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尼尔森》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7-31 15:47:41

  《半个尼尔森》是一部由瑞安·弗雷克执导,瑞恩·高斯林 / 安东尼·麦凯 / 莎莉卡·艾普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个尼尔森》影评(一):生活的抗争!

  丹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甚至用用辩证法,矛盾,甚至是中国的阴阳学说来给学生们讲历史课。他讨厌同事的照本宣科,无视校长交给他必须讲的民权运动。他讲他认为的学生们必须理解的知识,和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背一些正义但同时也总被历史所试图掩盖的事实。学生们站在讲台上背诵这些历史的镜头穿插在电影的中间,配合过去的影像资料。异常孤独的镜头却扎醒了麻木的人们,我们应该记得这些被苍茫历史所掩埋的人和那些事,这样才能唤醒我们快要被麻痹的良知。

  由此可以想象,年轻时期的丹定是个充满热情,有着政治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他想挽救这个世界。而如今,所有的想法只能对着这些尚对理论似懂非懂的孩子。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可以真正理解在讲台上发着梦的老师 ?所以,看着丹上课时的眼神,总让我觉得有些悲凉。

  《半个尼尔森》影评(二):You need a candy?

  10年間一直力薦這個電影,直到我已經忘了到底講了什麼。

  10年後在大屏幕上重看,意識到它太寬泛,太美國社會現實,太理想,太左,太迷亂,太個人化。關於這電影,有很多詳盡的解讀。我對別人說an almost perfect movie時,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和別人是誰,我們身處哪裡。甚至我對別人的理解都是一種自我想象,不想向別人推薦了。

  Look, just you know one thing about me. A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片尾發現音樂是Brocken Social Scene做的,關鍵幾場沒有說出的台詞都是音樂幫助完成的。

  想起去年在芝加哥參加暴力街區社工活動,買下一個孩子的畫。

  《半个尼尔森》影评(三):Dan和Drey

  白天,你在布鲁克林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历史,你的学生是一群黑人孩子。你上课很有激情,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表现得积极向上。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你的课,他们比你小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好在他们并不是太调皮,还没有恶搞老师。你给他们讲哲学,讲历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你是这个城市千千万万老师中的一员,你就是那个平凡白人男性。

  晚上,你是不可救药的瘾君子。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在疯狂的性爱派对上,白粉是这个世界可以带给你的唯一的慰藉。家庭的温暖对你微乎其微,你缺乏安全感,连爱情给你的感觉也是那样不真实。城市太大了,你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哭泣,你甚至像个孩子那样软弱无力。你用书本上的理论武装着别人,但自己却被血淋淋的生活搞得晕头转向。

  你是Dan。

  你留着很多黑人孩子留着的那种发型,你有着厚厚的嘴唇,天生的黑面孔。你热爱体育,喜欢篮球。你在学校听着你的老师讲述人生,你盼望着能有一个酷酷的青春期。你还盼望着友情,最好能再来一点爱情。你甚至像个大姑娘那样梳妆打扮,以便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一些,女人一些。

  你有个因为贩毒进了监狱的哥哥,你有个找你帮着贩毒的朋友,你还有个吸毒的老师。你正走在成长的大路上,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险恶你才刚刚开始感受。

  你是Drey。

  在一个疯狂的性爱派对中,有人打电话购买毒品。于是,Dan和Drey相遇了。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学生和老师。他们一个是毒瘾上身打电话购买毒品的瘾君子,一个是终于冲破内心底线为毒贩“运输”的送货员。在这个瞬间,他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过多语言,没有课本,没有人生哲理,没于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一切简单明确,清晰合理。两人各取所需。然后,是无力的挫折感和沮丧感涌上各自的心头。

