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之城》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8 12:43:56

  《终点之城》是一部由詹姆斯·伊沃里执导,Nicholas Blandullo / Sofía Viruboff / James Marti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点之城》影评(一):看一眼就跟随,弃一切无关与自己生命的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断断续续的,反反复复的,看了好些遍。但这影片豆瓣评分却出乎意料,很低。只能‘呵呵’一笑了。

  《宿命之城》是我看的第二部夏洛特的电影。像第一部电影里说的,看一眼就去跟随。她温柔忧伤的气质,一双忧郁的眼,笑起来,勾起长长嘴角,那样的非凡,完全是个不沾人烟气的精灵,追寻自然。

  最喜欢林黛玉的就是,她扔还宝玉给她的亲王赏的玉镯,道“我要这脏东西干嘛”。夏女神给人的印象,也是这样。

  看电影无非是厌烦了生活的枯燥,好奇别人的生活。所以别带太多俗气的电影,是个不错的选择了。借用电影里老头的话,奥马儿这人不大实际。这所谓的不大实际,无非是男主主观臆断,捎带珠宝是合乎人情的,无关于法律,问心无愧,理所应当的。而现实是有许许多多的条框来限制,卖属于自家的东西,是犯罪。这时浪漫主义电影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摈弃政治,敬畏自然,忠于自己。

  男主一开始便显得过于柔弱,过于克扣,而他也始终是在反抗自己性格里的不成熟性!对于初到庄园那会,他的自我拘束,那样的腆气,活活的一个可爱娇羞的大男孩。

  夏洛特貌似又是少寡的角色。这次是吸烟的少寡,吸烟的POSE真的是迷人到爆!但是第二次出现她吸烟的场景是,领着男主女友去男主的病榻后,她默默的在屋外等待,焦虑的徘徊,略显男性的长脸的,单薄的身子撑着一对长胳膊,两肩过于宽了,散乱的长发,不着粉黛,憔悴无助。可圈可点,回味无穷,这是夏洛特的魅力。

  老头的这角色,是自由的体现,智慧的抉择。男同的设置虽然不能说自由的过了头。但两男人嘴对嘴的亲,真的是够撕人心肺的,其中一个还是上了年纪爱喝酒吃肉的老头,那口臭!呵呵,亲吻镜头还不止一次。

  小日本,在这里表现的特别的忠诚,热情。完完全全绝佳的副手,忠诚的管家,体贴的情人,热情的庄园半个主人。忠诚得完美,让人难以接受。要是小日本都能那素质,世界上哪还有人养狗。他生活在这个庄园,与老头儿不同,老头是经过生活智慧后的抉择,小日本是屈从于习惯,他还是有欲望的,比如养一片自己的土地,呵。

  老女人是个食肉者,她讨厌庄园里的素茶,奢侈浪漫的香槟才能道出她的热情,她内心的浴火熊熊,却只能躲在画室作仿画。结局处,她对男主前女友的态度和眼神,还是有浓浓的庄园人的骄傲的。

  结局处,描写了前女友于老女人在大歌剧院遇见的的场景,可显而易见观众一定希望再多偷窥点男主女主的幸福场景。这里很好的完成了,舍剧院而慕自然的转变!

  不过,不论城市剧院,还是乡下庄园。这个故事的起点是那个死去的作家。一个自杀的作家,在庄园自杀的作家。哪有什么绝对安逸地,不过是要有口自己的饭吃。

  《终点之城》影评(二):最后一站

  刚巧昨天看了哈唯尔多兰致敬《花样年华》的电影,英文名叫《心跳》。

  然后今天看老人家拍的片,名字就叫《终点的城市》。

  丧偶后的老先生拍的第一部片,希望这不是他最后一部电影。

  没有看原著,据说电影比小说柔和了不少,james ivory和老搭档,编剧 Ruth Prawer Jhabvala老太太合作。

  老年人拍电影,有的是冷酷到底,比如michael nichols拍closer,

  有的就象老太太老先生这种组合,一辈子走过,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所以电影的结局,人人都获得了幸福。

  不到20岁的年轻人拍片用加法,比如多兰。王家卫,楚浮,阿莫多瓦,自己的心水导演都要致敬一把,画面浓墨重彩,慢镜摇曳多姿,如同奢侈品牌广告片。

  老先生当然是做减法,故事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两个演员一对峙,一点背景音乐,说对白。就这么一场一场戏拍,简单从容。

  但是还是很浓的ivory标签,老先生又回到年轻时候爱拍的异域题材。

  面包上的蜂蜜,徒手榨出的橙汁,老人手中的吉他,霍普金斯弹的老钢琴,真田广之的裸体。

  每个演员都很迷人,各有各的气场,没有一个被浪费。

  评论界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恰好证明,看电影这种主观娱乐,不必时刻惦记评论界。

  《终点之城》影评(三):欢迎大家点评我的观点!

