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9 00:25:48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是一部由约翰·弗兰克海默执导,伯特·兰卡斯特 / 卡尔·莫尔登 / 瑟尔玛·瑞特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一):孤独的人生也许有它不一样的精彩

  从19岁开始关,终身监禁,也许有的人一辈子就毁了,几乎等于没来这世上,可是伯特·兰卡斯特饰演的劳勃斯.特劳德却在监狱里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养鸟,并自学成才,医学上有了新发现,写了书,真是难能可贵。或许在外部世界的喧嚣和诱惑下人们更难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研究是件孤独的事。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二):时间告诉他

  ......终身囚犯,用了一生的时间感悟生命的真谛。

  ......监狱外不过是个大监狱,它有法律有规矩,有权利有自由。无论在哪里,守着自己的世界,自己给自己尊严,自己给自己追求。史超变得谦和睿智,这是时间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他和其他犯人的区别,不过就是接受了这个礼物而已。

  ......超级萌的小麻雀和金丝雀呀~~

  ......经典黑白老片的魅力!

  2011.12.09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三):这是一部可以给思想消毒的电影

  当阿尔卡特兹的监狱长哈维发现养鸟人勃斯.特劳德写的有关对监狱系统抨击的手稿后,两人进行了一段让我感到“惊悚”的对话——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四):杰作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鲜为人知,它的表现力和主题并不亚于同期作品《谁杀死了知更鸟》。

  演技什么的不多赘述了,在一个少场景的两小时的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无可挑剔。从青年到暮年,男主角对性格的把握炉火纯青。但对于我来讲,最大的收获是每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对囚犯“改造”这个理念的反思。

  里面的角色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善与恶。Stroud不用说了,不论他再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年少轻狂的时候毕竟剥夺了别人的生命,包括后来借狱卒之口的太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他又是那么坚强,智慧,一生没有低过头,没有自轻自贱,是一块硬骨头。不管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可以为自己争取权益,并创作了在某一领域的传世之作。再说Shoemaker,他有一颗慈善之心,想引导犯人,却用错了方法。冲突在“改造/rehabilitation”之意,Shoemaker认为是悔过之心(接受普世价值观),Stroud认为是重拾尊严(注重自我价值)。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五):影片最有价值的对白

  改过自新?你是否知道这个单词意味着什么,未删节版韦氏国际词典说这个词来自拉丁词根Habilis,定义是:使人重新获得尊严。

  你考虑过你工作中的一部分,是给一个人他曾经拥有的尊严吗?

  你唯一的兴趣是他表现得怎样。

  很久前你曾经对我说过一次,我从没有忘记:"你应该表现得符合我们的要求"。35年来,你没有从你的立场上退让一寸,你要你的犯人们,像牵线木偶一样在门外跳舞,这些都要遵从你制定的强制性的价值观,遵从你对服从的要求,对行为的规范,甚至还有你的道德感,哈维,那是你失败的原因,你和你整个的监狱管理学都失败了,因为你从犯人那儿偷走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个性。出去后他们迷失了,像机器人,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内心里对你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有很深很深的憎恨,一旦他们有机会报复社会,他们不会放过。结果呢?过半数重回监狱。

  现在这些都写进我的书里,我建议你读读,认真彻底地读一读。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六):与其说人救鸟 不如说鸟救人(图解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兰卡斯特,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一个起初反叛凶狠和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杀人凶犯,后来成为一个安静随和的老人。特别别巧合的是我刚看过他在《纽伦堡的审判》里面饰演的欧内斯特姜宁,那是一个有原则正义,沉默寡言的绅士。所以我在看养鸟人的起初半个小时内,还有着对兰卡斯特的姜宁式的印象。这是一个小插曲。

  这部电影的主题看似是一个人救鸟的故事,但其实是一个鸟救人的故事,斯特劳德从最开始在监狱里的暴力,执拗,凶狠,偏激到最后对生活充满希望,随和,积极寻找生命意义的优秀的人。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派舒梅克则代表了以联邦监狱为首的美国监狱体系。而狱警卡尔则默默关心,给予斯特劳德以帮助,是狱警的正面代表。而他的老朋友菲托则在养鸟之后也被改变,把鸟当成财产到把鸟当成朋友。在监狱这样一个悲惨坚硬冷漠的环境下,一只鸟用它的精神力量改变了很多人。