  撕裂,绝望。

  这几乎就是这部叫《半个尼尔森》电影唯一的也是最终的高潮了。当摇动的摄影机磕磕绊绊地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看到粗糙的画面中两个无助之人真实地复制着各自的生活。如果世界不能再残忍一些,生活不能更真实一些,那世界便不是世界,生活也非生活。“你觉得吸那玩意儿感觉怎样?”Drey曾这样问过Dan。也许真是糟透了,但Dan无法回答。老师,一个道德的化身,正义与真理的代名词。在Dan这里,它完全毁了。白天高谈阔论,夜晚独自神伤。他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沉重的肉身,他无法变成一个神。那些虚妄的理论远不及一包白粉能让他更真实的感到自己的存在。到底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他自己出了问题,城市太大了,难以回答。

  结尾当然是光明的、温暖的、感人的。但我宁愿相信那个没有改过自新的Dan和那个一直在贩毒的Drey是更真实的。他们都只不过是普通人,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未知的明天面前,谁又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没有人给他们提供答案。正如路有很多条,却总是抱怨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真正的醒悟是内心的醒悟。只有彻底厌倦才能毅然放弃。 Dan和Drey们,将一直、始终、永远地生活在矛盾中,他们的矛盾永远不能轻易的化解。现实永远走在理论的前边,当那些灰色的理论遇到最鲜艳的生活,即使是最睿智的哲学家已毅然无法解开每个人心中的最紧的那道心结。

  Half Nelson,不管它是一首JAZZ,还是一个摔跤动作,都没有关系。我们只是半个尼尔森。至于那剩下的半个在哪里,没人比你自己更清楚。

  《半个尼尔森》影评(四):半个

  电影的名字来源于WILLIE Nelson的专辑“Half Nelson”,我看的是英文版,台词不算多所以大部分都看得明白。开始的时候并不太习惯画面的抖动,因为本片是在short film的基础上再拍的,所以画面感很强。

  故事大概是讲主角Dan在学生心目中是个能力超强、和蔼友善的好老师。Drey是个14岁的非洲籍女学生,她的家庭由于毒品问题而支离破碎。Dan想帮助她,却提不出任何有用的建议。在一次篮球比赛过后的夜晚,Drey发现了Dan的秘密——他的手臂上有吸食毒品的痕迹,原来Dan也是一个瘾君子。两个都被毒品折磨得烦恼不堪的人因此结下了一段超越师生关系的友谊,生活都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整个片子的感觉很微妙,加上配乐的出色发挥,令人过目难忘。特别是男主角瑞安·高斯林的演技,他是《恋恋笔记本》的男主角,这次的表演更进一步,获得了西雅图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纯净而略带悲伤的吉他配乐也是这种力量的有力煽动者,由来自加拿大的乐队“Broken Social Scene”制作。饰演毒贩Frank的安东尼·麦肯,和饰演Drey的Shareeka Epps一样奉献了出色的演技。

  总之一句话,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作品

  :这部片子将很有可能在奥斯卡大放异采

  《半个尼尔森》影评(五):平衡

  电影开头明显的晃动,误以为是电脑的问题,看过一些评价后,原来,这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电影专业的知识,无疑匮乏到连写出的文字都不自信,好在,向来是个脸皮厚的人。

  看完整部电影,我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获过什么奖。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没有让我继续去寻找他其他电影的欲望。当然,不是说它不好,相反,能让我看完以后陷入沉默的,可遇不可求。生活在开始有了挣扎以后,还能想起,没有挣扎以前是什么样子吗?学会了思考,却只能让上帝笑笑?陌生人眼中的社会价值,内心渴望得到的理想环境,现实中人们眼里的不切实际;最终,是败给了得不到的好胜心,还是,绝望于彻底放弃了拥有的想法?当种种失衡的现象遇上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选择坚强还是颓丧,结果都是自己品尝。于是,替代了指手画脚的理解与尊重,哪怕来自一个孩子,虽略显忧伤却仍可贵到足以媲美世上任何强大的力量。换个角度看这一场游戏,慢慢的,回到了当初平静的地方。希望,从来都是好事儿,可是,没有绝对,看起来更可靠。矛盾中的乐趣,就是这样,深沉而可笑。

  影片最后,整洁的房间,沙发上的一老一少,会心的笑,怎能不美好。渐行渐远的理想路上,应该懂得珍惜:仍有的理由,愿意的借口。

  《半个尼尔森》影评(六):对立

  黄燎原说 他始终认为“独立电影”是只适用于美国的 因为只有在美国才有HOLLYWOOD这个丑陋的庞然大物

  What is the histroy?

