发泄。武松有罪吗?那是报仇无门的怒火燃烧。鲁达有罪吗?那是除暴安良见义勇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真是真理?基督教人从善,佛陀救人苦难。有谁见了?法网的纲在奸臣手中,招安也罢,剿灭也罢,都是看人脸色,听人说话。有多少人挟恨报复,假公济私,小错大惩,落井下石。难道只是高蔡杨童?那些趋炎附势、装腔作势、一朝得势、扯风仗势的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