  本人简单地翻阅了下前辈们的观感留言,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影片有点生涩难懂:一条主线(主角争取传记权),两条副线(大作家的死因和男主角的命运改变)。说得简单点,电影其实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勇于挣脱命运的束缚。命运可以改变。电影103--104分钟内有解。(奥马尔在课堂上要同学回去写一篇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中命运的作用。他最想告诉学生的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人们总是无法与命运抗争;而哈代的小说“苔丝”却用命运做杠杆支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信很多人都感觉电影很平淡,真的太平淡了!我看完也是这种感觉。不过,相信哥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要比绝大多数人深入很多。

  首先,大作家的死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了?其实作家没有死于自己的枪击自杀,而是被自己的原配溺亡的。102分钟有解

  第二,有谁在努力挣脱自己命运的束缚?偶觉得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主角(他最后选择回到乌拉圭,回到作家情妇的身边。因为爱,努力挣脱了);还有一个其实就是那个杀死自己老公的遗孀。作家老公不爱自己,跟情妇生了孩子,还逼迫要强的自己跟她们和睦相处。最让她不能忍受的是,作家老公竟然还在自己的新作品中预言了家庭中的悲剧结局----原配杀死情妇.....然而遗孀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她杀了老公,却和那个小三相处的不错。最后用首饰换来的钱逃离了自己的不幸命运。

  欢迎大家点评我的观点!

  《终点之城》影评(四):通往内心 就是终点

  首先让我感到敬佩的 是Omar决定亲自去乌拉圭说服Gund一家授予自己写传记的权利

  通常如果收到拒绝函 一般人都会放弃

  而这样一种坚持的精神 不得不让人赞赏

  这是一个奇怪畸形的组合

  Jules的哥哥 妻子 情妇 女儿

  生活在一个几近与世隔绝的庄园

  y the way 风景真不错

  对于写传记这件事情 大家有着不同的态度

  Adam是赞成的 他想让Omar把母亲的钻石带走 钱给同性恋男友Pete让他另谋生路

  情妇Arden本来是支持妻子Caroline的 与Omar结识后改变了她对传记的态度

  也很明显 两人的心渐渐靠在了一起

  Deirdre就不是适合Omar的类型 两人要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特别是在Omar滞留在庄园后 表现得更为明显

  终于Omar忠于自己的内心 离开校园去了更适合自己的地方

  很喜欢Arden的扮演者Charlotte Gainsbourg 风格很清新 衣服也很漂亮 演过Jane Eyre

  Caroline很眼熟 演过Love Actually, The Nanny Diarie

  ete的扮演者真田广之 一看就是日本人 还挺喜欢他在这里的表演

  《终点之城》影评(五):还有什么比童年更让人悲伤

  《终点之城》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在闲暇的间隙里我反复地观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却深入人心的故事,两位主角的长相也深得我心,且不说奥马尔那富于拉丁美洲风情的俊俏脸庞上偶尔流露出来的羞涩微笑,单单就是朗顿撩起头发抽烟的那一刻都让这个身处乌拉圭的女子叫人目眩神迷,这部影片,色调、布景、光线和音乐都刚刚好,合奏成一曲有魔力的迷咒,带着遥远的异国风情,却又撞击着我心里最熟悉最柔软的角落——童年,没错,《终点之城》是一部会让我想起童年和人的内心深处某种特质的电影,因此我不遗余力地赞美它,欣赏它,在安静的时候,一遍遍地观看它。

  听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位老人,而电影的原著要相对冷酷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岁月的缘故,《终点之城》在我看来是一部温暖的电影,它直达人性中那些隐秘的角落,揭露它,却并不讽刺它,像卡洛琳看见朗顿与奥马尔对话后在镜子前努力地试戴项链时,她是嫉妒的,像她面对自己变质的爱情时,她也是悲哀的,但是,电影的结尾,她还是走出了乌拉圭,拥有了新的人生,并且与奥马尔原来那位看起来“刻薄”的女友友好相遇,一切的一切,包括亚当,包括皮特,都曾从生活的台子上坠下来,然后又被轻轻地接住,安顿好。