  Opposites or changes.

  Dan在他的历史讲课中说 东方人阴阳调和的理论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没有对与错的辨证。而事实是 他懂得并维护这种辨证 若不是他自身面对现实生活的堕落以及一直对纯粹真实的向往 他的麻木依旧像毒瘾一样时时发作

  One thing dosen’t make a man.

  One man alone means nothing.

  亦如HOLLYWOOD。这个如今全然商业口味的大怪物 独立电影者的对立面 最初却也是当时的独立电影者为了对抗纽约、芝加哥商业电影而建立的阵地。而它将电影推广至全世界的同时也无情摧毁了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艺术品的价值

  “还好是一个明亮干净的未来” 结尾可能还是让人松了口气。刮干净满脸的胡茬 Dan看上去尤其的清爽朝气。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大约也是属于美国人的思维观念

  ut what a fucking nice movie!据说Ryan Gosling是歌手出道的 导演Ryan Fleck是个始终坚持独立精神的电影工作者 而片名实际是Miles Davis的一支曲子的名称 仿佛用来说明了美国国土上一直以来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与融合。只是生活 谁都一样绝望

  《半个尼尔森》影评(七):不是教学相长,而是相互拯救

  “half nelson” 是摔跤运动一个动作的术语,单臂扼颈,是指被对手从背后以一臂穿过腋下反扣你的颈背,通常这是一种被对手控制住的情况,但这不能算是一种完全的控制,也就是说你有机会逃脱,甚至可以看到反败为胜的希望。在此片中有某种挣扎和抉择的隐喻。影片从题目就给扣上了极具“辩证法”意味的帽子,这也是男主角Dan在电影中总反反复复念叨的一个词,一个他终日思考的命题。不过Half Nelson同时也是给这部电影配乐的乐队Broken Social Scene的歌名。

  Dan是一个在现实中理想逐渐被消磨殆尽的青年,在城中某初中当历史老师。他肯定不是一开始就当老师的,从他和家人,和前女友的交谈中可以揣测,他之前经历了些许人生的低谷。他还是孩子们的篮球教练,身手敏捷,课堂上谈吐幽默风趣,他在本该讲民权运动的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的是抽象的主义和真理,然后,他习惯性地用手摸摸鼻子,信手再拈出一个贴切形象的类比:“The sun goes up and then it comes down, but everytime that happens what do you get? You get a new day.”还有很多。他还在考试的课堂上,眯眯瞪瞪,昏昏欲睡,却又明察秋毫,把要作弊的胖小子揪出来,面壁答题,告诉他“Second chances are rare, man. You ought to take better advantage of them.”随即继续呼呼。

  但是同时他还是个瘾君子。他在学校的洗手间嗑药的时候,被他的一个黑人女学生Drey发现了。因为这个秘密,师生二人成了朋友。Drey是个不幸的孩子,被父亲抛弃,哥哥蹲监狱,母亲忙碌无暇顾及她。她成天抱着个篮球,沉默寡言,表情略带忧伤和不符合年龄的早熟,她最大的烦恼,就是哥哥以前的兄弟的狐朋狗友圈,她害怕染习上不好的东西,害怕自己像哥哥那样。他哥哥以前的朋友,时常来找Drey,巧合的是,Dan正是从这个人手上买毒品的。当Drey陷入这种困境中时,Dan去找这个毒贩子,告诉他离Drey远一点。