  这部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变化弧线都优雅而精彩,也是符合编剧理论的完美作品,当他发现了鸟并没有直接捡起来,而是在狱警让他进屋的时候他才捡了起来,这就是捡起鸟的重要直接原因。在他开始用袜子养鸟的时候,狱警适时出现,他对狱警的态度依旧冷漠,这说明,刚接触鸟和接触鸟很久的状态完全是不一样的。这一系列的小细节,都说明了这是非常扎实的改编剧本,写不了太多了,优秀的好莱坞片都有类似的套路。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七):随便说说

  提起监狱,大多数人想到的应该是敬畏与神秘。 在与社会脱离的环境中,人们对内部的环境总会抱有诸多幻想,于是诞生了《肖申克的救赎》《洞》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虚构的形式展现了监狱里的生活。 大多数关于监狱题材的电影讲述的都是越狱,毕竟这样的情节扣人心弦,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而《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却是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个人被判终身监禁,一辈子生活中在监狱里的故事,探讨了监禁生活与自由人格的冲突。 男主罗伯特,高大威猛,年轻时桀骜不驯,因谋杀罪入狱。狱中毫无悔改,叛逆依旧,因琐事再次杀害狱警。男主的母亲对儿子宠溺有加,得知儿子被判死刑后竟向总统求情网开一面,于是男主改判终身监禁。人到中年,男主偶然养了一只孤雏,从此开始了狱中养鸟的生活。面对养鸟引发的各种问题,男主迎刃而解,最后“久病成医”,竟成为了病毒领域的专家级人物。 最唏嘘不已的,是现实权威拒绝接受这样的结果,坚持自己的管理,让罗伯特的进步阻断,余味余生。 按照当今的人文认识,大家肯定都会愤愤不平,在男主跨越几个年龄段的精湛演技感染下,为男主的遭遇感到愤慨。不过在当时社会,民主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对该问题的处理也争议不断,让男主成为牺牲品也是在所难免。 按照本人客观的角度来说,男主意气用事杀人,罪有应得;但是天赋异禀被自身发掘,得到了发展,也应该鼓励,不能单一前面地对待。讲真,我一点也不喜欢男主这样自私的性格,电影刻画的也很清楚,通过几个镜头,从开头跟狱长谈权利,到意气用事杀狱警,以及对相处多年的狱警因为小鸟的事发脾气,还有为了女主私自决定要做生意跟母亲翻脸。我的天,就算按照现在我也觉得不可理喻好吗,男主从小到大,骨子里的自私就没变过。 影片后面还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男主最后跟狱长对于监狱管理的探讨,男主认为监狱目前太无情,不利于犯人改造;狱长的强辩苍白无力,最后默然离去。此段被大部分观众认为是男主监禁一辈子的感悟,是电影的升华。其实在我看来,犯人在监狱中日复一日,对他们最了解的,就是这些禁锢他们的牢笼。各让一步,海阔天空,对于优秀的人员,监狱应该适度优待;犯人们,积极改造,才是大家希望的状态。而不是冰冷镇压,哗众造反。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八):城市养鸟人

  当现代的生产状态遍及整个社会,生活脱离了自身的本质,就成为了大量堆积的景观,直接存在的一切,仅仅是遥远的表象。

  ——德波

  约翰 ? 弗兰克海默的电影《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罗伯特 ? 斯特劳德桀骜不驯,情绪暴躁,在1909年因杀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更在狱中杀死了阻拦其母亲探监的狱卒,面临终身监禁。生活的转机源于他偶然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麻雀,悉心的护理不仅让小鸟的伤情一天一天好转,更日渐修复着自己散落一地的心智和久已破碎的性情。监狱方面也发现,允许囚犯养鸟对减低管理成本有直接的帮助,遂加以提倡。最终,罗伯特 ? 斯特劳德成为一名国际知名的鸟类专家,即“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他在监狱中做实验、制药剂,且有专著出版。