  终点之城,又或许,宿命之城,它是我们至关重要的选择,或许从此以后也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而怎样去做这样一个选择?听自己的心就好。

  男主本来有一个强势的女友,女主是已故作家的情妇,这或许是现实意义上都不太成功的两个人,同时也是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因为传记,走到了一起。那个在生活中称不上成功也并不精明的男人,当看到自己的一生在面前闪过时,他不开心,他不喜欢,他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那个十八岁就成为别人的情妇的女人,和情人的遗孀与兄弟住在与世隔绝的南美庄园里,养育着女儿,温柔自然的她也有人生的迷茫与孤独。在厨房里,当他们说起各自的人生经历,各自的父亲母亲,当奥马尔说“我们可以成为兄弟姐妹”,当朗顿说,“我觉得我是个天生的孤儿”时,我突然感到,如果不安排这样的两个人相遇,那将是怎样的一件憾事,我想也正是这一幕揭示了他们为何会相爱,奥马尔为何会不远千里来到乌拉圭,这既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缘分,也像宿命,温暖的宿命。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童年如何解释他的一生,童年,是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所爱所恨的源头,所以不要疑惑为什么奥马尔相对于精致美丽的女友会更爱自然温柔的朗顿,所有的答案早就写好,只等着你去揭开,但好在,这是一个温暖而美丽的答案,好在,奥马尔终于听从了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个人能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呢?我们是否也会有奥马尔遭遇的那些时刻:身陷流沙,看见一生从自己的眼前闪过,却没有一个片段让自己满意?如果有的话,赶快聆听自己的内心,问它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所以说《终点之城》在我看来还是一部告诉我们找寻自我、遵从内心旨意的电影,我不知道老人家拍这部电影是否有其深意,他是否在告诉年轻人,要做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

  《终点之城》影评(六):很精致很美丽的细节,四星正好

  看片名和豆瓣评价的时候以为这是一个烂片,看到三分之一我就觉得我错了。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之一——如果我说过太多遍这句话,你可以理解为我很滥情,也可以理解为好电影实在太多,或者我没有那么高的欣赏品味,所以我看到一些电影里掺杂的小小的元素就会心颤。

  豆瓣上有人写影评说:

  “评论界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恰好证明,看电影这种主观娱乐,不必时刻惦记评论界。”

  他给了四星。我觉得四星正好,五星太多,因为故事和情节确实没那么完美。但是画面和音乐,实在是太符合我的口味了。那些给三星和三星以下的人,因为他们只关注了他们关注的,譬如故事的节奏之类,却不懂艺术,或者懂太多艺术,前者不会去欣赏,后者因为欣赏过更好的而麻木。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懂艺术,但至少我感受到了一点点。电影的色调像美术馆里展出的油画,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点点古老的质感。对于外貌协会的我来说,主角们都没有出挑的长相。但是人和环境相匹配的程度上,我觉得正好。我想说雅登如果再美一点就不是雅登,就不是欧玛爱的雅登。如欧玛这样小有才华却对其他事情都不上心,会偶尔错过飞机,会为了一条别人的狗差点把自己陷进沼泽里的男人,只会爱上雅登那样姿色平庸但却温柔可爱的女人,而不是他的女友那样美丽精致完美无缺的。

  电影里有一节,裘洛斯的遗孀卡洛琳看到欧玛和雅登相谈甚欢的时候,应该不是没有嫉妒的,她开始照镜子,搭配各种项链。而那时我想的是,你再完美,你再费尽心机打扮成高贵的女神,你也不是欧玛的那杯茶。

  他不喜欢女神,他不适合女神,他适合雅登那样的草木森林系。雅登在片子里换过好几套衣服,每一套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大花的裙子,宽松的卡其色的裤子,松松挽起的头发。她养蜂,她除草,她炸出新鲜的果汁,她把蜂蜜涂上每一块面包。很适合她,卷曲的亚麻色的头发,并不白皙的皮肤,脸上细小的雀斑,她英式的发音,都是那么那么美的。

  那些音乐是谁的手笔?和画面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那些画面又是谁的手笔?我写不出来那样的感觉,有的东西文字可以表达,有的东西却不可以。

  我没有给五星,虽然我那么喜欢这部电影。我想有时候我们也会爱上不完美的东西。

  我不适合那些宏大场面的叙事,我知道我只适合那些精致微小的东西。只要一个细节完美到极致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就像我还是不能因为一部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或者因为某些影评人的推荐而去看。对一部我并不能看懂也不能欣赏导演艺术手法的电影说好。