  这两个人的友谊,由于某种共同点,而使这种友谊的意义一下升华了很多——两人都处在一个不自知的岔路口,堕落或者上进,混沌抑或清醒,后退还是前进,可能如果不是遇到了彼此,他俩都将被环境的泡沫左右和吞噬。Dan继续纵容自己的毒瘾,Drey给哥哥的毒贩子朋友一起混,送毒品。这不难想象。这升华了的意义,用Dan在影片中自己所陈述的理论来说,就是“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师生彼此拯救的故事。没有人性的刻意拔高,非常近乎人情。《恋恋笔记本》的男主角Pyan Gosling塑造的这个极有缺陷美的男老师,真是让人不得不爱。

  这个看似平缓的电影,有个低谷,那个低谷,是两人境遇中的低谷,却是片中的高潮。就是Dan被学校开除了,他在一个瘾君子的狂欢派对里,叫毒品,给他送的,就是Drey.当Dan打开门,眼神迷离地伸手给钱的时候,Drey步履沉重,感觉这个小姑娘像个大人,充满了理性的焦虑,而Dan那样慵懒地依在半开的门上,烂醉,迷失的灵魂里竟然有种孩子般的淘气。这是俩人很有意思的一点,这个深得人心的老师,用他前女友的话说,是个“big boy baby”,这个小女孩,却像个小大人,所以俩人的交谈,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流露出了许多对人性的关照。他俩的对白,都是在叩问人性。

  Dan: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rey: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在两个人的对白中,Drey总是显得出乎年龄的镇定和老练,其实在心智上,她或许可以触及大人的世界了。是Dan的大大咧咧让她感到放松。当她因为丢了钥匙进不了家门的时候,在老师的家里,他们一边做饭一边聊天:

  Drey:“Do you like cooking?”

  ”yes sometimes.especially occasions.”

  ”you got a lady come tonight or like what?”

  ”oh ,yes”

  ”you must very like her”

  ”en,she’s all right”

  ”she like you?”

  ”I don’t know,but I’m liked sometims.”

  ”that’s true.”

  ”oh….”

  当Dan失去了第二个女朋友,失去了工作的时候,Dyer在清晨敲他家的门,给了他一根棒棒糖。Dan被这个世界拒绝的时候,Dyer的来访给了他温暖和力量。结尾他“改头换面”了,不再胡子拉查,而是头发梳得光洁,他俩坐在沙发上,他给Dyer讲着匪夷所思的笑话,影片就这么结束了。让人觉得还没回过神来呢,这个转变,仿佛很仓促,但是,其实有时候人的改变,也就是这么简单,仅仅是一念之差的事。

  《半个尼尔森》影评(八):那不就是我吗?——瑞安·高斯林电影周

  那不就是我吗?

  我们都是不起眼历史老师,都自以为自己是很棒的老师,在学生面前盛气凌人,甚至是自大狂妄。总而言之,就是都是那种与众不同的历史老师,总有自己的一套大理论,在学生面前神采飞扬。

  不过很可惜,也只有在学生面前在神采飞扬。离开学校,我们就变成另外一个人。自卑,懦弱,混乱。

  女朋友总是离我们而去,因为我们孤僻,敏感,懦弱。当然,我们也一样的一网情深,只是我或许没有勇气像你一样把她的照片放在床头。

  我们一样的孤独,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我们不能容忍失去自由,哪怕只是思想的自由。所以我们远离人群,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害怕交流,害怕失去自我。尽管其实我们那么渴望交流。

  我们都时不时会放纵自己,只是我不会抽那玩意儿。我们都时不时会发点神经质,暂时失去理智,做一些疯狂的事情。其实他们都不明白,我只不过想让别人都能了解我是怎么样一个人。

  我和他都是天蝎座,所以会那么像,生日都只差11天。没他那么帅,但有张同样长的脸。都喜欢拽拽文,都喜欢穿衬衣!