  养鸟人一词让我们想起北京人艺的话剧《鸟人》——与鸟有关的一群城市“闲人”的故事:前著名京剧演员三爷,擅长养鸟,提起唱念做打,头头是道,时不时地讲述养鸟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及个中辛酸。他是一帮养鸟人的精神领袖。人与鸟,构建起相互的默契,则成为了京剧没落、后继无人这一现实局面的反转,也是三爷对某个理想世界的排演。而留洋归来的精神分析家丁保罗,试图医治这些养鸟人的精神疾患,并深入挖掘民族潜意识的种种问题,于是办起一家鸟人心理康复中心。最终,却反被三爷以“包公审案”的方式对他来了一场精神分析,上演一幕幕荒诞的闹剧。

  两种“鸟人”,两种城市养鸟人与鸟的关系,可类比弱势群体“自组织”的两种可能性:前者,以“治愈系”的态度,对弱势群体悉心护理,将之视为守护自我道德完善的一种手段;后者,以“养成论”的态度,将自己和弱势群体共同纳入到一个相互遭遇的现场,联合构建起通向未知领域的途径。从两种养鸟人对鸟的态度,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在罗伯特?斯特劳德这里,个人价值建立的前提是——鸟是疾病的受害者,没有自身治愈的可能,因此需要人的帮助,继续那些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在三爷这里,个人行为的价值在于,从鸟的身上,去实现那些在人的身上难以为继的抱负。他的精心教导,可以让鸟从自然的生命属性中脱离出来,在一系列符合美学意涵的规训下,一跃而为养鸟人追捧的名角儿。简单讲,是“人在追捧鸟”,而非“鸟在需要人”。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九):做一个有棱角的不被体制改变的人所付出的代价

  一开始我觉得鲍勃的个性太强烈,不懂得弯曲妥协,毕竟一开始他没有被判这么多年牢的,杀了狱卒之后又加刑。其实后来跟他有感情的那个狱卒说的对,他对人没有礼貌,提要求的时候连个”请“字都不加,好像别人都是为他服务的。鲍勃听了诚恳地道了歉,这算是一次转变吧。

  几十年的监狱生涯里,鲍勃没有发展出别的爱好,而是在某次大雨中救了一只小雏鸟进而激发对鸟儿的兴趣,在研究鸟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枉费他被限制的一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而要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深耕细作才能出成果,鲍勃有着不错的天赋和坚毅的好品质,所以他的成就也达到了普通犯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转移阿尔卡特兹监狱后,鲍勃将自己多年坐牢心得以及对监狱状况的研究写成了书,而对监狱长那段精彩的对白成为了震撼我心的一段台词:“改过自新?你是否知道这个单词意味着什么,未删节版韦氏国际词典说这个词来自拉丁词根Habilis,定义是:使人重新获得尊严。 你考虑过你工作中的一部分,是给一个人他曾经拥有的尊严吗? 你唯一的兴趣是他表现得怎样。 很久前你曾经对我说过一次,我从没有忘记:"你应该表现得符合我们的要求"。35年来,你没有从你的立场上退让一寸,你要你的犯人们,像牵线木偶一样在门外跳舞,这些都要遵从你制定的强制性的价值观,遵从你对服从的要求,对行为的规范,甚至还有你的道德感,哈维,那是你失败的原因,你和你整个的监狱管理学都失败了,因为你从犯人那儿偷走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个性。出去后他们迷失了,像机器人,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内心里对你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有很深很深的憎恨,一旦他们有机会报复社会,他们不会放过。结果呢?过半数重回监狱。……“

  监狱长当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果不其然,不就监狱发生了暴动,而年老的鲍勃已经淡然处之。无序地暴动被镇压后,鲍勃又换了地点继续他的牢狱生涯,但是他在码头发表的那番言论胸怀之大令人惊叹。一个人虽然困在小小的空间里,并不代表他对这个世界就一无所知,更不代表他什么也不能做,相反地,只要你想,任何事都有可能。

  这部电影走的是跟《肖申克的救赎》不同的励志路子,犯人不一定要越狱或者得到释放才是伟光正的前途,主人公鲍勃之所以会入狱及被判终生监禁肯定跟他个人性格有关,他之所以没有被处死是由于他同样坚韧性格的母亲为之周旋,甚至去求了总统夫人,得到特赦。然而特赦不是释放,坐一辈子牢,没有自由的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绝对悲观的,也唯有这样不屈服性格的人,才会苦中作乐,在绝望的环境中做出不凡的事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性格的两种极端导致了他这样苦逼又牛逼的人生。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十):逆流