  我知道它一定有它的好,可是我不喜欢。不是我的那杯茶,那就没必要去喝一口,衔着苦涩,还说,狠好,狠好。

  《终点之城》影评(七):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的终点之城

  最近可能才出游巴厘岛,又迷恋《花儿与少年》各种异域风情扑面而来直达心坎,于是就想翻点这种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来到一个陌生国家的“半公路”电影。我也是电影看完了,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影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后留下。哇~这样的命运也是一种未知的美好啊。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一个在大学教文学的28岁博士生如果这次不能够拿下去世作家裘洛斯·关德传记小说的授权,就不能够继续教书,事业和前程都将受到威胁。可偏偏这位作家的遗孀,情妇和哥哥三人都拒绝授权他写此传记。于是在女朋友的鼓励下,他踏上了乌拉圭的行程,决定亲自去这个作家的家里拜访这三位。只是没想到的是,比起获得传记授权这件事,他似乎找到了人生中的终点归宿。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里一个小插曲:一位本可以在英国升官发财的医生巧合来到亚历山大港,被这里鱼龙混杂,污垢汗气混合的气息迷住,一生留在了这座城市。

  这位博士生也是这样,有些人就像一直“长”错了地方,他被这个在乌拉圭小镇上的作家独宅以及里面的人所吸引,仿佛来到了这里,他才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接下来该如何生活。你要问为什么他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这,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是他。就像他的女朋友后来也来到这样的地方,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最后依然回到自己的大都市风生水起的生活。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去感同身受。所以,有些观影者会觉得这座最终让博士神该留下的豪宅并没有什么特别起眼的地方,导演甚至都没有给到一个全景,或者从上往下俯视的豪宅全景来展现他的独特魅力,因为我们不是男主角的性格,不需要夸大渲染一个“世外桃园”让人人都觉得这里美好得不行。连海水都是昏黄色,但是男主依然迷恋这个地方,因为他不仅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之地,更找到了适合他的爱人——原作家的情妇。这位情妇虽然不美丽,但是看久了后会发现她的眼里有光。能留在这个地方的,都是愿意留在这里和爱的人厮守终身,而也有像逃离这座“围城”的人,作者的遗孀,她的终点之城不在这里,而在纽约大都市。

  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经历多少磕磕碰碰,颠沛流离,最终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回归,那个属于自己的终点之城。

  《终点之城》影评(八):Soundtracks

  只有目录,真是可惜没有碟,明明那么好听。

  J’ai perdu mon Eurydice

  erformed by Anthony Roth Costanzo

  Composed by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Venetian Medley

  Composed and Performed by Anthony Hopkins

  Dos Palomitas

  erformed by Charlotte Gainsbourg & Ambar Mallman

  Traditional popular song from Argentina

  The Merry Widow, Second Act: No.7 Introduction, Tanz und Vilja-Lied

  erformed by Cheryl Studer and Monteverdi Choir (as Chorus)

  Composed by Franz Lehár

  Deutsche Grammophon

  Conducted by John Eliot Gardiner (uncredited)

  Orchestra: Wiener Philharmoniker (uncredited)

  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1943), Intermezzo. Très lent et calme

  erformed by The Nash Ensemble

  Composed by Francis Poulenc

  Hyperion Records

  ambaden

  erformed and Composed by Agustín Pereyra Lucena

  onatine

  erformed by Charlotte Gainsbourg & Ambar Mallman

  Composed by G. Turk

  Arranged by Cecilia V. Gonzalez

  astien and Bastienne

  erformed by Liszt Ferenc Kamarazenekar (as Franz Liszt Chamber Orchestra)

  Conducted by Raymond Leppard

  Composed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ony Classical

  El museo de las distancias rotas

  Composed for this film and Performed by Jorge Drexler

  Ediciones SEA/Warner Chappell

  La bruma del ayer

  Composed for this film and Performed by Jorge Drexler

  Ediciones SEA/Warner Chappell

  《终点之城》影评(九):原配不够老,情妇不够嫩

  改编剧本的理所当然还是Merchant & Ivory的御用编剧,血缘复杂的老太太Ruth Prawer Jhabvala。老太太很淘气,把原著里的好些小细节打乱了,反写了,再把本是甲的戏份分配给乙。有个不甚成功的大的改动,不知为何老太太把原著中很重要的Caroline和Jules的故事前传部分,也连带着把Caroline姐姐去世,把纽约的房子留给妹妹的部分删掉了,替之以引来无数影迷不满的变卖珠宝拿钱走人情节;这个完全不合理的情节几乎毁了整个故事,也许导演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把结尾拍得分外简短。原著的结束干干净净,豪不匆促,就像每个人物都是一只旋转的陀螺,随着时间的逝去和动力的损耗,兀自停下;而电影的结局,是老太太用手粗暴地摁停那些陀螺。可是老太太做这个本子的时候已经年近八旬,偶有失手我看完全可以理解。