  我们都渴望交流,却都找不到对象。不知道是我们太愚蠢还是我们太清高,或者是太懒惰。反正在我们眼里,或许只有年轻的女学生们才会有安全感,完全单纯彻底的交流。

  这世界没那么好,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没那么坏!

  《半个尼尔森》影评(九):有点玄乎的好名字

  这部独立电影不太适合在电影欣赏。如果你非坚持要在电影院看,也不是不行,那最少得在电影院看三回。这三回还不能是连着的,得看完一次间歇上两三天再来。

  第一遍来摸摸门道,认个脸熟,大概感受一下三位主演的演技,再发现一些很明显的问号回去研究;第二回看的时候心里比较有底了,可以好好欣赏一下你已经研究过的配乐、穿插在影片中的历史话题、演员的表情和动作的细微之处,再发现几处导演隐藏得比较巧妙的埋伏;第三回基本上就不需要刻意观察,不用再那么紧张了,随性就好。

  要体会这片子的种种埋伏,这看的次数可省不下。这只能怪导演兼编剧同志实在是志向太高、酝酿太久,这么个长度中等、角色寥寥的电影偏要装超负荷的信息量,加上文化背景差异,实在是令人难以马虎应对。

  当然,大家只看一遍也是可以的。这电影容易看出内伤,如无必要,大家不必较真来自我折磨。

  片题是个有意思的东西,一定要说两句。Half Nelson——乍一看,我第一反应是电影里面有个叫Nelson的角色。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给这部电影配乐的乐队Broken Social Scene的一首歌。网上也有人讲这是来自美国歌手Willie Nelson的一张名为Half Nelson的专辑(1984)。好玩的是查查Wiki,half nelson是摔跤中单臂扼颈的一种手法。唉,前面那些解释皆非。你若翻翻官方主页和电影的相关访谈,就发现制片人员对此疑问往往视而不见,状若未闻,存心不给大家解释清楚,定一个官方答案。

  再研究一番,原来这里的Half Nelson是爵士乐手、小号演奏家Miles Davis(迈尔士戴维斯)在1956年推出的一首同名曲子。不但这首曲子曾在电影中出现,可能它的硬胶唱片就作为一个道具摆在Dan的家中,说不定Drey从一堆唱片中捡出来拿在手上的那张就是这位黑人小号大师的这张作品。我还真动过念头,想把电影依次定格在Drey拿唱片的那几个画面,放大了仔细研究一下那一闪而过的封套。想归想,也还是没有真的这样干。要是导演Ryan Fleck自己干干脆脆地交待了,也省得我一直惦记这个细节了。这个滑头耍得好啊。

  对我这样几近乐盲的人来说,这题目的典故可比这字面上带出的那点的意思要难多了。所谓Half Nelson,不也正是Dan和Drey的写照么?在分界点上,清醒和混沌,振作和堕落,前进和后退,只有这薄如一线、没有任何物理质量的分隔么?电影中最有冲击力的一幕是Dan和Drey这一对师徒在汽车酒店的房间里见面的那一场。一个是在疯狂的性爱派对中打电话买毒品的白人瘾君子,一个是终于下海帮社区的毒贩子当“快递员”的黑人女孩,两个人在毫无准备、又似早已注定的场合下陡然照面。拿到毒品的Dan坐在洗手间门口的地板上,拿到了钱的Drey走到了房间的门口,这两扇门将屏幕分成了两个部分,两个人的脸各在一边。他们互相凝视,各自观照。画面在此停顿。这一幕中犹如看镜子一般的对峙感和彼此成了“共犯”的感觉,让界限变得既清晰又模糊。

  中间点是不稳定的,它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当矛盾发展到了顶点,处在这中间点上摇摇摆摆的人就不得不决定到底要倒向哪一边。在那一夜之后,彷徨无定的两个人迈过了中线,走向了终于选择好的方向。