  关于斯特劳德在暴雨中遇见小鸟这场戏,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我指的不是拍摄手法,而是叙事先后。它破坏的是电影的整体叙事节奏,或者说观众的思考顺序。这是电影特有的现象:我们在观看电影时会适当地进行回溯。观众虽然无法像读书那样翻回前几十页几百页去强化一段记忆,却也不会像音乐那样被激情的狂流卷走,无法自控。电影中的时间流动既有我们无法控制的部分,也有我们可以适当操作的部分。这也正是当今电影院被圣殿化的一个原因:家用播放设备严重干扰了电影院长期建立起来的观赏状态——当然,也可能是一种革命。这里暂不讨论这个问题。

  《Birdman of Alcatraz》里有一个明晰动人的好故事,但这和好电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归根结底,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一个天启:在暴雨中,上帝的使者下凡来拯救一个有罪的灵魂。由此看来,鸟和斯特劳德间势必会有一个强烈的隐喻碰撞。因为监狱这个大背景的存在,鸟不再是鸟,而是自由和纯洁的象征。既然如此,那么斯特劳德似乎也不再是斯特劳德,而是不自由和罪恶的承受者……且慢,人和鸟真可以如此简单地放在天平的两端?事实是,鸟恒久不变,人却总是善变多疑。鸟的隐喻来自于其形象,但人的隐喻却源自其灵魂。我们不需要去了解鸟,但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人,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说到斯特劳德这个人物,我能够立刻确信的只有一点:他是由兰卡斯特扮演的。兰卡斯特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的本源是内心和躯体的不相称。他拥有希腊神话英雄那样的伟岸,但却总让人感到莫名的不安。他的身体里总有一些不确定的东西在提醒人们“我很危险”,这种不确定在电影中则被用做诠释斯特劳德的表里不一。他是一个渴望维护自己尊严的人,但他的冲动、桀骜不驯以及由之产生的各种后果最终剥夺了他的尊严。

  ……这还是《Birdman of Alcatraz》吗?

  无疑,我所说的是那部电影,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电影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那一部分,有时候人们管它叫理性。但电影的另一部分,激情的、不可控制的、如长梦的、被称作感性的那部分,却反对我通过回溯所得到的结论。在天启之前,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斯特劳德都更像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混账。仅仅因为那么一点点小事,他就亲手杀死了狱卒,并且事后毫无任何忏悔之情。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得到我的怜悯。我完全相信,观众对斯特劳德怜悯根本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流畅自然的表达,而是在看到斯特劳德与小鸟的相处后,我们自己说服自己:他是个好人,他前面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是环境的悲剧而不是道德的沦丧。于是这里产生了一个矛盾:观众对斯特劳德的怜悯,和斯特劳德的行为并不完全相符。一个简陋短小的开头,既没有把主人公变成恶鬼,也没有把他变成命运的悲剧,而是一个折中,一个最糟糕的前奏……这正是我开篇那句话的解释。

  至于如何纠正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

  一是让天启变成电影的开头,通过把回忆分散安插在故事中来交代斯特劳德入狱前的经历。由于是明暗线叙事,观众的回溯和电影的时间运动基本上是平行的,也就排除了因为间隔时间过长导致观众美化记忆的可能性。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回忆这一行为本身即斯特劳德赎罪的一部分。但有利有弊,这样便把斯特劳德的形象限定在做坏事的好人上了。

  第二种做法是加大对斯特劳德入狱前经历的描述力度,争取和入狱后的经历形成明确的对比。相比前一种做法,后者更容易倾向于斯特劳德是个无药可救的恶人。另外,母亲这个角色戏份的增加,也有利于之后各种冲突的展开。

  第三种……这是个不成熟的想法。但从我个人讲,我希望导演给我一个彻底怀疑斯特劳德的前置立场,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通过观察他的行为来批判我自己,最终确信斯特劳德这个人是有价值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添加新的视角,比如典狱长或者某位狱卒。也许不止一个,两个三个……但观众会喜欢这种心理机制?我对此感到怀疑,因为当今时代正是人们怀疑一切,以至于怀疑自己是否在怀疑一切的悖论时代。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