  电影还有两处在我看来很大的硬伤,一是原著中Caroline和Arden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其实对于故事能否成立很重要,但在电影里被大幅缩短;二是那座Ocho Rios原是座破败的老房子,是这个乍暖还寒的故事的冷暗的背景,让读者本能地贴近故事中溢出的些许温暖和光明,可电影里它成了座可以上家装杂志的豪华别墅,莫名其妙。

  还有就是Adam和Pete的结局。原著让Pete最终离开老迈的Adam,也让孤独终老的Adam成为全书结局最悲惨的一个人物——Omar帮走不动路的Adam倒尿壶的场景让我脊背发冷。

  我猜老太太把这部分改掉会不会是因为不想伤那时刚丧偶的James Ivory的心——比他年轻的Ismail Merchant先走一步,留下不擅打理生意的他独自面对他们辉煌厚重的过去和他自己日薄西山的未来。所以,如果Adam可以不孤独,似乎,她的James也就可以不那么孤独。当然,只是猜想。

  还有,老太太对Dierdre,就是Omar的世故女友,相当不客气。原著作者Peter Cameron给了她相当大的篇幅和一点也不负面的形象,写得一丝不苟。其实Dierdre几乎是原著主要人物中唯一的“正常”人——她没有悲伤的过去,没有不必要的自怜,几乎完全理性——夹在一群失意的人中,她其实一点不讨厌。可是老太太似乎就是看不惯她(当然,也可能是戏剧冲突的需要,不把她写成反角整个戏就彻底没有矛盾了)。简而言之,原著里的每个人最终都被原谅了,可是在电影里,老太太就是不原谅Dierdre,虽然她做的全是正确的事!(她做的唯一不正确的事大概是爱上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Omar。)

  其实原著看下来,最有力量的人物,是Caroline,自杀作家的前妻。她有魄力和姐姐的男朋友私奔;也有定力一辈子不见她有负的姐姐;她敢于面对和Jules爱情的变质;他领回家一个大着肚子的情妇,她也就有本事面不改色和这情妇和平相处下去。当然,这个女人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她对自己的狠劲上,让人看得心疼。

  在原著里Peter Cameron让她依遗嘱继承了姐姐的公寓,也藉此重返纽约。她终于能够离开那个掩埋在南美大草原里的老宅子。有一刻,Caroline坐在姐姐留下的房间里,心想,为什么她要留这房子给我?我想她知道为什么。姐姐的死亡,和原谅,让她可以平静地,真正地,开始自责和原谅——最后一面阻止她面对过往的墙也倒下了,她别无选择,无处可逃——也让她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在那之前的不多的余生。她甚至又结婚了。

  《终点之城》影评(十):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人简单地翻阅了下前辈们的观感留言,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影片有点生涩难懂:一条主线(主角争取传记权),两条副线(大作家的死因和男主角的命运改变)。说得简单点,电影其实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勇于挣脱命运的束缚。命运可以改变。电影103--104分钟内有解。(奥马尔在课堂上要同学回去写一篇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中命运的作用。他最想告诉学生的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人们总是无法与命运抗争;而哈代的小说“苔丝”却用命运做杠杆支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信很多人都感觉电影很平淡,真的太平淡了!我看完也是这种感觉。不过,相信哥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要比绝大多数人深入很多。

  首先,大作家的死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了?其实作家没有死于自己的枪击自杀,而是被自己的原配溺亡的。102分钟有解

  第二,有谁在努力挣脱自己命运的束缚?偶觉得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主角(他最后选择回到乌拉圭,回到作家情妇的身边。因为爱,努力挣脱了);还有一个其实就是那个杀死自己老公的遗孀。作家老公不爱自己,跟情妇生了孩子,还逼迫要强的自己跟她们和睦相处。最让她不能忍受的是,作家老公竟然还在自己的新作品中预言了家庭中的悲剧结局----原配杀死情妇.....然而遗孀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她杀了老公,却和那个小三相处的不错。最后用首饰换来的钱逃离了自己的不幸命运。

  欢迎大家点评我的观点!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