  还好是一个明亮干净的未来。

  《半个尼尔森》影评(十):苹果味棒棒糖

  A醒来的时候发现四周没有一个人,只有冰冷的书柜和书柜上堆的满满的书,理清了头绪:原来在图书馆。

  电棒没有开,黑洞洞的。A想站起来,刚把屁股抬起来又坐下来了,脚麻木的已经没有感觉了,两腿生疼。

  那次化学课上,S不小心睡着了还在摊开的化学课本上留下了一大堆口水。他把眼神从黑板上转过来看着S,S用袖子在书上擦了两下,嘴巴鼓动了两下,像是咽了好东西后附加吞掉的口水。老师在课堂上讲,夏季午休1个钟头等于晚上睡眠2个钟头,S睡了15多分钟是不是等于晚上的半小时?他在课堂上看见别人睡觉自己反而精力集中,老师还在眉飞色舞,他用手托着下巴,继续听课。

  过一会儿,他用手捏捏小腿看能不能好点,使劲地踩地。能勉强走动了,外走廊透着霓虹灯的光亮,可以看见一点东西,他想跺两下脚看有没有声控灯,可迟迟没有做。不想打破现在的宁静,他也许是这样想的。要是把鬼引来呢!借着外面微弱的灯光慢慢地往前走。鬼,他才不怕呢!有人相信世界上有鬼,有人不相信,他不管有没有,来了他就是不怕。

  村子闹鬼那天正下着大雾,人在五步外根本看不见是谁。他感觉在雾里呼吸挺爽的,那味道真好,让他想到夏天吃到的冰激凌。从外村走亲戚回来的张婶告诉大家他遇见鬼了,他是一直跑回来的。她说的地点就在农场不远处的两个水塘边,两个黑影,一会儿在她前面一会儿在后面还能飞上天上冒着鬼火。后来我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专门到那两个水塘,并没有发现有鬼的东西。可能是白天的原因吧。在水塘大坝下坡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堆白屎,有人说这是狼拉的,狗拉不出这样的白色的屎。他不知道是真是假,在其他地方也见过这种屎,就是没见过狼。对付狼要用镰刀,那顺口溜是这样的念的:狼怕镰刀,狗怕弯腰。他开始的时候碰见狗咬也弯腰,可一往前走狗又跟着咬。自从见到人弯下腰去捡石头后他每次碰见狗总拿石头还以颜色。他们沿着大坝往前走,他跟在后面听他们讲水猴的故事。

  走到走廊尽头再去开门,门锁上了。只得往回走,这里闻不到书香味,扑鼻而来的是水泥和涂料的混杂味。这里也放着营养美食的书籍,肯定闻不到了。要是能闻见的话,走到前面医学类还得闻中药味呢!过了小门是社会科学类,左边是哲学,再往前是人物传记类。他对这图书馆的书籍分布很清楚,前面的路已经没光了。他不敢再往前走了。

  前面有条青色的小蛇,从路边的草丛窜过来,直直跑走了。

  他不敢惊动保安,以免被当作贼处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或许这里就没有保安。看来只好在这呆一夜了,想到这身子开始哆嗦了。双手插在口袋里,抱着肩膀,都不行。把裤带勒紧了之后小跑了几下,屁股后面的钥匙也跟着响了起来。用手捂着继续跑。忽然门口闪进一道手电筒的光。

  他用手拿着钥匙顶在手电筒的电池上,“看,金箍棒”没人理他。他拿着金箍棒在天上挥动了几下就把钥匙去了下来。

  接着他就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厚厚的皮鞋与地板磨擦出“挞挞”响声。A赶紧往后退,掂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往回跑,从楼梯口往上跑。

  我就住在楼上第一个房间里面,那时候还有个电视。黑白的,我记得有次年三十姥爷他们在下面看《梨园春》我放完炮一个人跑到楼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关上电视按下录音机的按钮,播的正是黄家驹唱的《冷雨夜》。

