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镇、乡村、河流、山脉等地理位置外,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流传至今的众多古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地名的命名由来与更名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本文仅就方水乡村地名的由来略述如下。
其一,由民间传说故事命名行政村。如“官田村”,传说清朝年间附近各州县众多官员前来“斩龙垭”观看斩龙时站立于该村的田坝里,并将乌纱帽脫放于田里,后来就叫这里为“纱帽田”、“官田坝”。新中国建立后这个行政村就命名为“官田村”了(详见笔者所写的《官田村的传说》)。又如“白玉村”,曾有关联胡家白岩和玉皇庙“金锅银灶”的传说故事,为拔掉穷根、追求财运翻身致富,故将原有地名“唐家坪”改为“白玉村”(详见笔者所写的《白玉村的由来》)。再如“宝珠村”,因传说清朝时曾发生过龙泉寺里宝珠显灵灭叛军保百姓的事,所以后来该村便以“宝珠”为村名(详见笔者所写的《宝珠村的宝珠》)。
其二,由历史事件命名行政村。如“广义村”,在旧中国因土匪猖獗,当地百姓为保证自己猪牛等财产和人身安全而建立了一个民间团体组织“广字团”,专门履行保护一方百姓平安的义务。“广义村”的命名便由此而产生。
其三,由古建筑物命名行政村。如“宝塔村”,因该地建有一座七层“字库塔”(约两丈多高),被当地百姓看做是镇邪改运的“宝塔”,所以将该村命名为宝塔村(详见笔者所写的《方水宝塔村的故事》)。又如“圆门村”,古时候有一姓于的大富豪,在一座大山下建了一座大四合院的住所,院门用条石砌为大圆拱形,圆门之大足可通过一辆大卡车,人称“圆门房子”。后来该村就命名为“圆门村”了;本世纪七十年代在该村修建了一座大水库,“圆门房子”正处于水库中心淹没区便被拆迁到别处去了,该水库也命名为“圆门水库”。再如“西林村”,是因为该村在清朝道光年间修建了一座供奉佛儒道三教祖师神像的寺庙叫“西林寺”,解放后该村便以这寺庙名作为村名了。
其四,由山川大树命名行政村。如“高包村”,因为三国时在该村修建有三处通报战祸信息的烽火台,其中最高的一处烽火台就建在一个叫“高包岭”的大山上;另外该地还有一处绵延几千米的山川叫“包浃沟”,后来便根据“高包岭”、和“包浃沟”的山川地名来作为“高包村”的村名了。又如“尖山村”,因该村内大大小小的山峰很多,其中有一座山峰形如圆锥,虽然海拔并不高,但与四周比较其山尖却格外突兀,所以该村便命名为“尖山村”(与该村相邻的龙门镇“尖峰村”也是以此突兀的山峰命名)。现在“尖山村”与“广义村”已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广义村”了。还有“古树村”,是因为这里老杉树庙(又叫“川主庙”)前面长着一棵大杉树,树大有三人牵手围、树高有五丈余,是该地最古老最高大的一棵树,后来便以这棵“古树”作为村名。
其五,由山河之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来命名或更名乡镇的。如“永镇场”更名为“方水乡”,就是因为该场镇主河道对面有一座向河道凸出的山梁名叫“讨口岩”,形如“方”字头上那一“点”;从八一乡流来经方水乡境内再流入绵阳涪城龙门镇的这条河流“大桥河”正是“方”字一“点”下那长长的一“横”;从宝珠村流入方水这条主河道的支流“龙桥河”,就是“方”字长“横”下左边那一“撇”;而从高包村经宝塔村、广义村流入“大桥河”主河道的支流“王家河”,便是“方”字长“横”下右边那一“横折钩”了。一个山头“讨口岩”加上三条河流“大桥河”“龙桥河”“王家河”的自然地形地貌,便形象地构成了“方”字的四画;又因该乡境内河道支流多、塘堰众多、大小水库多,处处有“水”,这样“方水”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乡镇之名称了。
当然,就全国范围来说,地名的命名及由来远远不止上述五种情况,本文所谈只限于方水乡而已。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寓意,都蕴涵着众多的逸闻趣事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人曾说: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大到国家之名小到乡村之名尽皆如是也。
(2014年12月1日)