  肯定被保安发现了,他边跑边想。前面有好多书柜,可以在里面躲躲。一会儿保安拿着手电筒一排排的照,灯光就从他眼前扫过。A把鞋子脱下来拿在手里,猫着腰往前走。

  那雨下的真大,幸亏我今天穿的是凉鞋。我把鞋放在门后口,大家都围在一起,房子本来就很小,还漏水。哎,今天来的真不是时候。螃蟹没抓到,倒是可以去摸泥鳅了。“老天爷,老天爷,你别下,我给你买个大黄瓜,你吃头我吃把,咱俩看谁长的大”“你这样喊也没用,看,山上那片越下越大”我对H说。

  等走到自然学科小门的时候,保安喊了起来:“里面有没有人?快出来”

  我在两个稻草垛间喊道:“快出来,不然我上去踩了”“哈哈!每次都被我找到”“下次藏的地方你肯定找不到”J还不以为然。

  进了自然学科的门里面的寒气马上扑鼻而来,蹑手蹑脚跑到最后一个柜台顺着柜台的台阶爬到柜台上面。保安的声音没再传过来。电棒从屋顶上悬挂下来,一排排的,道是很整齐。这边是5跟,那边多少看不清楚了。

  也记不清是在几岁,只有记忆在那里。老爸天黑透的时候才骑着自行车回来,他说他到明港了,从那带回一个电棒,路上看不清楚在王国杰屋后面打烂了。第二天出去玩的时候在那屋后面发现了一堆白色的碎玻璃片,他并没有告诉伙伴们那是他爸打烂在这的。如果你让他说出当时的伙伴是谁,他肯定说不出了,王国杰门口栓着两条大狼狗,他们从旁边大路走开了。

  电棒上面是一些管道,真不知道这些管道有什么用途,这样看倒是一幅平面艺术画。刚才那样跑,神经都大了,这样倒是暖和些。

  我们七个人每人选择一把木条作为自己的武器,他们大都是用杨树枝做的。我的则是柳树做的,把教直的那一端留下来用小刀在头上刻一个圈,又在一拳外再刻一个圈。这样剑柄做好了,再在小头上削尖一点。七个人站在草垛边上拔出武器指向天空,七把武器交织在一起,“我为人人,人人为好”这口号练了好几次才喊齐。然后各自行动,碰到一个人就用剑指着他问“哪来的?帮主是谁?”强制加入我们的‘七剑派’要是不从,押到我们老大那里由我们七个共同发落。还没押到一个在半路就跑了,我带着剑在后面追。跑到最后满头大汗。

  外面没有了声音,看来保安是不会再过来了。

  保安从外借室走到保卫室调出闭路电视的录象,往后来着看没有发现人的踪迹。八点半下班,九点灯都管了又看不到了。在外借室旁的大厅路口查出有条帽走过,那是食堂的人养的,一身全是白猫。他平时吃饭的时候还逗它几下,懒洋洋的样子还不爱搭理人。

  身上的温度降了下来,手开始发抖。A把两手撰得紧紧的,过会小心翼翼地从书柜上翻下来,穿上鞋子。冻的发抖,肚子也抖的厉害,直不起来腰。口袋里应该还有一个棒棒糖,他每天下午去图书馆都要带一个棒棒糖,在临走的半小时前吃掉它。

  “你拜宝拜了多少糖?”

  “200多”

  “你有多少牛皮糖,我给你换换好不?”

  “不行我也要吃呢”

  “我用1个苹果给你换2个好不?”

  “不行,我病了,我妈说不能吃苹果”

  “太凉了”

  掉塑料纸还真难剥,A用牙使劲撕开。苹果味,真好。

  那天下午放学卖苹果的来了,小伙伴们都拿这苹果吃。A放下书包奶奶就递给他一个苹果,苹果真甜。晚上看电视的时候老妈又给他一个苹果,有辣酒的味,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喝酒他偷偷尝过,刚喝时很香,往下咽就很辣了。苹果里面也有那个味,就是太少了,你要是吃地太快就吃不出那味。

  他把嘴吸的紧紧的,一直往咽口水,苹果味一直送到独自里去。即使保安不再来他也不敢大声了,他把脚贴着地面走,还是外面的外借室暖和些,到新书货架后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身子收缩在一起往后挤。嘴里很快就吃出棒棒糖的塑料棒味了,他很讨厌这种味。

  那次小姑从北京带回的东西都吃完了,小姑带着他到小卖部给他买了一把棒棒糖。棒棒是用竹子做的,也有其他是木头做,他吃了好几个都是一个味。他真想吃到北京的仙桃,堂弟给他形容过仙桃有多大。

  嘴里的糖块越来越小了,腿抖的也越来越严重,他又从对面搬出一把椅子,用脚翘在上面,腿蹬的直直的。一会儿腿又开始发抖了。

  他把脚下面的椅子蹬开,脚放在地上。停止了大腿的抖动,翻开字帖开始写字。他并不是专门来练字的,他喜欢字帖上面那些诗句,老师上课让背诵的诗句一点意思也没有,他很讨厌课堂上同学扯着嗓子背诵古诗的样子。有个学期老师推荐给我们“庞中华”字帖,我没有买。后来在姨哥那看到了字帖,我不知道那个庞和宠废怎么念?‘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时机,奋勇前进”

  我的字已经很难看了。忘记是谁说的吃了鸡爪子后写的字都像鸡爬的一样,反正我那时候已经吃过鸡爪子了,再练也没用了。

  棒棒糖终于吃完了,那跟塑料棒还能吹响,他现在懒的伸出手去拿着棒棒糖吹。冷空气就够吹的了。

  他在想如果刚才跟保安周旋的时候,用成龙那招一定很帅。

  电视上,成龙被几个人追。成龙左跳右跳,坏蛋就是抓不住他。他从这个窗户跳过去后,坏蛋也跟了过了,没见到成龙的影子。回过过来,迎面挨了两脚,原来成龙用手在两墙壁上支持着。

  正面遇着保安用不用把他的枪给抢过来,然后拆掉?图书馆的保安是用不着配枪的,把警棍抢过来就行了。

  用书堆在身上应该暖和些。

  放在嘴边上的一本是84年版本的屈原《离骚》,他是特意找不那本书的,用鼻子闻闻。

  书太多麻烦,我上学就带一本语文书一本数学书,本子放在班里的课桌里。在小学我还没做过组长呢!老师规定每天都要写日记,第二天由组长检查。我要是能做第三组的组长多好呀,每天可以看到W的日记了。

  眼皮睁不开了,头真重啊,是书太重了吗?

  我的书包已经很轻了啊!

  身上没书啊?刚才只是做梦而已,不过,要是想闻那本《离骚》书上的香气可以马上做到。

  啊!

  天已经亮了,坏了,腿抽筋了。慢慢地用手把腿移动开,使劲站起来。咬着牙,一点点走动。现在还不是开馆的时间吧!等等吧!自然学科室里面还是比较安全。

  不一会儿进来一个人,我老远看出是个保安。我也没有躲藏,外借室已经有人进来了。他操我这边走来,越来越近了。我心砰砰直跳,我知道大白天跑也跑不掉,我看他到底要做什么。他保安打了一下呵欠,到我身后的墙角把电棒的电源开关打开了。

  电棒直直照下来,我往上盯着棒管,眼前一道道白圈。

  我跟着外借室的人往外走,今天天气晴朗,刚出去阳光就照在我脸上。走了好一段时间才感觉暖洋洋的。

  2007年11月13号

  11月14号凌晨1点完稿

  文章引用自: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